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随遇而安 - 第十八章 德国人的性格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德国人的严谨是在世界上出了名的。在德国游历的几天里,我当然感觉到了,不过,除了严谨,德国人身上还有更多让人惊叹的特质。
  1、志愿者阿卡尔
  在驱车前往多特蒙德的路上,学德语文学的吕先生和我聊得很投机,提出晚上请我喝酒,而且多年不喝烈性酒的他竟然要和我喝白的。连续的疲劳工作使我欣然同意放松一把。在买酒的小店里我们意外地发现一个年轻人胸前挂着一个印有世界杯标志的胸牌,吕先生马上跑过去和他聊了起来。几分钟后他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叫阿卡尔的小伙子是世界杯的志愿服务者,他愿意为我们做向导。
  第二天一早我们如约见到了阿卡尔。他说我们一定要去多特蒙德市火车站广场看看,那里有一个专门为世界杯比赛设立的一千二百平方米的超大型电视屏幕。一路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个叫沃桑·阿卡尔的小伙子二十四岁,是土耳其人,库尔德族的后裔。我一下子想起国际新闻里那些关于这个民族的不幸消息,不过,这个小伙子很开朗,和大多数穆斯林一样有浓密的胡须、深邃的目光。
  来到多特蒙德火车站广场,那个让当地人非常自豪的超大电视墙和震耳欲聋的音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他们在广场上驻足仰望这个庞然大物,这也是我们到德国三天来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世界杯氛围。据当地媒体报道,六月二日德国足协主席贝肯鲍尔先生专程乘直升机来为这个大屏幕揭幕。当天,多特蒙德阴云密布、山雨欲来,贝肯鲍尔一到竟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当地媒体惊呼,他们的足球皇帝的光临果然是天降祥瑞。看来,哪里的媒体都会八卦。
  距火车站广场不远是该市最著名的和平广场,据估算,开幕式当天会有一百万各地球迷汇集到这里共襄盛举,这对于人口不到五十五万的多特蒙德市而言,其压力可想而知。其中大批球迷会聚集到这两个广场。为了应付那百年不遇的人潮,多特蒙德市做了大量准备。我们在南京也能见到的那种流动公厕就准备了一百五十个,不同的是他们的流动公厕是免费的。走着走着,阿卡尔指着我们脚下说,我们现在踩着的红地毯也是专门为迎接各地球迷准备的,长达六千米。这让我有些意外。在我们中国人的礼仪常识中,走红地毯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走在上面的人非富即贵,而德国人却把这种礼遇提供给了全世界不分国籍、不分贫富、不分信仰的所有球迷,很像《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词——来的都是客。
  阿卡尔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一个狂热的球迷,而且是一个水平很不错的球员,还兼职做足球裁判,但在世界杯期间,他作为志愿者就看不了比赛了,连电视转播也要请家里人录下来过后再看。我问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活不了多少年,过几十年我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能参加一次世界杯,能为这样的大事提供一点儿服务,老了以后回忆起来会觉得很有意义。他的回答很像是“土耳其版的雷锋”。我写前面一句话的时候犹豫一下,因为我不知道到底说他是“土耳其版的雷锋”好,还是说成“德国版的雷锋”好。他是土耳其人,在德国做生意,却愿意为德国举办的世界杯做义工,如果按我们写劳模报道的方式,多少有些“国际主义”的意思在里面,但我想这个年轻人恐怕没想过这么多,这就是让我觉得他更可爱、更能打动我的地方。
  采访结束后,阿卡尔竟主动掏钱请我们喝咖啡,让我们很不好意思。聊天的时候,他说起了童年记忆里他们民族遭遇的可怕磨难,气氛也跟着凝重了起来。对于这样复杂的国际矛盾,我拿不出像样的解决办法,也想不出用什么样的话来安慰他,但我想,愿意为别人付出并不求回报的人一定会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

  2、小事故后的大见识
  在德国西部参访的一个早上,吕先生一早出门,开车不小心,把车撞到了路沿上一根突起的护栏,车被高高地顶了起来。下车后,我们看到车底哗哗地漏着淡绿色的液体。当我们正在想该怎么办的时候,每一个路过的司机都停下来,伸出头大声问“需要帮助吗”。一个散步路过的老太太主动帮我们打电话给警0察局、消防队、保险公司分别求助。
  这时一个瘦高的中年人路过,停了下来,趴在地上检查车辆,然后告诉吕先生,破损的不是油箱,是一根排水管,不严重,只要把车抬下来,开到维修点就可以了。可是我们四个人中一位女性,一位老人,把他算上也只有三个劳动力,实在抬不动这辆旅行车。这时消防车赶到了,下来六七个壮汉,长得跟德国足球队队员差不多。我们想这下可好了,可没想到这些消防队员看了现场后,摇摇头都不动手。瘦高的中年人跟消防队队员说,他是汽车维修工程师,是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忙把车抬下来就可以了。可消防队队员们说,他们的工作程序不是这样的,必须有保险公司在场,他们才可以工作。瘦高的工程师听了很生气,和他们吵了起来,他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袖手旁观?你们的程序既愚蠢又死板!”可消防队队员执意按原则办。气愤的工程师在我们车里找出千斤顶,自己动手了!就在这时,一辆警车赶到了,下来一男一女两名警官,了解完情况后要求工程师立刻停止,等待保险公司的人,并告诉他:“你的专业只能在你的厂里,在公众场合必须服从警0察。”
  几分钟后保险公司的人到了,了解完了情况后立刻调来一辆起重机,把我们的车吊起来拖回去修。到这会儿,我们这个小小事故的现场已经聚满了消防车、警车、保险公司的吊车,有警0察、工程师、消防队队员、保险公司救援人员等一大群人。这时瘦高的工程师走到我面前说:“听说你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可德国的经济却在持续滑坡,什么原因?眼前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德国纳税人就养了这么一帮效率低下的公务人员,真让人生气。希望你原谅。”我赶紧向他致谢并解释,大家都是在帮助我们,只是方式不同,千万不要弄得不愉快。最后两名警官走到我面前,正式通知我处理意见。警0察说,那个工程师是一番好意,但他的方式不符合法定程序。如果在他的帮助过程中车辆发生了更大的损失,保险公司将不负责赔偿。“现在我通知你:这辆车买了保险,拖车费、维修费都在保险范围内。这辆车在维修期间,保险公司将为你们提供一辆同样的旅行车,让你们免费使用七天。希望这个小插曲不要影响你们的心情,祝你们在德国一切顺利。”最后那名警官还向我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他说,他注意到我们是记者,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拍成了新闻,最好不要在德国播出,因为他下车时比较匆忙,忘记戴帽子了,播出后会影响德国警0察的形象,纳税人会不满意的。我向他保证不会并再次向警0察和消防队队员表示了感谢。半小时后我们拿到了一辆崭新的欧宝旅行车。
  一个很小的事故引来了这么多相关工作人员和市民,他们之间为了帮助我们竟然还发生了争吵。我很感谢他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减小我们的损失。德国人的热情、礼貌和严格按制度办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熟悉的陌生人。
  德国离我们有万里之遥,不过,这个国度里有着众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也有着众多被我们挂在嘴边念念不忘的大师、名人。
  1、波恩&贝多芬
  离开多特蒙德后,我们到了曾在中学历史书上熟悉的城市——波恩,曾经的联邦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故居就在这里,这也是我向往的地方。

  按照行程的安排,我们首先要访问德国之声电视台。下午两点半我们如约而至。德国之声国际部主任蒂曼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大门口,我就惊讶于德国之声总部大楼的气派。德国同行告诉我们,这栋大楼是目前德国造价最昂贵的大楼之一,原本是为联邦德国的首都波恩建的议会办公楼,没想到大楼刚建好就迎来了德国统一,首都从波恩迁到了柏林,后来德国政0府就把它作为了德国之声的总部大楼。德国同行介绍说,这栋大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透明。外墙是透明的,办公室是全玻璃透明的,就连电梯也是透明的。走进这座大楼,每一间办公室里的情景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唯一不透明的屋子恐怕只有洗手间了。我的一个同事问,那办公室里岂不是一点儿隐私也没有了?一个长相英俊且有一个中国名字的德国同行冯海音对我们说,这栋大楼造价昂贵,都是用纳税人的钱盖的,所以设计的时候就是要让每一个议员的工作都能让纳税人看到,保证他们每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是透明的。我们也没有想到会搬到这里来办公,让我们的工作也变得这样透明。说罢他就爽朗地笑了。看来,德国人的政治透明化都渗透到了建筑领域。值得一说的是,德国之声是政0府投资的媒体,但是德国之声从来不听命于政0府,政0府也从不以老板自居,德国之声要求每一个记者对一切来自政0府的言论和政策首先要持怀疑态度。
  在我的想象中,联邦德国的首都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一座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来到波恩时才发现,它原来是一座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国际小村落”。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会把首都选在这样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城市。然而这正深刻地反映出二战结束之后德国人的心态。他们把首都放在这样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偏僻小城,就是要彻底改变全世界对德国在历史上那种强悍好战的印象。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在介绍波恩的时候这样写道:波恩,这座莱茵河畔花园式的城市享有了半个世纪的首都的荣耀,一夜之间又把首都还给了柏林,那份失落至今还在波恩人心里隐隐作痛。可是当我和一些德国人谈到这个话题时,他们的回答并不完全相同。一部分德国人觉得首都就应当在柏林,这就是德国历史的原貌,还于旧都,无可厚非;而另外有很多德国人认为首都定在柏林不利于德国的国际形象,因为柏林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注定将永远和那场战争联系在一起。冰冷的政治、痛苦的历史给柏林这座城市积淀了太多德国人不堪回首的记忆,德国人更希望给全世界的印象是像波恩那样的亲切、宁静、平和。今天,大多数德国人更愿意把幸福和未来寄希望于一个统一的欧洲,而不是重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这些所见所闻和历史上德国总理在波兰出乎全世界意料的一跪联系在一起。在今天,世界上并非每一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勇气和理智去面对自己的历史,从这一点说,德意志这个民族特别值得我们尊敬。
  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可以去拜访贝多芬的故居了,颇费了一番周折,我们才找到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的出生地。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伟人故居竟然和周围的建筑完全融为了一体,除了墙上一个不大的贝多芬头像和一块特殊的门牌,再无更多标记。更让我遗憾的是,当我们赶到时参观时间已经结束,只见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看门老人。我没有奢望严谨的德国人能为我们通融,我只提出和这个白胡子老人在门口照一张相,以示我们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敬意。就在我们转身告辞的一瞬间,老人突然对我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中国人最多,因为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老人的话在我脑海里转了很久。的确,中国和德国的人民应该多亲近一些才好。

  2、马克思的故乡
  特里尔是德国西部靠近卢森堡边境的一座小城,坐落在莱茵河支流摩泽尔河的北岸,青山绿水环抱,风景如画。之所以要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曾走出了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甚至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启蒙者——马克思。
  其实,特里尔城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四十年,非常难得地保存了古罗马时代的遗迹,最著名的就是一进特里尔城远远就可望见的雄伟的黑城门。这座如今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罗马建筑甚至躲过了二战的浩劫,至今仍屹立在摩泽尔河畔。
  从黑城门我们步行前往马克思的故居,走了一段很长的青石路。我看过一篇文章有这样的描述:马克思当年就是走在这青石路上,思索着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其实马克思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出生在特里尔,只居住到了一八三五年他十七岁高中毕业。作为一个高中学生的马克思未必就已经开始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思考。
  如同波恩的贝多芬故居一样,当我们已经走到马克思故居门口时,如果不是吕先生提醒,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间普通的德国民宅和沿街的其他房屋有任何不同。推开那扇窄窄的门,我们才注意到这里大多数标志都同时注有中文和德文。这是在德国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的情况。稍微想一想也不奇怪,连昨天贝多芬故居门前的白胡子老爷爷都告诉我们,贝多芬故居的访客中中国人最多,我们也就不难想象马克思故居的中文标志因何而来了。
  这是一座三层楼的住宅,窄窄的楼梯、窄窄的走道、窄窄的小院,却诞生了一位思想博大的哲学家。院子里马克思的青铜头像和他夫人燕妮的雕像静静地立在爬满青藤的角落,静静地看着来到这里的人们。每个房间里的图片的注解都是德文,忽然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眼前——毛泽东。青灰色的墙上,毛泽东的照片下有一句用德文刻的话。我赶紧请教吕先生,他一字一顿地念给我听: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我想,很多到过这里的中国人看罢一定都会会心一笑。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一生说过很多至理名言,可马克思故居里不知为何选了这一句。
  非常凑巧,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一个衣着端庄的德国女士主动迎上前来自我介绍。她就是这里的馆长——伯维叶教授。一看她的名片更觉亲切,因为它跟我所见过的德国朋友的名片都不一样,这张名片正面印中文,反面才印德文。这倒很像是我们的名片,正面印中文,反面印英文。伯维叶教授对我说,马克思是众多德国思想家中的一个,但是他研究剖析社会问题的方式非常具有科学价值,而他的哲学方法论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都仍然具有它的特殊意义。我对她说,德国出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你们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民族。她听完之后脱口而出“过去是这样的”,说罢大笑。
  我在离开之前翻阅了那本厚厚的参观留言簿,每个造访者都可以在上面任意留言。我浏览了一下,中文、英文、俄文、德文都有,内容五花八门,其中我的同胞们留下了很多崇敬膜拜之词,也不乏标签、口号式的评价。我们不敢在伟人面前妄下评论,最后写下了一行字:孟非、向青、季双亭二〇〇六年六月七日来过这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
永恒之井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类与兽人爆发战争的一万年前,艾泽拉斯世界只有一块被无边的海洋包围的巨大陆地,这片大陆被称为卡利姆多。许多不同的种族和生物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这块黑暗的大陆中心是一片充满神秘能量的湖泊,这片湖泊——它后来被称为永恒之井——是整个世界的魔法和自然能量的源泉,在从这个世界以外无边的黑暗中汲取能量的同时,永恒之井向整个世界源源不断地释放它的能量,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提供营养。 [点击阅读]
爱情的海洋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序写于书前by楼雨晴当各位正式阅读这本书前,晴姑娘得把话说在前头,这本书依然不是言立冬的故事,如果你们有非言立冬不看的坚持,那么看到这里,你可以合上书了,可别大呼受骗上当,指控晴姑娘欺骗你们的感情哟!关于这一点,请原谅晴某人小小的任性,我也知道你们很期待言立冬,一再晃点,实非晴姑娘本意,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嘛,当某些想法冒出头,那种感觉涨了胸臆,强烈得让人无法抗拒,不把它写出来, [点击阅读]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马云创业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言毋庸置疑,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名震神州的企业家和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马云已经成了一个楷模:从最初的一个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不仅阿里巴巴成了一个神话,马云创业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点击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史蒂芬·柯维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Starr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