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 第15章 小腿灿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中考过后,好些初中一块混的兄弟没上成这所市重点,可是刘京伟和张国栋竟然都在。刘京伟的爸爸那时就已经是什么董事长了,我过了十年之后才分清楚董事长、总裁、CEO和总经理之间的差别。张国栋临场发挥比我还好,除了作文没我高,其他科目的分数都比我高。张国栋没有后路了,要是考不好,分流到我们隔壁那所臭名昭著的白虎庄中学,他就死定了。我们和白虎庄中学狠狠地茬过几架,张国栋出手没准头,总往手重那边偏,把隔壁中学的一个小胖子几乎打残。而且张国栋个头太高,一米八五立在那里,瘦得旗杆似的,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挑头的,把所有黑账都记在他头上。那边早就放出话来,叫张国栋走路别落单儿,天黑别出门,关好窗户。刘京伟阴笑说,张国栋,你到了隔壁中学,就从凤尾升级成鸡头了,老师就把你当成心腹了,你就当三好生了,定期还有奖章和奖状,还有女生偷偷爱慕,一边做习题一边想着你一边舔上嘴唇。张国栋说:“我是你大爷,我拜你为师,我拜大觉寺的和尚为师,我送你两双袜子,我送大和尚一对尼姑,我院子里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学铁砂掌,我泡药水,我一双铁掌,我以一当十,我练成了谁也不怕,我成了替死鬼,我变成僵尸钻你被窝,我让你精尽而亡,我是你大爷。”
  我爸爸带我逛紫禁城,一遍又一遍,尤其是东宫的珍宝馆。他常常四处踅摸,眼睛放在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地方,比如观音的奶罩,比如大禹治水玉雕的底座。我猜想是在找藏身之处,好在日落之后盗宝。我爸说:“真是好东西呀,好些过去工匠能做出来的东西,现在科学进步了,反而做不出来了。比如那个翠玉白菜巧色蝈蝈。雨天的时候,翠玉的巧色蝈蝈在白菜叶子下面,晴天的时候在白菜叶子上面。真是好东西呀。”我想起了中考前努力学习的张国栋,知道自己不学习就是死路一条。现在要是有皇帝用刀子顶住这些工匠的后脖梗子,做不出来就杀头,过去能做出来的东西现在一定都能做出来。
  高中重新分班,从初中部直接升上来的学生几乎没动,新考取的学生随机补充。好像战斗减员后,从周围村镇抓来壮丁,补充进来。我和刘京伟、张国栋都是老人了,知道这里千年的事情,老早就盘踞在教室后排。由于地面熟,感觉什么都是自己的,一个一个端详新进的学生。我自然是想看有哪些盘儿亮的姑娘,刘京伟在等那些剽悍凌厉的角色,好收编过来操练停当再去和隔壁中学茬架。他挑着一个练体育的,块头挺大,眼睛还挺活。练体育的交待,他最大的毛病是贪吃。小学五年级,他练的是跳高,最高的时候腹跃式跳过一米九。后来胖了,改练短跑,最快的时候跑十二秒之内。后来又胖了,改练七项全能。刘京伟说,好,继续吃,再胖点就只能和我们一起练打架了。张国栋既看好看的女孩,又看能打的男生。张国栋说,除了朱裳,还有一个绰号翠儿的,也考进了我们中学,不知道能不能分到我们班。
  张国栋不住在我们楼里,他有事没事就来找我,说是一起自习,但是进屋就蹿上阳台,了望朱裳家晾出的衣裳,分辨哪一条是朱裳的内裤。我说我有《武经备要》,里面有火药的三种制作方法。张国栋一笑,理都不理我。朱裳偶尔出来,站在阳台上,斜向上看去,裙裾飞扬。张国栋不出声地傻笑,黑不溜秋的驴粪蛋脸上露出一口雪白的板牙。
  后来他和我一起煮挂面当晚饭的时候说:“小腿灿烂。”然后对我说:“你丫真是有先见之明。”然后说:“要不咱们两家换房吧。否则我每天来自习。”
  这个混蛋最终没有成为科学家,虽然他考上了清华大学,最好的理工科系,学了计算机,会用汇编语言写8086芯片能使的程序,还在金工实习的时候用车床车了一个现代派的多棱柱体金属倮体美人。但是张国栋上了三年就被勒令退学了,之后做了导演,电脑一点儿不会使,但是一天用手机发二三十条短信。他留一头长发,全是头皮屑,油乎乎地在脑后扎个小辫儿,常常皱着眉头思考人生,不用正眼看人。后来一脚踩上雷,拍了个DV片子,到欧洲拿了个什么奖,莫名其妙地红了起来,上街要戴墨镜,担心别人认出来。翻开娱乐小报,常有对他的访谈,最常见的主题是“青春是残酷的”。能上他戏的女演员都有一个特点:小腿细细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0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