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小老鼠斯图亚特 - 译者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
  ——译者序
  “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
  “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
  “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
  ——《小老鼠斯图亚特》
  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
  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每个人在路上的经历都不同。中国的李白在他的蜀道上留下了供人传诵的名诗《行路难》,而美国的斯图亚特则在他的“鼠道”上留下了时而让我们发笑,时而让我们沉思的“鼠道纪实”。而且,这个小精灵般的老鼠,即使在休息的时候,趣事也一样的多。
  斯图亚特非常的小,但却格外的可爱。更可爱的是他的心灵。他善良,礼貌,勇敢,自强,聪明,机智,浪漫,乐于助人……似乎人类的优点都被他占去了。幸好,怀特还给他安上了两个小小的缺点:喜欢炫耀自己,比较害羞——这才使我们和他比起来不会脸红得很厉害。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和他比还是望尘莫及。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冒险和旅行。无论是在牙医的船上,还是在垃圾车里,都有一些惊险刺激的事发生,孩子们可能爱看的就是这些地方。而我却仅仅觉得那些冒险还算有趣而已,虽然被描写得十分逼真。(根据这童话改编的美国电影虽然很有趣,可情节乱七八糟,多是好莱坞式的庸俗和刺激,我不大喜欢。但是对电影里的斯图亚特的形象我非常喜欢。还有那些猫。)
  这部童话最早是1945年在美国出版的,是怀特的第一部童话。我不能说它不成熟,但是在我看来它基本上就是个精彩的童话作品,并不能像《夏洛的网》那样能给我那么强的震撼。《夏洛的网》里的每一段几乎都有言外之意,可这一本不是这样(除了最后两章),所以我翻译得也相对容易些。
  但作为童话来说,这本书应该算得上一部优秀的童话作品。大人们也许不喜欢孩子看到这样的书,这不但是因为书里宣扬了所谓的“个人冒险主义,”更因为书里几乎没有一处教训,也没有伸出大棍子来打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连一根神气的教鞭都没有。而斯图亚特讲课的那一章更是明白的告诉每个人:玩吧,乐吧,童年的生活就该这样。

  我不知道中国的多数大人们是不是因为嫉妒,才用过多的功课和成人的虚伪理论把孩子们裹成一个个可怜的小木乃伊的;而他们自己却一头扎到洗头房里,舞池里,甚至丈夫不在家时的女人屋里,脸上则一脸正气,还有点儿得意的诡秘。
  也有很多人像斯图亚特的父亲一样,只能羡慕斯图亚特,却得不到太多的生活乐趣。因此,他们更应该解放孩子,而不是相反。
  话扯远了。回来,我的笔。好了,我成功了。大人就是有自制力。
  这本书里也有一些给大人看的东西,如果你能仔细看的话。先来说说斯图亚特讲的那堂课。
  学校里到底教了孩子多少有用的东西?残酷的浪费了孩子的多少时间?我想,在中国这种现实更叫人惊心。我不知道政治课有什么用,尽管我们被迫呼吸着政治的污浊空气;我也不知道那些品德课有什么用,当那些老师们往家里搬着学生家长送的数不清的礼物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那些早已馊了的知识还留在大中小学的课本里干什么,也许学生天生就该吃冷饭?
  上了这些年的学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最有用的知识在课本里基本没有学到,在现实中也几乎没遇到一位值得我尊敬并佩服的老师(只除了我的两位小学老师,我将永远尊敬她们。)小学时当然要感谢老师的启蒙,但上了初中以后我就不必了。除了我永远不想明白的理科知识外,文科的知识我完全都是自学的,因为我不相信老师讲的会比我理解的好,而且那些文科书里的知识又少又让人怀疑。当然,我也有不懂的地方,可身边的老师也不懂,这时我就请教我另外的老师,如庄子,鲁迅,周作人,沉从文,王维,茨威格,福克纳等等,他们可能有古怪的脾气,但却都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学问还是人格。这么说吧,在所有的课堂上,我都觉得我是奴隶;但下课看了鲁迅、沉从文等的书后,我才意识到我是一个人,直立的人。
  又远了。反正我有纸。斯图亚特上课的那章里,还提到了战争和领导者这两个紧密相连的东西。这两者是相互吸引的,你无法阻止这奇妙的结合——面对这“两位一体”,所有正义的呼喊都不如蚊子的叫声。

  笑,或者哭,还是忍受?我们没有选择,因为有“对问题看得更全面”的领导者替我们决定就够了。
  再有,就是斯图亚特和埃姆斯小姐约会的那一章。那章写得浪漫、抒情,可是文字的背后却散发出一种甜美的忧伤,就像RandyTravis唱的那些充满草原味儿的乡村歌曲。我们不能怪埃姆斯小姐无情,而应该感谢她给斯图亚特带来了美好的爱情幻想。爱情的幻想就像水莲,合拢时才显得最美,一旦它开放了,就会有风有雨来夺走它的美丽,除非你心中有一朵不败的莲花。
  心中有莲,这个世界就是再污浊,再混乱也不怕。怀特的心中一定有这样的莲花,我也有。
  这个世界越污浊,越混乱,心中的莲越美,越珍贵。
  所以,尽管梦会破碎,但我们还是要做;尽管路上会有危险,我们还是要走。因此,斯图亚特收拾起破碎的心后,又高兴地上路了,虽然心中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疤。
  最后一章是全书最值得深思的一章,文字也很优美,只可惜我的译笔破坏了这些美。那个修理工的话听起来非常的平淡,但却完全感动了我。奇峰从来都是由平地崛起的,人生的滋味也就在淡远之中,在这些谈话里面。
  修理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Ihavesatatpeaceonthefreightplatformsofrailroadjunctionsinthenorth,inthewarmhoursandwiththewarmsmells.”
  这句里几乎每个词都能引起我许多的人生联想,尤其是“warmhours”和“warmsmells”这两个短语。可惜我只能译出个大概来。我想,就是比我高明十倍的译句也只能比仅我译得更准,而句中的真意还得从原文,甚至原文之外去体会。
  这一段的最后,修理工无意间又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Andapersonwhoislookingforsomethingdoesn‘ttravelveryfast.”
  正是怀着这样的念头,斯图亚特的车才又朝北驶去。
  尽管这是条无尽的路,但只要有正确的方向,只要有“Bright”,就不妨一直走下去。童话到这里戛然而止,却把漫天的霞光撒在我们的心里,给了我们无比的希望和勇气。
  我想象中的孩子们可能会问:斯图亚特找到玛戈了吗?(我之所以说“想象中的”,是因为我估计我的译文孩子们不大会有机会读到的,尽管我也这么梦想过。)“whoknows?”《夏洛的网》里的这句话可以用来做回答。

  很明显,不管是玛戈,埃姆斯小姐,还是北方,在这里都不过是个象征,用来象征友谊,爱情,人生及其意义而已。寻觅的结果并不重要,只要你在不停地寻找,你的人生就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下面我再说点儿别的。这本书里幽默的地方很多,也常有些善意的讽刺,读时自能知道,我不必多说。但对怀特的童话文风,我却要多说几句。他的童话,语言非常散淡,常用些平常,甚至重复的词,但意蕴却往往十分深远。(要是他常用的词被《小世界》里的那个喜欢用计算机分析作家文风的评论家发现并告知他,怀特是否会发愁呢?)这特点在《夏洛的网》里体现得最充分,本书中也常有。用一句RandyTravis在“Foreverandeveramen”那首歌里的唱的一句歌词可以概括,他的文风就像“Oldmansitandtalkabouttheweather…foreverandeveramen.”如果和中国作家相比,除了沉从文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比拟了。具体我不必多说,因为我可能会说很久的。至于中国当代的这些作家嘛——我看连怀特的一丁点儿都不如。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在“埃姆斯镇”那章,第一段很长,却只是一个句子,中间除了五个逗号外,并无任何标点,各名词之间基本只用“and”连接,越读越有绵绵不尽的感觉。有人说《永别了武器》的第一段里的那些“and”读起来不但有音乐美,还非常有余味,我也觉得如此。不过,我觉得怀特的这个长句比海明威的那句更有气势,意境更加高远,就如王维的某些名句一样。我反复翻译了很多遍,都不能满意,只好就这么算了。要不是我太懒,我会把它抄在这里供各位欣赏的。
  所以,我很难翻译好他的作品,何况英文又很差,也只好尽力而为了。
  这里,我要再次感谢送我此书的朋友奇奇,还有所有在翻译过程中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朋友们。我也想把我的译文送给幽浮,因为斯图亚特可是她的本家;也
  特别的送给呵儿,谢谢她对我的鼓励;更要送给一个我不说名字的朋友,反正她知道我是给她的,我很有把握。
  最后,我要悄悄地问一句:为什么向北的路就是那么好?Whoknows?
或许您还会喜欢:
幕后凶手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任何人在重新体验到跟往日相同的经验,或重温跟昔日同样的心情时,可不会不觉为之愕然的吗?“从前也有过这样的事……”这句话总是常常剧烈地震撼心灵。为什么呢?我眺望火车窗外平坦的艾色克斯的风光,自言自语地问向自己。从前,我曾经有过一次一模一样的旅游,但那是几年前的事呢?对我来说,人生的颠峰时代已经结束了……我正在肤浅的这样想着!想当年,我在那次大战中,只是负伤的的份儿。 [点击阅读]
心灵鸡汤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上帝造人因为他喜爱听故事。——爱尼·维赛尔我们满怀欣悦地将这本《心灵鸡汤珍藏本》奉献在读者面前。我们知道,本书中的300多个故事会使你们爱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满激|情;会使你们更有信心地去追求梦想与憧憬。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无望之时,这本书会给您以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际,这本书会给您以慰藉。毫无疑问,它会成为您的终生益友,持续不断地为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深沉的理解和智慧。 [点击阅读]
恐怖的大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雷诺被绑架非洲!我向你致意,你这神秘的大地!让我骑在骏马上穿越你那一望无际的空旷草原;让我骑在矫健的骆驼上穿越你那布满了炙热的石头的沙漠;让我在你的棕榈树下漫步,观看你的海市蜃楼美景;让我在你生机盎然的绿洲上思念你的过去,感叹你的现在,梦想你的未来。 [点击阅读]
恶月之子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仅点燃着烛光的书房里,桌案上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刹那间,我知道我的生活即将面临一场可怕的转变。我不是算命先生,我也不会观看天象,在我眼里,我掌中的手纹完全无法揭露我的未来,我也不像吉普赛人能从湿得的茶叶纹路洞察命理。父亲病在垂危已有数目,昨夜我在他的病榻旁,替他拭去眉毛上的汗珠,听着他吃力的一呼一吸,我心里明白他可能支撑不了多久。我生怕就这样失去他,害怕自己将面临二十八岁生命中首次孤零零的生活。 [点击阅读]
无声告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他们只清楚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莉迪亚来不及吃早餐了。这个时候,与平常一样,母亲在莉迪亚的粥碗旁边放了一支削好的铅笔,还有莉迪亚的物理作业,作业中六个有问题的地方已经用对勾标了出来。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4:新希望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另外一个星系,另外一个时间。“古老的共和国”是传奇的共和国,它的广袤无垠和悠久永恒远非时间和距离所能衡量。不必追溯它的起源,也不必寻求它的方位……它就是宇宙这一方的独一无二的共和国。在参议院的英明治理和杰迪骑土们的保卫下,共和国一度十分兴旺发达。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当财富和权力从受人倾慕而膨胀到令人畏惧时,奸邪之徒就会应运而生。他们贪得无厌,渐荫觊觎之心。 [点击阅读]
死亡草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不解之谜。”雷蒙德-韦思特吐出一圈烟云,用一种自我欣赏,不紧不慢的腔调重复道:“不解之谜呀。”他很满意地环顾着四周。这房子已经有些年头了,屋顶的房梁已经变黑。房间里陈设着属于那个年代的家具,做工考究。雷蒙德-韦斯特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作为一名作家,他喜欢完美。他在简姑姑的房间里总能找到那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她把房间布置得很有个性。他一眼望过去,她直直地坐在壁炉边祖父留下来的那把椅子上。 [点击阅读]
烟囱大厦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君子-周!”“啊,那木是吉米-麦克格拉吗?”佳色游览团的团员是七位面色抑郁的女士和三位汗流泱背的男士。现在,他们都相当注意地从旁观望。他们的导游凯德先生显然碰到一个老朋友了。他们都非常赞美凯德先生。他那瘦高的个儿,晒得黑黑的面孔和轻松愉快的态度,都很令人欣赏。团员当中若有争论,他总能轻轻地为他们排解,并且能够把他们哄得心平气和。现在,他遇见的这个朋友的确是一个样子很奇特的人。 [点击阅读]
猫与鼠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君特-格拉斯在完成了第一部叙事性长篇小说《铁皮鼓》之后,我想写一本较为短小的书,即一部中篇小说。我之所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体裁,是为了在接下去的一本书即长篇小说《狗年月》中重新遵循一项详尽的史诗般的计划。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的,根据自己的认识,我在《猫与鼠》里叙述了学校与军队之间的对立,意识形态和荒谬的英雄崇拜对学生的毒化。 [点击阅读]
砂之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剧本作者:松本清张改编:桥本忍、山田洋次翻译:叶渭渠人物表今西荣太郎新闻记者松崎吉村弘俱乐部女招待和贺英良三森警察局局长本浦秀夫三木的旧同事本浦千代吉桐原小十郎高水理惠子检验处技师田所佐知子伊势扇屋老板田所重喜伊势扇屋女佣三木谦一光座经理三木彰吉山下妙侦察处长世田谷的外科医生侦察科长世田谷的巡警西浦田警察局便衣冷饮店老板警察若叶庄女管理员岩城警察局局长警察朝日屋老板农妇酒吧女招待其他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