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失落的秘符 - Chapter 13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挺立在华盛顿纪念碑里的旋梯共有八百九十六级石阶,围绕着一条开放式的电梯井呈螺旋形下沉。兰登和所罗门正在朝下走,兰登仍在回味彼得数分钟前与他分享的惊天机密:罗伯特,这座纪念碑下,中空的奠基石里,我们的先辈埋下了一份真言——《圣经》,它静静等候在梯底的黑暗中。
  他们往下走时,彼得突然停在两段楼梯间的平台上,他挥动手电,照亮了嵌在石壁上的一枚大石章。
  这又是怎么回事?!兰登看到铭文时吓了一跳。
  章纹描刻出一个惊恐万状、身披长袍的形象,手握一把长镰刀,跪在一尊时漏旁。这人的手臂上举,食指伸直,笔直指着一本巨大的、打开的《圣经》,仿佛在说:“答案就在那里!”
  兰登凝视着章纹,转向彼得。
  尊师的双眼炯炯有神,透着神秘的光彩。“我希望你想一想,罗伯特。”话音在空荡荡的阶梯石壁间回响。“你认为为什么《圣经》能在千百年世态沉浮中幸存至今?为什么它还在这里?是因为里面的故事动人心魄、十分好读吗?当然不是……但原因是有的。它正是基督教僧侣花费毕生心血企图解开《圣经》谜团的原因。也是犹太神秘教徒和卡巴拉信徒钻研《旧约》的原因。这个原因,罗伯特,便是这本古籍的字里行间藏有神的大能……尚未揭晓的巨量智慧累积在那里,等待公之于众的那一天。”
  《圣经》里包皮含着另一层含义,一层隐藏在寓言、象征和比喻里的秘密讯息,对此兰登并不感到意外。
  “先知警示我们,”彼得继续说,“转述奥义所用的语言是一种密码文。《马可福音》中说道,‘神国的奥秘只教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箴言》也在提醒我们,智慧的讲法就是‘谜语’,也就是《哥林多前书》中所说的‘奥秘的智慧’。《约翰福音》早有警告:‘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用晦暗之语’。”
  晦暗之语,兰登暗忖,这个奇特的词汇在《箴言》和《诗篇》中屡次出现。
  《诗篇第七十八章》中说: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晦暗之语。兰登早已知晓,“晦暗”并不是说“邪恶的黑暗”,而是说:所言真意不见天日,遮蔽在阴影里。
  “如果你有疑虑,”彼得又补充道,“《哥林多前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比喻有两层含义:给婴儿吃的奶、给成人吃的饭——‘奶’用来喂给不能参透奥秘的幼稚头脑,‘饭’才是真正的奥义,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吃透。”
  彼得扬起手电,再一次照亮长袍加身、心无旁骛地手指《圣经》的人形。“我知道你是个怀疑论者,罗伯特,但想想这个吧。如果《圣经》没有隐含奥秘的潜台词,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包皮括皇家学院最有才气的科学家们——会着迷般地钻研这本书?艾萨克·牛顿爵士写下洋洋百万字,尝试去破解《圣经》的真谛,其中一七〇四年的手稿宣称他已从《圣经》中提炼出了隐秘的科学资讯!”
  兰登知道,这是真事。
  “还有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彼得往下说,“身为先知先觉的大师接受詹姆斯王的约请编撰钦定权威版《詹姆斯王圣经》,毋宁说是他亲手创造了这版英译本,他诚心信服《圣经》隐含秘意,以至于用他自己的密码体系撰写了英译本,直到今天仍未被完全破解!当然,你也知道,培根是玫瑰十字会会员,著有《古人智慧》一书。”彼得笑了,“就连一贯批判传统的大诗人威廉·布莱克也曾暗示我们,应当读透字里行间的潜台词。”

  兰登记得那段诗:
  昼夜不休读《圣经》,
  但你参黑字,我读白纸。
  “不止是欧洲英才名士,”彼得说着往下走得更快了。“这里也有,罗伯特,就在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核心地点,我们英明的前辈们——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汤玛斯·潘恩——都提醒过世人,仅仅读通《圣经》的字面意思必将导致深远的危机。实际上,汤玛斯·杰斐逊十分确信《圣经》的真谛是隐藏着的,乃至当真裁切页码,重新编辑了此书,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尝试‘祛除人为附加物,以便还原教旨真义’。”
  兰登当然知道这件惊世骇俗的轶闻。《杰斐逊版圣经》至今仍有印刷,许多引发争议的修订都被收录进去,处女诞生耶稣和耶稣复活的情节都被删除。不可思议的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每一位新晋国会议员都会收到一册《杰斐逊版圣经》。
  “你是知道的,彼得,我发现这个议题引人入胜,我可以理解,幻想《圣经》隐含奥秘对贤明的思想家来说很有诱惑力,但对我来说这不合逻辑。任何精通专业的教授都会告诉你,教导历来不能以密码的形式完成。”
  “你说什么?”
  “导师传道解惑,彼得。我们要说得明明白白。为什么那些先知们——历史上最伟大的导师们——要含糊其辞?如果他们希望改变世界,为什么要用密码来教导?为什么不明说,让全世界人都听得懂呢?”
  彼得一边往下走,一边扭头瞥了一眼,似乎对这个问题吃了一惊。“罗伯特,《圣经》不明说、古代神秘教派潜行匿迹,都是出于同一缘由……新会员要宣誓入会才能学到先贤的秘识……无形学院①的科学家们拒绝和他人分享知识,都是基于同样的缘由。这奥秘太强盛了,罗伯特。古代奥义是不能在屋顶上被大声疾呼的。奥义就像火炬,在大师的手中传递便能照亮前途。而落在疯子手里,就能烧毁地球。”
  『注①:原文为InvisibleCollege,源于十七世纪中叶,被视为英国皇家学院的前身,最初以发表“大气定律”成名的罗伯特·波义耳将业余的科学爱好者以俱乐部的形式组织起来,他们常非正式聚会,互相讨论科学知识,交换研究心得。最初仅有十人,以后规模渐大;当时尚无正式的期刊出版,科学家总是将自己的研究进展通过私人通信和私下传阅等方式来进行交流;“无形学院”的概念是相对于官方的大学学院而言的。』兰登的脚步停了一拍。他在说什么?“彼得,我是在说《圣经》埃你为什么谈起了古代奥义?”
  彼得转过身。“罗伯特,你没明白吗?古代奥义就是《圣经》。”
  兰登如坠五里云雾,目瞪口呆。
  彼得沉默片刻,给他消化这则命题的时间。“古代奥义历经数代传承下来,《圣经》是其中的一部典籍。字字句句无不企图把秘密倾诉给我们。你还不懂吗?

  《圣经》中的‘晦暗之语’就是古人与我们分享隐秘智慧耳语之音的。”
  兰登一言未发。在他的理解中,古代奥义该是一种教诲世人发挥心智的潜能的方法……一份个人神化的秘方。他从未接受奥义法力之说,也显然不能接受《圣经》潜藏着解开这些奥义的密钥这种子虚乌有的臆断。
  “彼得,《圣经》和古代奥义是彻底相反的东西。奥义尽是在说:神在你之内……人就是神。而《圣经》说的都是:神高高在上……人是没有神力的罪人。”
  “对!完全正确!你说得一针见血啊!人类把自身和上帝分离的瞬间,大道真言的实义就已失落。自以为是的人叫嚣只有他们参透了真言……真言是用他们的语言写就的,别无其他……就此,古代先哲们的呼声渐渐沉入历史长河,消失在这种混沌不堪的聒噪中。”
  彼得一级一级往下走。
  “罗伯特,你和我都知道,如果诸位先哲看到他们的教义被歪曲误解到了这等地步……宗教自甘堕落,沦为通往天堂之路的收费站……战士们又如何冲杀战场,还信誓旦旦,以为上帝会恩宠他们的事业……他们会何等寒心惊惧啊!我们遗落了大道真言,但真谛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它存在于所有历经坎坷、留存至今的文本中,从《圣经》到《薄伽梵歌》、《可兰经》,诸如此类。所有这些典籍都供奉在共济会的圣坛上,因为共济会会员明白,世界似乎遗忘了什么……这些典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以其特有的方式,静静低语,道出完全一致的真谛。”彼得的语气里激情洋溢,“‘难道不知你就是神?’”
  兰登一怔,这句著名的古谚今晚屡次被提及。他和盖洛韦主教对谈、在国会大厦解释《华盛顿成圣》时,这句话都出现过。
  彼得放低声音,渐成耳语:“佛祖说过,‘你就是佛’;耶稣教诲过,‘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甚而对我们许诺,‘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甚至护教派——罗马西波吕都斯教父——也引用过同一句圣言,最初见于诺斯替教派导师莫诺缪所言:‘放弃寻找上帝……相反,要以你自身作为起点。’”
  兰登回想起圣殿堂里的共济会泰勒椅②背上刻有一句警言:认识你自己。
  『注①:泰勒椅是共济会集会所外守卫者的坐椅。』“曾有位智者对我说,”彼得的声音越来越缥渺,“你和上帝之间惟一的区别就是,你已忘却自己是神圣的。”
  “彼得,你的话我都听进去了——真的。我也乐于相信我们就是神,但我没看到众神行走在尘世间。我没看到超人。你可以指出《圣经》或别的宗教典籍中断言属实的神迹,但那些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被经年累月添油加醋地夸张过。”
  “或许吧,”彼得说道,“也或许,我们仅仅需要用自己的科学手段去跟进和获取古人的智慧。”他停顿了一下,“有趣的是……我相信凯瑟琳的研究成果恰是为此预备的。”
  兰登突然想起来,凯瑟琳刚才急匆匆地跑出了圣殿堂。“嘿,她到底去哪儿了?”

  “她很快就会到这里来的,”彼得说着咧嘴一笑。“她去确认一笔巨大财富的下落啦。”
  到了外面,纪念碑底,彼得·所罗门深吸寒夜的清新空气,倍觉精神抖擞。
  看到兰登出神地凝望地面,挠着头,在纪念碑基座上左右察看,彼得不禁饶有兴趣地在旁观望。
  “教授,”彼得逗趣地说,“藏有《圣经》的奠基石在地底下呢。你并不能得到那本书,但我向你保证,它就在下面。”
  “我相信你,”兰登显然陷入了沉思,“只不过……我有所发现。”
  兰登退后一步,审视华盛顿纪念碑所在的大地台。圆形的人行道全由白石建成……除了两圈装饰性的地砖是黑石,构成了两道同心圆,围绕着纪念碑。
  “一个圈套一个圈,”兰登说,“以前我从没发现,华盛顿纪念碑是竖立在两个同心圆的圆点。”
  彼得忍不住放声大笑。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是的,了不起的环点符……上帝的符号,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在美国的十字原点。”他故作姿态地一耸肩,“我相信,这仅仅是个巧合。”
  兰登似乎退得更远了,现在他举目望去,视线跟着光辉耸立的尖塔笔直向上,洁净的白石映衬在漆黑的冬夜天空之下。
  彼得感觉到,兰登已开始领会这一造物的真义……一个对古代智慧静默无声的提醒……一个矗立在伟大国家正中心的已被启蒙的人类象征符。即便彼得看不见碑顶的铝箔小尖顶,他也知道它在那里,人类的进步思想努力奔向天堂。
  赞美上帝。
  “彼得,”兰登走过来,看似正在经受神秘启蒙的考验,“我差点儿忘了,”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彼得的共济会金戒指。“都一晚上了,我一直想把它亲手交还你。”
  “谢谢你,罗伯特。”彼得伸出左手接下戒指,满怀赞叹之情。“你知道,所有围绕这枚戒指和共济会金字塔的机密玄妙……对我的生命影响巨大。年轻时,金字塔就交到我手上,带着百年许诺,隐藏着神秘奥义。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戒指,却让我坚信。世间有天机。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点燃了我求圣的渴望,也让我灵感不断,打开思路参悟古代奥义。”他静静地微笑起来,让戒指滑入口袋。“现在我意识到了,共济会金字塔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揭示答案,而是激发世人对真谛的痴迷狂想。”
  两人在纪念碑底沉默地站立片刻。
  兰登终于开口了,语气十分严肃。“我需要你帮我个忙,彼得……作为朋友。”
  “当然。什么事都行。”
  兰登提出了他的要求……无比坚定。
  所罗门点点头,知道他说得对。“我会的。”
  “马上就去。”兰登补了一句,示意等候在一边的凯雷德。
  “好吧……但有个警告。”
  兰登翻了翻白眼,咯咯地笑出声来,“你总有警言留到最后说。”
  “没错。这是最后一件事,我想让你和凯瑟琳亲眼见证。”
  “在这个钟点?”兰登看了看手表。
  所罗门朝老朋友亲切地微笑。“这是华盛顿最壮观的财富……而且,只有很少、极少数人有幸目睹。”
或许您还会喜欢:
孤独与深思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生平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异恋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号。在仙台市的某个天主教会,举行了矢野布美子的葬礼。参加的人不多,是个冷清的葬礼。在安置于正前方的灵枢旁,有一只插着白色蔷薇的花瓶。不知是花束不够多还是瓶子过大,看起来稀稀疏疏冷冰冰的。教会面向着车水马龙的广濑大街。从半夜开始落的雨到早晨还不歇,待葬礼的仪式一开始,又更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从教会那扇薄门外不断传来车辆溅起水花的声音。又瘦又高的神父有点半闭着眼念着圣经。 [点击阅读]
悖论13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听完首席秘书官田上的报告,大月蹙起眉头。此刻他在官邸内的办公室,正忙着写完讲稿,内容和非洲政策有关。下周,他将在阿迪斯阿贝巴①公开发表演说。坐在黑檀木桌前的大月,猛然将椅子反转过来。魁梧的田上站在他面前,有点驼背。“堀越到底有甚么事?是核能发电又出了甚么问题吗?”堀越忠夫是科学技术政策大臣。大月想起前几天,他出席了国际核能机构的总会。“不,好像不是那种问题。与他一同前来的,是JAXA的人。 [点击阅读]
悲剧的诞生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2004年3月尼采美学文选//尼采美学文选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点击阅读]
斯塔福特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星际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1938年10月30日晚,一个声音在美国大地回荡:“火星人来了!”顿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真的以为火星人入侵地球了,纷纷弃家而逃,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原来是广播电台在朗读英国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的作品《世界大战》。一本小书竟引起社会骚乱,这在世界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睥睨天下的19世纪末叶。火星人从天而降,在伦敦附近着陆,从而拉开了征服地球战争的序幕。 [点击阅读]
灿烂千阳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第一次听到“哈拉米”这个词。那天是星期四。肯定是的,因为玛丽雅姆记得那天她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她只有在星期四才会这样,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终于见到扎里勒的时候,玛丽雅姆将会挥舞着手臂,跑过空地上那片齐膝高的杂草;而这一刻到来之前,为了消磨时间,她爬上一张椅子,搬下她母亲的中国茶具。玛丽雅姆的母亲叫娜娜,娜娜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给她留下这么一套茶具。 [点击阅读]
癌病船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处女航一父母及幼小的弟弟、妹妹,四个人正围着一个在梳妆的少女淌眼泪。这是一套两间的公寓住房。父母住一间,三个孩子住一间。当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一张桌子。孩子们每天在这狭小的房间里埋头苦读。大女儿夕雨子,已经十三岁了。但她却无法继续学习下去。她得了白血病。开始时觉得浑身无力,低烧不退。父母整天忙于自身的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父亲大月雄三,是个出租汽车司机。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