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世界之战 - 第一部 火星人入侵 第一章战争前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19世纪末,没有人相信我们这个世界正在被一种比人类更先进,并且同样也不免会死
  亡的智慧生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又有谁会相信,当人类正在为自己的事情忙忙碌碌的时候,
  他们被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像人们用显微镜研究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的生物一般仔细。自高自
  大的人类来往于世界各地,忙着干自己的事,自以为控制了物质世界的一切。显微镜下的纤
  毛虫恐怕也不乏这样的幻觉。没有人想过宇宙中更古老的世界会成为对人类产生威胁的根源,
  或者认为其它星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命形式存在。地球上的人们至多想象着火星上还会有
  人类生存,也许他们远比人类落后,正渴望着传教士的光临。然而穿过浩瀚的太空,实际上
  有一些智慧生命,他们的智慧和我们相比,简直就象我们跟野兽相比一样。这些更有理性,
  更冷酷并且毫无同情心的智慧生命正在用嫉妒的眼睛观察着地球,慢慢地,却坚定地准备着
  对付我们的计划。于是20世纪初人类的灾难降临了。
  我几乎用不着提醒读者,火星在离太阳1.4亿英里的轨道上运转着,它从太阳上得到的
  光和热量刚刚够得上地球的一半。如果星云的假设正确无误的话,火星一定比我们的星球古
  老得多;在地球结束融化状态很久以前,火星上的生命就肯定已经开始了。由于火星的体积
  只及地球的七分之一,它得以比地球更快地降到适合生命孕育的温度。它有自己的大气,水
  和所有对生命存在有利的条件。
  但是人类是这样的自负,几乎成了睁眼的瞎子,直到19世纪末,还没有一个作家说过智
  慧生命会在离地球那么远的地方形成。也没有人能明白,因为火星比地球古老,表面积只有
  地球的四分之一,而且离太阳更远,火星上的生命起始的时间更加遥远,并且已经很快接近
  终结了。
  热量向空间放射造成行星冷却的过程地球上早晚也会发生,然而火星上已经比我们更早
  完成了这个过程。火星的大部分情况对我们来说依然很神秘,但我们知道在它的赤道地点中
  午的气温仅仅相当于地球最寒冷的冬季。火星的大气比我们的稀薄得多,它的海洋面积已经
  缩减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南北两极的冰帽在周期漫长的季节变化中积蓄和消融,定期地淹
  没火星上的温带地区。行星的末日对地球来说还非常遥远,可是对火星人却是眼前的危险。
  这种迫切的压力锻炼了火星人的智慧,赋予他们更强大的力量,也使他们变得铁石心肠。用

  我们仅仅能幻想出来的设备和工具观察着星空,他们发现,在仅仅3500万英里的地方,靠
  近太阳的一侧有一颗充满希望的晨星,那就是我们温暖的地球。它上面有绿色的植被和灰色
  的水域,飘浮着云层的大气证明了土地肥沃,透过这些云层可以看到人口密集的宽广陆地和
  船只来往的海洋。
  我们地球上的人对他们来说,就像猿猴和狐猴一样可怜。我们已经认识到,生活就是不
  断的生存竞争,火星人和我们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世界已经冷却,而我们的星球仍然生
  机勃勃,不过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些低等生物。通过战争夺取地球这个靠太阳更近一些的星
  球是他们逃脱灭亡的唯一希望。因为每过一个世纪,他们就离毁灭更近了一些。
  不过在我们对火星人作出严厉的批评之前,应该记得我们人类不但残酷杀害了动物,比
  如美洲野牛和渡渡鸟,还杀害了自己的很多“低等”种族。塔斯马尼亚人跟我们是完全一样
  的人,但欧洲的移民在种族灭绝的战争中只花了15年就把他们全部消灭光了。我们又有什
  么理由把自己当作传播上帝福音的人而却抱怨火星人的想法呢?
  火星人似乎对自己的降落计算得非常精确——他们的数学显然远比我们先进——他们同
  心协力地做好了准备工作。如果我们有更先进的设备,在19世纪末我们应该能看到这些灾
  难。有些人,像沙柏雷利观察火星(顺便提一句,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火星当作战
  神之星)时就发现并在自己的地图上记录了一些颤动的光点,但却无法说明这些光点的起
  源。火星人肯定是在这段时间里做好了准备。
  在1894年的冲期(即火星运行时离地球最近的时期),人们在火星表面上闪光的部分
  发现了一道强光,这最早是由力克天文台发现的,然后给尼斯的彼洛丁和其他的观察者相继
  发现了。英国的读者最早在8月2日的自然杂志上读到这个消息。而我倾向于认为这是由火
  星上的巨型大炮发射的火光,它们被安放在火星上巨大的深坑中向地球方向射出。在其后的
  两个冲期里,火星上又出现了奇怪的光线。
  6年前起了风暴。火星又接近了冲期,爪哇岛上的劳威尔向国际天文局发电报,报告了
  一个惊人的消息,火星上喷射出一团炽热的气体。这件事发生在12日的午夜,劳威尔通过
  分光镜看到一大团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氢气,以惊人的速度向地球移动。这团火焰在12点

  1刻以后就看不见了。他把火星上突然而猛烈迸发出的巨大火焰和气体比做“炮口中冲出的
  火焰”。
  劳威尔的比喻没有错。然而第二天的报纸却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只是在《每日电讯》上
  有一条简短的报道。整个世界对人类即将面临的威胁一无所知。如果不是遇到了奥特夏的著
  名天文学家奥吉尔维的话,我也不会知道火星上这次气体的爆发。他对这次爆发非常感兴
  趣,立即邀请我当晚到天文台跟他一起进行彻底的观察。
  虽然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仍然记得当晚在天文台守夜的情景:黑暗而沉寂的天文
  台,带罩的灯笼在地板角落上投下的微光,望远镜上嘀嗒作响均匀的钟声,屋顶上狭长的开
  口,透出星辰密布的天空。奥吉尔维走来走去,虽然看不到人影,但他的声音清晰可辨。透
  过望远镜,可以看到一个深蓝色的小圆圈,一个圆圆的星星在这个视野里浮动着。它看上去
  那么小,那么亮,一动不动,上面有些横穿的条纹,稍微有些呈扁圆形。然而它那么亮,银
  光闪闪,简直就是一个发亮的发光的别针头!它似乎在轻微抖动,但实际上这是望远镜的发
  条装置的摆动引起的振动,它把那颗星紧紧锁在视野里。
  我看着这颗星,它好象忽大忽小,时远时近,但这只是因为我的眼睛疲劳了而已。它离
  我们4000万英里——超过4000万英里的空间。很少有人理解飘浮无数星辰的空间的广阔无
  边。我记得在这颗星附近,有三个极小的光点,三个遥远的星星,周围是深不可测的无边宇
  宙。你一定知道黑暗寒冷的夜里,星空看上去是什么感觉,在望远镜里看去则更加深邃。然
  而我却无法看到他们向我们这里发射出的东西,因为它们太小,离我们太远,却正穿过遥远
  的距离,以一分钟几千英里的速度迅速地朝我们飞来。这些东西将给地球带来无数的战争和
  死亡。当时我绝没有想象到这些,地球上也没一个人能够想到。
  那天晚上,这颗遥远的行星上又喷出了另一团气体。我看见了它。当测时表报时午夜
  12点时,火星的边缘又喷出了火光。我告诉了奥吉尔维,他坐到了我的位子上。那晚很温
  暖,我又有些口渴,于是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到放着苏打水的小桌子边上。这时奥吉尔维看见
  了向我们冲来的气体,惊叫了一声。
  当晚火星上又有一团气体射向了地球,那正是第一团气体射出的24小时之后。我记得

  当时坐在桌子旁,四周一片黑暗,火红色和绿色的光点在眼前闪过。我很想抽根烟,并不清
  楚那些光点意味着什么。奥吉尔维一直观察到1点钟才停止,然后我们点上灯笼朝他家走
  去。山下的奥特萧和契切两个小城一片漆黑,居民们正在沉睡之中。
  他对那晚火星上发生的事有很多的猜测,并且嘲笑火星人在向我们发信号的想法。他认
  为可能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行雨,或者是猛烈的火山爆发。他指出在两颗相邻的行星同时出
  现生命的可能性极小。
  “火星上存在类人生命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他说。
  几百个人在当晚或是次日晚上观察到了火星上的气体爆发,然后另一个晚上和紧接着的
  10个晚上,都有一次爆发。没人想到要解释为什么10天之后爆发停止了。也许是大量的气
  体火焰给火星人带来了不便。浓密的烟尘在最精密的望远镜下好象灰色的,飘动的斑块在火
  星的大气层散开,盖住了人们平常熟悉的地貌。
  报社终于对这事有了反映,各地的报纸都刊登了火星上火山爆发的通俗论文。我还记
  得,富有幽默感的《笨拙杂志》把它作为政治卡通的题材。没有人怀疑,那些火星人朝地球
  发射的抛射物以每秒钟几英里的速度穿过广漠的宇宙,每一天,每一小时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当我们面临着这么紧迫的危险,还在为身边的小事忙碌着。我还记
  得,马克汉姆正兴高采烈地准备用刚获得照片作为他编辑的报纸的插图。这个时代的人们很
  难想象当时报业的兴盛发达。而我自己正在学习骑自行车,并忙于编写一系列讨论文明进步
  时道德观的发展的文章。
  一天晚上(第一次爆发的抛射物离我们仅有1000万英里远的时候)我和妻子一起出去
  散步。天上布满星星,我给她解释星座的含义。我指给她看火星,一个爬向天顶的明亮小
  点,有那么多的望远镜正指向这颗星球。那天晚上很温暖。回家的路上,一群从契切和爱尔
  宛斯回来的人唱着歌,奏着音乐从我们身边经过。居民们正准备上床睡觉,家家户户都点着
  灯。远处的火车站里传来了调车的轰鸣声,在很远的距离上听起来十分柔和,好似旋律一
  般。我妻子指给我看那些映衬在天空下明亮的红色绿色和黄色信号灯。一切都显得那么安
  全、宁静。
或许您还会喜欢:
魔都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以文字构筑的人生舞台──久生十兰曲辰先想一下,1902年的时候,《莫格街谋杀案》现世满一甲子,《血字的研究》刚出版十五年,推理小说正处在我们所谓的“光荣时代”;而即便《科学怪人》与H?G?威尔斯的眾多作品早已出现,但科幻(SF)这一个名词,却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开张营业,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标识的文类;尽管爱丽丝当时已经追著兔子跑到了几十年,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黑书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如梦在甜蜜而温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盖一条蓝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铺满整张床,形成阴暗的山谷和柔软的蓝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声响穿透了房间:间歇驶过的轮车和老旧公车;与糕饼师傅合伙的豆奶师傅,把他的铜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锐哨音。铅灰色的冬日晨光从深蓝色的窗帘渗入房里。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0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鼠疫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丹尼尔-笛福①——①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十八世纪名作家,著有《鲁滨孙飘流记》等。故事的题材取自四十年代的某一年在奥兰城发生的一些罕见的事情。以通常的眼光来看,这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颇不是地方。乍看起来,奥兰只不过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而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