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神秘岛 - 小说《神秘岛》全文阅读——《第二部荒岛上的人 第十六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是的!这个不幸的人流泪了!他的脑子里准是回想起什么事情,用赛勒斯·史密斯的话来说,这几滴眼泪又使他变成一个人了。
  移民们退到不远的地方,让他独自在高地上呆着,使他感到自由;然而他并没有打算利用这种自由,过了一会儿,史密斯就把他带回"花岗石宫"。又过了两天,陌生人似乎逐渐愿意和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了。肯定地说,他在听别人说话,而且听得懂,然而奇怪的是,他坚决不和移民们说话,这一点同样可以肯定,因为有一天傍晚,潘克洛夫在他的房门口听见他在自言自语:
  "不!在这儿!我!决不!"
  水手把这些话告诉了伙伴们。
  "这里头准有什么令人心酸的秘密!"史密斯说。
  陌生人开始使用工具,在菜园里干活了。他在干活中停顿的时候,总是独自呆在一旁,由于工程师事先嘱咐过,所以大家没有打扰他,显然他是愿意保持孤独的,如果有人走到他的眼前,他就会倒退几步,胸前起伏不停地喘着气,好象挑着重担子似的!
  是过分的悔恨使他变成这样的吗?他们只好这样想。有一天,吉丁·史佩莱不由地说:
  “他所以不说话,恐怕是因为问题太严重了,说不出口的缘故!”
  他们必须耐心等待。
  又过了几天,那是11月3日,陌生人正在高地上干活,忽然停了下来,手里的铁铲也掉在地上了;史密斯离他不远看着他,只见他又流起泪来。一种遏止不住的同情心使他向这个不幸的人走去,他轻轻地碰了一下陌生人的胳膊。
  “朋友!”工程师说。
  陌生人想避开他的眼睛,赛勒斯·史密斯去握他的手,他很快地缩回去了。
  “朋友,”史密斯坚定他说,“我希望你能看我一眼!”
  陌生人看着工程师,好象铁片被磁石吸住似的,在史密斯的力量下屈服了。他想逃跑。可是这时候他的表情突然一变。他的眼睛闪耀着亮光。许多话争着要从他的嘴里迸出来。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终于,他叉起两手,用沉重的嗓音向赛勒斯·史密斯问道:
  “你们是谁?”
  “和你一样,一群遇难的人,”工程师充满感情地说。“我们把你带到这儿来,带到你的同胞中间来了。”
  “我的同胞!……我没有!”
  “你的周围都是朋友。”
  “朋友!……我的朋友!”陌生人双手捂着脸叫道。“不……决不……离开我!离开我!……”
  然后他跑到俯临大海的高地边缘去,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站了很久。
  史密斯回到伙伴们身边去,把刚发生的情况告诉大家。
  “是的!这个人一生准有什么秘密,”吉丁·史佩莱说,“看起来好象是个经过忏悔重新做人的人。”
  “我们带回来的是个什么样人呢,”水手说。“他有秘密……”
  “我们不要问这些秘密,我们要尊重他。”赛勒斯·史密斯很快地打断了他。“即使他犯了什么罪,他也已经用最痛苦的方式赎清了,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无罪的。”
  陌生人在海岸上独自呆了两个钟头,他一定是在回忆过去整个的一生--这一生无疑是悲惨的--移民们眼睛始终没有离开他,然而也没有打扰他。两个钟头以后,他似乎下定了决心,终于来找赛勒斯·史密斯了。他哭得两眼通红,但是这时候已经不再流泪。他的表情极度谦卑。他显得焦急、腼腆、羞惭,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地面。
  “先生,”他对史密斯说,“你和你的伙伴们是英国人吗?”
  “不,”工程师答道,“我们是美国人。”
  “啊!”陌生人应了一声,接着小心地说,“还好!”
  “你呢,朋友?”工程师问道。
  “英国人。”他急忙答道。
  他仿佛说这几个字很费劲似的,说完以后,就退到海滩上,在瀑布和慈悲河口之间十分不安地走来走去。
  走过赫伯特身边的时候,他突然站住脚,压低了嗓子问道:
  “几月了?”
  “11月。”赫伯特回答说。
  “哪一年?”
  “1866年。”
  “十二年,十二年!”他叫道。
  然后他突然离开了赫伯特。
  赫伯特把他们的问答告诉了大家。
  “这个不幸的人,”吉丁·史佩莱说,“连哪年哪月都不知道了!”
  “是的!”赫伯特补充道,“我们在小岛上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呆了十二年了!”

  “十二年!”史密斯接着说。“啊!经过一段堕落的生活,再独居十二年,这会严重地摧残一个人的理智的!”
  “我这么想,”潘克洛夫说,“这个人不是遇难流落在达抱岛上,而是由于犯了什么罪,被放逐在那儿的。”
  “准是象你说的那样,潘克洛夫,”通讯记者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把他放在海岛上的人也许有一天会来接他回去的!”
  “那时候他们就找不到他了。”赫伯特说。
  “可是,”潘克洛夫接着说,“既然他们一定会回来,那么……”
  “朋友们,”赛勒斯·史密斯说,“在没有进一步了解以前,先不要讨论这个问题吧。我相信,这个不幸的人受尽了苦难,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他已经用最可怕的方式,赎清了罪恶,由于想摆脱这副重担,他感到郁闷。我们不要逼十他把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毫无疑问,到时候他一定会告诉我们的,等到我们知道以后,我们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了。再说,只有他能告诉我们他对将来能回祖国是不是还抱着希望和信心,可是对于这一点我表示怀疑!”
  “为什么?”通讯记者问道。
  “因为,如果他肯定有一天可以被救回去,他就要等待那一天,就不会往海里扔纸条了。那是不会的,比较可能的是,他被判处老死在小岛上,他再也没想到会重新看见同类!”
  “可是,”水手说,“有一件事我不明白。”
  “什么事?”
  “如果这个人流落在达抱岛上已经十二年,那么可以料想得到,当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他成为野人已经有好几年了!”
  “那也可能。”赛勒斯·史密斯说。
  “照这么说,纸条一定是他多年以前写的了!”
  “当然,不过看起来纸条却象是最近才写的!”
  “还有,你怎么知道装纸条的瓶子不是经过好几年才从达抱岛漂到林肯岛来的呢?”
  “是啊,那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通讯记者说。
  “它会不会已经在林肯岛的岸上搁了很久呢?”史密斯说。
  “不,”潘克洛夫答道,“因为当我们捡到它的时候,它还在漂。我们决不能认为瓶子在岸上搁了一个时期以后,还会被海水冲走,因为南岸一带到处都是岩石,在那里一定会被撞得粉碎的!”
  “不错。”赛勒斯·史密斯若有所思地说。
  “还有,”水手接着说,“如果纸条是老早写下的,已经在瓶子里封了好几年,那它一定会受潮的。可是现在完全不是那样,我们发现它保藏得很好。”
  水手的论证非常正确,他指出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因为当移民们在瓶子里发现纸条的时候,看起来它还是最近才写的。并且,纸条上还正确地写着达抱岛的经纬度,可见写这张纸条的人和一般的水手不同,具有相当丰富的水文学知识。
  “这里面还有没法解释的问题,”工程师说,“可是我们不要急着要我们的伙伴讲话。等他愿意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再听他说!”
  接着一连几天,陌生人一句话也不说,也没有离开高地的周围。他不断地干活,一刻也不停,一分钟也不休息,不过总是在僻静的地方自己干。他从来也不回“花岗石宫”吃饭,虽然一再邀请,他还是不去,只是独自吃一些生蔬菜。晚上,他也不回指定给他的房间,总是呆在丛生的树木下,天气不好的时候,就蜷缩在岩石缝里。他还是和以前在达抱岛的时候一样,住在森林里!移民们费尽了口舌劝他改善生活,他还是不肯,于是大家只好耐心地等待。时机接近成熟了,他受了良心的驱使,几乎是不由自主地作了一次可怕的自白。
  那是11月10日,晚上八点钟,天快黑的时候,陌生人突然到居民们的面前来了,当时大家正集聚在平台上。他的眼睛发着异样的光芒,他又完全恢复了堕落时代的野蛮面貌。
  赛勒斯·史密斯和他的伙伴们见了他都大吃一惊。在一种可怕的感情支配下,陌生人的牙齿发出一阵阵的响声,好象发高烧的病人似的。他怎么了?他看到同类以后感到难以忍受吗?他不愿意恢复文明的生活方式吗?他还在留恋从前的野蛮生活吗?看样子是的,因为他断断续续地说:
  “我为什么要到这儿来?……你们有什么权利硬要我离开我的小岛?……你们认为我和你们能有什么关系吗?……你们知道我是谁,我干过什么,我为什么一个人在那儿?谁告诉你们我不是被遗弃在那儿,而是被判决要老死在那儿的?……你们知道我的过去吗?……你们怎么知道我过去没有偷盗、杀人,怎么知道我不是一个恶棍——一个该死的东西——只配远远地离开人类,象野兽似的生活着呢?说!你们知道吗?”

  移民们静静地倾听着,没有打断这个可怜的人的话,这些断断续续的自白,好象是不由自主地从他嘴里迸出来似的。史密斯向他走去,打算安慰他几句,可是他急忙倒退几步。
  “不!不!”他叫道,“只问你一句话——我有没有自由?”
  “有,”工程师答道。
  “那么,再见!”他大喊一声,就象疯子似的跑开了。
  纳布、潘克洛夫和赫伯特也跟着往森林的边缘跑去,可是他们空手回来了。
  “我们应该让他去!”赛勒斯·史密斯说。
  “他不会回来了!”潘克洛夫叫道。
  “他会回来的。”工程师答道。
  又过了好几天。可是史密斯总是坚持认为这个不幸的人迟早会回来的。这是不是一种预感呢?
  “这是他的野性最后一次发作,”他说,“悔恨的心情触动了它,然而重过孤独的生活,也会压制他的野性的。”
  在这一段期间,各种工作都在继续着,畜栏也和眺望岗一样忙碌,因为史密斯想在那里开辟一个农场。不用说,赫伯特从达抱岛上搜集来的种籽已经小心地播种下去了。高地成了一片宽阔的菜园,设计周到,照料仔细,居民们的双手从来也没有闲过。同时工作总是做不完。由于种植的蔬菜愈长愈多,必须扩大园地,这些园地将代替草场,变成一片真正的麦田。好在海岛的其他地方也有大量的野草,不至于饿坏野驴。并且,把深水环抱的眺望岗变成菜园,把牧场迁到山岗以外的地方去,这样要好得多,因为牧场不怕猿猴和野兽侵袭,不需要保护。
  11月15日,进行第三次收割了。十八个月以前,他们只种了一粒麦,然而现在麦田变得多么广阔啊!第二次种下去六十万粒,现在收得了四千蒲式耳,也就是有五亿粒麦了!
  现在小队里粮食非常充足,每年只要播种十蒲式耳,所得的收成就足够人畜食用了。十一月份的后半个月,收割完毕以后,他们就开始把庄稼变成|人的食粮。不错,他们有了小麦,然而这还不是面粉,因此必须有一个磨坊。第一个瀑布已经作为制毡厂的动力来源了,赛勒斯·史密斯打算利用流往慈悲河去的第二个瀑布作为磨坊的动力;经过商量以后,大家决定在眺望岗上建立一个简单的风磨。制造风磨并不比建立磨坊困难,高地面临大海,可以肯定海上经常会有微风吹来。
  “不用说,”潘克洛夫说,“风磨比较有意思,还可以便我们周围的景色更加美丽!”
  他们开始选择木料,以便制造风磨的骨架和机械。湖的北边有几块大石头,拿来做磨石很容易;至于风翼,那可以用气囊上那些用不完的布料来做。
  赛勒斯·史密斯做好模型,磨坊选定在湖岸上,也就是家禽场稍微偏右一些的地方。几根结实的木料支持着一个扇轴,上面安装着风磨的骨架,这样它就可以随着风向带动全部的机械一起转动了。工作进行得很快。纳布和潘克洛夫变成非常熟练的木匠,因为他们只要按照工程师的模型工作就行了。
  不久以后,在选定的地点,就树立起一个圆柱形的亭子来,它的样子很象一个胡椒瓶,屋顶尖尖。四根风翼被铁夹子牢牢地固定在中央轴上,和中央轴保持着一定的角度。亭子里的各种机械都毫不困难地制造好了,包括:两块磨石——一块固定的,一块活动的——一只漏斗——这是一只方形的大木槽,上面大,底下小,麦粒从它底下漏到磨石上——一个振荡槽——用来把麦粒慢慢灌入磨眼——以及筛粉机——它可以筛出面粉留下麸皮。他们的工具很趁手,工作又不难——说老实话,磨坊的机械的确是够简单的——问题就在时间了。
  全体人员都参加了磨坊的建设工作,12月1日,大功告成了。潘克洛夫和以往一样,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毫无疑问,磨坊的设备是十分完善的。
  “现在只等一阵好风,”他说,“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磨我们的麦子了!”
  “一阵好风,当然,”工程师说,“可是不要刮得太大,潘克洛夫。”
  “呸!风愈大我们的风车转得愈快!”
  “不必让它转得过快,”赛勒斯·史密斯说。“经验告诉我们,当风翼每分钟转动的次数等于风在每秒钟走过的尺数的六倍时,磨坊就能达到最大的工作量。和风每秒钟走二十四英尺,可以便风翼在一分钟内转动十六次,转得再快就没有必要了。”

  “好极了!”赫伯特叫道,“东北方恰好有一阵微风吹过来,马上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了。”
  居民们都急着想尝尝林肯岛的第一块面包,因此没有理由再延迟开工了。这天早上他们磨了两三蒲式耳小麦,第二天早饭的时候,“花岗石宫”的餐桌上就出现了一块呱呱叫的面包,唯一的缺点是还不够松,也许是发得不好。人人都吃得咂咂有声,他们的快乐是不难想象的。
  在这期间,陌生人一直没有出现。吉丁·史佩莱和赫伯特几次到“花岗石宫”附近的森林里去找,都没有找到他,连他的踪迹也没有发现。因为他长时间不回来,他们感到非常不安。当然,在这鸟兽成群的森林里,过去达抱岛上的野蛮人绝不会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然而,如果他恢复了原来的习惯,如果由于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促使他的野性复发,那怎么办呢?可是史密斯总是一口咬定,这个亡命之徒是会回来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预感。
  “是的,他一定会回来!”史密斯信心十足地重复着说,这一点,别的伙伴们却没有同感。“当这个不幸的人在达抱岛上的时候,他知道他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里,他知道同伴们都在等着他!他既然已经谈出一部分过去的生活,那么这个忏悔的人一定会回来把全部经过都告诉我们的,到那时候,他就开始属于我们了!”
  事实证明赛勒斯·史密斯的预言是正确的。12月3日,赫伯特离开高地,到湖的南岸去钓鱼。他没有带武器,因为直到当时为止,这部分荒岛还没有出现过猛兽,他们从来不作戒备。
  这时候,潘克洛夫和纳布正在家禽场里工作,史密斯和通讯记者在“石窟”里制造小苏打,因为以前剩下的小苏打已经用完了。
  突然传来一阵喊叫声。
  “救命啊!救命啊!”
  赛勒斯·史密斯和通讯记者离得太远,没有听见。潘克洛夫和纳布听见了,急忙离开家禽场,拼命向湖边跑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陌生人却在这里,他在他们的前面跑着,纵身一跳,越过森林和高地之间的甘油河,上了对岸。
  赫伯特面前有一只凶猛的美洲豹,样子和上次在爬虫角打死的那只差不多。他猛然吃了一惊,靠在一棵树上,这时候,野兽一蹲身,正要扑过去。
  陌生人手里只有一把刀,此外什么武器都没有,然而他却直向猛兽冲过去,野兽看见新的敌人,立刻转身迎上来。
  搏斗的时间很短。陌生人十分灵活矫健。他一手有力地掐住美洲豹的喉咙,象用钳子夹住它似的,另一只手攥紧刀子就刺入了野兽的心口,野兽的利爪抓破他的肉他也不管。
  美洲豹死了。陌生人一脚踢开它的尸体,正打算溜走,这时候居民们都赶到战场上来;赫伯特缠住他,叫道:
  “不,不!你不要走!”
  史密斯向他走来,陌生人看见工程师,不禁皱起眉头。他的衬衫撕破了,肩膀上鲜血直往下流,他也不管。
  “朋友,”赛勒斯·史密斯说,“我们刚欠下了你一笔人情。你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了我们的孩子!”
  “我的生命!”陌生人喃喃地说。“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一个钱也不值!”
  “你受伤了吧?”
  “不要紧。”
  “你能把手伸给我吗?”
  赫伯特正打算抓住他那刚刚援救自己的手,陌生人立刻叉起两臂,胸前不住起伏,沉下脸来,看样子他又想逃跑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他突然问道:
  “你们是什么人?说给我听吧!”
  他还是第一次要求移民们叙述他们的来历。也许等他们谈过以后,他就要介绍自己的历史了。
  史密斯简单地叙述了他们离开里士满以后的全部经过;叙说他们是怎样努力,现在手头有了哪些财富。
  陌生人聚精会神地倾听着。
  然后工程师向他介绍了大家,吉丁·史佩莱、赫伯特、潘克洛夫、纳布,还有他自己,他接着说,自从他们到达林肯岛以来,最大的安慰就是从达抱岛乘船回来的时候,因为他们新添了一位伙伴。
  陌生人听了以后,涨红了脸,把头垂在胸前,满脸显得惶惑不安。
  “现在你知道我们是什么人了,”赛勒斯·史密斯接着说,“我们能握握手吗?”
  “不,”陌生人沙哑地答道,“不!你们是正经人!可是我呢……”
或许您还会喜欢: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点击阅读]
莫普拉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1846年①,当我在诺昂写《莫普拉》这部小说时,我记得,我刚刚为夫妇分居进行了辩护。在此之前,我曾同婚姻的弊端作过斗争,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许让人以为我低估了婚姻的本质;然而在我看来,婚姻的道德原则恰恰是美好不过的——①原文如此,应为1836年。事实上,《莫普拉》这部小说由乔治-桑于1835年夏至1837年春写成,1837年4月至6月发表在《两世界杂志》上,同年出版单行本。 [点击阅读]
西西里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迈克尔-科莱昂站在巴勒莫长长的木制船坞上,望着那艘驶往美国的巨型客轮启航,他原准备搭乘那船的,只是他又接到了父亲的新指令。他挥手向小渔船上的人们告别,是他们带他来到船坞,而且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直护卫着他。小渔船在客轮身后泛起的白浪中颠簸,像一只紧紧追随母亲的勇敢的小鸭。船上的人也在向他挥手道别;他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1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满了欢乐。这要归功于父亲,他为人随和。如今,人们不大看重随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个男人是否机敏、勤奋,是否有益于社会,并且说话算数。至于父亲,公正地说,他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这种随和给与他相处的人带来无尽的欢愉。 [点击阅读]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高尔夫球场的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知道有这么一则已为人所共知的铁事,它的大意是:一位年轻作家决心要把他的故事的开头写得独具一格、有声有色,想借此引起那些读腻了声色犬马之类文章的编辑们的注意,便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该死!’公爵夫人说道。”真怪,我这故事的开头倒也是同一个形式.只不过说这句话的女士不是一位公爵夫人罢了。那是六月初的一天,我在巴黎刚办完了一些事务,正乘着早车回伦敦去。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