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世界如此险恶 你要内心强大 - 第七章 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七章 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2.越是变化的社会越能制造不确定性
  只要你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嵌在一起,社会结构一动,你的心理就会跟着动。社会结构无序化、混乱、充满不确定性,你的心理结构就同样无序、混乱、风雨飘摇。
  一个社会变化越快,人与人之间越不信任,秩序越发混乱,不确定性对人的打击就越致命。
  很不幸,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朝不保夕。穷人、中产、富人都不知道未来。
  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而社会事件不过是心理事件的社会层面。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一大堆人心里想什么,都会表现出来形成社会现象。比如,很多人在鄙视穷人,于是大家在心里都觉得钱是个好东西;而大家在心里面觉得钱是个好东西,又会形成社会上的拜金现象。
  所以,正如前面我提过的,只要你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嵌在一起,社会结构一动,你的心理就会跟着动。社会结构无序、混乱、充满不确定性,你的心理结构就同样无序、混乱、风雨飘摇。
  千万别忘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充满了风险0这个风险重重的社会中,有两个关键的字眼:现代性、转型。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现代性”是用来理解“社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普通名词。把一个社会搭建起来,需要些什么?肯定需要制度、秩序、思维、观念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变,社会也就变了。这正像一个人一样,他如果也学迈克尔·杰克逊,皮肤一漂,发式一变,看上去人就变了,就不太像同一个人。不过,有了这些东西也还不够,一个人还需要有灵魂和个性,否则无论变还是不变,他也只是一堆肉体组织而已!“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灵魂,就是让现代社会具有某种制度形态、秩序、思维和观念的核心逻辑。
  破译一下这个逻辑,三个词语:否定、变化、求新,总结成一个字,就是“变”。
  否定什么?
  第一个意思当然是否定传统,“现代社会”本来就是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的。在传统社会,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金科玉律,是不允许质疑的,服从就是美德,不服从就是罪恶。因为对和错,都不是交给人的理性说了算,而是由传统说了算。但“现代性”一来,就发现不对劲,就像鲁老前辈笔下的狂人所质问的:“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样一来,就把传统的很多东西给否定掉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们发现孔孟之道不对劲,干脆一把火把“孔家店”给烧了。“文革”时,革命战将们发现土地庙也不对劲,同样把它砸了。

  第二个意思,在否定传统之后就进一步了,那就是否定已经存在的东西,否定“昨天”。传统在时间上当然是“昨天”。可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今天的东西也很快就会过去,在心理上也很快成为“昨天”。于是,只要是过去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在心理上就没有了意义,要赶快把它遗忘和否定掉,因为,生活在“昨天”,有让人不能跟上社会步伐、被遗忘和抛弃的危险,这样我们将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这个“否定”的逻辑非常强大,带来了变化和求新的上瘾。你好不容易看中了一件衣服,穿出来的时候还颇为自信,但过不了多久,你很快就会有焦虑,是不是落伍了?因为市场马上就会推出最新的款式,新款和旧款的时间差越来越短。社会上很多东西,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和求新,导致你在心理上也如此。“现代性”,就是让你对“变”上瘾,而且是越来越上瘾!
  在不停的变化之下,没有一样东西能获得确定性,就算你获得了确定的感觉,在外在变化之下,这种感觉也会马上消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评价“现代性”逻辑对“过去”的否定、拆解时就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代社会是有风险的,它变得太快,像科技这类东西,好像什么神奇玩意儿都可以弄出来,但它并不是没有后果,像“非典”“禽流感”“垃圾围城”“核泄漏”之类,都是“现代性”的产物。从逻辑上,你根本无法消除这类东西,因为你消除这类风险的手段就是“现代性”的思维和技术手段。也就是说,你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恰恰就是造成问题的根源。这是社会生活的风险,可称之为外在风险。

  还有一种内在风险,就是心理风险。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精神问题?中国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为什么达到了1.7亿以上?就是变化太快,竞争太大,压力太大,背离了人的心理规律。人在心理上当然能够“适应”这样的社会情境,但不好意思,代价是出现神经症、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甚至精神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一个社会的运行,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就是当代中国人为这样一个社会付出的成本。
  所以,尽管“现代性”在不停地否定“过去”,它并没有为“未来”描画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未来到底是什么样,是恐怖的地狱,还是一个极乐的世界?根本就不清楚,因为它所积累的风险,会参与到对“未来”的构造中。同时,人造出了很多技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的活动改变了的世界;反过来,这些技术、这个世界也会改变人,而人最终会被它们塑造成什么样,人永远不会知道。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而与此相应,人的心理特征是:没有稳定感、确定性,对未来热切盼望,却又心里没底,隐隐担忧。
  在“传统社会”里生活的古人,社会和心理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曾经有个老家在农村的朋友对我说,在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也非常累,很想跑到偏僻安静的地方住一辈子算了。我和他打赌,他最多待一个星期,很快又会滚回城市,因为熟悉了城市生活,农村的那种生活已经和他的心理结构对不上号了,哪怕他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的。
  果然,一个多星期后,他回来了,说刚回去一两天,感觉非常好,空气新鲜,人与人之间很厚道,全身放松,但第三天开始,他就隐隐有一种焦虑,感觉自己就像和这个社会隔绝了一样,社会时尚和社会进步的大潮在滚滚向前,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抛弃和遗忘。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于是,他像逃离地狱一样逃离了家乡。

  出生于农村的70后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农村,感觉一天非常漫长,而在城市,时间的流逝却非常快。这种对时间的心里感觉,相当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它们的区别在于:在不同的社会,人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并不一样。
  在传统社会,一个人是家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有一个很少变化的秩序把他牢牢吸住。他和这样的一个秩序在心理上是同构的,生活的秩序不变,他的心理结构就很稳定。他因心理上附着在一个确定性的秩序中而获得了安全感。
  但“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那些秩序进行了无情摧毁。人被从一个他曾经附着的确定性秩序中,和一个他是其中一部分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抛入到一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他不再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是变成了像孤魂野鬼一样的社会原子。
  在中国,这种剥离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五四运动算起,特征是家族和村社共同体慢慢瓦解,一个人好像获得了独立性,不再是它们的一部分了。
  第二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单位”不再给人提供全方面的庇护,他的很多需求都要到市场上去解决,从一个“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上的原子。另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都在进行改变,它们一起被统称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西方版本的现代社会转型。
  今天,这种转型充满了无序、野蛮、混乱和歇斯底里,贫富悬殊、羞辱穷人、“官二代”世袭、“穷二代”被排斥、群体性事件、炫耀性消费、行业“潜规则”、食品安全,等等,都一齐上阵了。这个社会到底能不能慢慢地成功“转型”,还是就此崩盘、重新洗牌,谁也不知道。大家感觉到的,只是压力越来越大,钱越来越不值钱,价值观越来越混乱,社会前进的方向越来越危险。
或许您还会喜欢:
穷人缺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74 人气:0
摘要:——《穷人缺什么》的启示黄奕在google上输入“弱势群体”搜索,0.09秒内出来122万条,可见这已不是个生僻的词。那么什么叫弱势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人群。他们因为贫穷致使孩子辍学、有病无法医治,许多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作家,写了不少帮助人脱贫致富的书,诸如《教你如何致富》《用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三年成百万富翁》之类。 [点击阅读]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学校真的让孩子们准备好应付真实的世界了吗?“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我父母过去常这么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觉得这样我们就有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点击阅读]
第五项修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赵耀东人类的历史于本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变化——象征世界两极化的柏林围墙于一九八九年倒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两大强权领导的民主和集权对垒的局势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突破既有国界的限制,代替传统政治势力,成为主导世局的力量。 [点击阅读]
管理小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点击阅读]
约会倍增术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引言你在这本书里所学到的东西都是我花了几年时间才得到的。你可以把此书当作百科全书使用。它是一本参考手册,而不是小说。使用它的最好方法是通读它,找出你关心的部分,着重看你想要了解到想法或者提高的技巧。之后把这些部分抄写或者打印出来,以便重温和练习。把妹,不像打开电灯开关那样简单。把妹,就像试图学习乐器。需要的是练习。起初也许一切一团糟,而且有时你的练习并没有让你带来提升。 [点击阅读]
肯定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通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地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绳索”中的一幕: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