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我用一生去寻找 - 5.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几年前,我们公司的同事推荐给我一本书,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发表于1973年的《小的是美好的》。我看完这本书后认为,此人一定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弟子或者崇拜者,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思想是甘地的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延伸,同时我也觉得书中的观点更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信仰和道德的问题。这方面我当时还不能确切地去理解,但书中"小的是美好的"这一观点,我却印象极深,成为我的世界观和思想框架的一部分。
  几年后的今天,译林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并让我为这本书写个序。于是我又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再读这本书时,觉得每句话都好像在往心里面钻,有些话甚至震得我头皮发麻,与我几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看法、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其实,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自己对发展模式的反思,对信仰、道德的进一步理解。我现在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乐于思考未来的朋友们,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这本书:无论是有权的、无权的;无论是穷人、富人;无论是年老的、年轻的……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人以智慧的启发。
  圣雄甘地有一句名言被大家广泛地传诵着:"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了解圣雄甘地理想中的世界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圣雄甘地说:"我将为这样的印度而奋斗:在这里,穷苦人将她当成自己的祖国,在事关她的发展的问题上能有效发表意见;在这里,没有阶级地位的高低;在这里,所有的社会群体都将和睦相处;在这里,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印度。"《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土地、资源、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并反思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影响。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一本33年前写成的书,书中提出的观点如此深刻而具有预见性。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这种发展模式的原动力来自于攀比和竞争,就是这种发展模式激活并放大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这些贪婪和嫉妒摧毁着人类的智慧、平静和幸福。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无论物质财富如何快速地增长,都不可能带来持续的和平,也不能给人类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发展的衡量标准只是GDP的增加,但它仅是统计学中的统计数据,而并非人民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基层人民备受日益增加的挫折感、疏离感以及不安全感的压抑。"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平衡发展。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基础和原动力,人们不断地在发现物质世界规律的基础上,掌握这些规律并创造出物质财富。在精神世界中,信仰是道德的原动力和基础。如同在物质世界中,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基础和原动力一样,没有信仰的道德是断了线的风筝,道德也只能变成没有力量的口号。信仰和道德推进了人类精神的进步。如果只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只在物质世界中进行物质的搬运、化合、分解及不断的组合,甚至是什么也没有变化,只是拥有的权利变化了,这不可能解决人类精神的问题,促进人类精神的进步。以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去衡量人的幸福程度也是隔靴搔痒,更不可能触及到人性的本身,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世界的问题。
  同时,"持续的和平"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更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不断战胜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取得的胜利也只是短暂的、自以为是的,从终极来看,人类永远不会战胜自然,因为我们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力量和智慧都来自于大自然。在有信仰的人看来,大自然的背后就是上帝,这其中蕴藏着许多人们无法知晓的奥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局部怎么会大于整体呢?局部怎么能战胜整体呢?我想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这几年我常参加一些绿色环保的活动和会议,但常因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些活动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竞赛,甚至成为了商家一次次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会。在环保问题上没有方向性指导思想,只在技术层面上施展雕虫小技,我们就会成为顾头不顾尾的企鹅。而《小的是美好的》在33年前就明确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在美国发生的灾难性的"9·11事件",是西方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仇恨与城市建设中追求高大、标志性两条道路相交带来的结果。而这两条道路的指导思想与《小的是美好的》背道而驰。如果我们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像"9·11"这样的悲剧也许还会重演。再回过头来看,世界发展的出路究竟何在?我想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人性。也正是基于此,舒马赫呼吁:这世界上最伟大的资源是教育。
或许您还会喜欢:
穷人缺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74 人气:2
摘要:——《穷人缺什么》的启示黄奕在google上输入“弱势群体”搜索,0.09秒内出来122万条,可见这已不是个生僻的词。那么什么叫弱势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人群。他们因为贫穷致使孩子辍学、有病无法医治,许多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作家,写了不少帮助人脱贫致富的书,诸如《教你如何致富》《用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三年成百万富翁》之类。 [点击阅读]
簪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65 人气:2
摘要:【第一簪春灯暗】☆、一恶名昭彰(一)暗夜中,忽然有暴雨倾泻而下,远远近近的山峦峰林,长长短短的江河峡谷,全都在突然而至的暴雨中失去了轮廓,消渐为无形。前方的路愈见模糊。长安城外沿着山道满栽的丁香花,也被倾泻的暴雨打得零落不堪,一团团锦绣般的花朵折损在急雨中,堕落污泥道,夜深无人见。 [点击阅读]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说话干吗要“之道”啦!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练出漂亮肌肉,可惜课堂报告或公司开会,未必能让你脱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听,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板加薪时,用唱的会显得你很古怪,说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点击阅读]
谈笑间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1章自序前世今生来世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不是,我相信。我的前世也许是个和尚。倒并非因为光头,在我开始光头之前的很多年里,脑中就有个烙印,和尚这个职业很酷,除了不能有男女之情很要命以外,厉害的和尚总是武功高强修行圆满,普济人心慈悲众生,多么令人神往,让我魂牵梦萦。 [点击阅读]
身体语言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对美国人而言,图中的手势意味着“好,不错”;而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表示“数字一”;日本人则认为这个手势代表的是“数字五”;不过,在希腊人眼中,这表示“去你的”;而在中国则表示“很棒”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走进一间熙熙攘攘的房间之后,不用几分钟,他就能准确地描述出房间内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此时此刻的感受。 [点击阅读]
镜·织梦者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白色的别墅、一扇美丽的红色雕花窗……推开窗,窗后是……艾美猛然惊醒。“铛,铛,铛!”醒来的时候,隐约听见楼下客厅里的钟正敲了三下。“唔……三点……该死的……”翻了一个身,迷迷糊糊的嘟哝了一声,她将脸埋在松软的枕头里,继续睡。怎么这几天老是这个时候醒呢?见鬼。半梦半醒中,脑中定格的是梦的最后一个镜头——红色的窗,窗后是什么?想不起来……模模糊糊的,她又想睡着了。 [点击阅读]
九型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号性格:完美型自白:我觉得凡事都应该有规有矩,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标准;我理性正直、做事有原则、有条理、有效率、事事力求完美,但别人说我过于挑剔、吹毛求疵。性格特点:(1)对错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原则必须遵守和坚持,不可以协商,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真理;(2)高标准、高要求、认真、原则多,自己出错则会自责、内疚、愤怒;(3)自律,也严于律人,对人也对己,别人出错会进行指正, [点击阅读]
人类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前言汉斯及威廉:当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那位引导我爱上书籍和图画的舅舅,答应带我做一次永难忘怀的探险——他要我跟他一起上到鹿特丹老圣劳伦斯教堂的塔楼顶上去。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教堂司事拿着一把足以与圣彼得的钥匙相媲美的大钥匙,给我俩打开了那扇通往塔楼的神秘大门。“等你们下楼出来时”他说,“拉拉铃就行啦。 [点击阅读]
半暖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还喜欢嘲弄人,它每每令人可恼地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一点滑稽的成分。——斯蒂芬?茨威格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很特别的一个,即使眼下平凡无奇,也一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想到未来,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可随着长大,渐渐认清楚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身材不比别人好,脑子不比别人聪明,脸蛋不比别人漂亮,甚至连性格都不会比别人更有魅力。 [点击阅读]
卡耐基口才学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 [点击阅读]
女人的资本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我就是成功者你可以成功:女人的心理资本心中有希望,在女人的一生中随时会碰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还会遭遇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时候,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会对事业的成败产生重大的影响。�ブE�士和崔女士同样在市场上经营服装生意,她们初入市场的时候,正赶上服装生意最不景气的季节,进来的服装卖不出去,可每天还要交房租和市场管理费,眼看着天天赔钱。 [点击阅读]
存在与虚无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存在与虚无》这是一部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概论:一、导言:对存在的探索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萨特明确了他对存在思考的起点,提出了存在的两种不能互相还原的存在形式:对意识来说超越的存在和意识本身。萨特的存在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现象。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