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天路历程 - 约翰 . 本仁的一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
  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 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 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本仁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 里。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对此,他尤为困扰。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
  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尤其是在违背安息日上,简直就是坏事做尽。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 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本仁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 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里,他更将属灵的争战比作战场的交战。他在战火中获得了关于战争的第一手资料。
  本仁居所修复前原貌
  服役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桩意义重大的事情: 约翰受命随一个营去某个地方,临行的最后一刻,另一个士兵找到本仁,要求代替他,本仁同意了。这位士兵被派去站岗,结果在岗位上被一颗步枪子弹击中而丧命。这在本仁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退伍后,他与一位穷苦出身的女子结了婚。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甚至没有足够的生活用品。他妻子带来了两本属灵书籍,一本是《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 《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本仁的妻子经常向本仁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当时本仁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 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本仁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在那里他与主
  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
  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 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 “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 我,很不高兴的样子。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他写 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 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 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本仁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 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不过,要注意, 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 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本仁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 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 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 头:你的义是在天上。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 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 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 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 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 而满心欢喜。
  那次经历以后,他写到,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我们将发现,在本仁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 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会,摒弃其 中许多的宗教仪规。

  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还有一群人以 “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
  本仁曾常常布道的聚会所
  因此,他们认为, 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约翰.本仁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的观点。
  两年后,本仁的妻子去世;同年,本仁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 纪福特的布道对约翰.本仁的一生影响很大。他死后,会众邀请本仁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 其实本仁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三年后,即1658年,本仁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伟大的克伦威尔也去世了,他的一个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他太软弱无能。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两年以后,也就是 1660年,查理二世重新登上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复辟。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 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当时,约翰.本仁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1660 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 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
  法庭对本仁的判决是这样的:“ 约翰.本仁,裴得福郡人, 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的是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约翰.本仁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 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 忍受骨肉分离之苦。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我那可怜 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 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 神的手里。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
  1672年,他终于获得赦免。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天主教。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 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就这样,约翰.本仁获得了释放。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

  约翰.欧文是本仁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 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约翰.本仁布道。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本仁讲道,就问欧文: “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 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 约翰.本仁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在写作上也如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这次又是因为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本仁的罪名是非法传教。幸运的是,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 这样,约翰.本仁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心里一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正是在狱中期间,本仁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本仁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
  本仁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 经》。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本仁用通俗易 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
  位于裴德福桥畔本仁曾被囚禁的监狱
  后来,约翰.本仁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离开毁灭城,奔向天国城。这个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本仁自己的生平,以及他生命中不同时期悔改的历程。他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在基督徒的天路遭遇中得以反映。
  事奉多年,本仁亲眼目睹许多人走过了同样的历程。同时主也用不同的方法引领他们,在同一条天路上经历不同的事,进入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他从中取材,写了该 书的第二部分,这回主人公不再是基督徒,而是女基督徒。他以他在事奉中所见的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作原型,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和几个邻居的经历。
  在这里我们略举一个例子。在书中有一位害怕先生,他走的路与勇敢先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他们行的是同一条路,遇到同样的关键时刻, 但他们行路的途径,应付的方式却很不相同。可见神在形式方面是不拘泥的。
  约翰.本仁卒于1688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位父亲将其子赶出家门,因他离家出走。这个年轻人到了本仁那里,央求他与其父谈一谈,以便能与父亲和 好。本仁骑马冒雨赶去,见到了那个父亲。父子俩在他的劝说下和好。但本仁由此得了重感冒,并死于此。死时离他六十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
  基 督 徒
或许您还会喜欢: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1Q84 BOOK2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2(7月-9月)》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出生在罗马一个显贵门第。我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尚年轻,立意改嫁,托一个无子女叔父照管我的学习。他高兴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收留了我,因为他想利用他的监护人身份,决定把他收养的孤儿,培育成一个忠于神甫的信徒。对于狄法洛将军的历史,知道的人太多了,这里就用不着我赘述。将军死后,神甫们看到法国军队威胁着这个宗教之国,便开始放出风,说有人看到基督和圣母木头塑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哲理散文(外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威廉·赫兹里特随着年岁的增多,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的宝贵。确实,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没有时间重要。对待时间,我们也变得吝啬起来。我们企图阻挡时间老人的最后的蹒跚脚步,让他在墓穴的边缘多停留片刻。不息的生命长河怎么竟会干涸?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点击阅读]
地狱
作者:佚名
章节:110 人气:2
摘要:致中国的合作者、读者和书迷们:对于今年不能亲至中国一事,我深感遗憾,因此想借这封短信向你们所有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有了你们,才有我所谓的成功。谢谢你们为我的作品中文版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你们的厚爱尤其让我感动。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拜访你们美丽的国家,亲口表达我的谢意。谨致最诚挚的祝愿。 [点击阅读]
堂吉诃德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一】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 [点击阅读]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铁凝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每当我读过那些大家的自传后,就如同跟随着他们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读他们的小说或诗。于是一种崭新的享受开始了,在这崭新阅读的途中,总会有新的美景突现,遥远而又亲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们作品之外的奇异人生所致吧。读许金龙先生最新译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即是这样的心情。 [点击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妖窟魔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当山冈圭介来到琴川河的上游地区,已是时近中午。山冈行走在岩石地带时,极为小心谨慎。如果从同上次一样的道路上通过,则很容易留下足印。山冈圭介连那足印也极力避免留下。他每一步都尽量地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及草地,把步子尽可能踩在土质坚硬的路面上以及岩石上,以免留下走过的痕迹。他的整个行动都小心翼翼。他深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山冈进入到岩石地带的中心部位。 [点击阅读]
安德的代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星际议会成立之后1830年,也就是新元1830年,一艘自动巡航飞船通过安赛波①发回一份报告:该飞船所探测的星球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定居的行星中,拜阿是距离它最近的一个有人口压力的行星。于是星际议会作出决议,批准拜阿向新发现的行星移民。如此一来,拜阿人就成为见证这个新世界的第一批人类成员,他们是巴西后裔,说葡萄矛浯,信奉天主教。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