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生的定义 - 第十章 多方面的观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酷暑的夏季已过,只是感到季节的循环如此,其实并没有觉怎么难熬,不过也确实庆幸一家平安。就在这样气氛之中的一天,晚刊报纸死亡报道栏的一则标题却立刻使我紧张起来。之所以如此,一是事情本身太出乎意料,给我们带来巨大悲痛;二是不知道该怎样告诉身有残疾的儿子。我和妻子仿佛额头碰到额头一般低声商量一番。那条报道是这样写的:“森安信雄先生,日本大学名誉教授,9月28日下午3点18分,因肺气肿于东京都板桥之日本大学板桥医院逝世,终年67岁。/……专业为脑神经外科学。历任第三十届日本脑神经外科学会会长,第十届日本临床电子显微镜学会会长。”当天晚上,我和妻子在先生遗体前得以拜读先生于21年前写的一页日记。日记上写的是给一个新生婴儿也就是我的儿子作头部手术获得成功的事。完全是科学家的文笔,记叙简明扼要。文章提到当时我这个年轻的毫无经验的父亲,满怀焦虑不安,听到终于度过这个难关时如何高兴的反应。的确如日记所说,由于森安先生出色的手术,儿子才开始明确地走上了生命的道路,我这父亲和儿子一起得救,这种想法至今铭记在心。我记忆之中,当时先生比现在的我还年轻,修养极佳,举止文雅,意志坚定,是一位理智型科学技术家,如此等等印象极深,一位救人的人,这形象特别鲜明。
  近21年之间,儿子的身体不断地出现障碍,我和妻子之所以没有过于胆怯,没有丧失勇气而甘于失败,完全由于先生在紧要关头一定采取适当措施救治和给我们以鼓励的结果。现在先生逝世,我们今后将无所依靠的哀思更深。我们之所以为先生的逝世感到仿佛心灵的支柱折断一般哀痛,是因为有一个智能发育较晚的儿子,但是毕竟随着年龄长大,再加上先生的关怀,他也渐渐适应社会了,现在能在区立福利作业所劳动。我们夫妻悄声说的就是这些话。
  说话的次序可能颠倒,快到动身前往吊唁的时间了,我终于告诉儿子:现在从报纸上看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并且把那条消息读给他听。开头,儿子好像遭到沉重的一击,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对于报纸上的消息和我的解说,一概不能如实接受。然后也不知道他是发火了还是讨厌我的话,立刻把我的话打断,大喊大叫地说:“过60岁死了,是可喜的事1我一时沉默无话,他也不再说什么了。
  从先生住宅出来,回家的路上我和妻子去了四喜饭馆①,这是我们家从来没有的习惯,去了这里,是因为妻子太郁闷难解的缘故。难怪她心里烦闷,因为先生去世对她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冲击,其次便是儿子说的那句话——儿子不过是从过去的学校里或者现在的作业车间偶尔听来的带有厌世情绪的话,在家里像念台词一样重复一下而已——使她非常生气。
  ①原名“寿司”,与四喜二字恰好谐音。制法是把米饭抖上醋和盐,平摊在紫菜上,再摊上鱼、肉、菜等等,卷起来切成一指厚的片。既可当点心,又可当快餐——译注。
  我和妻子之间的谈话当然不可能心情愉快。照顾我们儿子达20年之久的先生突然去世,但是儿子却说过了60死了是可喜的事,如此无情无义,妻子为之愤慨是理所当然的。我对妻子说,儿子的话根本不会拿这事当玩笑逗乐,但是,对于他受到此番打击的结果如果不注意费些时间观察下去,只对他这话的表面斤斤计较,是否有些肤浅?比如,我们本来担心儿子一听到这消息可能号啕大哭,弄得我们束手无措,但是还把这消息告诉给他,然而他却把感情深藏内心,保持着表面看起来平静的态度,现在我们都不在家,只留下弟弟妹妹看门守户,他那反应还不是最坏的呢。我这样说着也渐渐和妻子一样陷入忧郁之中。
  第二天,因为星期天而不去上班的儿子,一整天什么话也不说,饭也是自己一个人草草了事,吃完在自己的房间一躺,对着电视新闻栏目望着,但是不看节目,向来喜欢听的超短波广播节目也不听了,整个一个人退回到小时候那副模样。星期一凌晨3点左右,住在他隔壁房间的我,心里总是不安便醒了,因为好几次都有前兆——也许是妻子把我叫醒告诉过我,儿子犯病之前也曾敲过墙,反正我醒来去看他的时候,儿子连身也没翻仍在睡觉——随后便是儿子身体僵硬,脖子往后仰,呼吸急促,发作的程度从来没有这么厉害,我只是守在他的旁边,别的毫无办法,等他发作完之后再过一会儿,儿子照例充满感激之情地说:“又是爸爸来救我1到这时候他的发作完全停止,我把他依旧沉默不语的情况以及他发作的情况告诉妻子之后就睡下了。午饭之前起来一看,儿子在昨天还毫无兴趣的录音机之前摆起架式戴着耳机呢。据妻子说,仔细听了一下耳机漏出的细小声音,好像是肖邦的“奏鸣曲第二号”。下午开始,我们叫他他也答应了,一到晚上,就开始了他那唯一的一项智慧型活动——作曲。五线谱纸上开头就是“M安魂曲,E小调”。
  据儿子说,他生下来的时候的重大疾病经先生给他治好,这事他听过无数次,铭记在心,而且自己记事之后一个接一个的难关都是经先生之手才得以度过的。先生作为一位医生,而且对我们多年来始终如一地知己相待,一直受到我们的敬爱,然而我们却突然收到他逝世的消息。这对我们无异于突遭暴力一击。我儿子对于消息本身和告诉他这消息的我,乃至对于外界社会,一律排斥和拒绝,这就是儿子的第一阶段。紧接着便是第二阶段。这种排斥和拒绝持续下去,并且非常顽固从而进入第二天,便是发作。于是以自己最喜好的音乐,通过自作的送葬进行曲的奏鸣曲悼念他所敬爱的人之死,终于以其自作之曲达到他诚心诚意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哀伤与追悼的情思。最后儿子复归于家庭,乃至复归于社会。关于精神医学,我连启蒙的书都没读过,儿子受到巨大的冲击之后,我观察他从痛苦中恢复过来的过程,我觉得他的发作——我以为类似癫痫——恐怕心理方面的作用未必不处于重要位置。

  和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中,他常常几乎是没有任何预示就表现出幼时的举止,必须观察他的内心世界,而且是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地多方面观察他的内心世界,这成了我们家庭生活的基调。这种观察给我们一家带来的效果,是给我们打算从受束缚状态之下把儿子解放出来的设想增加了力量和勇气。这次,我们观察到儿子对森安教授之死是以全身心地接受的态度这一发展过程,才使我和妻子从悲哀的笼罩中回到平静。这样卓越的医生之死,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当然是无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日本笔会每年举行“狱中作家之日”,我在今年的集会上讲了话。我明明知道可能受到过分偏于个人经验的批评,但是我依旧从前面写的这件事开始讲起。讲演的题目,本来选定威廉·布莱克预言诗《阿美利加》的一节之中,“锁链拴着的灵魂”那句话。“让转动石磨磨面的奴隶跑到原野去吧。/让他们抬头仰望天空,在光辉灿烂的大气中纵声大笑吧。/他们被关闭在黑暗和哀叹之中,30年的日日夜夜全是疲惫不堪。/他们的脸上连一瞬之间的笑容也没有,让锁链拴着的灵魂,快快站起来吧,把眼光高高扬起吧。”
  围绕着这诗句,我已经写了小说,也用来作过讲演。小说确实是以我的残疾儿子为内容的。前面提到的讲演中,我介绍了《布莱克,帝国的反对者》作者D·V·阿德曼,以《阿灵利加》中的几节写成的1776年“独立宣言”的诗,以及它的表现、读解。我们知道,阿德曼1793年写的这长诗,在昂扬法国革命精神,在欧洲整个地区被当作美国独立原理的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以及推翻压迫的权利,看作给他们带来了力争解放的思想而被热情讴歌。前面引用的一段就是和自由有关的部分。(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有人看了我引用这首诗的小说,他没有看它的结尾,只凭看到的描写过程的文章,就批评我是把残疾孩子和他的父母一起,全当作锁在终生残疾这条锁链上的灵魂了。然而我考虑着布莱克的根本思想,同时也想到另外一面是这现实世界的人全都被拴在锁链上了。有残疾的人遇到偶发的一些事情时,就更加陷于窘境,在这些方面使他们得到解放这一点,和一般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果细说起来,以我的儿子为例,他在某个时间点上是怎样退到倒退的方向而痛苦不堪,随后又怎样趋向于前进的方向,或者再迈出一步解放自己,即使我们家人也难于掌握他这个过程。至于他本人,就更是困难的了。残疾孩子不可能认识到他自己的心理上如果朝着治愈方向去想,有意识地这么作,该怎样加快地治好自己。然而一般普通人却是无论谁都能自觉做到的。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以为下述内容很重要:残疾儿在日常生活上,以及偶尔遇到自己无力处理的困难时刻,他们是怎样感悟、思考、行动的?对于这些,不仅他的家人,即使周围的人也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注意观察和理解。有的时候——重度残疾儿更是常见的情况,他们在许多场合是和他的家人一起痛苦地奋斗,这种情况是常见的——残疾儿不知应该如何感悟,不会思考,也不能行动,所以还必须力求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经过努力,把残疾儿全身发生的信息同狱中作家越过人为的传达障碍发出的信息相比,前者未必是轻率的想法。我们需要的是努力把这种缺陷部分,或者在传达过程中难保完整的信息,如何复原、修复,然后很好地理解它,以及怎样才能创造出达到这一目标的能力。
  透过历史的时间的障壁读原著,也是如此。试举眼前的例子,对前面引用的布莱克的原著的理解,对于本世纪的研究者们来说,的确是需要努力的。布莱克长而且大的预言诗,除了唯一的例外,在出版书肆是找不到的,这位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只有以其天才的艺术完成的彩饰版画才能被人们看到。布莱克生前,已经有人对他预言诗大加贬斥,说他的诗带有狂气,含义脉络不清,随意夸张。开始给予明确评价之后——那是凯恩斯主编真正的原著印刷刊行的本世纪以后的事,这样一来,甚至有的研究者简直把1757年生1827年去世的布莱克,当作20世纪的诗人来研究——首先是由叶芝代表、立足于西欧密教传统的理解,此后是结合同时代的情况进行的解释。可以说,它的顶峰便是阿德曼的研究。
  今天的布莱克研究者们的工作,有上面提到的阿德曼,以及注意对其倾向的研究的同时,把秘教传统中的布莱克当作从今天走向明天的水瓮座时代预言者的卡斯林·莱恩,他们确实多方面地理解布莱克的原著,而且把它作为一个人的事业综合集中。由于多方面地理解和综合集中,今天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布莱克形象,曾经被锁在历史时间障壁的灵魂得到解放,既显示了他新的光辉,也使我们许许多多的人受到鼓舞。
  说到我和“狱中作家日”的关系,我过去和狱中的文学家还真的有过关系,我对这文学的工作直到现在依然关心,这人就是韩国诗人金芝河。他的书,屡遭禁止发行,他也屡次被关进监狱,在这过程中,当诗人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最后采取绝食斗争以示抗议。许多的声援集会我都参加了。还有,去年我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巴克莱分校讲学的时候,和当地大赦活动的支持者们召开了“谈金芝河的文学及其人”的集会。该地来自韩国的移民依然增加,集会又是在韩国留学生较多的巴克莱分校举行,所以我也作好了思想准备:对于金芝河抵抗的政治体制未必持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日本人传达金芝河思想的这次集会如果出面妨碍开会,那就听其自然了。然而不仅韩国人听众,即使白人知韩派的听众也有热情反应,我再次感到金芝河深厚的影响力。

  我有时候也想过,日本人对金芝河显示的文学方面或者超文学的信息,如何理解的问题。日本人对于韩国和韩国人不怎么了解。日本人对于朝鲜这个国家和朝鲜人曾有过的犯罪行为业已忘却,现在的课题是对于朝鲜半岛这两个国家没有加深了解,不同水平的指责已经屡屡出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广泛的关心可以说只集中在一个诗人金芝河上了。他的作品中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批判,把《源氏物语》的题名游戏文字化,改为《粪氏物语》就是极好典型。它对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来说决不是舒服的。所以,日本人对金芝河热情容纳,我以为确有深层意义。他从狱中发表的《良心宣言》,给与日本年轻一代的冲击是惊人的。
  但是失掉自由的金芝河所表现的既有复杂的侧面又极其明确——政治层面如此,文学层面也是如此,我认为金芝河属于亚洲式奇形怪状现实主义的形象体系,在文学上把自己从根本上引到自我革新的方向上,我是这么想,也这么写了——而形成对照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奇妙的现象。随着时间的进展,把金芝河关起来的总统遭到暗杀,然而他的苦难日子仍在继续,最后获得释放,但是诗人的自由却受到了限制。日本的新闻记者是用不着多说了,像那些精力旺盛的作家也前往韩国逗留不返,很想和他见面。我作为参加过拯救金芝河运动的人,曾经拟定旅行计划,申请护照前往韩国旁听对金芝河的宣判但遭到拒发签证,因为有此经验,又使我考虑到像我这样的人再同金芝河联系是否合适,所以我只好不再作亲赴韩国的打算,注意新闻记者和作家的报道。
  但是关于金芝河自由受到限制的为数不多的报道,我觉得几乎没有新的情报。我所看到的只是,金芝河在繁华街大喝其酒,或者我和金芝河喝了个通宵,如此等等而已。我想,如果对金芝河的工作依旧关心的人,即使酒席上和金芝河谈过话,他也不可能不问问他根据狱中写的创作笔记完成的叙事诗《张日谭》的进展状况,然而关于叙事诗的事连提也没有提过。
  和他见过面的日本作家说,金芝河现在不考虑政治批判那样的小事,而是构思更大的更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现在只能看作方向上大致未错的信息而已。不过人们当时对于这个信息主要理解为新闻记者们散布的“转向”说的一个补充。总而言之,金芝河获得释放,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还算得上自由了,允许多方面地观察他,但是却不允许把这些观察可能综合成真实的信息传达给外界,结果仍旧是把他罩在一个奇怪的障壁里。以上这些就是我几年来的感想。
  然而金芝河自己打开这信息封闭环境的是他那大说①《南》第一卷的出版。虽然遭到韩国禁止发行的处分,但是已经决定停刊的文艺杂志《海》仿佛开了最后一朵花,刻不容缓地把它翻译出来,组成特辑出版,计划之周到,速度之快,我以为是特别出色的。对于金芝河八年来的沉默曾作过种种猜想的日本人来说,《南》第一卷的出版,可以这样说,这是以综合手段送来准确无误的巨大信息。因为它是对于作者具有唤起多方面观察理解力量的作品,而且如果将其内容综合概括,那么,经过多年考验和锻炼坚定不屈的诗人之像,仿佛近在我们身旁一般站立起来了。它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文学原著决不会被其后的信息所搅乱,它是具有强大的直接的影响力。
  ①即并非“小说”之意——译注。
  作为一个日本作家,我初次接触大说《南》的感动,是以极短的时日读完翻译稿而获得的,为《海》的特辑选的同哲学家鹤见俊辅之间的对话,我以为表现得最直率。这里且把我的话引用几段。
  关于《南》这部作品,早就听人说过,我曾担心我作为一个日本人是否能够理解它,但是读了立刻明白,很容易理解。结构方法,形象,语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我觉得金芝河本人也想希望读者很好地理解这部新作品的形式而尽心竭力了。其次,“大说”一词的意思包括整个结构和主题,金芝河作为一次尝试而自己写的,同时它也说明作品。/……在开头的介绍作品那部分所写的“大说”,或者称之为广大说的意思,使人很容易明白,至于作品生命的中心思想“万国生计即南朝鲜”这种含有政治意义的主题,一如开头的精采说明,作品的展开上没有过不足之感。我倒觉得的确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作品。设定的名叫‘广大’这个讲述人……好像是出于最下层社会的罪犯,他自称有些道听途说的学问。规定这么一位朗诵人,可能是这部作品最成功之本,但是并非自己特意把自己降低,而是让在和那个人相同的位置上。是金芝河从过去到现在包括政治在内的生涯,把他引导到这个位置上的。/这部作品是以文学把宗教的内容、宇宙论的内容,乃至人民大众的内容等等全都包容进去,既广且大,这在以往的世界里是未曾有过的。与其说它是小说,倒不如称之为诗的世界更合适。我以为它把《圣经》、《可兰经》,以日本来说就是《古事记》,总之它把这些经书一类里面的神话全都包容进去了,我觉得它使宇宙的整个内容复活了,在这一点上,它是以文学回归到原点处的形式完成这部作品的。

  说“万国的生计即南朝鲜”,虽然世界到处一片混沌,但是表现了它是其中最苦的,最受蹂躏的,苦难最多,然而生命的恢复最有可能性的地方。它的成就在于净化整个世界,甚至是使宇宙复苏的主题。表现这一主题,对于生命本身有了很深的理解。生命,人、兽、草、虫都有。虽然个个孤立毫不相关,但就整体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这前半部分,如以日本为例,构思好像同武田泰淳,属于佛教的。生命这一主题虽然出现数次,虽然和性与生殖纠结在一起。布莱克写他最后的预言诗《耶路撒冷》的时候,把所有人类全都合并为一个巨人。合并为海神之子这位神人。虽然全人类合并了,然其中还有原子一样一个一个的人活着。在这个之上的整体就是耶稣、基督。布莱克说,而且它也是想象力本身。和基督教的一个想法相似,这就是:人虽然是一个一个的人,但是不论从历史来说,还是以相同时间来论,全有一个一个的生命,而且这些人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巨大的生命团块。我的看法是,金芝河是单独的一个人,然而他的思想是人类自古以来培育起来的思想之一。
  有人说,金芝河现在是否依旧持抵抗的态度还值得怀疑。我想还会出现这样的人:从金芝河这部《南》来看,他实际上并没有对韩国的现政权坚持对立的态度。不过我从这部作品看到的是,金芝河描写的敌人都是最高层的。……此时,金芝河把敌人规定为兜率天王,兜率天王是天国的王,可以说最高、最大的敌人了。面对这样的敌人,他简直是赤手空拳,破罐破摔,不住嘴地骂骂咧咧地战斗中,清晰地浮现出自己所想的世相。我以为他是以这个形式对现政权用‘广大’这个人物给予批判。/细一寻思,搞政治论争的时候,虽然有无论如何得下决心把对方打倒不可的办法,但是实际上把对方一个一个地打倒也不是个办法,必须和包括他们个体的整体一决雌雄才行。这方面的描写,书里常常出现。”
  “昨天夜里找出有关金芝河的计算机软盘,先从新闻报道看起,当我看到觉得这个人这样下去再也活不成了的时候,就同时想起那一天发生的事来。但是,他依旧活着。有报道说他已经转变方向了。想到这里这报道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良心宣言”却发表了。/想到这里,就觉得历史对于正直地生活下去的人是很严格的。我是个悲观的人,所以觉得历史就是这样对待人的。把历史称之为时间也未尝不可。也许是最理想的形式。金芝河活到八十年代之后写出了《南》这部作品。我以为在发起救援金芝河的运动中无论多么乐观的人,十年前这件事是办不到的,可以说,完全是一种空想。
  文学对于一般的社会人,今天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效用,究竟还有什么任务?我特别对小说作了观察,我以为,对现实情况尽可能多方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的行为,它就有模范的效用和任务。金芝河的作品那样具有巨大综合性的诗也是如此。
  在这里如果按小说来谈,那么,小说作者的想象力,即使表现现实的一个侧面,也要把对象多方面地分段化,每一分段都要掌握它的真实性,并且加以概括,使文章和形象提示的情节发挥作用。读者的想象力也是以同样的作用,接受小说表现的内容。表现某一现实的时候,如果不把它多方面地分段化,既不能保证整体的真实,而作为单个存在的作家,必须超越单个的制约,要到达某一普遍表现的完成,除了经过这一概括之外别无他途。单方面地论述自己想法的写法,作为单个存在而受限制的方面只有扩大的作家的精神作用,不可能使他的小说达到普遍的表现。金芝河的大说《南》,只有彻底的表现上的多面化和概括,才能完成了今天和明天的朝鲜民众的整体规模上的自我表现。
  然而在经过多面化表现的总体上,一般说来,在其贯穿作品整体的文体上,也应该有经过概括的单个的声音。用观察理解这文学典型而锻炼出来的手法,多方面观察理解现实的形貌。然后,对它给与以自己为主体的概括,我认为这才能够说我们掌握了今天的现实,掌握了同时代。所谓掌握今天的现实,掌握同时代,也就是掌握今天的危机的现实,遍布危机的同时代,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掌握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同时代,肯定会导致我们对遍布深刻恐怖的世界有所认识,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援手之下,给吊在半空中了么?我在前面的引文之中提到我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接着也说了下面的话:“我想,金芝河自己也许不可能10年前就预料达到《南》这部作品的文学与生涯之路吧。但是,现在看来,他的本质和奋斗精神中早就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才有现在的《南》。我觉得这差不多是文学的恩宠。
  从文学这个·知的单一领域更加扩而大之,对于哲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现在新的带有强大活力的知的领域,我们过去没能看得清的现实的侧面,当作彻底的多方面的能使我们看得见的方向,这是谁都应该注意到的。如此多方面地看到时代危机的形势,掌握了这些·知的领域,那么,我们在危机形势面前是朝后退的方向走呢?还是在这危机形势之中,朝着探索打开现实局面的方向走呢?
  我开头所说我有个残疾儿子,我们一家人都得应付他所造成的危机,我认为按前述中后者的标准行事才是人理所当然地选择的道路。与残疾儿子一起生活二十余年,每天都接受这样的经验和教育,因而使我这样思考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面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1她惊叫了一声。“怎么啦?”他问道。房间里的百叶窗关着,光线很暗,但还是能看清她脸上恐惧的表情。“刚才有人动了一下门。”“呃,八成是女佣人,要不就是哪个童仆。”“这个时候他们决不会来。他们都知道吃完午饭我要睡觉。”“那还会是谁?”“是瓦尔特。”她嘴唇颤抖着小声说道。她用手指了指他的鞋。他便去穿鞋,但他的神经多少也有点紧张,因而显得笨手笨脚,而鞋带偏偏又是系着的。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风葬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雪江从早上开始心情就不好。要是平常的话,肯定会训斥浅见睡懒觉的,可是今天她看见小儿子,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转身就回自己的房里去了。听佣人须美子说,雪江连早饭也没吃。“我妈她怎么了?”“牙疼。”“是嘛?……”浅见似乎有点幸灾乐祸似地反问道。“是的,听夫人说,装的假牙不好,像针扎似地痛。”“哦,是那样啊,牙不好。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飞鸟集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泰戈尔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straybirdsofsummercometomywindowtosingandflyaway.andyellowleavesofautumn,whichhavenosongs,flutterandfalltherewithasign.2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