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石油战争 - 第十三章 独步天下 新世纪的石油地缘政治 终极大奖之所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2001年4月,切尼工作组向总统提交了国家能源政策报告,该报告的基础就是贝克研究所的能源战略报告。无论是贝克的报告还是切尼的报告,都预测说,未来20年,美国将严重依赖石油进口。贝克研究所明确指出:世界石油将日益短缺,必须高度重视伊拉克。贝克研究所的研究宣称:“伊拉克是中东石油流向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他们只是简单地呼吁华盛顿要重视对伊拉克的政策,重新定位目标。
  贝克研究所的研究还建议,切尼的能源政策工作组应当包括国防部的代表。美国军事和能源战略始终是一致的。贝克报告的结论是,未来是不可预知的,“除非美国在未来的游戏新规则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否则美国企业、消费者和美国政府将处于弱势地位”。切尼和新政府应毫不犹豫地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制定游戏新规则。
  切尼的报告强调,美国经济将日益依赖进口石油,使得美国必须着眼于未来。报告并没有对国内石油替代问题给予过多关注,其核心是如何保证美国的境外新油源的安全。在这点上,报告指出了一个问题。在世界的许多地区,最大的石油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它们的利益并不是帮助美国解决能源问题。切尼的报告说,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把美国利益放在心上。他的意思是说:这些民粹主义政府控制着石油资源,有它们自己的想法,它们无意和埃克森美孚公司、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或者切尼分享这些。

  切尼、贝克和华盛顿的其他决策者,都有长远的考虑。他们很少公开讨论石油供应问题,但私下对世界能源供应的现状却是十二分地关注。他们也在考虑如何把手伸到未被控制的石油地区。
  追溯到1999年秋,在伦敦石油学会的一次小型会议上,当时还是哈尼伯顿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切尼,告诉那些国际石油行业的巨头们说,在未来几十年里,中东将是石油资源储备中最重要的战略核心区。在2001年能源报告的预测中,切尼告诉石油巨头说:到2010年,我们每天的石油需求将增加5000万桶。这些石油从何而来呢?很明显各国政府和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着90%的石油资产。石油仍然是政府最根本的要务。
  每天5000万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比沙特阿拉伯石油总产量的六倍还多,几乎是当时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石油资源实际控制在政府手中,切尼对这一事实的理解和判断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萨达姆·侯赛因及其他石油生产国领导人很快就明白了这点。
  全世界从哪里才能再找到六个沙特阿拉伯?切尼回答说:“尽管世界许多地区都提供了机会,但是,中东具有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和最低的成本,仍然是最终大奖所在地。”一年前,在得克萨斯的一次石油会议上,切尼暗示,布什政府将把石油地缘政治作为重点。在谈到哈萨克斯坦的危险和不稳定时,当时还是哈尼伯顿首席执行官的切尼反驳道:“你已经知道石油在哪里了,我再也没有更多的担心了。”他已经把问题想得很清楚。

  伊拉克未开发的石油储备比沙特还要多,伊拉克在很早就成为切尼和布什政府具有强烈兴趣的观注点。保尔·奥尼尔,布什内阁的成员,因为团队合作问题从2002年末一直处于退休状态,他后来披露,早在9.11恐怖袭击之前,布什总统就已经把伊拉克的政权更替作为最高目标。
  2004年1月11日,在接受美国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60分钟》采访时,布什政府的前财政部长指出,早在2001年,布什开始集中力量考虑如何推翻伊拉克政府。“从最开始,萨达姆·侯赛因就被认为有罪,他是一个坏人,他必须滚蛋”,奥尼尔回忆说。“对我来说,先发制人的概念,就是美国可以独断专行地做她决定要做的事,这是一个真正的巨大变化。”在布什入主白宫之前十天,这个以固执而诚实著名的奥尼尔声称,伊拉克是当务之急。在奥萨马·本·拉登和反恐战争提到议事日程前八个月,布什和切尼以及内阁一直在考虑采用军事手段解决萨达姆·侯赛因。

  贝克研究所绝不是第一个提出更替伊拉克政体的。“9.11”袭击发生时,美国的工业、军事、能源和政治精英们也不是第一次讨论如何维持美国霸权。2001年4月,在公共政策研究所和对外关系委员会上詹姆斯·贝克主持的“能源战略政策:21世纪的挑战”,wwwrileedu;报告强调,世界已经进入到“新的能源时代……今后20年,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中东石油资源的依赖会急剧增加……”。报告还进一步强调,就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前,“伊拉克已经变成了一个主要的不稳定的生产者,使美国政府陷入困难境地”。高层建议切尼和布什政府制定一项“综合性的能源政策……”。
  关于科威特石油大臣的女儿和她作证的情况,详见汤姆·里根发表在2002年9月6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的文章“当思考战争时,婴儿正在长大”。迪克·切尼1999年在伦敦石油学会的“秋季午餐会上的讲话”见wwwpetroleuncouk;奥尼尔的声明在2004年1月10日华盛顿的“中东现实”中有报告,见wwwMieldleEashorg;一天后,布什政府威胁奥尼尔,说他泄露机密文件要逮捕他,“萨达姆之后的伊拉克计划”详细说明了对战后伊拉克石油工业进行控制的细节。布什的白宫很显然对奥尼尔的讲话不满。
或许您还会喜欢:
潜伏在办公室第二季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但同样也是如今中国人的职场环境。第二部延续讲故事的风格,主角仍然是王小峰,他将继续遇到各种问题,各种人,那些问题和人熟悉得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 [点击阅读]
激励孩子一生的88个励志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1章走下去,你还有双完美的脚2010年10月10日晚上,中国达人秀总决赛圆满落幕,断臂青年刘伟凭借一曲钢琴合唱《you’rebeautiful》夺得总决赛冠军。1987年出生的他,从小便热爱足球,希望长大能成为一位职业球员。可是,10岁那年,一场噩运突然降临于他身上——因和伙伴们玩捉迷藏而被电击,失去双臂,成为一残疾人,从此足球之梦与他失之交臂。 [点击阅读]
爱情的海洋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序写于书前by楼雨晴当各位正式阅读这本书前,晴姑娘得把话说在前头,这本书依然不是言立冬的故事,如果你们有非言立冬不看的坚持,那么看到这里,你可以合上书了,可别大呼受骗上当,指控晴姑娘欺骗你们的感情哟!关于这一点,请原谅晴某人小小的任性,我也知道你们很期待言立冬,一再晃点,实非晴姑娘本意,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嘛,当某些想法冒出头,那种感觉涨了胸臆,强烈得让人无法抗拒,不把它写出来, [点击阅读]
王尔德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他像风标一样漂亮,”一位想表现自己有艺术品味的市参议员说了一句,接着又因担心人们将他视为不务实际的人,其实他倒是怪务实的,便补充道:“只是不如风标那么实用。 [点击阅读]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苏芩,知名畅销书作家,著有《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官场红学》等十余部,作品销售过百万册;受邀为国内多家电视台、网媒、平面媒体特邀顾问,长期担任国内近80档电视栏目的点评专家、嘉宾。 [点击阅读]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2*/序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