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双城记 - 《双城记》电子书【死人复活】第四章 准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邮车上午顺利到达多佛。乔治王旅馆的帐房先生按照他的习惯打开了邮车车门,动作略带几分礼仪性*的花哨,因为能在冬天从伦敦乘邮车到达这里是一项值得向具有冒险精神的旅客道贺的成就。
  这
  时值得道贺的具有冒险精神的旅客只剩下了一个,另外两位早已在途中的目的地下了车。邮车那长了霉的车厢里满是潮湿肮脏的干草和难闻的气味,而且光线暗淡,
  真有点像个狗窝;而踏着链条样的干草钻出车来的旅客罗瑞先生却也哆哆嗦嗦、一身臃肿褴褛、满腿泥泞、耷拉着帽檐,颇有点像个大种的狗。
  “明天有去加莱的邮船么,帐房?”
  “有的,先生,若是天气不变,而且风向有利的话。下午两点左右海潮一起,就好航行了,先生。要个铺位么,先生?”
  “我要到晚上才睡,不过我还是要个房间,还要个理发匠。”
  “然后,就吃早饭么,先生?是,先生,照您的吩咐办。领这位先生到协和轩去!把先生的箱子、还有热水送去。进了屋先给先生脱掉靴子--里面有舒服的泥炭火。还要个理发匠。都到协和轩办事去。”
  协
  和轩客房总是安排给邮车旅客,而邮车旅客通常是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因此在乔治王旅馆的协和轩便出现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现象:进屋时一律一个模样,出门时
  却有千差万别。于是另一个帐房先生、两个看门的、几个女仆和老板娘都仿佛偶然似地停留在协和轩和咖啡室之间的通道上,迟迟不去。不久,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绅
  士便走出门来,去用早餐。此人身穿一套出入交际场所穿的褐色*礼服,那礼服有大而方的袖口,巨大的荷包盖,颇有些旧,却洗烫得很考究。
  那天上午咖啡室里除了这位穿褐色*礼服的先生再也没有客人。他的餐桌已拉到壁炉前面,他坐在那儿等待着早餐时,炉火照在他身上,他却一动不动,仿佛在让人给他画像。
  他
  看上去十分整饬,十分拘谨。两手放在膝盖上,有盖的背心口袋里一只怀表大声滴答着,响亮地讲着道,仿佛要拿它的庄重与长寿跟欢乐的火焰的轻佻与易逝作对
  比。这人长着一双漂亮的腿,也多少以此自豪,因为他那质地上乘的褐色*长袜穿在腿上裹得紧紧的,闪着光,鞋和鞋扣虽不花哨,却也精巧。他戴了一个亚麻色*的小
  假发,式样别致,鬈曲光泽,紧紧扣在头上。据说是用头发做的,可看上去更像是甩真丝或玻璃丝纺出来的。他的衬衫虽不如长袜精美,却也白得耀眼,像拍打着附
  近海滩的浪尖,或是阳光中闪耀在遥远的海上的白帆。那张脸习惯性*地绷着,一点表情也没有。可在那奇妙的假发之下那对光泽明亮的眼睛却闪着光辉。看来这人在
  训练成为台尔森银行的那种胸有城府、不动声色*的表情的过程中确曾饱经磨练。他的双颊泛着健康的红晕,险上虽有皱纹,却无多少忧患的痕迹。这大约是因为台尔
  森银行处理秘密业务的单身行员主要是为别人的忧患奔忙,而转手的忧患也如转手的服装,来得便宜去得也容易吧!
  罗瑞先生仿佛在完成请人画像的动作时睡着了,是送来的早餐惊醒了他。他拉拉椅子靠近了餐桌,对管帐的说:
  “请你们安排一位小姐的食宿。她今天任何时候都可能到达。她可能来打听贾维斯.罗瑞,也可能只打听台尔森银行的人。到时请通知我。”
  “是的,先生。伦敦的台尔森银行么,先生?”
  “是的。”
  “是的,先生。贵行人员在伦敦和巴黎之间公干时我们常有幸接待,先生。台尔森银行的出差人员不少呢。”
  “不错。我们是英国银行,却有颇大的法国成份。”
  “是的,先生。我看您不大亲自出差,先生?”
  “近几年不大出差了。我们--我--上次去法国回来到现在已是十五个年头了。”
  “真的,先生?那时候我还没来这儿呢,先生。那是在我们这批人之前,先生。乔治王旅馆那时还在别人手上,先生。”
  “我相信是的。”
  “可是我愿打一个不小的赌,先生,像台尔森银行这样的企业在--不说十五年--在五十年前怕就已经挺兴旺了吧?”
  “你可以翻三倍,说是一百五十年前,也差不多。”
  “真的,先生!”
  侍者张大了嘴,瞪大了眼,从餐桌边退后了几步,把餐巾从右臂转到左臂上,然后便悠然站着,仿佛是站在天文台或是了望台上,观赏着客人吃喝,那是侍者们世代相传不知已多少年的习惯做法。
  罗
  瑞先生吃完了早饭便到海滩上去散步。多佛小城窄窄的,弯弯的,似是一只海上的鸵鸟为了逃避海滩,一头扎进了白垩质的峭壁里。海滩是大海与石头疯狂搏战的遗
  迹。大海已经干完了他想干的事,而它想干的事就是破坏。它曾疯狂地袭击过城市,袭击过峭壁,也曾摧毁过海岸。街舍间流荡着浓浓的鱼腥味,使人觉得是鱼生了
  病便到这儿来洗淡水浴,就像生病的人到海里去洗海水浴一样。海港里有少量渔船,晚上有不少人散步,眺望海景,在海潮渐渐升起快要涨满时游人更多。这有时叫
  某些并不做生意的小贩莫名其妙地发了财,可奇怪的是,这附近却没有人乐意承担一个点灯夫的费用。
  已是下午时分,有时清明得可以看见法国海岸的空气又蒙上了雾霭与水气。罗瑞先生的思想也似乎蒙上了雾霭。黄昏时他坐到了咖啡室的壁炉前,像早上等待早餐一样等着晚餐,这时他心里又在匆匆忙忙地挖呀,挖呀,挖呀,在燃烧得通红的煤块里挖。

  饭
  后一瓶优质红葡萄酒对于在通红的煤块里挖掘的人除了有可能使他挖不下去之外,别无妨碍。罗瑞先生已经悠闲了许久,刚带着心满意足的神情斟上最后一杯。这位
  因喝完了足足一瓶酒而容光焕发的老年绅士露出了完全满足的神态。此时那狭窄的街道上却响起了辚辚的车轮声,然后隆隆的车声便响进了院子。
  他放下了那一杯尚未沾唇的酒。“小姐到了!”他说。
  一会儿工夫,侍者已经进来报告,曼内特小姐已从伦敦到达,很乐意跟台尔森银行的先生见面。
  “这么快?”
  曼内特小姐在途中已经用过点心,不想再吃什么,只是非常急于跟台尔森银行的先生见面--若是他乐意而又方便的话。
  台
  尔森银行的先生无可奈何,只好带着麻木的豁出去了的神情灌下最后一杯酒,整了整耳边那奇怪的淡黄|色*小假发,跟着侍者来到了曼内特小姐的屋子。那是一间-阴-暗
  的大屋,像丧礼一样摆着黑色*马毛呢面的家具和沉重的黑色*桌子。几张桌子曾上过多次油漆。摆在大屋正中桌面上的两枝高高的蜡烛只能模糊地反映在一张张桌面
  上,仿佛是埋葬在那黑色*的桃花心木坟墓的深处,若是不挖掘,就别想它们发出光来。
  那黑暗很难穿透,在罗瑞先生踩着破旧的土耳其地毯
  小心翼翼走去时,一时竟以为曼内特小姐是在隔壁的屋里,直到他走过那两枝蜡烛之后,才发现这一位不到十七岁的小姐正站在他和壁炉之间的桌边迎接他。那小姐
  披了一件骑马披风,旅行草帽的带子还捏在手里。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娇小美丽的身躯,一大堆金色*的秀发,一双用询问的神色*迎接着他的蓝色*眼睛,还有一个那么
  年轻光洁、却具有那么独特的能力、可以时而抬起时而攒聚的前额上。那额头所露出的表情不完全是困惑、迷惘或是惊觉,也不仅仅是一种聪明集中的专注,不过它
  也包括了这四种表情。他一看到这一切,眼前便突然闪过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那是一个孩子,他在跨越那海峡时曾抱在怀里的孩子。那天很冷,空中冰雹闪
  掠,海里浊浪排空。那印象消失了,可以说像呵在她身后那窄而高的穿衣镜上的一口气一样消失了。镜框上是像到医院探视病人的一群黑种小爱神,全都缺胳膊少
  腿,有的还没有脑袋,都在向黑皮肤的女神奉献盛满死海水果的黑色*花篮--他向曼内特小姐郑重地鞠躬致敬。
  “请坐,先生。”年轻的声音十分清脆动听,带几分外国腔调,不过不算重。
  “我吻你的手,小姐。”罗瑞先生说着又用早年的仪式正式鞠了一躬,才坐下来。
  “我昨天收到银行一封信,先生。通知我说有一个消息--或是一种发现--”
  “用词无关紧要,两个叫法都是可以的。”
  “是关于我可怜的父亲的一小笔财产的,我从来没见过他一-他已死去多年--”
  罗瑞先生在椅子上动了动,带着为难的神色*望了望黑色*小爱神的探病队伍,仿佛他们那荒唐的篮子里会有什么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因此我必须去一趟巴黎。我要跟银行的一位先生接头。那先生很好,他为了这件事要专程去一趟巴黎。”
  “那人就是我。”
  “我估计你会这么说,先生。”
  她向他行了个屈膝礼(那时年轻的妇女还行屈膝礼),同时温婉可爱地表示,她认为他比她要年长许多。他再次向她鞠了一躬。
  “我回答银行说,既然了解此事而且好意向我提出建议的人认为我必须去一趟法国,而我却是个孤儿,没有亲友能与我同行,因此我若是能在旅途中得到那位可敬的先生的保护,我将十分感激。那位先生已经离开了伦敦,可我认为已经派了信使通知他,请他在这儿等我。”
  “我很乐意接受这项任务,”罗瑞先生说,“更高兴执行。”
  “先生,我的确要感谢你,发自内心地感谢你。银行告诉我说,那位先生会向我详细说明情况,让我作好思想准备,因为那事很令人吃惊。我已作好了思想准备。我当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急切的兴趣,要想知道真象。”
  “当然,”罗瑞先生说。“是的--我--”
  他略作停顿,整了整耳边蓬松的假发。
  “这事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
  他并没有立即说起,却在犹豫时迎接了她的目光。那年轻的眉头抬了起来,流露出一种独特的表情--独特而美丽,也颇有性*格--她举起手来,好像想以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抓住或制止某种一闪而过的影子。
  “你从来没见过我么,先生?”
  “难道我见过你么?”罗瑞张开两臂,摊开了双手,带着争辩的微笑。
  在她那双眉之间、在她小巧的女性*鼻子的上方出现了一道淡到不能再淡的纤细的皱纹。她一直站在一张椅子旁边,这时便若有所思地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他望着她在思索,她一抬起眼睛,他又说了下去:
  “我看,在你所寄居的国家我只好称呼你英国小姐曼内特了。”

  “随您的便,先生。”
  “曼内特小姐,我是个生意人,我在执行一项业务工作。你在跟我来往中就把我当作一部会说话的机器好了--我实在也不过如此。你若是同意,小姐,我就把我们一个客户的故事告诉你。”
  “故事!”
  他似乎有意要曲解她所重复的那个词,匆匆补充道,“是的,客户;在银行业务中我们把跟我们有往来的人都叫做客户。他是个法国绅士;搞科学的,很有成就,是个医生。”
  “不是波维人吧?”
  “当然是,是波维人。跟令尊大人曼内特先生一样是波维人。这人跟令尊曼内特先生一样在巴黎也颇有名气。我在那儿有幸结识了他。我们之间是业务关系,但是彼此信任。那时我还在法国分行工作,那已是--啊!三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可以问问是什么时候么,先生?”
  “我
  说的是二十年前,小姐。他跟一个--英国小姐结了婚,我是他婚礼的经办人之一。他跟许多法国人和法国家庭一样把他的事务全部委托给了台尔森银行。同样,我
  是,或者说曾经是,数十上百个客户的经办人。都不过是业务关系,小姐;没有友谊,也无特别的兴趣和感情之类的东西。在我的业务生涯中我曾换过许多客户--
  现在我在业务工作中也不断换客户。简而言之,我没有感情;我只是一部机器。我再说--”
  “可你讲的是我父亲的故事;我开始觉得--”她奇怪地皱紧了眉头仔细打量着他--“我父亲在我母亲去世后两年也去世了。把我带到英国来的就是你--我差不多可以肯定。”
  罗瑞先生抓住那信赖地走来、却带几分犹豫想跟他握手的人的小手,礼貌地放到唇上,随即把那年轻姑娘送回了座位。然后便左手扶住椅背,右手时而擦擦面颊,时而整整耳边的假发,时而俯望着她的脸,打着手势说了下去--她坐在椅子上望着他。
  “曼
  内特小姐,带你回来的是我。你会明白我刚才说过的话有多么真实:我没有感情,我跟别人的关系都只是业务关系。你刚才是在暗示我从那以后从来没有去看过你
  吧!不,从那以后你就一直受到台尔森银行的保护,我也忙于台尔森银行的其它业务。感情!我没有时间讲感情,也没有机会,小姐,我这一辈子就是在转动着一个
  硕大无朋的金钱机器。”
  做完了这篇关于他日常工作的奇怪描述之后,罗瑞先生用双手压平了头上的亚麻色*假发(那其实全无必要,因为它那带有光泽的表面已经平顺到不能再平顺了),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姿势。
  “到目前为止,小姐,这只是你那不幸的父亲的故事--这你已经意识到了,现在我要讲的是跟以前不同的部分。如果令尊大人并没有在他死去时死去--别害怕,你吓得震了一下呢!”
  她的确吓得震了一下。她用双手抓住了他的手腕。
  “请你,”罗瑞先生安慰她说,把放在椅背上的左手放到紧抓住他的求援的手指上,那手指剧烈地颤抖着,“控制自己,不要激动--这只是业务工作。我刚才说过--”
  姑娘的神色*今他十分不安,他只好停下了话头,走了几步,再说下去:
  “我
  刚才说:假定曼内特先生并没有死,而是突然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假定他是被绑架了,而那时猜出他被弄到了什么可怕的地方并不困难,难的只是找到他;如果他的
  某个同胞成了他的敌人,而那人却能运用某种在海的那边就连胆大包天的人也不敢悄悄谈起的特权,比如签署一张空白拘捕证就可以把任何人送进监牢,让他在任何
  规定的时间内被世人忘记。假定他的妻子向国王、王后、宫廷和教会请求调查他的下落,却都杳无音讯--那么,你父亲的历史也就成了这个不幸的人的历史,那波
  维城医生的历史。”
  “我求你告诉我更多一些情况,先生。”
  “我愿意。我马上就告诉你。可你能受得了么?”
  “除了你现在让我感到的不安之外,我什么都受得了。”
  “你这话倒还有自制力,而你--也确实镇静。好!”(虽然他的态度并不如他的话所表示的那么满意)“这是业务工作,就把它当业务工作看吧!--一种非办不可的业务。好,假定那医生的妻子虽然很有勇气,很有魄力,在孩子生下来之前遭到过严重的伤害-一”
  “那孩子是女的吧,先生?”
  “是女的。那是业--业务工作--你别难过。小姐,若是那可怜的太太在她的孩子出生之前遭到过极大的伤害,而她却下定了决心不让孩子承受她所承受过的任何痛若,只愿让孩子相信她的父亲已经死去,让孩子就像这样长大--不,别跪下!天啦!你为什么要向我跪下?”
  “我要知道真象。啊,亲爱的,善良慈悲的先生,我要知道真象。”
  “那是--是业务。你把我的心弄乱了。心弄乱了怎么能搞业务呢?咱们得要头脑清醒。如果你现在能告诉我九个九便士是多少,或是二十个畿尼合多少个先令,我就很高兴了。那我对你的心理状态也就放心了。”
  在他温和地把她扶起后,她静静地坐着,虽没有回答他的请求,但抓住他的手腕的手反倒比刚才平静了许多,于是贾维斯.罗瑞先生才略微放心了些。
  “说
  得对,说得对。鼓起勇气!这是业务工作!你面前有你的业务,你能起作用的业务,曼内特小姐,你的母亲跟你一起办过这事。而在她去世之前--我相信她的心已

  经碎了--一直坚持寻找你的父亲,尽管全无结果。她在你两岁时离开了你。她希望你像花朵一样开放,美丽、幸福,无论你的父亲是不久后安然出狱,还是长期在
  牢里消磨憔悴,你头上都没有乌云,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
  他说此话时怀着赞许和怜惜的心情低头望着她那满头金色*的飘洒的秀发,似乎在设想着它会立即染上灰白。
  “你知道你的父母并无巨大的家产,他们的财产是由你母亲继承过来留给你的。此后再也没有发现过金钱或其它的财富,可是--”
  他感到手腕捏得更紧了,便住了嘴。刚才特别引起他注意的额头上的表情已变得深沉固定,表现出了痛苦和恐惧。
  “可
  是我们已经--已经找到了他。他还活着。只是大变了--这几乎是势所必然的。差不多成了废人--难免如此,虽然我们还可以往最好的方面希望。毕竟还,活
  着,你的父亲已经被接到一个他过去的仆人家里,在巴黎。我们就要到那儿去:我要去确认他,如果还认得出来的话;你呢,你要去恢复他的生命、爱、责任心,给
  他休息和安慰。”
  她全身一阵震颤,那震颤也传遍了他的全身。她带着惶恐,仿佛梦呓一样低低地却清晰地说道:
  “我要去看他的鬼魂!那将是他的鬼魂!--而不是他。”
  罗瑞先生默默地摩挲着那只抓住他手臂的手,“好了,好了,好了。听我说,听我说,现在最好的和最坏的消息你都已经知道了。你马上就要去看这个蒙冤受屈的可怜人了。只要海上和陆上的旅行顺利,你很快就会到达他亲爱的身边了。”
  她用同样的调子说,只是声音低得近似耳语,“我一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可他的灵魂却从没来纠缠过我。”
  “还
  有一件事,”罗瑞先生为了引起她的注意,说时语气很重,“我们找到他时他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他自己的名字早就被忘掉了,或是被抹掉了。现在去追究他用的
  是哪个名字只能是有害无益;去追究他这么多年来究竟只是遭到忽视或是有意被囚禁,也会是有害无益;现在再去追究任何问题都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很危险。这个
  问题以后就别再提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别提了。只要千方百计把他弄出法国就行了。我是英国人,是安全的,台尔森银行在法国声望也很高。
  可就连我和银行也都要避免提起此事。我身上没有片纸只字正面提到这个问题。这完全是桩秘密业务。我的委任状、通行证和备忘录都包括在一句话里:‘死人复活
  了。’这适可以作任何解释。可是,怎么了?她一句话也没有听到!曼内特小姐!”
  她在他的手下一动不动,一言不发,甚至没有靠到椅背上,却已完全失去了知觉。她瞪着眼睛凝望着他,还带着那最后的仿佛是雕刻在或是烙在眉梢的表情。她的手还紧紧地抓住他。他怕伤害了她,简直不敢把手抽开,只好一动不动,大声叫人来帮忙。
  一
  个满面怒容的妇女抢在旅馆仆役之前跑进屋里。罗瑞尽管很激动,却也注意到她全身一片红色*。红头发,特别的裹身红衣服。非常奇妙的女帽,像是王室卫队掷弹兵
  用的大容量的木质取酒器,或是一大块斯梯尔顿奶酪。这女人立即把他跟那可怜的小姐分开了--她把一只结实的手伸到他胸前一搡,便让他倒退回去,撞在靠近的
  墙上。
  (“我简直以为她是个男人呢!”罗瑞先生撞到墙上喘不过气来时心里想道。)
  “怎么,你看看你们这些人!”这个女人对旅馆仆役大叫,“你们站在这儿瞪着我干什么?我有什么好看的?为什么不去拿东西?你们若是不把嗅盐、冷水和醋拿来,我会叫你们好看的。我会的,快去!”
  大家立刻走散,去取上述的解救剂了。那妇女把病人轻轻放到沙发上,很内行很体贴地照顾她,叫她作“我的宝贝”,“我的鸟儿”,而且很骄傲很小心地把她一头金发摊开披到肩上。
  “你这个穿棕色*衣服的,”她怒气冲冲地转向罗瑞先生,“你为什么把不该告诉她的东西告诉她,把她吓坏了?你看看她,漂亮的小脸儿一片煞白,手也冰凉。你认为这样做像个干银行的么?”
  这问题很难回答,弄得罗瑞先生狼狈不堪,只好远远站着,同情之心和羞惭之感反倒受到削弱。这个健壮的女人用“若是你们再瞪着眼睛望着,我会叫你们好看的”这种没有明说的神秘惩罚轰走了旅馆仆役之后,又一步步恢复了她的工作。她哄着姑娘把她软垂的头靠在她的肩上。
  “希望她现在会好些了,”罗瑞先生说。
  “就是好了也不会感谢你这个穿棕色*衣服的--我可爱的小美人儿!”
  “我希望,”罗瑞先生带着微弱的同情与羞傀沉默了一会儿,“是你陪曼内特小姐到法国去?”
  “很有可能!”那结实的妇女说。“如果有人让我过海去,你以为上帝还会把我的命运放在一个小岛上么?”
  这
  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贾维斯.罗瑞先生退到一旁思考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1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满了欢乐。这要归功于父亲,他为人随和。如今,人们不大看重随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个男人是否机敏、勤奋,是否有益于社会,并且说话算数。至于父亲,公正地说,他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这种随和给与他相处的人带来无尽的欢愉。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高尔夫球场的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知道有这么一则已为人所共知的铁事,它的大意是:一位年轻作家决心要把他的故事的开头写得独具一格、有声有色,想借此引起那些读腻了声色犬马之类文章的编辑们的注意,便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该死!’公爵夫人说道。”真怪,我这故事的开头倒也是同一个形式.只不过说这句话的女士不是一位公爵夫人罢了。那是六月初的一天,我在巴黎刚办完了一些事务,正乘着早车回伦敦去。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
万灵节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一艾瑞丝-玛尔正在想着她的姐姐罗斯玛丽。在过去将近一年里,她极尽可能地试着把罗斯玛丽自脑海中抹去。她不想去记起。那太痛苦——太恐怖了!那氰化钾中毒发蓝的脸孔,那痉挛紧缩的手指……那与前一天欢乐可爱的罗斯玛丽形成的强烈对比……呵,也许并不真的是欢乐。 [点击阅读]
三个火枪手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小说主要描述了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领胡格诺言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谢尔城期间所发生的事。黎塞留为了要帮助国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计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暧昧关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达达尼昂出于正义,与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大主教所设下的重重罗网,最终保全了王后的名誉。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