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天黑前的夏天 - 在家(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她会有什么经历呢?除了慢慢老去,别无其他:衰老是成长过程的后续和重复。当然,人人都得经历—噢,天呀,时光在飞!……不知不觉人生就走完了……成熟就是一切。等等。但就凯特而言,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持续十年、二十年的过程,她疯狂地跟随潮流亦步亦趋—染发、减肥,穿着打扮时尚,又不装嫩,几乎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几乎对所有人来说,衰老只是时间问题,除非遇到如下事件:大灾大难,地球飞离人们脚底,洪水淹没城市,炸弹毁灭了孩子使人觉得了无生趣。如今你正青春年少,可一晃便步入中年,但要想弄明白,是什么时候从一个阶段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实非易事。紧接着就老了,而你却几乎浑然不知自己是何时变老的。你对待周遭人事的态度变了—哦,是的,大变特变了,但你本人却毫无意识,因为寒冰是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大多数人只会这么觉得:我恐怕不年轻了。然而,凯特?布朗却将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把个中滋味一一品尝。因为,在这几个月中,每件事都关乎她,而她本人、她的耐心、她的温顺,以及她的时间,都将成为攻击的靶子—她渺小的生命将承受其实来自另一领域即公众领域的种种压力—所以每件事才会令她如此紧张不安?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反正这个夏天的经历,有违她的德行,超出她的能力,她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 等夏日的种种经历结束,她将无法再另行选择:即使之前她无法为自己选择,因为她没有选择经验,也没有想象力。是的,将要发生的一切,并非她想要的,尽管她站到了树下,端着盘子,心有所想:这样的情形的确可以持续到永远!可是,真这么认为就错了,因为就在这个时候,一定有个什么东西我能看见,有个什么东西此时的我能够理解,某种行为我能选择…… 选择?什么时候选择?我选择过了吗? 一个女子,像过去漫长岁月里常做的那样,站在树下,端着托盘。她把托盘搁在花园桌上,桌子是用十年前发明的某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看上去像铁制品,很轻,她用两个指头就能拎起来。她把桌子摆稳,这样东西搁在一侧就不会翻倒了。 她并没有把这张桌子当成一种选择,尽管是因为她的缘故他们才选择买了这张桌子,家里的那几个塑料杯子也一样,瞧着还以为是瓷的呢。 她走回草坪中央,吸了口气,朝屋子上方的窗户大喊了几声。她不用想就知道会看到什么,她丈夫探了探头,应道:“来了!” 一个女子,白裙白鞋,颈上系了条粉色围巾,站在草地上。 就这一部分倒有可供选择的地方,有意识的、特意作的选择:这个女子的外表就是选择的结果。她浑身上下搭配精巧,这身打扮符合住在郊区豪宅里的中产阶级的身份,而且她是作为别人的妻子待在这里的。当然,还作为孩子们的母亲。 她身上的裙子来自“美丽女士”牌专柜,合身得体,素雅大方。脚上穿着鞋袜。头发—一个我们需费心费力加以选择的领地—烫成了大波浪,露出脸盘,鼻梁和脸颊上方长了几点没被清除的小雀斑。她丈夫常说他喜欢她脸上的雀斑。她的头发是红色的—红得不是特别耀眼。她是个俊俏女子,健康、温驯。 她站在草地上,用手遮着眼睛,大声喊:“迈克尔,迈克尔!咖啡!” 一张模糊的脸孔从洒满阳光的窗格子后露出,回应道:“来了!” 一个女子,穿着适合午后家庭聚会的衣裳,穿过草坪。她走得很小心,不想让草刮伤鞋子。要能让她本人选择,她宁愿光着脚丫,脱掉袜子,穿件穆穆袍、纱丽或纱笼—类似这样的衣服—留一头披肩直发。 她不想自己过于花枝招展,因为在孩子还年少时她就发现,他们讨厌她由着性子做事。对门玛丽?费切丽穿着打扮的样子,好像没结婚生子似的:可是她那几个孩子恨死了她的穿衣风格,变着法儿损她。 玛丽说过:“干吗要委屈自己呢?孩子太霸道了可不行。”凯特一向认为她这话说得在理。而事实呢,她一直以来都在委屈自己。可她发现,自己那几个孩子议论她外表的时候,用词并不比玛丽?费切丽的孩子客气多少。 凯特在树下席地而坐,将身体藏于树荫之中,双脚伸进阳光里,好像脚上没穿袜子一样。坐在宽敞的花园里,她仔细端详自家这栋高大的方形楼房,目光好像在与这里告别似的,因为最近夫妻俩常说,过不了多久孩子们就都长大了,是不是该考虑换栋小房子了?一套公寓?他们可以到乡下买幢房子,跟朋友—也许是费切丽夫妇—合住。 凯特常想这事儿,但总认为得过上几年才会应验。 时值五月,英格兰的夏日舒适却短暂,秋季指日可待。这家人的生活中隐藏着某种不安定因子,有一种有机物质在伦敦南部,确切地说,在布莱克希思,悄悄地起起伏伏。随着孩子们的成年,这个家庭,或生命体,或有机物质,好像开始从本郊区一年一年向外爆炸,碎片落到这个地球越来越远的地方。如同一年一度的户外踏青,虽然开始于晚春时分,却已然嗅到秋的气息。 去年,迈克尔作为一个颇有地位的神经病科专家,七月赴美参加了一个会议,而后趁机在波士顿医院工作了三个月,十月才打道回府。凯特陪同丈夫与会,后因家中事务,中途回了一趟英国,于九月再度赴美,与丈夫团聚。她和那些带孩子的女子一样,既要顾这头儿又要顾那头儿,当然她们所做的都是分内之事。那些女子,来自欧洲各个地区,整个夏天,也都在两地奔波。 今年,迈克尔还要去波士顿的那家医院工作四个月,和一个同事一块儿作医院间的交流。他俩的大儿子史蒂芬,今年二十三岁了,是大四的学生,已经约好了几个朋友,打算花四个月的时间游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艾琳,二十二岁了,要与父亲结伴一同前往美国,走访前年她在西班牙野营时结交的朋友。二儿子,詹姆斯,应邀去苏丹,考古挖掘,等秋季大学开学才会回来。而她自己呢,铁了心不再往美国跑了。原因之一是她不想跟女儿生事,知道她们母女要在一块儿,冲突在所难免;还有,三个人都去,开销太大;再说,没准儿她还会和丈夫闹别扭呢……想到这里,她不禁笑了,是一脸的苦笑,好像在说“婚姻嘛,就得有人付出,有人享受”。她很清楚,对这个问题,她不愿深究。 还有一件事儿。她家的蒂姆,虽说是个十九岁的大小伙子,大家也一个劲儿地鼓励他独立外出,可他就是哪儿都不想去。他一向是个“难缠”的家伙,或者说“问题青年”。所以呢,为了他,伦敦南部的这个家还是得有人打理。她,为人母者,自然得担此重任。她觉得,接下来的几个月,日子会和以前的许多夏日一样。她所在的地方就是家人的大本营,孩子们学校放假了,回来住一住;或者去往哪里的途中,转回家待上一天或一周。她得替他们、他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忙里忙外,前后打点。她随时待命,准备为家人鞍前马后。 她盼望那个日子快点儿来到,不只是希望家中济济一堂,还盼望能够露一露理家的本领。她知道自己手脚麻利,办事利索。她还想趁这个夏天,把花园好好修整一番。等到他俩—迈克尔和她—这对老夫老妻退出热闹的舞台,真的搬离这栋房子的时候,叫人念叨的不是这栋房子,而是这个花园,这个她精心照料了二十多年的花园,一个旖旎美丽的英式花园,好像未经人工修整,而自主选择长成了草坪、百合丛、玫瑰带和药草区。一年四季,鸟鸣婉转,微风轻拂。没有一方泥土凯特不熟悉,没有一方泥土不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当然,离不开蚯蚓和霜冻的鼎力相助。
或许您还会喜欢: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高尔夫球场的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知道有这么一则已为人所共知的铁事,它的大意是:一位年轻作家决心要把他的故事的开头写得独具一格、有声有色,想借此引起那些读腻了声色犬马之类文章的编辑们的注意,便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该死!’公爵夫人说道。”真怪,我这故事的开头倒也是同一个形式.只不过说这句话的女士不是一位公爵夫人罢了。那是六月初的一天,我在巴黎刚办完了一些事务,正乘着早车回伦敦去。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1Q84 BOOK2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2(7月-9月)》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点击阅读]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坑地阵亡战士纪念碑四周长满了玫瑰。这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杂乱丛生,小草透不过气来。白色的小花开着,像纸一样卷起。花儿簌簌作响。天色破晓,就快天亮了。每天早上独自穿过马路去往磨坊的路上,温迪施数着一天的时光。在纪念碑前,他数着年头。每当自行车过了纪念碑后的第一棵杨树,他数着天数,从那儿他骑向同一个坑地。夜晚,每当温迪施锁上磨坊,他又数上一遍年头和天数。他远远地看着小小的白玫瑰、阵亡战士纪念碑和杨树。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加勒比海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就拿肯亚来说吧,”白尔格瑞夫少校说:“好多家伙讲个没完,却一个都没去过!我可在那度过了十四年的。也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老玛波小姐点了点头。这是她的一种礼貌性的和霭态度。白尔格瑞夫在一旁追问他一生中并不怎么动人的往事时,玛波小姐静静地寻找她自己的思路。这种司空见惯之事她早已熟悉了。顶多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已。 [点击阅读]
华莱士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一部分序章片麟(19世纪香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是伟大的《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是提出进化论的旷世奇才。乘坐菲茨·路易船长率领的海军勘探船小猎犬号作环球航行时,他才三十一岁。正是这次航行,使达尔文萌发了进化论的构想。然而,《物种起源》并非进化论的开端。 [点击阅读]
反物质飞船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CT是一种反物质,它也可以说成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体现形式。对于地球来讲,CT是陌生的,但在太空中却存在着许多由它构成的流星、慧星和小行星。CT原子由带负电的原子核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这是一种肉眼不能看见的差别,但也是一种致命的差别。CT物质看起来与普通的物质别无二致——只要二者不碰触到一起。一旦碰触发生,两种物质正好相反的电荷互相抵销,相反的粒子发生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