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双城记 - 《双城记》读后感——关于爱与救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尽管摆脱不了古典小说的大段说教,也无法避免英伦式的亲密又略显疏离的对话,没有现代小说繁杂的叙事手法,小说仍旧靠单纯讲故事取胜。
  恩怨情仇,故事很简单。亚历山大•曼奈德医生囚于巴士底狱中十七年,出狱之后,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徘徊,幸而在女儿露西照顾关爱之下得以开始新 的生活。露西与主动放弃继承权的法国贵族达尔南结婚,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然而,一封法国革命之后送到达尔南手中的信,将一切打乱。为了使那位法国前仆 人免予牢狱之灾,达尔南只身回到法国,却被当作出奔者关在狱中。在医生和劳雷先生的奔走努力之下,达尔南终于在两年后被释放。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幸福还未 展开,刚刚出狱的达尔南又被重新投入狱中。在审判时,医生在狱中的记录被当众读出来:原来那使医生身陷囹圄的贵族,正是达尔南的父亲与叔叔。愤怒的狂躁的 法国“公民们”,在审判大会上判处达尔南死刑。医生一家陷入痛苦之中,而一直深爱着露西的卡尔登先生,利用探访达尔南的最后机会将他换出监狱,替他死去。 医生一家直到达尔南被送回才明了卡尔登的打算,才明白卡尔登那句“无论为了什么而改变方针或稍稍延宕,绝不能救出什么人的性*命来的,那必然将牺牲掉许多条 的性*命”的真实意思。无奈中一家人匆匆逃离法国,回到英国。故事结束。
  故事里许多描写革命前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的剥夺与不公的场景,许多法国大革命的狂躁暴乱段落,常常让我觉得可怖。而夹杂在这革命中的深情浓仇,也是可叹的。
  爱与救赎之一: 曼奈德医生
  囚于巴士底狱十七年之后,医生已经忘记自己的名姓,只会终日茫然地做鞋。只是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之下,才渐渐好转。但在女儿结婚去蜜月之后又重 新发作了一次。但无论在何种情形之下,他在狱中的生活却只字不提。我猜他在达尔南向他坦白自己的真实姓名时已经能够想起些事情,所以才要求达尔南保证绝不 会把自己的姓氏向任何人透露出去。也许,那次短暂的九天的发作,正是医生最痛苦矛盾的时刻,他亟需借着做鞋的方式,来使自己平静或者说来逃避回忆。无论怎 么告诉自己,过去的那些与后辈无关,也无法原谅达尔南父辈所做的那些恶行吧?

  但为了爱,为了对女儿的爱,对这个家庭的爱,他可以回到法国,重新面对过去的一切,为营救自己的女婿尽一切努力。最明白真相的人,永远是最痛 苦的吧,那么辛苦,那么努力,仍旧不能影响“公民们”无常的心意,甚至还因为那尘封多年本该在瓦砾碎屑之下腐烂的记录,使女婿最终被判死刑。他甚至希望自 己从没有写过那些东西,他也不愿在乎所谓的恩怨,他只求家人平安,一家团圆。
  这份爱,能够使医生放下仇恨,是关于家庭,关于往昔的自我救赎。毕竟,一切都已过去,有什么事情能比相亲相爱更重要?
  爱与救赎之二:德法奇夫人
  小女孩在幼年便被哥哥送到远方,失去音讯。直到多年之后,偶然的机会,才使她明白自己的父亲、哥哥、姐姐、姐夫是怎样被那些暴戾的贵族们害 死。最深的爱化为最深的恨。要报仇。凭借自己的权利,迁怒于贵族无辜的后辈,甚至一定要他家破人亡才能罢手。她没有理由不痛苦,没有理由不去恨。只是当权 力成为仇恨的工具,暴虐便是太简单的事情。失去理智的恣意报复只能让人觉得她又可悲又可恶。
  恨太狭窄。爱与救赎,太需要被指引,如若不是上帝的指引,那么至少我们心中还该有一个良善的尺度。但生性*偏执的人,也许永远不能想到这一点。
  生性*偏执的人,如果不能审视反省自己的内心,很容易被自己的心念驱使,做自己认定的事且至死不渝。最怕就是这心念太没道理,他却偏偏认为此为无上真理,要使用强权普渡众人,迫使大家一起来执行,共同走上幸福之路。这种人才真是太可怕。

  爱与救赎之三:卡尔登
  我甚至差点找不到他第一次出场时的描写,是在审判达尔南的伦敦的老培雷。“另一位戴假发的先生,双手插在袋里,其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法院 里的天花板上。”“他的情态上含着一种毫无顾忌的色*彩,这不仅使他显得容貌不端正,而且大大地减低了他跟那囚犯相似的程度。”而这不羁的男子,却有细腻的 心,是他第一个看到露西要晕倒,忙喊着让人扶她透透气。也正是他,替达尔南转达了对露西的谢意。
  男二号注定就是悲情人物。从来都不会把那份感情流露一丝,甚至在告白之前,也明白自己必然会遭到拒绝,只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偶尔地拜访她和他的 家人,只要能看到她幸福,也是好的。仍旧爱她不悔,向她许诺:“为了你,以及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什么事都愿意做的。”甚至是性*命也是可以的。也许只有如 此,她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以被怀念的人吧?
  在医生的营救没有希望之后,他冷静地安排着一切。一如以往守护着她时,默默站在她曾经无数次驻足的街口,轻轻抚摸她曾经无数次碰触到的石墙、院门,代她所爱去死。
  “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他必然没有消失,在天上静静看着她和她的 所爱幸福安宁生活;看到她将为他哭泣,给自己的孩子以他的名字命名;看到那孩子用自己的名字带来新的荣光;看到他们卓越不凡;看到他们缅怀他,甚至来到这 断头台,但此地必将不会是现时当下的丑态。于是可以闭上眼睛,告诉自己“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我曾经做过的无论什么事都好得多。我现在将要得到安息,比我 曾经得到过的任何安息都好的多。”
  对于这样的爱的牺牲,常常会引人唏嘘不已。这样的人,常常是孤僻的,不合于群的,但感情却深厚,认定了就很难放手。也许,他也是自卑的,经由 这牺牲,为自己所认为不堪的生命,增添最后的华彩。我不愿意将他的牺牲,做任何过多的猜想,猜想有时会把单纯的事情变复杂。我敬佩着他。

  爱与救赎之四:双城
  我最近常常在想,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会是怎么样的人?我是否是从众的?是否能有坚持自己主张的决心和勇气?
  想起一个心理学上挺有名的实验:研究者为了研究民众对权威、专家的服从程度,请来几位被试。并没有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只是说要研究惩罚在学 生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被试担任老师,教学生们学习单词。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考查中出现遗忘,可以电击以示惩罚。由工作人员假扮的学生们成绩不理想, 老师就在专家即实验者的授意之下,开始电击,并且按专家指示不断加大电压。(当然是没有通电流的)。尽管隔壁那些学生们尖叫着哀号着,甚至说自己心脏病复 发,希望停止。那些老师们也紧张难过地向专家询问是否还要继续,但在得到专家指令之后,他们仍旧颤抖着把电压加到了最大即450伏。而只有很少有人能抵抗 专家的命令。这是在二战之后做的实验,让人觉得心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那些良善的国民会在战争中有如此多的暴行。
  在写到大革命时,隐约记得作者提到,所有人都得了“热症”。良善之心被那些领袖专家们加以利用,那些穷苦的人们在革命的狂热中迷失自己,仅仅 在享受着杀戮所带来的快感。没有时间没有勇气没有能力反思自己,将暴力推上圣坛进行膜拜。然而,他们获得的,难道就真的是好的生活么?
  双城人民所进行的自我救赎,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本意都该是相同的: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只是此时此刻我仍旧不知道如果没有宽容、良善及理性*,如何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获得幸福。须知,罗素先生说的好:只有参差多变才是幸福的本源。
或许您还会喜欢: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简爱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修道院纪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王室名录上第五位叫唐·若奥的国王今天晚上要去妻子的卧室。唐娜·马丽娅·安娜·若泽珐来到这里已经两年有余,为的是给葡萄牙王室生下王子,但至今尚未怀孕。宫廷内外早已议论纷纷,说王后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但这仅限于关系亲密者之间的隐隐低语,以免隔墙有耳,遭到告发。要说过错在国王身上,那简直难以想象,这首先是因为,无生育能力不是男人们的病症,而是女人们的缺陷,所以女人被抛弃的事屡见不鲜。 [点击阅读]
假戏成真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接听电话的是波洛的能干秘书李蒙小姐。她把速记簿摆到一边去,拎起话筒,平淡的说,“屈拉法加8137。”赫邱里-波洛躺回直立的椅背上,闭起双眼。他的手指在桌缘上轻敲着,脑子里继续构思着原先正在口述的信文的优美段落。李蒙小姐手掩话筒,低声问说:“你要不要接听德文郡纳瑟坎伯打来的叫人电话?”波洛皱起眉头。这个地名对他毫无意义。“打电话的人叫什么名字?”他谨慎地问。李蒙小姐对着话筒讲话。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