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 Part2 原理 第六章 用理性来武装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被训练用语言文字装,一个人只会人格分裂
  1968年5月,法国大学生在巴黎街头举起了造反的义旗。他们嘴巴里念着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就是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同志。当时,他和另外两位M同志——马克思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被并称为“3M”(每个人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M),是革命群众心中的精神偶像。
  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揭示社会有一套对人进行洗脑的机制,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洗成“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通俗地讲,就是“脑残粉”“一根筋”。
  法国大学生们对老马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托老师和考试的福,六岁就开始与人竞争”“社会是一株食人花”。
  看到法国大学生这样,我不禁唏嘘慨叹0社会是一株食人花,这不是很夸张,但六岁就开始与人竞争算什么?在今天的中国,竞争已经从精子开始了。但是,还是要佩服一下法国大学生,他们确实厉害,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变得如此浅显易懂,而且以人民群众也喜闻乐见的口号喊出来。
  这不奇怪。法国学生在高中毕业会考时就考哲学了,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传统,出的往往是“人们是否可以摆脱偏见”“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文化是否让人扭曲”等问题。
  很有意思的是,法国2012年高考哲学题目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像“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吗”“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仅仅从问题上看,中国人的思维,就比人家差了一大截。
  出 这些问题,你回答“YES”或者“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理解了你正在思考的是什么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你要“澄清”它,而且为你的判断给 出理由。这是在检测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让他在理性上得到成长。与之相比,我们总摆脱不了抒情和空发议论的高考作文实在太小儿科了——这只是在训 练一个人如何用文字来装而已!
  我想说,越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训练用语言文字来装,缺乏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但擅长抒情和空发议论的人,更容易被洗脑,更虚伪,更容易人格分裂。
  2、没有理性的人,一旦有利益诱惑,他的人格结构就会散架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一个被训练用语言文字来装的人会有这样的后果?
  我恭恭敬敬地回答:他缺乏一个由理性组成的、独立而强大的自我来支撑他的人格结构。一旦有利益诱惑,他脆弱的人格结构就会散架,轻易就把自己卖出去。
  还有很多虽然也被洗脑,但并不虚伪或人格分裂的人,他们由于有道德感,不会轻易卖掉自我,但后果一定是心理弱小,正如今天很多人一样。
  与此相反,如果他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那么,他就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来支撑人格结构,谁也别想将他的自我夺走,或者在心理上击倒他!
  3、如果我们习惯了命令小孩,我们将不得不让自己变成一个暴君
  所以,这里不得不又扯到了教育问题。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长大后有心理问题,都拜小时候的心理创伤所赐,尤其是家庭教育。
  让我们走回去看一下小时候自己。也让我们——无论是否已为人父母——看一下,如何不让一个孩子在心理上受伤?

  如果你有了孩子,那么,我真的有一个建议:让你的孩子多看点哲学的启蒙书吧,无论他是否看得懂,都没关系,长大以后,那些书,书里面的理性精神,就成了他参与这个世界的知识背景、人格背景了!
  而如果你能够和他讨论,让他学会用理性思考的方法澄清某些问题,那就太好了。
  比 如说,你希望他不要随便去买零食,要听父母的话,你采用的不是命令、规劝、恐吓的方式,如“你去买零食我就打你”“小孩子吃零食不好哦,不要去买哦”“零 食可能有毒,吃了要生病”等,而是用“澄清”的方式,“不是父母不让你吃零食哦,而是街边卖的那些零食,很多都不卫生,吃了会生病,而一个小孩子,当然要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同时呢,作为孩子,也有义务不让父母担心。因为你还小,欠缺一定的识别能力,所以呢,父母就不能放手让你吃零食,因为要对你负 责。”
  看到没有?如果你对小孩采用命令的方式,无论他如何反应,在心理上都会遭到抵触,因为这阻遏了他成长中自我的 独立倾向,把他变成了你控制下的附庸,这时他在心理上一定要反抗的。要成功地消除他的反抗,你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暴君,一个施虐狂,让他一听到你的声音, 一见到你就害怕。后果是什么,不用我再说了吧?
  4、你的话不能让孩子明白,那就相当于你没说过这句话
  如果你采用规劝的方式,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你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他对为什么不能去吃零食还是搞不清楚,自然,他在心理上相当于你从未说过这句话!
  5、我们是让自己的孩子有所敬畏,或者有所防御,而不是让他从小就害怕
  恐吓呢?这是最坏的一种教育方法,因为这是在把恐惧残忍地植入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他对世界上很多东西的恐惧感,让他以后胆怯、懦弱,不敢闯、不敢拼,在心理上任人宰割。
  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毒害了多少小孩子的“狼外婆”故事必须得到清算,而恐吓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坏。切记:我们是让自己的孩子有所敬畏,或者有所防御,而不是让他从小就害怕!
  6、当我们能理性地约束自己的时候,就无须玩压抑了
  和这些教育的烂招数相反,以权威的身份,和孩子理性地讨论,不仅可以让孩子心理健康,而且让他在头脑上、心理上,具有把握这个世界的自信。
  因为,你如果澄清了“不能吃零食”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明白,他确实没有理由随便去街边买零食吃——这不是听你的话的结果,而是“本来就不能这样去做”。
  同时,看到了这一点,他也知道自己想吃零食的欲望应该得到理性的控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能放纵自己——在以后的类似事情上,他采用的,是理性地约束自己,而不是压抑自己的策略。
  还记得我原来说过什么吗?“理性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
  再强调一下:你要在头脑上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理性来说服他,而你要在心理上说服一个人,最好就是让他自我说服!
  还有,当你向孩子澄清“为什么不能吃零食”的问题时,你就把理性思维引入到了他的头脑,作为一种心理力量,理性又进入了他的心理世界——而孩子的自我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在他的自我和陌生、复杂、似乎有着诸多奥秘的世界打交道时,恰恰需要理性来给这个自我增加力量!

  7、让一个人自己问自己:我还是不是个人?
  类似的教育方法,还可以用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比如孝顺、尊重父母之类。
  我们都知道,孝顺往往是通过情感和道德教导来搞定的。它们的原理并不复杂:情感是唤起孩子的内疚心,使它以感恩的方式表现出来,否则就感觉自己在道德上不是人。
  “学术超男”易中天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激情澎湃的话——“骂茅于轼的都不是人!”
  对超男先生这句话澄清一下就是:我在观点上干不过你是吧?行,我用道德大棒打你!
  我们不会用道德大棒打自己,但如果我们在情感上,体验到父母对我们好,而我们居然不孝顺,在心理上就会活不下去,会有“我还有没有良心”的焦虑。
  而道德教导则是从小就把“要孝顺父母”这样的道德命令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他要听这个道德权威的话,不听就会有道德压力,好像自己的内心和别人都在审视自己:你是人还是个畜生,嗯?
  情感和道德命令有效吗?当然!
  但它们的有效性,依赖于孩子和父母的正确关系,依赖于孩子是否能体验到父母的苦和对自己的好。它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父母不能无原则地溺爱!
  8、溺爱孩子,小心他将来会埋怨为什么他爸不是李刚而是你
  在广州曾经发过一个母亲失手误杀“恶女”的悲剧,让人唏嘘慨叹。祸根就在于父母对女儿的溺爱。
  从小,女儿要什么父母都满足,“关怀周到,无微不至”。上初中时,母亲就为女儿办了银行卡。到案发前,年仅16岁的女儿便拥有了四张银行卡。
  发展到后来,女儿在家谁都不怕,蛮不讲理,如果不给钱,她就对父母大打出手,狠扇耳光。
  悲剧发生后,女儿的父亲说:“我们夫妻俩采取温和、讲理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女儿,想了许多办法,可是并不奏效。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我们无从掌控。”
  我能够理解处于痛苦之中的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说。要一个人从某种心理情境当中醒来是很难的,尤其是他正在承受有自己一份责任的悲剧后果的时候——想一想,就算可以进行自我反思,那还有什么用,还能挽回这一切吗?所以,不如把责任全推出去,减少心理的折磨。
  但其他人,却应该吸取教训。
  即使你对孩子非常好,什么苦都可以为他吃,而且还教育他要孝顺,但如果你溺爱他,在他心理上会发生什么呢?——“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你们就对不起我,我会恨你们,我要报复!”
  就 是说,溺爱会挫败所有的孝顺教育和对父母的尊重,因为这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原则被驱逐了!不再有一种从内心深处传来的声音告诉孩子“父母对你好,养了你, 你也应该孝顺他们,尊重他们,养他们老”,而是他在父母的溺爱行为中告诉自己“父母对我好,本来就是他们应该的,欠我的”。
  这样,无论他有没有看见和体验到父母的苦,他都会培养出对父母的恨,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很难排除。有时候孩子看到父母的操劳,会有内疚感,伸手要钱和不孝顺时会有道德压力,但他的恨的力量,马上就会压倒道德的力量!
  溺爱一个孩子,居然会让他恨父母,有点不可理解是吧?
  其实非常好懂!它是“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是欠我的”这种想法的一个逻辑结果,就是说,按照这种想法,一往前走,就走到了恨。

  因为,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被认为是义务,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认为自己对父母有什么孝顺、尊重的义务——而在心理上,他必须把这种想法、把“父母欠我的”、把索取更多合理化,以更能理直气壮地说服自己,而办法,就是给它们增加恨的力量。
  其实溺爱不仅仅导致恨。如果你混得不是太好的话,在恨之外,你还要遭到孩子的鄙视,因为,在和别人的心理竞争中,你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如果不高,在他那儿根本拿不出手,只能让他丢面子,你的存在,让他的存在成为一种耻辱。他会埋怨为什么他爸不是李刚而是你?
  9、90后最害怕的,就是“现实”对他反戈一击
  理性,是我们在心理成长时,真正可以让我们心理健全的药方,也是心理强大的武器。
  它也可以帮父母界定好和孩子的关系。
  让我们先看一下这个现象:为什么现在的90后,比之80后(更不用说是70后)更早熟、更精明、更现实,但也更脆弱?
  答案在一个人的头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中。
  90后成长的时代,社会变化非常快,他的“自我”在成长时,头脑快速地接受了社会上玩的那些东西,进入心理结构,变成他的“自我”的一部分,他的心理结构,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因此很现实、很世故。
  但是,他心理结构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头脑上的东西,里面没有一个稍微独立点的、坚固的自我在支撑。所以,只要一受到什么打击,即“现实”。
  不再支持他而是构成了对他的威胁,他弱小的“自我”就受不了了。
  90后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现实”之中。他最害怕的,就是“现实”对他反戈一击!
  而80后以上的人,其“自我”在成长时,社会相对来说发展得没那么快,也没那么现实,他头脑上受到社会上玩的那一套的影响,在进入心理结构,变成他的“自我”一部分时,还给一个稍微独立的“自我”成长留有一定的空间。
  所以,他不像90后那样现实,因为他那个稍微独立的“自我”并不现实。他也没那么脆弱,因为他那个稍微独立的“自我”本身就不是“现实”驻扎在内心里的代理人,而是有一点力量的。
  当然,80后也可以变得比90后更“现实”,原理你应该已经清楚了:把他那个稍微独立的“自我”卖掉或扼杀掉,豁出去了,投入“现实”里!
  好,我们来看如何通过理性的澄清,帮孩子界定好和父母的正确关系。
  我们可以在孩子伸手要钱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父母养你,拿钱买衣服给你穿,拿钱让你读书是不是应该的啊?”
  无 论孩子如何回答(如果你的孩子第一反应是诧异,你太有必要这样教育了!),我们可以继续:“其实呢,不存在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在你成长,能够独立生活之 前,父母要给你提供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目的是让你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但不是你想要什么都要满足你,因为有些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长大后自己去创造的。 而相应呢,父母给你的这些东西,表现出了父母对你的爱,你就不要认为是父母欠你的。你长大了,父母老了,就轮到你照顾父母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第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在你打算购买股票之前,你应该对以下各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你对美国公司的信任程度,你是否需要进行股票投资?你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是多少?你打算作短线交易还是搞长期投资?你对某些突发事件、不可预测事件以及股价暴跌的反应情况如何?最好在进行投资前明确你的投资目标以及分析清楚自己对投资的态度(我真的认为股票比债券更具有风险性吗?), [点击阅读]
木偶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作者风采:科洛迪,原名卡尔洛?洛伦齐尼,1826年11月24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坎纳地区一个叫科洛迪的小镇。他的笔名便是由这个小镇的名称而来。科洛迪精通法文,曾翻译过法国贝罗的童话,为广大小读者所喜爱。科洛迪一生中,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随笔、评论,然而最著名的要数他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想像力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点击阅读]
水晶般透明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在盛夏竟然会有这么好的天气!蓝蓝的天透明而清澈,云彩一大块一大块那么洁白,更幸运的是竟然会有风!好凉爽!好舒服!明哓溪深深吸上一大口气,觉得自己真是幸运,第一天到新学校上课,便遇到如此好天气,看来在这个新地方她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她快乐地走向她的新学校——仁德学院。 [点击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岸边很久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她开始感到厌倦,她一次又—次地瞧瞧姐姐正在读的那本书,可是书里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想:“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天热得她非常困,甚至迷糊了,但是爱丽丝还是认真地盘算着,做一只雏菊花环的乐趣,能不能抵得上摘雏菊的麻烦呢?就在这时,突然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贴着她身边跑过去了。 [点击阅读]
爱情的海洋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序写于书前by楼雨晴当各位正式阅读这本书前,晴姑娘得把话说在前头,这本书依然不是言立冬的故事,如果你们有非言立冬不看的坚持,那么看到这里,你可以合上书了,可别大呼受骗上当,指控晴姑娘欺骗你们的感情哟!关于这一点,请原谅晴某人小小的任性,我也知道你们很期待言立冬,一再晃点,实非晴姑娘本意,很多事不是我能控制的嘛,当某些想法冒出头,那种感觉涨了胸臆,强烈得让人无法抗拒,不把它写出来, [点击阅读]
生命的重建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我写好了这本书,希望同你一起分享。这本书与我的另一本蓝皮小书《治愈你的身体》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合的,那本书已经作为心理模式导致身体疾病的权威著作被广泛接受。在这本书里我安排了一个“会谈”(见第一章),就好像你作为一个客户来我的咨询室一样。如果你每天做书中列出的练习,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前,你的生活就会改变。我建议你先将本书通读一遍,然后开始第二遍的精读,深入地做每个练习。 [点击阅读]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苏芩,知名畅销书作家,著有《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官场红学》等十余部,作品销售过百万册;受邀为国内多家电视台、网媒、平面媒体特邀顾问,长期担任国内近80档电视栏目的点评专家、嘉宾。 [点击阅读]
肯定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通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地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绳索”中的一幕: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史蒂芬·柯维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Starr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
魔鬼搭讪学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最近在blog里报道了很多次关于搭讪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春天到了”。而我个人的思路是这样的:我觉得网络搭讪学小组的出现,是日本电车男在中国的遥远回声。在网络上,超越文化、种族、宗教的共同热点很少,像ps小胖那样的事情好多年才会发生一次。它不需要语言文字,但是人人都看的懂,而且看了大笑。除此而外,各个国家地区的网络热点是不同的。 [点击阅读]
鲁宾逊漂流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