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思无邪 - 昙花飞落,一念千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昙花飞落,一念千年
  昙花飞落,一念千年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王风·君子于役》
  她在日影衔山时,赶着牛羊从山上下来,又将鸡赶回圈里。生活是这样平静。如果她没有回头,对着村外远山凝望,喃喃说出那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我的丈夫去行役,不知何日是归期,几时才能归故里?)
  似吟似唱,似有若无地泄露了她的思念苦楚。丈夫在外服役啊,叫人如何不挂念?(“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李白诗:“蚕饥妾欲去。五马莫流连。”那饲蚕的美人心有担当,有斤两。《君子于役》里的美人丈夫不在家,她要担负整个家庭,鸡牛羊也仿佛是自家的孩子需要照顾,饶是这样繁忙仍对丈夫惦念不止,亦是这样沉着而有斤两。
  思情若是像杜丽娘柳梦梅那般,纵是生死不悔也只能拿来做话本艳情小说看,赞一声旖旎,整个故事精美得好像小山屏上镂刻的花,是装饰或消遣。倒是似这乡间女子这样,无一语刻意浪漫无一事惺惺作态。她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诚恳安稳地度日,却叫人不得不说她漂亮如真花,香艳摇曳。
  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能确指是什么事。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又“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显然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感觉好像很牛气似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就是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少族民族中的小贵族,实际生活情况也还不如江南一带的农民。

  《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但又与一般的思妇诗绝不雷同。《诗经》里的思妇诗或是从女子角度入笔,遥想丈夫在外的艰辛,或是从男子角度入笔,幻想闺中人此际是如何牵记自己,《君子于役》却有一段天然姿态。它起首破题之后,就不再执于描写思念,不再正面摹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忿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习惯举轻若重,着意将一份思念写到一叶惊秋的地步。《君子于役》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举重若轻。这是我一直喜欢这诗的原因。它那么淡然,那么深重。
  初中的时候学到这首诗,是学得最早的启蒙篇章之一。我偏爱它,因它诗意准确没有那么多似是而非的深刻解读。一个人若没有负担就清朗,一首诗若没有负担就透亮。虽然是很多年前学的,可依然能记得诗意,轻松回忆起诗中的画面,展现出的意境。
  我们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仿佛还在那里,她一直在感动我们。

  她怀念亲人的深挚感情宛如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曲折蜿蜒地流淌着,千年不涸。她的思念,用日常的风月加以映衬,再用“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佸”“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 这些传神之笔来点破深化,愈加显得她思情绵邈,心似莲花,既惊艳又自然。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续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
  诗文是这样的,若抒情节奏太快,没有铺陈,显不出山水起伏,抒情效果就出不来;像一个人太着急说话,反而不能从容表达,或者急急迫迫说的寡淡无味并不能叫人印象深刻。
  黄昏给人的通感是压抑晦暗的,沉沉暮色易使旅人渴望归宿,而在农人的角度,却是最轻松温暖的时刻。黄昏,大地舔合伤口,呈现出白天未有的温顺。告别了一日的忙碌,农人终于可以直起腰来,含笑看着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女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这一刻,她的生活的缺损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诗中的她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迭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能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皮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即使你不在我身边,我也要你一切都好。若一日,我懂得这样想你,这才是真的思念。
  不要小看这诗里的思妇与黄昏,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实在是有天然之妙。《君子于役》选择日暮的景象加以描绘,与思妇怀人的感伤心情交互映衬。这种薄暮思归的意境是有独创性和开创性的,在后世无数诗词、戏文、小说里无数次地被提炼再现。
  昨夜读宋词,见柳永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不由浸没在这悲伤中徘徊不去,一遍遍倾心演绎。独立黄昏的思念如昙花般惊艳,开始是从一个女人叹息声中飞落。
  -24-
  昙花飞落,一念千年
或许您还会喜欢: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