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万历十五年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朝代当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个人觉得除了明以外,历朝历代总有点令人骄傲的事情发生:秦皇汉武自不提,此下魏晋有风骨,隋唐霸万世,五代大融合,两宋盛商贸,元朝出了个成吉思汗,这一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走在一个正常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轨道;而大清虽是帝国的终结,康乾百年盛世也尚有几分香艳风流。可明就让人觉得是个乏善可陈的朝代——极度低效的政府,刻板可笑的制度,空虚无物的精神,纵乐荒诞的社会,那本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郑和下西洋事件也因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南辕北辙而变得愈加悲壮。有明一朝,封建制度最丑陋最腐朽最摇摇欲坠的一面都表露无疑,整个中华帝国就如同披了锦衣的朽木,真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是许多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最喜欢关注的朝代。黄仁宇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黄先生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本是国民党军官,二战后以不惑之年始治学,竟成为在东西方都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黄先生倡导著名的大历史观,即把几千年中国史看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血脉线(当然本身也是,只是能做到这样必须对整个中国历史有宏观性的驾驭能力),而每一个断面的观察都与这个血脉紧密相连,断面的特质由前期的状况引致,而其状况又决定后期的特质。在这一观点下,黄先生的著作常高瞻远瞩纵跃千年,却唯一地为明朝单独立书作传,且不止一本,包皮皮皮括他最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英文稿,题目是《1587 -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窃以为这一英文标题更加切中要害,因为就在这看起来毫无特别的一年,中国社会平静表面下的暗潮涌动决定了这个伟大帝国数百年后的惨烈没落,站远了回头看,这Insignificance就有了浓重的嘲讽和惋惜的意味。法语版的译名则更加直白:《1587 - Le Declin de La Dynastie des Ming》,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是什么意思吧。书的中文版很早就看过,在英国时买到了英文版,读了小半部分,终因晦涩艰难还是回头把中文版重读了一遍。书当然是经典之作,黄先生也以致力于给普通国民树立民族历史性格而闻名,但我觉得这本书还是要那些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注意不是“掌握”或“研究”)的朋友们才能看得比较透彻。因为这到底是本史学专著,其中涉及了大量历史背景知识,同时以黄先生的大历史观,若不能常常把书中描述放到中国历史的整体构架中去看,此书的精华就失了十之六七了。若是仰慕黄先生之名来看的朋友们,建议从《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三本开始,会比较轻松愉悦,也能对大师的大历史观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

  题目看起来和年份有关,书的内容却是关于七个人的。万历皇帝自然是少不了的。朱家16位皇帝里面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狠心父子之外,其他14个人的治国水平加起来估计还抵不过一个14岁开始亲政的康熙。这16个人每个人在野史上都有一段相当有卖点的记录 ,我们的万历同学那就更值得大书特书了,早期重用张居正还“中兴”了一把,但“宰相之杰”张元辅老师挂了之后,这位仁兄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不下,竟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1587年,正是这位仁兄“闭关”前夕,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这可以看作是封建君主集权和“民主”议政之间的博弈,事实上这个时点的西方也处在类似状态(距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已经不远)。众所周知,两场博弈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民主的火种很快在欧洲大陆上全面铺开,而大明帝国则继续在昏暗的封建道路上走它的不归路。
  书中继续罗列一些琐碎的细节,看起来漫不经心,却让人读起来心生凉意,因这点点碎语正似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征兆着一个帝国的崩溃。元辅张居正已经死了五年了。改革家在封建中国从没有好下场,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免郁郁而终,张居正呢,生时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惨烈,真是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啊。小农经济的强大根基像一块巨大的石头,谁妄想搬动它只能砸了自己的脚。那个世间第一清官和第一榆木脑袋海瑞也在这一年故去了,一个僵硬体制里最清亮的那颗螺丝钉没入了尘土,剩下的只有腐朽和更僵硬。明朝政府制度的荒诞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农民皇帝朱元璋认为“小国寡民”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于是大家都不可以富,所有人都要平等地贫穷着。政府官员的俸禄少到难以糊口,而区区几两白银的贪污就可以问死罪。海瑞同志的伟大并不在于清廉,而在于坚持。他对这样看起来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的政策主张竟要100%地照办,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牺牲品。黄先生另有一书《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里面描述的明朝政府财政体制之混乱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脆弱的金钱链条竟可以让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继续运作下去的,除了明朝大约没人能办到。主流舆论对工商业的限制和打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政府因为太穷于是妄想控制所有可以产生利润的经济活动,“官与民争利”和200年后一个叫Adam Smith的英国人提出的”The Invisible Hand”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他一生骄傲的抗倭事业也没了下文,因为那本就不是“倭寇”,而是过于严苛的商业贸易管制导致的“官逼民反”。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无上的天朝大国竟然只允许“朝贡”这种非贸易的商贸活动存在,可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的棉布、丝绸、茶叶、瓷器。于是化身“倭寇”的东南沿海商人开始秘密地到日本,到东南亚,甚至美洲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全球每年开采的白银数量的一半都哗啦啦地流进了大明帝国的口袋,可这些钱进了门之后竟然如同小碎石投入了深海,哑然没了声音。以我浅薄的经济金融知识揣测,这应是中国社会当时极端低下的货币化水平所致。中国自两宋以来民间商品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虽然北宋时四川已有纸币出现,但市场上的硬通货仍然是金银铜。而贵金属货币的铸造权自汉武帝起全部收归中央政府(汉初地方藩王可铸币结果后来导致七王之乱),当时显然也不懂得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增长的贸易和相对固定的货币供给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都处在一个高通货紧缩的状态,虽然白银在不断涌入,想要填补这个几百年形成的巨大缺口却不是那么容易,于是大明帝国成了世界的“储蓄箱”。这样看来如今这明代中国同今日中国一样,不仅是“世界工厂”,而且贸易存在巨大顺差,握有全球最高的“外汇”储备。

  但大明帝国并没有把这全球财富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了钱的商人让孩子们读书,入仕途,做地主,因这社会总还是“农重商轻”。但封建制度到底是快走到它的尽头了,刻板的八股举士让整个社会的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偶尔出现一两个值得书写的学者,譬如书中第七章提到的哲学家李贽,却也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精神的空虚带来的是物质上的极度纵欲,所有生活的细节都被无限放大,精巧繁复的建筑、家俱、服饰、餐饮…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竟然出现有钱女子嫖男妓的可笑情节,整个社会的混乱失控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布教令于部中,他的八旗子弟正磨刀霍霍;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全书结语)。
  黄先生的书,字里行间总流露出一股因为深深爱恋而生出的惆怅哀怨。我读罢,心里也是难受。1587,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然而这之后,东西方的发展开始急速分化,不到300年,世界实力的强弱结构已经全盘改写。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很多东西当然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读史明志,这个民族未来要走向何方,答案在你我手中。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