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死光 - 斯蒂芬·金为何中国走麦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
  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
  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西单图书大厦斯蒂芬·金的小说销售让人失望,曾进了600余本《斯蒂芬·金恐怖小说集》,全套80元,包括《死亡区域》、《厄兆》、《神秘火焰》、《黑暗的另一半》四本小说。到现在为止,每册书只卖出了80本左右。在美国,11年前《死亡区域》的销售数已达97.5万本。在风入松书店的印象里,斯蒂芬·金好像没有热销的场面,即使在宣传最猛的时候。现在,斯蒂芬·金已从书店消失了。在个体书商那里,只要驻足于斯蒂芬·金系列的时间稍长,店主们经常会告诉你类似的话:“可以打折”。
  在美国及欧洲,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的金庸一样,是巅峰人物,他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斯蒂芬·金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在8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就独占7本。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历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小说类上斯蒂芬·金的小说总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美国人在1990年秋天的四个星期对斯蒂芬·金的作品做了一番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金的一部小说《厄兆》被拍摄为电视上荧幕;还有两部小说被拍摄为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另一部小说《黑暗的另一半》正在摄制电影中,五部小说一起登上了畅销书榜——两部是精装本,三部是平装本。
  斯蒂芬·金在中国市场令人失望。一位翻看过斯蒂芬·金小说的社会学家说:
  “斯蒂芬·金不会畅销,因为中国的文化,中国读者的心理还接受不了纯粹干净的美国式的斯蒂芬·金。”美国评论认为斯蒂芬·金恐怖故事题材虽然离奇,但却是真实普通人陷入某种不寻常的特定情景之中,所以抛开其小说的娱乐性不谈,斯蒂芬·金的小说也可说是最贴近反映美国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但中国人宁可热衷西德尼·希尔顿而不是斯蒂芬·金,因为前者更加符合中国人对西方的想象。
  心理学博士后王择青谈及这个现象时说:“恐怖小说离中国目前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人们的心理需求还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从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而言,仍然希望看到一些相对平和离现实较近的东西。在西方,下班后的时间是完全私人的,你可以做各种你所认为的放松,包括看恐怖小说。而在中国,私人的时间是很少的,有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约束,很难让一个人独自完全地钻入斯蒂芬·金,同他一道在恐怖世界中幻想。这种约束及传统上的心态会使金在中国的流行大打折扣。
  现在,买金小说的人大约只是由于一种好奇,而没有上升到一种像美国人一样的需求层次。”
  西单图书大厦文学部的张楠,自己也看过斯蒂芬·金。她说:“如果单纯从读者的角度说,中国读者不能完全理解金小说的意境,或许是翻译没有把金的境界用中文更好地表达出来。在写作上给人的感觉很乱,那种美国式的跳跃的写作思维使中国读者极不习惯,没有头绪的突兀感在阅读中始终存在。中国读者似乎更愿意或更容易接受那种细水长流、有铺垫、含蓄渐进深入的外国小说。所以,在一般读者看过金的书后总是感觉一般甚至很糟。”
  除却宣传促销的不足,金在中国的失败似乎更多地在于文化的因素。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书籍的引进比其他商品更多了一层文化的背景,许多外国的畅销书在中国的落马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出版商:在书籍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架。对于中国,有时在考虑大的文化背景时,还不得不兼顾各个亚文化圈,《马语者》在北方热卖而在南方反应平淡,正是地域文化对书籍销售影响的一个例子。书,毕竟是一种文化的结晶。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妖窟魔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当山冈圭介来到琴川河的上游地区,已是时近中午。山冈行走在岩石地带时,极为小心谨慎。如果从同上次一样的道路上通过,则很容易留下足印。山冈圭介连那足印也极力避免留下。他每一步都尽量地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及草地,把步子尽可能踩在土质坚硬的路面上以及岩石上,以免留下走过的痕迹。他的整个行动都小心翼翼。他深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山冈进入到岩石地带的中心部位。 [点击阅读]
安德的代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星际议会成立之后1830年,也就是新元1830年,一艘自动巡航飞船通过安赛波①发回一份报告:该飞船所探测的星球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定居的行星中,拜阿是距离它最近的一个有人口压力的行星。于是星际议会作出决议,批准拜阿向新发现的行星移民。如此一来,拜阿人就成为见证这个新世界的第一批人类成员,他们是巴西后裔,说葡萄矛浯,信奉天主教。 [点击阅读]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情人 杜拉斯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藏书房女尸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有些陈腐的词语只属于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节剧里的“秃头坏男爵”,侦探故事里的“藏书室里的尸体”。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为人们熟知的主题作一些适当的改变。我为自己订立了条件:书里描写的藏书室必须属于非常正统、传统的那一类,而尸体则必须让人觉得悱恻不定、触目惊心。遵循这些原则,几年来出现在笔记本上的只有短短几行文字。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