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 Part3 方法 第十三章 心理逻辑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懂一种东西和会一种东西,其实是两个概念
  当讲到心理逻辑的时候,我要温馨提示一下:请给自己一点耐心。
  因为我讲到了我的独家心理分析最核心、技术性最强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如果学会梳理心理逻辑,那是一个绝杀技。
  我们都知道,练一门武功,和会玩几招花拳绣腿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恐怕和蚯蚓与黄鳝、黄鳝与蛇、蛇与龙的区别差不多。
  很简单,真正的功夫是用来防身和攻击的,技术性相当强。你不要看玩功夫的人手一舞一舞,脚也一踢一踢的,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好看(当然它也可以玩得看上去很美),而是知道自己和别人有哪些漏洞必须防守,可以进攻。他不会去玩那些华而不实的招式。
  李小龙玩的“截拳道”就非常讲究这一点0在《精武英雄》这部电影里,陈真陈英雄也说“搏击之道就在于击倒对方”。
  对于花拳绣腿来说,那就不懂这些东东了,它就是用来表演和娱乐的,因此追求的就是好看。
  所以,有时候,懂一种东西和会一种东西,其实是两个概念。《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同学就是一个懂一种东西,但并不会这种东西的人。她看过很多武功典籍,别人要玩什么武功招式,她都知道,但是她不会武功!
  2、用逻辑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总可以在心理上说清楚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心理逻辑?
  先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的言行,其反常、奇异、疯狂,是“不可理喻”“无法想象”的对不对?也就是说,它们用理性的逻辑和常理,根本就解释不清楚。
  比如,一个人喜欢去偷女人的内裤,一个疯子突然跳起来拿刀在大街上砍人,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就会本能地厌恶,用逻辑都无法理解。
  那什么可以理解?回答是:心理逻辑。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用逻辑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总可以在心理上说清楚。
  因为,这些言行,是受心理驱动的,它们自有一套逻辑。
  对“心理逻辑”名词解释一下就是:一种心理行为,或一种心理症状,从在内心里的发生,到表现出来的整个有规律的过程。梳理心理逻辑,就是看透这整个过程。
  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就相当于看到了:
  a、一个人在内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b、他的那些行为,在内心里经过了什么样的程序,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c、他的心理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3、心理分析讲究的,主要就是心理逻辑
  和我们人类有关的世界,大致有三个大领域:自然、社会和心灵。
  对于自然、社会现象来说,我们是用一系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哲学)来对付的,比如物理学、化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必须讲究逻辑。因为,不讲逻辑,你都思维混乱了,还想干什么,又能干什么?还想探知自然、社会现象的规律?
  值得一说的是,甚至本属心灵领域的宗教,为了增强吸引力,也用逻辑来武装自己,比如,在西方的中世纪,很多教士就做起了宗教哲学家,不再说“上帝就是存在的”,而是论证上帝的存在,虽然论证是否成功是另一回事。
  但是,碰到人类的心灵领域,逻辑就玩不下去了。有效的是心理逻辑。我们的心理分析讲究的主要就是心理逻辑。
  理性逻辑;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逻辑:心灵的领域。
  4、一个人的心理背景越活跃,他越不理性
  心理逻辑是怎么运作的呢?
  有两种情况,我分别把它们的运作过程,画成一个逻辑图式。
  在一个人的心理生存没有受到威胁,保持着理性的情况下:
  在某种心理背景下,外界刺激或内心欲望——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对心理结构进行控制——表现出来的言行。
  解 释一下就是:在我们带着一个心理背景和别人打交道时,别人如果对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我们的内心欲望被激发了,那么,我们的心理结构就被刺激, 导致了某种心理反应,由于我们的智力结构可以控制它,于是,最后出现的,便是某些理性的言行,它们回应了别人对我们的刺激,以及我们内心被激发的欲望。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美女,有占有的冲动,但你知道你想占有她是不可能的,于是,在心里阴笑一下,开始装,走开。这就是你的内心欲望被她激起,冲击到了你的心理结构后,在智力结构控制下心理逻辑的运作过程。
  当一个人保持理性时,他的心理逻辑的运作有一个特点:受到智力结构的影响或支配,而不是盲目地被外界和内心欲望所操纵。
  由于在理性的情况下,心理逻辑的运作较为简单,你只要像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样学会看穿一个人的心理动机,学会澄清他的言行,就已经够用了,在这里我就不分析了。
  在一个人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胁,使他沦为心理动物的情况下:
  在某种心理背景下,外界刺激或内心欲望——威胁心理生存——心理保护机制的启动——表现出来的言行。
  解释一下就是:当我们带着一个心理背景,出现在任何一个情境中时,或者别人所说的话、所玩的动作,或者我们的内心欲望被激起,冲击到了我们的心理结构,使我们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胁。这个时候,我们的智力结构已经不管用,心理保护启动,并以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我们盲目地受心理规律的支配,心理保护主宰了我们对外在刺激和内心欲望的反应。
  比 如,一个人在单位无端地被上司批评,心里面正不爽时,下班回来在街上,恰好又有一个人踩了他脚后跟,而且还不道歉,态度恶劣,他就有可能发火。被上司骂已 经够让他郁闷了,居然还有人再惹他,他会有一种“我TM怎么那么倒霉,那么好欺负”的内心语言。这个时候,他的心理逻辑运作,但智力结构不起作用。
  当我们带着一个心理背景和别人打交道时,这个心理背景越活跃,我们越不理性。
  5、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也应该看到,在此之前,他在心理上发生了什么。
  下面,开始进行技术分析了,还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吧。
  我们梳理心理逻辑的第一个运用:破译一个人的心理演变过程,看到他的行为,是怎么被召唤出来的。
  我想说,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也应该看到,在此之前,他在心理上发生了什么。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男A在地铁偶遇女B,搭讪成功。继而,在网上开始猛烈的攻势,装,女的也装。摊牌要追,男A搞不定女B,便恶语相向。
  但女B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怒之下,把他们的聊天内容和手机短信公布到了微博上,供网络哄客和骂客参观、起哄、谩骂。男A大惧,赶快道歉……女B不留情。于是,男A刀捅女B,所幸只是划了一下,无大碍。
  显然,即使是不懂心理分析的人,要搞懂男A为何要刀捅女B,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我们还是来梳理一下他的心理逻辑。注意了,下面我用箭头,把心理逻辑的运作过程完整地勾勒出来。
  在 地铁里搭讪,搞定联系方式,内心窃喜——在网上展开攻势,勾搭,由于不是面对面,而且似乎具有私密性,他内心充满了泡妞时进攻的快感,这种快感,并不亚于 “搞定”时的成就感——女B并不在网上投怀送抱,在大谈什么车子的同时,拒绝了男A。男A心理受挫,心理生存受到威胁——心理保护启动,对女B进行语言上 的攻击——女B把聊天内容发到网上,男A隐私暴露,被网友围观指责。恼恨、恐惧。为消除恐惧,赶快道歉——道歉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单方面和女B签订了一个 “我道歉,你也放低姿态息事宁人”心理契约的男A有被羞辱之感,于是,又威胁到心理生存,基于心理保护,转化为愤怒——在搞不定女B的挫败感、女B把聊天 内容发到网上让他丢脸的怨恨,以及道歉后的恼羞成怒驱使下,他要对女B进行报复,于是,刀捅女B。
  6、如果我们知道某种希望的结果就是失望,那么,我们就会说服自己不要抱希望
  我们梳理心理逻辑的第二个运用,相对要复杂一些。因为我们要破译的是:一个人成了某种人,在心理上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个运用太重要了。因为从小开始,我们就不断地被某些事情所改变,我们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某种人,又如何阻止自己。
  下面是一个官二代女公务员的故事。
  她表面上是个单纯孩子气有点内向的乖乖女,但事实上极善于伪装。
  在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她在一旁冷眼旁观,暗带嘲讽。
  她母亲是个游戏人生的人,但父亲很好面子,且道德感强,做事有条理、有分寸。由于和母亲关系不和睦,她父亲便把精力都转到了工作和对她的期待上。
  于是,她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a、在小的时候,有一次,她和朋友说话,朋友没有理她,她没有继续说,而是趁朋友不注意,把朋友的钥匙拿走了,以作为对他的惩罚。还有一次,和舅舅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她说的话没有得到舅舅的回应,于是气愤地回家把门反锁,不管舅舅怎么敲门都不开,还挑衅地隔着窗户看着他。
  b、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她从小努力要做一个优等生,但在面临高考时,因压力过大,她发现在心理上无法坚持下去,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情绪崩溃。这个挫折对她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在心态上、穿着打扮上、交友上都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
  c、 在一所并不好的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体制内,虽然是官二代,但心理上还是小绵羊。有一个很会玩人际关系的同事,当面嘲讽过因她的“身份”所给他带来的不平等 待遇。她忍不住想接近他,暗中观察他的做事方法。而他也乐于交她这样一个官二代朋友。于是,在和同事表面上和谐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她非常想找一个机会狠狠 地攻击他一次。
  好,看完故事后,我们来梳理心理逻辑。
  第一种表现:父母吵架时,她在一旁冷眼旁观,暗带嘲讽。
  父 母吵架,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她很痛苦——她本来是希望父母和睦的,但结果相反——如果我们知道某种希望的结果就是失望,那么,我们就会说服自己不要抱 希望。所以,为了避免再受伤害,她在内心里告诉自己,不要抱他们不要吵的希望,而是蔑视他们——蔑视父母,使她既避免了被他们吵架伤害,同时这又是一种心 理上的攻击,是她在心理上对他们的报复。
  第二种表现:谁得罪了她,她就会想着去攻击谁、惩罚谁。
  父 母吵架时,她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她在心理上和世界的关系,成为一种固定的心理模式。这构成了她的心理背景1——但她只是强迫自己不要抱希望, 骨子里从未断掉希望父母和睦的念头。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她内心里也一直潜伏。因此,她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从未有一开始就主动的攻击性。这构成了她 的心理背景2——在和别人交往时,她先示好,但别人不友好回应她,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她受到伤害——她心理保护的固定模式被激活,她要报复,对伤害了 她的人进行攻击。
  第三种表现:面临高考时在心理上无法坚持下去,这个挫折,使她后来在心态上、衣着打扮上、交友上都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成了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
  由 于不能从母亲那儿得到爱,她怕从父亲那里也得不到爱,这是她的心理背景1——父亲期待她成为一个和母亲不一样的有出息的人。她知道父亲对自己这样期待。她 的心理背景2——她强迫自己符合父亲的期待,因此扮演了一个“很乖但懂得按主流价值观去奋斗的人”的角色。主要观众,是父亲,也包皮括她自己——在高考前, 她的演出一直很成功,但由于是害怕得不到爱,而非兴趣来扮演这个角色,她活在一种心理不平常的状态中,靠加油打气来支撑,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下,高考前, 她崩溃了——她在心里知道:自己只是在强迫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内心实际上缺乏力量,并不自信。她无法再骗过自己。而意识到这点,她失去了继续扮演这个角色 的力量——这件事产生这样的心理后果:她意识到自己的弱小,知道强迫自己来显得自信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因此在心态上,衣着打扮和交友上,都失去了勇气。
  我不知道你看到没有,这位官二代同学,实际是一个善良的、有基本是非观的人。这一点,到现在都没有沦陷,否则她的心理会扭曲得很难看。
  她在网上找到了我,我的分析,她回答说非常精准,希望我能出出主意帮她改变。
  我的主意是:她缺乏一个目标,一个把自己的善良升华的目标,比如,大可以在和人民群众打交道时,尊重他们、为他们奔走呐喊。这样,她在心理上就慢慢改变了和别人、世界的关系,也会改变自己。

  7、一个所谓的“正常人”看起来不正常的行为,是大有深意的
  以上对心理逻辑的梳理,针对的情境,都不是短时间内在一个空间里发生的,更适用于我们的自我分析,以及对一个人的心理演变、他是什么人的破译。
  但我们平时和人打交道,会经常碰到在一个时空情境里发生的情况。
  所以,下面我们开始第三个运用:在一个人和我们互动时,从他的语言、行为中,破译他的心理逻辑。
  有个职场新人,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故事。
  在我刚进入一家广告公司的时候,有一个同事主动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显得挺热情。但是跟他瞎聊了一下,发现跟他沟通有点困难。比如我说A他会听成B,而他说B呢,我却听成A。另外,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挺躁动的。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天,这个人一到公司就开始向我和其他的同事问一些问题。比如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字在一分钟内倒着念,我就给你五百元。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五百万元。我当时觉得他有点怪怪的,但也没有多在意。
  其他同事围了过来。他们也开始对他提的问题和喋喋不休的讲话有些不满。后来,他有一个行为躺在公司的沙发上。然后,你可以想象到,其他同事对他说:“上班期间不要这样子。”
  他就在那边说:“没事,我会跟总经理沟通,你们不用管,没有你们的事情!”
  大家没有办法,只有不满。静默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歇斯底里地狂笑,而且笑得异常大声,异常恐怖!突然之间,他对桌子椅子狂砸一通,并且对两位对他指手画脚的同事说:“我是总经理!你们可以不用干了!现在辞职马上出去!”随之,他手指向我和另一名同事,“你们可以留下!”
  我当时懵了,尽量安抚他的情绪。但是,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像发了疯一样,对公司的花瓶、桌子、空调一顿乱砸,同时也不放过别的公司的物品。最可怕的是,玻璃门也被他踹到完全碎掉。事后我看了一下,那种玻璃厚度差不多一厘米!
  到最后,人越来越多。他突然从13楼窗户跳了下去!
  幸好,12楼有阳台。
  故事刚听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一样想表示“震惊”了——震惊于这些公司白领如此缺乏心理洞察力。
  这位仁兄不能像别的人民群众一样情绪稳定,在语言、表情、动作上搞得那么夸张,目的只有一个:变相地向同事们发出“安慰我”的强烈信号。他们在心理上却毫无感觉,只是把这些语言、行为理解为“怪异”。
  说一个人“很怪”,往往只是我们想得到快感的托词。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原因仅仅在于,通过阻止自己捕捉真相,我们认定了一个人的“不正常”,在他面前获得了心理优势。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仁兄的言行到底是什么意思。
  想都想得到,他一定在某方面受到了打击、伤害,有一种想毁灭自己来寻求解脱的冲动。但是,他真的不想死。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他想到了同事们,要向他们求助。
  但是,同事对于他来说,在心理上毕竟是陌生人,如果向他们袒露心扉,把自己的孤弱无助暴露在他们面前,他们不安慰自己怎么办?那无异于自己主动去让别人伤害!
  因此,他必须进行心理保护。而这样,只能采用别的吸引注意力的心理策略,在他们面前制造出好像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同事安慰自己,获得补偿;另一方面,又能够在气势上压过他们,使自己不暴露心理弱势。
  不幸的是,同事完全不懂得配合。居然没人听懂他怪异的语言。他感觉到了受挫,于是发出的信号更为强烈,也就是语言行为越显反常。不幸,不仅得不到重视,还遭到了同事的不满。
  这个时候在他心理上发生了什么?他恨他们!原因在于,当他向他们求助时,无论在心理保护的驱动下如何掩饰,都已经处于心理弱势,有被视为神经病的危险,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单方面和他们签订一个心理契约:你们应该重视我。
  就是说,他在心理上是下了赌注的。如果同事不重视,甚至还表示不满,就意味着同事可恶地撕毁了契约。
  接下来他要干什么?报复他们!
  他异常恐怖地狂笑,扮演成总经理叫一些同事滚蛋,叫其他同事留下,如果你把这些言行理解成他疯了,那错的一定是你。不,他没疯。他只是在以这种看起来已经疯了的形式,在心理上震慑他们、戏耍他们。
  我们来梳理一下他在跳楼前的心理逻辑。
  跳楼前的心理逻辑如下:
  在 某方面受到了打击、伤害,他有一种想毁灭自己来寻求解脱的冲动。这是他的心理背景1——但他并不想死。这是他的心理背景2——为解决这种心理冲突,他向同 事们求助。在心理保护下,他以变得“不正常”的方式发信号,希望吸引关注,求得安慰。他单方面地和同事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同事不配合,他心理受挫—— 和同事单方面签订的心理契约被违反,刺激了他,带着对同事的恨,索性放开,越玩越疯狂。
  最后他失控了,对物品狂砸一通,还跳了楼。这又该如何理解?
  跳楼的心理逻辑:
  震慑——通过他对同事的恨,其心理变得强大,无所畏惧:你们不是对我不满,视我为疯子吗?好,我干到底,吓死你们!
  兑诺——我下的心理赌注赌输了,愿赌服输,我认了。既然我找不到一个理由来阻止自己自杀,我就必须像个男人一样不退缩。
  报复——玛勒隔壁德,老子就死给你们看,蔑视你们!
  看到没有?他的跳楼自杀,已经不仅仅是原来那个想毁灭自己的动机的行为结果了。从他的表现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心理背景已经变化。就是说,原来是有打击让他想自杀来解脱,但现在,这个心理背景已经暗淡了,现在是他被漠视,才更多地刺激他以自杀来报复。
  真相是很残酷的,但我们如果看不见真相或无视真相,结果更为残酷。
  8、如果你带着一双恐惧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可能打败你
  一个人越是处在恐惧、焦虑、紧张、怀着巨大希望等心理背景中,心理抗打击能力越弱,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那么,一种心理问题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消除它?
  我想说,在自我分析上、在自我认识上,对我们的心理逻辑进行梳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我们梳理心理逻辑的第四个运用是:看清一种心理症状,比如强迫症,到底是怎么来的。
  来看一个对噪声非常敏感的女生,她被一种强迫症——“噪声敏感症”,折磨得痛苦不堪。
  这种症状还在生理上体现出来,就是头痛。
  因为这种症状,她错过了心仪的大学,工作也大受影响。
  这个女生在小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给她带来一些伤害,很自闭,很少和父母交流。在高中时,她甚至想离开家。也因此,她好胜心强,不服输,从小就是“三好学生”。在中学的时候为了超过其他同学,经常熬夜学习。善良,不习惯麻烦别人。
  在高三的时候,问题来了。
  有一天,她正在教室里紧张备考。听到有人咳嗽,一开始她的注意力稍微被分散。但仍有咳嗽声,她心烦、焦躁,大受影响。再后来,这个过几分钟就出现一次的声音,成了干扰她自习和听课的最大障碍。
  那时候,她每天很早起床,比其他人都早。但坐到教室后,学习没有效率。还远远不如那些懒散一点的同学。
  记得有一次班会,班主任说到这个问题,说有其他同学反映有人咳嗽影响自己学习,她知道原来存在这种困扰的不只是她自己。这让她更认同,是咳嗽声影响了自己学习。最后,情况变得更严重,她听到这个声音就开始头痛。
  到了大学,开始有所缓和,但“噪声敏感症”仍然或轻或重挥之不去。每当她需要集中精力做事情时,比如看书、学习,症状就会比较明显。
  大 二的时候,她交的男朋友有清嗓子的习惯,这对她的影响非常大,也加重了她的症状。她一方面深受其苦,比如每当听到男友清嗓子或咳嗽的声音,甚至是哪怕他不 在身边,她想到这件事,或者想到他,都开始头痛。她本能地想分手,解脱;但另一方面,她跟男友的感情还不错,她觉得因为自己的这种原因跟男友分手,对他不 公平。
  工作之后,“噪声敏感症”依然存在,并且开始扩大化:不仅仅是听到别人的咳嗽声,或清嗓子的声音,还有关门的 声音、办公室电话的声音,等等,在那种环境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只要被她注意到了,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她意识到这个影响到她了,就条件反射地开始头痛。越 想排除,越加重。严重的时候,一天都没有状态,工作毫无效率。
  心理背景1——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她有某种自卑,也知 道不能依靠父母,以后的人生必须靠自己,必须逃离那个没有温暖的家庭,逃离那个不如人意的自己,所以从小努力学习,好胜心强。她把努力学习,看成是自我拯 救的方式。显而易见,她会自我加压,强迫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心理背景2——一个强迫自己努力、保持紧张状态的人,也是最敏感的。 他害怕任何意外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他不能控制并且又影响到了他的因素,在心理上,会破坏他的努力,而破坏他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努力的成果。这个女生正 是这样;刺激——她带着这样的心理背景,在教室里紧张备考。这个时候,有人咳嗽,刺激到了她,注意力被分散。注意力分散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后果:她害怕被干 扰,从而学习不下去。然而,咳嗽声仍然继续,几分钟一次。这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激起了她不能学习下去的恐惧。于是,她心烦、焦躁,情绪大受影响;强化 ——咳嗽声并没能在那一次后就停止。于是,越紧张、敏感,越容易被咳嗽声影响,而越被咳嗽声影响,就越紧张、敏感,越有学不下去的恐惧。而她每天很早去学 校,学习却没有懒散的同学那样有效率,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让她没有自信,而没有自信,心理更加弱小,更害怕受到干扰。于是,咳嗽声成为她学习的杀手。 她还把这一点客观化了,因为从班主任那儿,她确证了这一点;症状形成——她想学习好,想成功,以及害怕努力失败,这样的恐惧,由此和咳嗽声联系起来了,因 为对咳嗽声的恐惧,就是对失败的恐惧,而对失败的恐惧,也是对咳嗽声的恐惧。在心理上,咳嗽声既然和对失败的恐惧有关,那么,只要是集中精力想做好的事 情,她就都会有对咳嗽声的恐惧。“噪声恐惧症”由此形成,虽然一开始只是“咳嗽声恐惧症”。同时,“噪声恐惧症”也有生理上的症状表现,就是头疼;症状加 剧——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心理症状,他心理更加弱小,心理背景更加有恐惧,更害怕,也更受不了打击。由于刚进大学,相对不需要那么紧张,所以她的“噪声恐 惧症”有所缓和。然而,在大二的时候,男朋友清嗓子的习惯,因为是噪声,又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加重了症状。在道德压力下,她既害怕噪声,又不分手,出 现心理冲突,而这反过来加剧了她的症状;恶化——工作之后,压力变大,也更紧张。症状继续加剧、恶化。由于其他声音和咳嗽声、清嗓子等具有相同的干扰功 能,而这些,都会给她带来恐惧,因此她不仅是对咳嗽声、清嗓子的声音敏感,对任何可能听到的声音,比如关门的声音、办公室电话的声音等,都变得非常敏感。 这些声音,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在心理上,它们已经和她的恐惧对应起来了,而且也对应于症状的生理效应——头疼。
  她说,这是“积重难返”了,“透不过气来”。她坦白自己曾几次因此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好,描述到这儿,我们来回答问题:她的“噪声敏感症”是如何发生、恶化的,心理逻辑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症状一旦形成,就会自我恶化。
  原 因在于,我们“治疗”症状背后的恐惧的办法,或者就是强迫自己“不要这样想”“不要这样做”,这样就会和恐惧的那种心理力量产生心理冲突,更加紧张、焦 虑、恐惧;或者,我们直接就把症状表现出来,通过钻进强迫性症状的那个仪式来获得安全感,就是说,用恐惧的产物——强迫症——来治疗恐惧。
  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失败。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一个人,会被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干扰困扰了那么长时间,被它给打败了呢?
  我的回答是:因为她是带着一双恐惧的眼睛,去看这个微不足道的干扰的。而现在,她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我心理分析,逃出症状,逃出那个心理背景!
或许您还会喜欢: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
永恒之井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类与兽人爆发战争的一万年前,艾泽拉斯世界只有一块被无边的海洋包围的巨大陆地,这片大陆被称为卡利姆多。许多不同的种族和生物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这块黑暗的大陆中心是一片充满神秘能量的湖泊,这片湖泊——它后来被称为永恒之井——是整个世界的魔法和自然能量的源泉,在从这个世界以外无边的黑暗中汲取能量的同时,永恒之井向整个世界源源不断地释放它的能量,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提供营养。 [点击阅读]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马云创业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言毋庸置疑,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名震神州的企业家和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马云已经成了一个楷模:从最初的一个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不仅阿里巴巴成了一个神话,马云创业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点击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史蒂芬·柯维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Starr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