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 Part1 问题 第二章 在心理上求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学会淡定,事情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拥挤的商场里,我曾经和一个男人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双方像革命志士陈天华那样同时来了一个“猛回头”的Pose。
  接下来的场面你可以想象得到:他瞪着眼睛指责我,骂骂咧咧,口水几乎喷到了我的脸上。
  但这一点你可能想不到,事实上在这件事情发生前,我没玩过,也没想到!——我看着他的眼睛,微笑了一下,突然灵感爆发,灵魂附体,天才地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友情提示“嗯,你先说”。
  这一具有极佳创意的Pose,使他直接傻掉了。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语气开始变得缓和,但还挺凶的:“你撞到我了!”我仍然微笑示意“嗯”,提示他继续说。他很奇怪地看着我,缓和了下来,冒出一句:“你走路看好一点好不好?”然后瞪了我一眼,走人。
  我全程充满微笑和关怀地看着他,并目送他离去0
  商场保安走过来,显得很兴奋,向我表达了“佩服”的滔滔敬意。
  沐浴着被保安佩服的快感,在那一瞬间,我产生了头脑风暴,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结束,而不是以对骂、斗殴收场了。
  2、很多人之所以把一件小事情搞得不可收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都成了心理动物,情绪刺激情绪。
  这位仁兄发怒非常简单,和我相撞了,这一撞,也撞到了他的心理结构。发怒,就是他用情绪来保护自己的心理结构,攻击我。
  不仅仅如此,他还在心理上预设了我会以脏话,直至拳头回敬他,因为我也是男人,而且看上去不是什么文弱书生。这种心理的预设,就是对自己言行的后果进行预知,从而可以对别人有心理防御,做好防守或进攻的准备。
  也就是说,玩“猛回头”的时候,他已经潜在地蓄积了心理能量准备来对付我!
  如果我同样也和他骂骂咧咧,吹胡子瞪眼,说话时口水也几乎喷到他脸上——就是说,符合他的心理预设,他蓄积的心理能量就会被点燃。根据男人之间发生摩擦的经验,估计不到十秒钟,我和他就会免费给观众上演一出打斗戏,就像两只狗互咬一样。
  可是我怎么可能像他一样沦为心理动物,玩这种低档的语言游戏、动作游戏,用它来解决这类小问题呢?
  相反,我还要把他拉回来,恢复理智。
  结 果就是:我具有创新意识的反应,打破了他关于我要回骂他、和他玩动作游戏的心理预设,瞬间让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而这样一来,他心理防御的那根弦就松开 了,蓄积的心理能量失去了发泄出来的通道。只要我不刺激他,这种心理能量,在那种情境中就会转化成头脑的理性,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的冷却和无意义感。
  于是,问题和平解决。
  在这里要说一下,很多人之所以把一件小事情搞得不可收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都成了心理动物,情绪刺激情绪。
  恋人、夫妻吵架,越吵越凶,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往往已经忘记,当对方情绪涌上来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有一个心理期待的:希望我们让着他,在心理上预设我们应该让他。
  如果没让,因为是他单方面地期待、预设的,就有一种被羞辱感,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他就会把羞辱转化为对对方的愤怒。
  当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生气时,请想一下他内心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失望甚至绝望!
  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不想活
  虽然这已经不是一个多用几个“子曰”就可以忽悠人的时代了,但我们还是听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曰一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人曰完,让老外接着曰。
  我安排曰的人叫牛顿。他曰:在茫茫的宇宙,万物不停地运动,而上帝,就是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一”是指什么,“第一推动力”是不是上帝,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找到一个“终极动力”或“逻辑原点”,一个“事物最初出发的地方”。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终极动力、逻辑原点是什么?很简单:求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求生。
  我 说过,在心理上求生,是心理的第一铁律,它类似于数学上的“公理”。如果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就是不想在心理上活,而是要在心理上玩完,那么不好意 思,我无法想象有这种人——无论他是所谓正常人还是精神病!在生理上不想活下去,也即想死的人不少,但这么做,恰恰也是为了在心理上谋生。一个感觉可以在 心理上活下去的人,是不会自杀的!
  4、知识是用来让人牛的,而不是用来装的
  多年来,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一直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分享一下:
  对一个看上去有点道理的观点,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没有“给个理由先”“请描述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哲学能不能成为人类自我认识的最高智慧,不无疑问。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这样干。
  知其然,你只能在头脑上简单地记住观点的表述,相当于背诵一下而已,很快就会淡出智力结构的表层,在很多时候根本就没用;知其所以然,它就成了你智力结构的一个内容,当时机出现,你就能够运用它。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你不会运用,知识什么都不是,最多可以用来装,显示自己“有才”。其实,真正应该用来装的,是弹钢琴、拎一个LV、开一辆宝马、去星巴克喝一杯这类玩意儿,而不是知识——知识是用来让人牛的!
  5、本能不会提醒你说“注意了,我来保护你啦”
  按照这个思维,我们要问一句:人为什么要在心理上求生呢?
  先简单地看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带着一坨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的存在,首先就是一坨肉,一堆复杂的生理结构,对不对?
  好, 这一坨肉,这一堆复杂的生理结构要能够生存,就先天地配备有一系列自动保护装置,那就是本能。当你饥渴时,意味着这坨肉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本能就发作了。 当一个人在背后猛拍一下你的肩膀时,你会迅速地转头看他是谁,并同时做好进攻准备,这就是本能控制你来保护自己的结果。
  本能是无意识的,不会提醒你说“注意了,我来保护你啦”,当本能发作时,没必要装什么高档,痛快地承认,我们就是动物,和猪、牛、狗之类没啥区别。
  当然,我们是人类,不仅仅是动物。在带着一坨肉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在它提供的“物质基础”上,我们也发育、形成了两样东西——两种功能: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
  智力结构是用来干什么的,无须废话,因为它就是“你有一个大脑,用来干什么”。对于像帕斯卡之类的思想家来说,就是:人有一个智力结构,那真的是太伟大了,因为它可以用来让人思想,使人比宇宙中那些要毁灭他的东西“高贵”得多,直接就可以鄙视猪、牛、狗等动物了。
  6、当我们带着一个心理结构出现在世界上时,各种可能的伤害,也就跟着来了
  人有心理结构又意味着什么?它想干什么呢?
  人有一个心理结构,是用来让人在心理上生活的,让他有喜怒哀乐,有欲望、需要、自卑、自恋等。
  当我们带着一个心理结构出现在世界上时,各种可能的伤害,也就跟着来了。但我们不想过那种在心理上痛苦的生活。怎么办?
  放心,就像生理结构有本能来保护一样,心理结构,也有一系列自动装置来保护它,这就是一系列的心理保护机制。
  换句话说,随着心理结构的发育、形成,我们过上了心理生活,它同时也配备有一个自动保护装置,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生存!
  7、心理保护是打开我们心理秘密的钥匙
  前面我说到了一点理论。理论总是让人觉得枯燥的,并不好玩。我深深地知道,在这个每个人都感觉很累的时代,不能用理论让人更累,正如叶挺将军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里爬出!
  但为什么还是要说?因为没有理论的支撑,我们对很多东西自以为清楚,但其实并不清楚,它们缺乏高度和深度。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深刻一些的,不要那么浅薄。
  而理论绝不是要让我们脱离生活,恰恰相反,它是让我们在地面上看不清楚时,先用它飞上天空,看清楚下面的一切后,再回到地面上,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是如此,我就算讲到了理论,也会尽力让它通俗易懂。理论是用来让读者取得一个制高点,看清这个世界真相的,不是作者用来玩深沉的!
  心 理结构里面,有哪些东西来保护我们,让我们在心理上求生呢?有性格,有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各种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有心理倾向,有情结,有情感、情绪,等 等。它们驱动了一系列的心理规律,让我们玩出各种花样,在心理上保护自己。我把它们干的这件革命工作,称为“心理保护”。

  注意了,“心理保护”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它是打开我们心理秘密的钥匙。在后面你就会看到,你用这把钥匙一扭,一个人心理的密室就开了。
  如果说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是“社会价值排序”,用它可以破译我们自卑、弱小的秘密的话。那么,在本书,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就是“心理保护”了。
  前面那位和我碰撞的仁兄,当他发怒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对自己进行心理保护。
  “激将法”就是利用心理保护的原理玩的。故意激怒一个人,就是激起他的心理保护,让他陷入心理动物状态,从而方便打击他、利用他、控制他。
  8、在心理上求生,正是我们所有与心理生活有关的行为的终极动力
  需要指出一下:在干心理保护这件神圣的革命工作时,很多时候心理结构一个人是玩不转的,而是需要智力结构这个亲密的革命战友配合。
  有时候,我们变成一个白痴,被人催眠,突然精神失常,正是拜它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所赐。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在心理上求生,正是我们所有与心理生活有关的行为的终极动力!我们平时所做的很多事情,其意义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对我们进行心理保护!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心理保护,正是我们进行心理分析、训练,让自己心理强大的“阿基米德支点”。
  我们可以说:“给我一点信息,我几乎可以对生活中一切与心理有关的行为和现象进行破译、澄清!”
  9、心理规律并不乱玩,它听的是心理保护的话
  是时候兑现在第一章的一个诺言了。我把“心理动物”描述一下,名词解释一下。
  所谓的“心理动物”,指的是我们处于这种状态:当心理保护被启动时,我们失去了人应有的“理性”,被还原成了一个拥有心理结构并为它而活,做出各种莫名其妙或愚蠢行为的动物——我们与动物的区别,只是受的不是本能驱动,而是心理保护的驱动而已!
  我想说,成为心理动物,只有对于疯子来说才是幸福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它更多地意味着痛苦和灾难。
  而很多控制我们的心理法则、心理规律,其引擎正是心理保护!大海航行是要靠舵手的,心理规律并不乱玩,它听的是心理保护的话。
  所以,打蛇必须打准七寸。
  10、当我们被心理保护攫住时,第一反应是盲目求生,哪怕饮鸩止渴
  奥地利作家、现代文学最杰出的天才之一弗兰兹?卡夫卡说过一句话:“真正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根绳索,它不是紧绷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卡兄是很深刻的,虽然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少文艺青年拿他来装,言必称“卡夫卡”了。一个深刻的人,好像不太适合出现在一个浅薄的时代。我们的岳飞岳元帅就曾经大发感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听。
  我想说,心理保护,正如生存本能一样,是我们无法缺少的,比如我们维护自尊总没错。但是,在很多时候,它其实也是一根绳索,与其说是用来保护我们在心理上不被伤害,不如说是在心理上给我们下绊,反过来伤害我们的心理结构的。
  因为,第一,保护我们的心理结构,这更多应该是智力结构的责任,是靠它建立一个防御阵地。
  第二,对心理结构的保护,应该是靠它处于一种内心强大的状态,而不是靠那些我们无法意识到或控制的心理策略、心理规律来玩,或在心理上把我们变成某种样子,比如,变成一个偏执狂。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心理保护就像前面那位17岁的女生一样,只是我们以杀伤自己的方式,来在心理上给自己疗伤而已。
  把话说狠一点就是:当心理保护攫住我们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盲目地要在心理上求生,就像喝一杯毒酒来解渴一样!
  11、用智力结构去应对,那才真正可以保护我们,无论是在利益上还是在心理上
  心理问题很难理解吗?我的回答是:不!
  我要揭开这个真相:我们之所以有心理问题,正是在受到刺激、打击时,智力结构不起作用,无法防御,内心也不强大,导致了心理保护盲目运作,然后杀伤心理结构的结果!
  我们实际上是自己杀伤自己,或配合别人杀伤自己。
  什么叫淡定?真正的淡定,就是用你的智力结构去看、去应对,不让心理结构受到刺激,启动你的心理保护。
  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就是你的智力结构启动,同时内心非常强大,心理保护无法启动,所以那些危险,根本就刺激不了你的恐惧。
  用智力结构去应对,内心强大,那才真正可以保护我们,无论是在利益上还是在心理上。
  再 揭开一个真相:我们有了心理问题后,陷入恶化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会破译它、澄清它,没有跳出受伤的心理情境,而是用心理保护来疗伤,因此导致了“心理结 构受到伤害——用心理保护来疗伤(症状)——心理结构再受到我们杀伤——再用心理保护来疗伤(症状)……”的恶性循环。
  心理结构受到伤害——用心理保护来疗伤(症状)——心理结构再受到我们杀伤——再用心理保护来疗伤(症状)
  这相当于我们在心理上给自己下套,而且,越钻进这个套里,绳子拉得越紧。极端之处,就是一些人受不了这种心理折磨,选择了以自杀或杀人来寻求解脱。
  12、没有存在感,一个人会生不如死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关于“性格孤僻”的。我想用它来说明,为什么心理保护会成为我们内心的一个杀手。
  一个人很“孤僻”,不想和别人说话,甚至不想让别人认识自己,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呢?
  用后面我们要讲的心理分析的“澄清”方法,可以看到,他有一种“吞没焦虑”,如果感觉有人看他,轻则不自在,重则有一种被吞没、被融化、被毁灭的危险。所以,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他在人群中撤了,只有躲在一边,他似乎才自在、才有安全感。
  玩“孤僻”,其实就是对自己心理问题的一种“行为疗法”。
  如果它真能在心理上保护我们,那也就罢了,问题是不能。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向他人证明他的存在的,没有存在感,一个人会生不如死。玩“孤僻”是尽可能把自己隐匿于黑暗之中,不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但只要他没有像疯子那样彻底退回自我世界,不再和这个世界玩,他仍然需要寻找存在感。
  13、有些人不开口对世界说话,但在心理上一直对世界说狠话
  那么有什么办法呢?
  只有两种:对这个世界漠然,麻木,不关心;或者仇恨这个世界,内心对这个世界有攻击性。
  前 一种,既然不去面对这个世界,对它漠不关心,那就感受不到它对自己的压抑和威胁,他可以独自玩一些东西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不和世界说话,他就和自己说 话。但后果就是,他无法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在心理上也不适应于和别人打交道。这一种,算是一种生活方式吧,无须说好或说坏,这个人群里或许还有些天才。
  但后一种,更多的就是一种危险人群了。我家乡有一句话叫作“三天不讲一句话,肚皮鬼怪大”,说的就是后一种人。
  这种人对自己心理的杀伤是巨大的,往往心理阴暗、扭曲。同时,在破坏了自己的内心后,他们对外部世界也倾向于破坏。
  很多冷血杀手就是从这种人群里走出来的,像美国科罗拉多影院枪击案杀手霍尔姆斯就是如此。杀人,是他对自己心理问题极端的“行为疗法”。
  所以,今天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破译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就相当于对他做一次心理分析。
  我 想说,这类“性格孤僻”的人,你不要看他不说话,其实他内心一直对世界说狠话。他是因为自卑、因为害怕被伤害等原因,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才撤的。但心理 保护这件工作,还只是做了一半,他只是防止了自己被外界伤害,并没有找到存在感、价值感。所以,不要以为他撤了就没事了。
  他实际上会有一种“受迫害感”:都是这个可恶的社会、可恶的人群让他这样的!他要“报复”。骨子里,他有一种冲动,那就是从黑暗中冲出来,震慑这个猝不及防的世界,迫使它重视自己的存在。
  对于这类杀手来说,当看到在他枪下惊恐万状的人群时,那种梦寐以求的快感达到了极端,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在世界面前巨大的心理优势,可以为所欲为。

  14、心理的症状是一种双面怪兽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洗手癖”的。我的用意是揭示心理保护如何恶化了我们的心理问题。
  任何一种心理问题,都有它的“症状”表现。这个“症状”是双面怪兽:
  既是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一个人有什么心理问题,在语言、行为上肯定有表现啦),又是对它的一种“治疗”。即,当我们表现出某种“症状”时,其实是对心理问题比较另类的“语言疗法”“行为疗法”。
  一个人为什么有“洗手癖”?他或是有恐惧感,或是有罪恶感,疯狂地洗手,就是在心理上希望把恐惧感或罪恶感洗掉。
  只要不是傻瓜,他当然清楚,他的手已经洗干净了,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还是反复地洗、拼命地洗,甚至把手都搓出了血,在心理上确认“我已经把手洗干净了”,即“我已经没有恐惧感了”或“我已经没有罪恶感了”才罢休。
  他无法控制自己,其实是在内心弱小的情况下,被心理保护的强大力量给控制了,智力结构只能待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
  15、用一个恐惧去治疗另一个恐惧,其结果就是更加恐惧
  在这里我们只盯着洗手者要洗掉恐惧感的情况。假定他的心理问题是这样形成的:有人或事情伤害过他,那一幕恐惧的情景,在他眼前挥之不去,痛苦地折磨着他。
  碰巧,某一天,他洗手的时候,眼前突然又出现了这个恐惧情境,于是,他为了在心理上逃离,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投射到了洗手的动作上。因为,只要把心理上的注意力,集中到洗手上,用洗手的动作来建立一个秩序,他似乎就可以钻进这个秩序里,在心理上逃离那个恐惧的情境了。
  就是说,疯狂地洗手,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心理保护,他正在用这种在别人看来很怪异的动作来对自己的恐惧进行治疗。
  之所以手洗干净了还不停地洗,是因为他的安全感还没有得到,恐惧驱使他必须强迫自己加大心理保护的力度,直到在心理上确认建立了一个庇护所为止。
  那么,从那时开始,在他心理上发生了什么呢?发生了这件事情:有了疯狂地洗手这个仪式,他就只需要害怕自己没有确认它是否洗干净,是否建立了一个安全的秩序,而不用去面对那个恐惧情境了。但这样一来,如果他不疯狂地洗手,本身就带来了恐惧。
  也 就是说,在这里,他已经有了双重恐惧:当初的那个恐惧,以及洗手时没有疯狂地搓、建立一个安全秩序的恐惧。用一个恐惧去治疗另一个恐惧,其结果就是,恐惧 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心理结构里严重了、扩大了,他成了“洗手癖”,甚至会发展到连走路、关门,他都会强迫自己有规律地去踩几下、敲几下。
  这就是心理保护干的好事。要想不让我们的心理问题恶化,必须澄清一下,当我们做出这些荒谬而痛苦的动作时,这是为什么?
  当然,要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让我们恐惧的最初源头。
  16、我们的每一种强烈情绪,都可能凭空捏造一个“事实”,或歪曲一个已存在的事实
  现在,让我们来想象一个具有“被迫害妄想”的人,请他为我们演示一下心理保护是如何控制了他。
  这个人,总觉得有人要害他。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不对头,对于他来说,都是要害他的可怕信号。
  鲁迅老前辈——周树人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描述的那位狂人同学,其实就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狂”。比如,他看到没有月光,就知道不妙,看到路上的人的表现很怪,就知道“他们已经布置妥当”,要害他了。
  当然,鲁迅老前辈是在编故事,利用小说反封建。
  但在现实中,当一个患有“被迫害妄想”的人表现出好像谁要害他的样子时,你一定很清楚,并没有人要害他。那只是他心理上感受,相信有这么一回事。这是一个由他的情绪所产生、认定的“事实”。
  这种情绪就是恐惧。
  我们的每一种情绪,如果比较强烈,都可能会产生某种我们在心理上愿意相信、但可能并不存在的“事实”。比如,我们恨一个人,就会觉得他丑陋;比如,我们崇拜一个人,就觉得他高大伟岸。
  如果推到极端,一个人只看到他的情绪所产生的“事实”,并且亢奋不已,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已经不只是有心理问题了,他是一个精神病。
  对于商家来说,看到在人们心中潜伏,而且能够迅速传染的每一种情绪、情感,其实就是一个商机,甚至一种产业。
  17、人类的一个荒谬之处在于,当A伤害了B的心理结构时,为之埋单的,却是C
  我们可以确定: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以前肯定被人害过,尚未走出那种心理创伤。就是说,恐惧仍然在他的心理结构弥漫。
  在这里,他有了第一重心理保护,把自己留在当下,而不要被扔回当初被人害时的那种情境。那是一个绝不能回首、重温的噩梦。因此恐惧不能指向过去,不能表现为对以往某事、某物、某人的恐惧。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恐惧就有向焦虑转化的危险,因为没有一个对象、情境让它指向,这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因为它意味着不能捕捉、确认,恐惧从四面八方袭来,会让一个人在心理上彻底窒息、瘫痪。
  怎么办?第二重心理保护启动:把焦虑转化为具体的、指向现实某人或某物的恐惧。就是说,他无意识地强迫自己想象、确认,是有具体的人要害他。于是,过去有人伤害了某一个人,把恐惧植入到了后者的心理结构,而为这个心理结构买单的,却是现在的无辜者!
  这就是“被迫害妄想”的真相。一个多么让人无奈、备觉荒谬的真相!
  我对一些人说得最多的有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不要在公交车上和司机吵,即使他脾气不太好,也要让他一点。毕竟,司机开车,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你们在心理上并不对等。出于尊重,你可以让一个年纪比你大很多的老年人,那么,出于安全和尊重,为什么你不可以让一个心理压力比你大得多的司机?
  第二个建议是,不要去惹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一个明显看上去受过一些打击的人,在他们面前趾高气扬,说话蛮横。他们已经受了很多人的鸟气,愤怒潜藏在心理结构里没有爆发,你最好不要去成为这个炸药的引线。
  18、如果一个人走不出过去,就一定会和现在过不去
  我们还没有说完。
  你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患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会觉得别人原本正常的眼神、语言、动作,好像就是有什么卑鄙罪恶的图谋呢?在恐惧尤其强烈的时候,他还会认为,要“害”他的人,是不是和原来曾经害过他的人是一伙的,他不是想忘掉那些应该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人吗?
  第一个问题,如果用“敏感”来解释,就不是解释,而是没有解释的能力或偷懒。它无法告诉我们:如果不幸地碰到一个具有“被迫害妄想”的人,我们在他面前该如何说话?
  对 于这个问题,正确而有效的回答是:因为,当他的心理结构里弥漫着恐惧的时候,他对和他接触的人有两种矛盾心理:既希望认为对方要害他,从而找到一个外在对 象把里面的恐惧投射出去,又害怕体验到对方要害他时的那种来自外部的恐惧。这个时候,他会不会认为对方要害他,判断标准是对方的眼神、语言、姿态、动作等 是否在心理上让他感到安全,感到可以控制彼此的关系。
  如果你不能让他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他会以“被迫害妄想”来在心理上保护自己。这个,有点类似于杨佳杨大侠的经典名言:“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所以,在和一个具有轻度或重度“被迫害妄想”的人说话时,千万小心。你如果眼神游移不定,玩诡异,玩神秘,玩不屑,表情冷漠,或和他说话有应付嫌疑,你就等着被怀疑有卑鄙的图谋吧。但同时,也绝不可以表现得和他突然之间好像很亲密,反差太大了。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你和一个比较敏感、比较自卑的人打交道时——这两种人,同样有心理创伤。
  第 二个问题,在恐惧比较强烈的时候,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为什么会认为要“害”他的人和以前曾经害过他的人是一伙的?有两种心理保护:一是只有这样认 为,他怀疑别人要害他才显得合理,否则,无端地怀疑别人,会有道德压力;另外一种,他强烈的恐惧把他似乎带回到了他最害怕返回的过去的情境,而把怀疑要害 他的人看成是以前害他的人的同伙,可以预先来进行心理防御。

  被迫害妄想的两种心理保护只有怀疑别人会害他,强烈的恐惧带来的才能免除道德压力心理防御。
  我不知道你看到了没有,一个人走不出他的心理创伤,被恐惧攫住,其实也是一个可怜人啊!
  一 个人的“被迫害妄想”,既是一种“症状”,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治疗”。他启动诸多心理保护,变成一个心理动物,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然而,这些心理 保护,或者让他的智力结构不管用,或者只是在重复他产生恐惧的心理逻辑,无一例外地以杀伤他的智力结构、心理结构,恶化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为代价。
  我们的一个弱点,就是不敢直面过去的心理创伤,因为我们害怕再体验到恐惧、耻辱。而且,过去已经是过去,无法再防御,也无法进攻了。于是,在心理创伤的背景下,我们不敢直面过去,而是对现在产生过激反应。
  而我们如果走不出过去,就一定会和现在过不去!
  19、有些人疏远我们,原因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存在会贬低他存在的价值
  我感觉我在分析时,已经有点抒情的意思了。赶快打住。
  现在,让我们先停顿10秒钟。我想请大家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去嫉妒别人?
  ……
  好了,如果还没想清楚,请先看一下我的一个亲身经历。
  多年前,我有一次在老家的街上碰到了一位中学同学。那些年,不是什么人都一起追过女孩的,我和别人没有,和他也没有,关系很一般。中学毕业后,大家分道扬镳,据说他四处漂泊,还进过血汗工厂,混得并不怎么样。
  所以在分别多年后,当我和他重逢时,在我面前出现的,已经是一个脸上有着“吊丝”夸张表情的男人。
  我见到他很高兴,准备和他一起回忆当年旧事,展望美好人生。然而,他的反应非常冷淡,语言攻击性十足:“你们混得不错吧?但我呢?那么惨!”
  他用的词是“你们”,暗示两个人已经处于不同的世界。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看来,两个已经不同的人,也不能再踏进同一条河流。
  一不小心就中枪了,他的意思我懂:羡慕嫉妒恨。尽管我真的是完全无辜的,但只要他认为我混得比他好,我的存在本身对于他来说,就已经是一种刺激,一种心理上的威胁,他必须用攻击性的语言在心理上保护自己。
  我一时语塞。但还是知道,最正确的反应方式,就是赶快猛贬自己,把自己描述得失败无比,非常凄惨,同时,给他一个真诚的、无辜的笑容。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会莫名其妙地疏远我们,原因仅仅是,我们的存在,在对比中会贬低他存在的价值,让他看到他现在不能接受的自己,或者我们的存在,他已经不想去担忧、关注。
  前一种人,是曾经和我们属于同一个群体(同学、战友等),但没有多少友情可言的人;后一种人,则是那些对我们寄予过希望,但和我们并不是一条道的人。
  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疏远我们都不是“无缘无故”,都是要对自己进行心理保护——避免受到刺激,或涌上失望的情绪,因为我们不是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存在的。我们对此感到“莫名其妙”,唯一的解释是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并不了解,而且在心理上阻止自己去了解。
  20、别随便用“有病”这类词评价让你不解的人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实上,就一个人的心理来说,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这个概念,一个人看起来不能理解的语言、行为,在心理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当你觉得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对你做出什么时,请先阻止自己说出“有病”这类词语!就算你阻止不了自己,接下来也应该冷静地分析、洞察他——“为什么这样”。
  换言之,你要做的,不是用一句话把他的行为描述成一种道德现象、神经病现象,而是破解他行为的心理动机,因为在你面前出现的,并不是一个道德家,不是一个神经病,而是一个人,一个心理结构!
  21、对表象的描述无法替代对真相的洞察
  有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女生不堪女同事的骚扰,向我求助。这个同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她面前扮演好人,而在背后却使劲说她的坏话。
  女生告诉我,她几次想发火,当面教训这位“无耻的小人”,但面对凑上来的一张“笑脸”下不了手。她因此非常郁闷,感觉自己被人欺侮而如此懦弱,总是担心这个女同事说自己的坏话,会让自己在单位被孤立。
  我问她:“她工作能力没有你强,没靠山,和你也没个人恩怨吧?”
  女生惊讶了一下:“啊?我没想到啊。我只感觉她心理有病!”
  她心理当然有病!然而,这不是问题的全部真相。其余的,也是最重要的真相是:这个女生被人家嫉恨了。
  我很遗憾,女生的反应,表明她只具有用语言来描述别人的行为表象的能力。
  我们的所谓感觉、所谓认为,更多时候其实只是一种描述,不是一种洞察!但我们往往以为这就是我们对一个人的洞察,说他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这里的思维定势是: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表现,我们往往就会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为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人的了解或判断。
  是吧?
  然而,我们完全忘记了,当我们这样做时,其实只是对他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了外在的描述,并不是对内在真相的描述。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表现出这些言行的心理结构进行洞察,从中找出真相!
  22、在博弈时,如果你用心理,而对方用大脑,那你就等着被屠杀吧
  所以,如果是在博弈中,请把“感觉”“认为”之类会阻止你变得敏锐的词语扔掉!
  在博弈中,假定博弈方是A和B。那么,有几种博弈格局:
  当 A投入的是头脑,而B只是心理时,B不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微弱;当A、B投入的同时是头脑,或者心理时,结果如何取决于谁先发制人,谁在头脑上、心理上更强 大,以及背后的实力;而当A投入的是心理,B投入的是头脑时,那么,除非有奇迹发生,要不然,A就等着被人在心理上、利益上屠杀吧。
  如果是你的亲人或朋友“莫名其妙”地要求你什么,或对你做出了什么呢?假如你的反应只是“莫名其妙”“很怪”“没病吧”之类,那么,我替你的亲人和朋友感到遗憾。
  因为你的反应,事实上已经向你和他表明:你骨子里缺乏理解、关心他的意愿和能力,即爱的能力。你和他的关系,从你这一方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你只是以头脑、心理、行为去回应他,而非进入他的内心。
  更遗憾的是,你不知道这一点,虽然,很幸运,他在失望的情绪反应中,也不知道或不愿去知道这一点。
  但幸运是不能长期维持一种关系的!
  23、很多人的潜能,都以一种杀伤自己心理结构的方式浪费掉了
  绕了一下,可以解密嫉妒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了。
  在很多情境里,嫉妒就是我们在心里面看不起自己,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是,绝不允许自己意识到——因此,要把心理的能量,投射到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刺激到了我们、让我们看不起自己的人身上!
  简单地说,嫉妒就是我们一种隐秘的心理保护。它的普通表现,是不爽、诋毁、攻击他人,借此获得心理平衡;极端表现,则是把自己的失败算到别人头上,通过毁灭别人这个“刺激源”,来在心理上求生。
  为什么说一个人嫉妒别人没有出息?因为在心理保护的驱动下,他把应该用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能量,以一种杀伤自己心理结构的方式浪费掉了。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应付盲目而神秘的心理保护上,陷在它的牢笼中,无力挣脱,或不想挣脱,甚至干一些无聊的、痛苦的事情,就是为了能够在心理上求生。如果把自己“解放”出来,会让一个人做出多大的成就,会让一个人获得多大的幸福?
  24、心理保护像幽灵一样无时不在,盲目、强大而无边无际
  我想说,无论是当“小三”报复父亲,装失败后使劲辩解,玩孤僻,用“洗手癖”摆脱恐惧,还是嫉妒、自恋、攻击别人,否认某件事情,逃避,别人骂了我们的偶像就不爽,等等,都是在进行心理保护。心理保护像幽灵一样无时不在,盲目、强大而无边无际。
  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在玩心理保护。我不喜欢玩夸张这一文学修辞手法。
  心理保护是在你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启动,其他情况就不是了。比如,你爱一个人,当然不是心理保护啦!
或许您还会喜欢: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马云创业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言毋庸置疑,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名震神州的企业家和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马云已经成了一个楷模:从最初的一个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不仅阿里巴巴成了一个神话,马云创业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点击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史蒂芬·柯维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Starr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专业主义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前言--预言将自我实现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