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 第十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波洛抬头看着榆树小学,禁不住心中连声称赞。
  他估计请他进门并把他带进校长的书房的可能是位秘书。校长埃姆林小姐从桌旁站起来欢迎他。
  “久仰大名,波洛先生。见到您真高兴。”
  “您太客气啦。”波洛说。
  “我从一位老朋友布尔斯特罗德小姐那里听说过您.她是草坪坝中学的前任校长.也许您还记得布尔斯特罗德小姐吧?”
  “谁会忘了她呢.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对,”埃姆林小姐说.“是她使草坪坝中学名声大振。”她微微叹了口气说.“如今学校稍微有些改变.宗旨不同,方法也不同啦,不过还是一个很有特色,既在不断进步又保持了传统的学校。哦,对啦,别老提这些陈年往事吧。不用说,您是为乔伊斯.雷诺兹之死来找我的。我不知您是否对此案有什么特殊兴趣.我觉得您平时好像不大负责这类事情。您大概是认识她或者她家的人吧?”,“不,”波洛回答说,“我是应一位老朋友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之邀请来的.她在这里小住了几日,参加了那天的晚会。”
  “她的书娱乐性很强。”埃姆林小姐说,“我也碰见过她一两次.哦,如此说来,讨论起来就简单多啦。既然没有个人感情的因素在里面,我们就开门见山吧.发生这种事实在可怕极了.照说发生这种事简直不可能,相关的孩子们都半大不小的,没法归入哪个特别的类型.说明跟凶手的心理状态有失。您说呢?”
  “不,”波洛回答说,“我觉得是一场谋杀,跟一般谋杀案没什么两样.有作案动机,也许动机还很卑鄙。”
  “的确如此。那么是为什么呢?”
  “因为乔伊斯的话.我听说她不是在晚会上说的,而是那天早些时候一些大孩子和帮忙者帮着做准备的时候说的。她大声宣告她曾经目击过一场谋杀。”
  “有人相信她吗?”
  “总的来说,没有人相信。”
  “八成是这样的。乔伊斯一坦白地跟您讲吧,波洛先生,我们也不想让不必要的感伤混淆视听-她是个非常一般的孩子.既不太笨也不怎么聪明。坦率地说,她完全控制不住自己.老撒谎.我并不是说她特别狡诈、不诚实.她并没有故意避免报复,也不管别人看不看得出来.她只是吹牛,胡诌些从未发生过的事,借此镇住那些听她吹牛的朋友们.结果呢.他们当然渐渐都不相信她那些离奇的故事啦。”
  “您是说她吹牛说目睹过一场谋杀案,想借此显得很了不起,来引起某个人的兴趣一?”
  “没错.而且无疑她想引起阿里阿德理-奥列弗的注意……”
  “看来您觉得乔伊斯根本没有目睹过什么谋杀案?”
  “我非常怀疑。”
  “您的意思是全是她瞎编的?”
  “也不是。也可能她真的目击过一场车祸,或者有人在高尔夫球场上被球击伤了-她可以添油加醋地把它加工成一个很令人震惊的事件,一桩早有预谋的谋杀案。”
  “因此我们惟一能肯定的是凶手参加了万圣节前夜的晚会。”
  “那当然,”埃姆林小姐镇定自若地说,“那当然.从逻辑上讲.理当如此,您说呢?”
  “您觉得谁会是凶手呢?”
  “这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埃姆林小姐回答说,“怎么说呢,参加晚会的孩子们大多数在九至十五岁之间,我想他们都是或者曾经是我校的学生.对他f门我应该有所了解。同样,对他们的家庭背景也有所了解。”
  “我听说贵校有位教师一两年前被掐死了.凶手没有找到”
  “您是指珍妮特.怀特吗?大约二十四岁.是个多愁善感的姑娘.据我所知.她独自出门,也许是安排好了跟某个年轻人约会.她挺有魅力,追求她的男人不少。凶手没有查出来。警方询问了许多年轻人,采取了各种办法调查,却找不到任何证据起诉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从他们的角度讲很不满意.应该说,从我的角度讲也是的。”

  “您同我的原则一致.我们都对谋杀持坚决反对意见。”
  埃姆林小姐盯着波洛看了半晌.她的表情没有半点变化,但波洛觉得她在仔细打量他,心中在掂量着什么。
  “您的话正合我意,”她说,“从报纸上看到的也好.听说的也好,似乎谋杀已经渐渐地确确实实地被一大部分人默认。”
  她沉默半晌,波洛也没有说话。他想,她是在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
  她站起身按了按铃。
  “我想。”她说,“您最好跟惠特克小姐谈谈。”
  埃姆林小姐出去大约五分钟之后门打开了,一位四十上下的妇女走进来。她赤褐色的头发剪得短短的,走起路来大步流星。
  “波洛先生吗?”她说.“我能帮助您吗?埃姆林小姐似乎觉得我能够。”
  “要是埃姆林小姐认为如此,那无疑您就能帮我.她的话我完全相信。”
  “您跟她很熟吗?”
  “我今天下午才第一次见到她。”
  “可您对她一见如故,马上就完全信赖她啦。”
  “我希望您会说我眼力不错。”
  伊丽莎白.惠特克轻轻叹了口气。
  “嗯.是的.您真的没看错人。我猜大概是有关乔伊斯.雷诺兹之死吧,我不知道您究竟是怎么插手此事的.是警方请的?”她有点不相信,轻轻摇了摇头。
  “不,不是通过警方.是一个朋友私下请的。”
  她坐下来,把椅子往后推了推,好面对他。
  “那好。您想知道什么?”
  “我觉得没有必要细说,没有必要浪费时间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那天晚会上发生的事大抵就是我应当了解的.对吧?”
  “对。”
  “您也参加晚会啦?”
  “我参加了。”她回忆了片刻,“晚会办得不错。组织得相当好.算上各种帮忙的人,一共约有三十余人.有孩子一青少年一成人一还有些在一边做清洁、准备饭菜什么的人。”
  “您参加了那天上午或者下午的准备工作了吗?”
  “事实上没多少忙好帮的。德雷克夫人非常能干,用不了几个人帮忙就能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好。实际上更需要的是帮助干点家务活。”
  “我明白了.不过,您是被邀请去参加晚会的吗?”
  “那自然。”
  “出了什么事?”
  “晚会的进程无疑您早已弄清啦。您是想问我有没有注意到什么,或有没有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情?要知道.我不愿意白白浪费您的时间。”
  “我敢打包票您不会是在白白浪费我的时间。对啦.惠特克小姐,简要地跟我说说吧。”
  “那天晚上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最后一项活动实质上是圣诞节游戏,而不是在万圣节前夜玩的.火中取栗,即点燃一盘葡萄干,上面浇了白兰地,大家围在一旁从火中取出葡萄干一惊呼声、笑声不绝于耳.葡萄干熊熊燃烧,大家欢呼着.不一会儿.屋里就变得很热。我走了出去,站在大厅里.正在这时我看见德雷克夫人从厕所出来站在二楼楼梯上.她端着一大瓶秋天的红叶以及花朵.她在楼梯拐角处停了一会儿才下来。她越过楼梯向下看.不是朝我这边.她是在看大厅的另一端,那里有门通向书房,在通往餐厅的门的正对面。她眼睛盯着那边看看,停了一会儿才下褛。她用手轻轻地转动着花瓶的角度,似乎很沉、很费劲,我猜一定是装满了水。她仔细地调整了一下花瓶的位置好一手端稳,另一只手则扶着楼梯的拐弯下来.她在那里站了一会,眼睛仍旧不看手里的花瓶,而是盯着大厅里。她突然动了一下一我想一定是吃了一惊-对,肯定是让什么吓了一大跳,吓得手一哆嗦花瓶掉到地上去了,水溅了她一身.花瓶滚落到楼下的大厅里摔得粉碎.弄得满地都是。”

  “我明白了,”波洛说。他注视着她,沉默了片刻。他注意到,她的双眼十分机警,显得十分睿智,似乎在询问对她的话是否应该发表一点意见.“您觉得发生了什么事会使她吓着了呢?”
  “后来回忆起来时,我觉得她看见了什么。”
  “您觉得她是看见了什么,”波洛重复着她的话,“会是什么呢?”
  “我说过她的眼睛是在看着书房的门.我猜测她是不是有可能看见门开了,或者门把手转动了一下,或者实际上她看见的还不止这些。也许是看见谁开了门打算出来.她兴许是看见了一个相当出乎意料的人。”
  “您也朝那边看了吗?”
  “没有.我只是向上盯着楼梯上的德雷克夫人。”
  “您确实觉得是看见了什么才使她吓了一跳吗?”
  “对.也许是只看见门开了。一个人,一个不知怎么混进院子的人从门里进去了.就在一瞬间使她攥紧花瓶的手一哆嗦.装着水和花的沉重的花瓶一下子就跌落下去啦。”
  “您看见有谁从门里出来吗?”
  “没有.我没有朝那边看.我觉得没有人真的从门里出来走进大厅,倒有可能是又缩回书房去啦。”
  “接下来德雷克夫人干什么啦?”
  “她恼怒地尖叫了一声,下了楼梯对我说:“看我都干了些什么!弄得一团槽!,她把几块碎片踢到一边.我帮着她扫成一堆,堆在墙角里。当时不可能彻底清扫。孩子们开始从玩火中取栗的屋里跑出来。我取了块擦玻璃的布随便给;她擦了擦身上的水,很快晚会就结束啦。”
  “德雷克夫人没有解释一下她是吓着啦,也没说起是什么使她大惊失色吗?”
  “没有。只字未提。”
  “而您觉得她的确吓着啦。”
  “波洛先生,您是否觉得这只不过是完全不重要的小事,我却太小题大作啦?”
  “不。”波洛回答道,“我压根儿没这么想过.我只见过德雷克夫人一面。”他若有所思地接着说,“是在我跟我的朋友奥列弗夫人一道去拜访她的时候一也就是,在察看作案现场的时候。在这短短的一次会面中.我观察了一下,她似乎不是一个很容易被吓着的女人。您同意我的观点吗?”
  “一点不假。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纳闷的原因。”
  “当时您也没有问一句吗?”
  “我也根本没有理由这么做呀。要是您在某家作客,女主人不幸摔碎了她最好的一只玻璃花瓶,作为客人,您要是问.你怎么搞的弄成这样啦,似乎也不太礼貌吧?我敢肯定要是说她笨拙她一定会大发雷霆。”
  “您刚说过,随后晚会就结束啦。孩子们跟着母亲或朋友们纷纷告辞,单单不见了乔伊斯。
  这时我们知道乔伊斯死在了书房里.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正想从书房里出来,就听见了大厅里的声音,他重新关好书房门,后来趁人们在大厅里告别、穿大衣等的时候偷偷溜走了?惠特克小姐,我想直到找到尸体您才有时间回忆刚才的一幕吧?”
  “是的,”惠特克小姐站起身来,“恐怕只能告诉您这些了,甚至连这些也无关紧要。”
  “不,很值得注意.凡是值得注意的都值得铭记在心,顺便我还想问您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伊丽莎白.惠特克重新落座。“说吧,”她回答道.“想问就问吧。”
  “您清楚地记得各个游戏的先后顺序吗?”
  “应该是的。”伊丽莎白.惠特克回忆了片刻,“首先是笤帚比赛.-装饰过的笤帚.有三四个不同的小奖品。接下来有气球比赛.就是用手或用球拍打着玩。闹着玩让孩子们活跃起来。
  后来女孩子进了一间小屋玩照镜子游戏,她们手执一面小镜子,男孩子的脸反映到镜子上。”
  “这是怎么弄的呢?”
  “哦,简单极了.门橱拆了.不同的脸往里面看,反映到姑娘们的镜子中自然也不同。”
  “姑娘们知道在镜子里看见的是谁吗?”
  “我猜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男孩子们事先化了妆,再加上一些道具,比如说带上面具、假发、络腮胡子,还有大胡子,再加上油彩效果,很有意思。大多数男孩子女孩们早已认识,也许还来了一两个不认识的.反正她们高兴地格格直笑。”惠特克小姐说着.显得有些轻蔑,“后来有障碍赛跑,接着把一个杯子装满面粉压紧,反扣过来,在顶上放一枚六便士的硬币,每个人切下一片粉糕.粉糕若是全都垮了,这个人就被淘汰出比赛,别的人继续进行,直至最后一个人得到这枚硬币.再往后就是跳舞、吃饭。最后的高xdx潮是玩火中取栗的游戏。”
  “您最后见到乔伊斯是在什么时候?”
  “我不知道,”伊丽莎白.惠特克答道,“我跟她不太熟,她不在我班上.她不是一个很有趣的孩子,因此我没太留心她.不过我记得她切了粉糕,她太笨了,一下子就被淘汰啦.看来那时她至少还活着-但那还早呢。”
  “您没看见她跟谁一道进书房吗?”
  “当然没有.要是我看见了早就会告诉您的.我肯定知道那至少是很重要的。”
  “那好,”波洛说,“第二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系列问题.您在这所学校呆了多久啦?”
  “到秋天就满六年啦。”
  “您教-?”
  “数学和拉丁文。”
  “您记得两年前在此任教的一位姑娘吗?她叫珍妮特.怀特。”
  伊丽莎白.惠特克惊呆了.她欠欠身子.又坐下去了。
  “可是-那跟这肯定没什么关系吧?”
  “可能有关系。”波洛说。
  “怎么会呢?有什么关系?”
  教育界消息没有乡村的闲话传得快,波洛暗自思忖着。
  “有证人称乔伊斯说她几年前目睹过一桩谋杀案。您觉得有可能是珍妮特.怀特之死吗?珍妮特.怀特是怎么死的?”
  “有天夜里她从学校回家,走在路上被人掐死啦。”
  “一个人?”
  “很可能不是。”
  “不是跟诺拉.安布罗斯一起?”
  “您知道诺拉.安布罗斯什么吗?”
  “现在还不知道,”波洛说,“但我想知道,珍妮特.怀特和诺拉.安布罗斯都是什么样的?”
  “太轻佻,”伊丽莎白.惠特克说.“不过两人还不太一样.乔伊斯怎么会见到这种事,又怎么可能了解呢?是在离石矿森林不远的一条小路上出事的.当时她不过十一二岁。”
  “谁有男朋友?”波洛问,“是诺拉还是珍妮特?”
  “别翻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啦。”
  “旧恶影长。”波洛说.“从生活中我们体会到这句话是真理。诺拉.安布罗斯现在在哪儿?”
  “她离开学校去英格兰北部任教去了-自然她感到十分不安。她俩-很要好。”
  “警方一直未能破案?”
  惠特克小姐摇摇头.她起身看看表。
  “我得走啦。”
  “谢谢您告诉我这么多情况。”
或许您还会喜欢:
其他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印]戈斯这一时期②,诗人一开始便尝试一种新的样式——散文诗。虽然泰戈尔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采用了散文诗这种形式,然而这些作品的孟加拉文原著,显然都是些出色的韵文。那么,诗人到底为什么动手写起了散文诗呢?人们自然会以为,采用散文诗写作与“散文”③《吉檀迦利》的成功(指英译本)有关,诗人自己也赞同这种观点(《再次集》导言)。 [点击阅读]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赫尔曼·布罗德翻了个身,睁开一只眼睛。他睡得稀里糊涂,拿不准自己是在美国,在齐甫凯夫还是在德国难民营里。他甚至想象自己正躲在利普斯克的草料棚里。有时,这几处地方在他心里混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是在布鲁克林,可是他能听到纳粹分子的哈喝声。他们用刺刀乱捅,想把他吓出来,他拚命往草料棚深处钻。刺刀尖都碰到了他的脑袋。需要有个果断的动作才能完全清醒过来。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同时代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妹妹:我从记事的年代就常常地想,我这辈子总得抽时间把这事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写,虽然我相信一定能够按当初确定的写法毫不偏离地写下去,然而回头看看写出来的东西,又踌蹰不前了。所以此刻打算给你写这个信。妹妹,你那下身穿工作裤上身穿红衬衫,衬衫下摆打成结,露出肚子,宽宽的额头也袒露无遗,而且笑容满面的照片,还有那前额头发全用发夹子夹住的彩色幻灯照片,我全看到了。 [点击阅读]
哭泣的遗骨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初、高中的同班同学——现在长门市市政府下属的社会教育科工作的古川麻里那儿得知了这一消息。麻里在电话里说:“哎,我是昨天在赤崎神社的南条舞蹈节上突然遇到她的,她好像在白谷宾馆上班呢。”关于南条舞蹈的来历,有这么一段典故,据说战国时期,吉川元春将军在伯老的羽衣石城攻打南条元续时,吉川让手下的土兵数十人装扮成跳舞的混进城,顺利击败了南条军。 [点击阅读]
喧哗与骚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 [点击阅读]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我小时候,村里人使用的语言,词语就住在它们表述的事物表面。所有名称与事物贴切契合,事物和自己的名字如出一辙,二者像缔结了永久的契约。对多数人而言,词语和事物之间没有缝隙,无法穿越它望向虚无,正如我们无法滑出皮肤,落进空洞。日常生活的机巧都是依赖于直觉、无须语言的熟练劳动,大脑既不与它们同行,也没有另辟蹊径。脑袋的存在只是为了携带眼睛和耳朵,供人们在劳作中使用。 [点击阅读]
在黑暗中蠕动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具体的年代已经忘记。就连是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旅程也已想不起来。那时我刚过二十,每天在颓废中生活,当时怀疑人生的态度与刚体会到的游戏感受莫名地交织在一起。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记忆也就更加模糊不清了。那是艘两三百吨,包着铁皮的小木船。我横躺在二等船舱中。这是位于船尾,依照船体呈环状的铺有榻榻米的房间。 [点击阅读]
复仇狂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东京中野区哲学堂附近。七月二十八日,晚上九点一过,街上已没有行人了。仁科草介知道,自己身后有两个人越走越近,他们用醉醺醺的、含混不清的奇怪腔调喋喋不休地交谈着。“我醉了?总不犯法吧。呃……是吗?”其中一人声音含糊地说着,不知是对同伴,还是对仁科。仁科不由得苦笑了,看来这是个喝醉了酒脾气就不大好的家伙。两人步伐杂乱地从仁科身边擦过,霎时,仁科感到左肋下一阵剧痛,两支手同时被人按住。 [点击阅读]
夜城2·天使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圣犹大教堂是夜城唯一的教堂,我只有在生意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这间教堂距离到处都有敬神场所的上帝之街很远,独自耸立在一个极为安静的角落里,远离夜城一切华丽亮眼的霓虹。这是间不打广告的教堂,一间毫不在意路过的人们愿不愿意进入的教堂。它只是默默地待在原地,以防任何不时之需。圣犹大教堂以迷途圣人之名而建,是一幢非常非常古老的建筑,甚至可能比基督教本身还要古老。 [点击阅读]
夜城7·地狱债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夜城,黑暗而又神秘的领域,位于伦敦市内。不论是诸神与怪物,还是人类与生灵,都会为了许多私密的理由来到这个病态的魔法境地,追求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梦想与梦魇。这里的一切都有标价,商品不会太过陈旧。想要召唤恶魔或是跟天使做爱?出卖自己的灵魂,或是别人的灵魂?想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或是纯粹只是变得大不相同?夜城随时敞开双臂,面带微笑地等着满足你的需求。 [点击阅读]
夜城8·非自然询问报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夜城,黑夜永无止尽。这里是隐身于伦敦的黑暗魔法之心,美梦以各种型态现世,诱惑与救赎永远都在特卖。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任何事物,只要对方没有抢先找上门来。火热的霓虹,深邃的黑暗,信用卡难以支付的罪恶,狂放的夜店,疯狂的音乐。换上你的舞鞋,舞动到血流如注为止。夜晚持续不断,欢乐永不止歇。随时都会有人手中握着印有你的名字的子弹。我名叫约翰·泰勒,是一名迷失灵魂、在诅咒之地寻求救赎的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