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 第十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两双眼睛不安地看着波洛。
  “别的再没什么好跟您说的.警察已经盘问过我们了,波洛先生。”
  波洛的视线从一个男孩移到另一个男孩身上.他们肯定不把自己当成男孩了;他们仔细地装得像大人.还真挺像的,倘若闭上眼睛,别人还会当是两位老俱乐部会员在交谈呢.尼克拉斯才十八岁.德斯蒙德十六岁。
  “应朋友之命,我走访在场的所有的人.倒不是开晚会时——而是准备晚会时在场的人。你俩听说都挺活跃的。”
  “对,是的。”
  “到现在为止,”波洛说,“我已经拜访过清洁工.听取过警方的意见,还跟验尸的大夫谈过,也见过了在场的一位女教师以及学校的校长,还有痛不欲生的死者家属.村子里的流言蜚语也听了不少一顺便问一下.本地有个女巫吗?”
  两位年轻人看着他大笑起来。
  “您指的是古德博迪太太吧.对,她是装扮成女巫参加晚会的。”
  “现在我来拜访你们年轻一代,”波洛说,“你们眼睛尖、耳朵灵,又掌握先进科学知识.才思敏锐.我很想听听-很渴望听听你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看着面前的两个男孩,他心中思索着,十八岁,十六岁,警察称他们青年,他觉得他们还是孩子,报社记者管他们叫青少年。叫他们什么都可以。时代的产物.为了好引起话题,他奉承了他们半天.不过即使他们没有他吹捧的那么聪明,也不会笨到哪里去。他们参加了晚会。那天早些时候他们还在德雷克夫人家给她帮了不少忙。
  他们爬上梯子,把南瓜放在选好的位置,给彩灯通上电。他俩中不知道谁还制作了一大迭照片.效果不赖,用来骗那群小姑娘说是她们未来的丈夫的幻影。他们还恰恰处在这个年龄,让警督拉格伦以及老园丁起疑心。最近几年这个年龄段的作案率大大上升.波洛本人倒没有真的怀疑他们二人,但是,哪一种可能性都存在。甚至两三年前那场事故的肇事者也可能是个男孩,或者青少年,十二岁十四岁都可能.近来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
  波洛时刻记着这种种可能,却暂时不想细想.只是集中精力试图去评价两位年轻人,打量他们的面容、服装、神态,听他们的声音.用赫尔克里-波洛特有的方式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外国人.如同戴上一个面具不停地奉承他们.好使他们消除戒心,甚至有点小瞧他.尽管他们努力隐藏起不屑之情,两个人都很有礼貌.十八岁的尼克拉斯长发披肩,留着络腮胡子,穿着一身黑衣服.简直像是丧服。倒不是因为前几天的悲剧,显然出于他对时装的个人偏好.年纪小点的那位穿着玫瑰色的天鹅绒上衣,淡紫色长裤,衬衫镶着丝边.不用说.两人在着装上花了大价钱,看得出不是当地买的,很可能也不是父母或监护人而是他们自己添置的。

  德斯蒙德头发呈姜黄色.有不少的绒毛。
  “晚会那天上午或者下午,你们帮着作了不少准备是吗?”
  “那天下午,还挺早的。”尼克拉斯纠正他的话。
  “你们帮着干些什么呢?我听好几个人说过,可还是没弄清楚.他们说的也不一致。”
  “其中之一是安了许多灯。”
  “太高的就爬上梯子去安。”
  “听说照相效果很不错。”
  德斯蒙德把手仲进口袋掏出一迭东西来,从中间他不无骄傲地抽出几张卡片。
  “我们事先都弄好啦,”他说,“假装成姑娘的丈夫。”他解释道,“她们都差不多,人都这样,都想时髦点的。这些都不赖吧?”
  他递了几张给波洛,波洛兴致盎然地看着那些模模糊糊的照片,上面一个年轻人长着黄胡子,另一个头发像一轮光环,第三个的头发几乎垂到膝盖上.还有几个留着短髭,脸上还有别的装饰品。
  “每张都不同。怎么样,还可以吧?”
  “们大概请了模特吧?”
  “哦,就是我俩,仅仅是化化装而已.尼克和我一块弄的。有的是他拍的我,有的是我拍的他.只是用毛发造成了不同效果。”
  “真聪明。”波洛说。
  “我们故意拍得模糊一点,觉得这样看上去更像是幻像了。”
  另一个男孩子说:
  “德雷克夫人高兴极啦.她向我们表示祝贺。把她也遁笑了。我们在那里主要是弄电灯.装一两个灯泡在合适的位置,等手执镜子的女孩坐好.我们就把照片往屏幕上一掠而过,那女孩就在镜子里看见一张脸.还有头发、胡子之类的也能看见。”
  “她们知道那是你俩吗?”
  “啊.当时可能不知道。晚会上她们都蒙在鼓里。她们知道我们在那儿帮忙,但不知道镜子里就是我们.她们都不太聪明。另外,我俩还化了装.不大能看出来.先是我,然后是尼克拉斯.姑娘们尖叫着,好玩死啦。”
  “那天下午有哪些人在场?我好像没问过你们吧?”
  “晚会上肯定有三十个左右.我也没太留意.下午有德雷克夫人(当然-),巴特勒夫人,一位小学教师,大概是姓惠特克.还有一位可能是弗莱特巴特太太.不知是风琴师的妻子还是妹妹。还有弗格森大夫的药剂师李小姐,那天下午她休息就过来帮忙了.还有几个孩子也来尽量帮点忙。不过我觉得他们什么也干不了.女孩子们四处闲逛,格格地笑个不停。”

  “嘿.你记得哪几个女孩子吗?”
  “啊.有雷诺兹家的孩子.可怜的乔伊斯自然在,就是遇害的那个,还有她的姐姐安。安真可怕.傲气得不得了,自以为聪明绝顶.门门得优,没有问题。她的小弟弟利奥波德讨厌死啦,”德斯蒙德说,他鬼鬼祟祟的,偷听别人的秘密,还撒谎,真叫人烦透了。还有比阿特丽斯.阿德里和卡西.格兰特。另外有几位是真正帮忙的.我是指清洁工.还有女作家一就是请您来的那位。”
  “男的有吗?”
  “有.牧师来看了看。一个稀里糊涂的好老头。以及新来的副牧师。他一紧张就结巴,来这里还没几天.别的都记不起来了。”
  “听说你们听见乔伊斯.雷诺兹提起目睹过一桩谋杀案?”
  “我没听到,”德斯蒙德说,“她真说了吗?”
  “对,他们都这么说。”尼克拉斯说.“我也没听见她的话.当时我可能不在屋里。她在什么地方一什么时候说的呢?”
  “在客厅。”
  “哦.对.大部分人都在客厅,只有个别除外。”德斯蒙德说.“尼克和我自然主要在女孩子们玩镜子游戏看未来的恋人的那个房间里。我们在绕线,干这类的活儿。要不我们就在楼梯上装彩灯.我俩进过客厅一两次,摆放好南瓜,把几个掏空的挂起来,在里面装上电灯.但我们在的时候我压根就没听见她说这些.尼克.你呢?”
  “我也没有。”尼克回答说。他觉得很有趣,便又说:“乔伊斯真的说了她看见过一桩谋杀案吗?要是真的看见过,那就太神奇了!”
  “为什么那么神奇?”德斯蒙德问。
  “嘿,是第六感官,是吧?我觉得就是.她看见了一桩谋杀案,过了一两个小时自己就被谋害了.恐怕她是出现了幻觉。挺叫人深思的。最近的一些实验似乎表明还能避免,用电极或者什么别的东西修复颈部动脉.我在杂志里看到的。”
  “第六感官一直没研究出什么名堂。”尼克拉斯不无讥讽地说,“人们坐在屋子里看一迭卡片.或者是几句话.旁边配有几何图形.但从来没有人真正看对了.或者说看对的微乎其微。”
  “不过得让非常年轻的人看才行。青少年比老人强。”
  赫尔克里-波洛不想让这高科技的对话继续进行下去,就插话说。
  “你们是否记得,当时有没有令人恐怖或者很特别的事发生?也许别人都没有注意到你们却注意到了?”

  尼克拉斯和德斯蒙德都使劲皱着眉头.不用说是在绞尽脑汁想找出点重要线索。
  “没有.就是叽叽喳喳地说话,搬东西.干活儿。”
  “你自己有没有什么推测?”波洛对着尼克拉斯说。
  “什么,关于是谁杀害了乔伊斯?”
  “对。我是指也许你注意到了什么,使你纯粹从心理学的角度产生了怀疑。”
  “哦,我懂了.说不定还真有呢。”
  “我敢打赌是惠特克干的。”德斯蒙德打断了尼克拉斯的沉思。
  “小学教师?”波洛问。
  “是的。地道的老处女,性变态,_辈子教书,成天在女人堆里。你还记得吗,一两年前有位老师被人掐死了。人们说她很怪。”
  “同性恋?”尼克拉斯的声音显得老于世故。
  “那还用说.你还记得跟她住在一起的诺拉.安布罗斯吗?那姑娘长得不赖.听人说她有一两个男朋友,跟她住在一处的那个女的快气病啦。有人说她养了个私生子。她曾经得了某种病请了两个学期假.后来才回来的。说什么闲话的都有。”
  “对,可不是,惠特克那天几乎都呆在客厅。她八成听见乔伊斯的话了。准是牢牢地印在脑海里了,你说呢?”
  “你瞧,”尼克拉斯说,“若是惠特克-她多大岁数?四十出头?快五十了吧-这个年纪的女人就是有点怪。”
  他俩都看看波洛.脸上的表情活像一只狗为主人做了点事便邀功请赏的样子。
  “要是真的.我敢打赌艾姆林小姐准知道.她学校里的事没有能瞒得过她的。”
  “那她怎么不说呢?”
  “可能是觉得应该保护她吧。”
  “不.我觉得她不会.要是她想到伊丽莎白.惠特克发疯了许多学生准会遭殃的.她就不会保持沉默。”
  “那副牧师呢?”德斯蒙德满怀希望地问,“说不定他有点疯癫。你看,水、苹果,如此等等,原罪-我想起了一个好主意了。假设他头脑不太清醒,假设火中取栗的游戏刺激了他,地狱之火!火焰升起来啦!然后,他抓住乔伊斯的手说:跟我来.有样东西给你看.接着把她带到有苹果的屋里,他说,跪下,他又说,我给你施洗,就把她的头摁进去了.都挺像的。
  亚当、夏娃、苹果、地狱之火、火中取栗,然后再次受洗礼来除去罪恶。”
  “兴许他先脱光了衣服。”尼克拉斯越想越觉得真有其事,“这种事一般都与性有关。”
  他俩得意地看着波洛。
  “嗯,”波洛说.“你们给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艳阳下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罗吉-安墨林船长于一七八二年在皮梳湾外的小岛上建造一栋大房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是他怪异行径的极致。像他这样出身名门的人,应该有一幢华厦,座落在一大片草地上,附近也许有一条小溪流过,还有很好的牧场。可是安墨林船长毕生只爱一样:就是大海。所以他把他的大房子——而且由于必要,是一栋非常坚固的大房子——建在这个有风吹袭,海鸥翱翔的小岛上。每次一涨潮,这里就会和陆地隔开。他没有娶妻,大海就是他唯一的配偶。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将近子夜时分,一个人穿过协和广场(巴黎最大的广场,位于塞纳河右岸,城西北部。译注)。他虽然穿着贵重的皮毛大衣,还是不难使人看出他体弱多病,穷困潦倒。这个人长着一副老鼠的面孔。谁也不会认为这样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在生活中会起什么作用。但正是他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发挥着他的作用。此时此刻,有一使命催他回家。但在回家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交易。而那一使命和这一交易是互不相干的。 [点击阅读]
蝇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一个金发男孩从最后几英尺的岩壁上滑溜下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找条道儿奔向环礁湖。尽管他已脱掉校服式的毛线衫,这会儿提在手里任其飘摇,灰色的衬衫却仍然粘在身上,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前额。在他周围,一条狭长的断层岩直插林莽深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西线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王国伟译作者埃里奇·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aRemarque,1898-1970),出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祖先是法国人,一七八九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点击阅读]
质数的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爱丽丝·德拉·罗卡讨厌滑雪学校。她讨厌在圣诞假期也要一大早七点半就起床,她讨厌在吃早餐时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同时一条腿在餐桌下面焦躁地抖个不停,仿佛在催促她说:“快吃!”她讨厌那条会扎她大腿的羊毛连裤袜,讨厌那双让她手指不能动弹的滑雪手套,讨厌那顶勒住她的面颊、同时又用铁带扣卡住她下巴的头盔,也讨厌那双特别挤脚、让她走起路来像只大猩猩的滑雪靴。“你到底喝不喝这杯奶?”父亲再一次逼问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