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身边的江湖 - 散材毛喻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人,究竟要怎样地活过平生,才算不负我材?
  每每夜黑酒深之际,扪心自问,甚感困惑。纵观前史或转顾周边,总有人殷勤早慧,自来便心雄万夫,别有怀抱。一生常在奋斗中,到老荣登成功学——这就算是所谓的栋梁之材。当然更多的人,挣扎泥涂,在“伟人”的所谓使命征程中填沟转壑,籍籍无名仿佛未曾于此世往还,这就是所谓的草芥之命吧。
  栋梁易伐,草芥易焚,似乎都不是生命的最佳存在;又或者说,二者皆是强梁穹窿的牺牲。贵为卿相和贱列刍狗,终归是他人命途的沙砾,铺就的是被践踏的道路。
  在此二者之间,还有第三种人生可参吗?伟大的庄子用他那特殊的诗化哲学,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树木——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就是为后世遗贤所躬奉的“散材”。
  散材之木,难为器用;不伤斧斤,故而独立延年于人世间。从市井的势利眼光看,这样的人生迹近失败。然而,千载以来的君子士夫,独爱散材一般自由超迈的人生,常以“散人”自居,唯求苟全于乱世。即便是如此退让低调的人生观,倘逢真正的恶世,亦难苟免于伤害。譬之当世“散宜生”——聂绀弩的命运,便可见出散亦难生的坎坷。
  我辈多为散淡中人,其中散而为材者,当属吾兄毛喻原。我们神交既久,又皆从南方各自小城流落帝京,扼腕谋面于世纪初年,寻常过往十余载,知人论世,多有暗合。其人市隐蜗居,虽著作等身,却几乎无闻于俗世。一直想用拙笔绘之神形,以使后人尚知浊世犹有洁士。恰好其新著散文集将梓行,嘱余弁言于前。遂值此霾天寒夜,捉杯濡毫,以酒为墨;重读庄子,绕室徘徊做提刀夜奔状,以为吾兄养气行文……
  二
  四川乐山,三江汇注之地,自古文脉渊深。1955年的小毛诞于此高山厚水之间,仿佛正蕴涵了青衣江峨眉山这样一串好古雅名字的灵性。八字推来他也许一生命硬,尚未降生便已失恃——其父先他之来三月便耿耿远去。其母平凡工人一个,不得不拖着三个儿子迎向即将到来的大饥荒年份。
  寡母善良慈爱,克勤克俭,遗腹子面世的毛喻原,童年并无多少饥饿的记忆,且一直是哥仨中最爱读书的少年。“文革”之际,乐山乃武斗最严重的地区,他曾经在一次无知的逃荒中,初尝了差点饿杀的恐惧——也许这,成了他喜欢观察思考今世的起点。
  整个初中高中,他都是学生干部。当两个哥哥都被热血裹挟积极参与造反之时,他却沉陷在苏联文学的最初惊艳中。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是那种老师偏爱,女生暗恋的男孩,十几岁便显得老成持重的他,果然遭逢人生最初的艳遇。一个驻军团长的女儿,他的女同学,开始发起了对他的持久追求。
  在一个最清教徒主义的时代,他与这个“冬妮亚”的故事,缠绵悱恻,却又那么单纯干净。最深情的密约,也突不破那个年代特有的胆怯和坚守。酷似少年保尔的他,最终失散于误会的他们,都只是在禁锢的青春中领略了爱与美的怅然。在今天重读他的《冬妮亚之恋》,我依旧还能感到某种疼惜。
  三
  我们这一代红色风暴中成长的男人,对世界的质疑,一般来说,多有一个起点。
  老毛的家,就在古城平民聚居的寻常巷陌之中。他家斜对门的邻人,有一个远比他大的青年,靠修理自行车维持生计。这个贫贱的手艺人,也许因为职业积习,成了那个年代极少有的自行车发烧友。他某天在闹市终于发现了一辆传说中的三枪牌单车,便亡命地偷走了。孰料这是乐山最高首长的坐骑,于是判刑入狱。老毛中学时分,这个鹤立鸡群的贼刑满归来,开始了对他最初的潜移默化。

  那时,牢释犯统称坏分子。这个坏分子每夜收工,喜欢独坐街边拉京胡。因为音乐或者好奇,中学生老毛慢慢开始成了他家的常客。懵懂青涩的他,发现这个邻人像一个高深莫测的江湖奇人,随时聚集着一批奇形怪状且来路神秘的汉子。他们在一起大碗喝酒,分析时事,抨击当时的各种弊政,听得他心惊胆战,却又仿佛醍醐灌顶。
  他在这一批时代的流配归来者身上,发现了世道的秘密,开始一惊一乍地审视这个共和国的来历。一边是学校的五好学生进步青年,一边是街头的贱民聚会旁听者;两边的教育迥然不同,他像一个身负绝密的孩子,活在某种惊恐和不安中。
  类似的际遇,朱学勤兄也曾经在他的《失踪的思想家》中回忆过。而我的少年,也曾有大致相似的启蒙。我从无数故事和亲历中感知,在中国底层,无论处于怎样的兵荒马乱和高压恐吓之下,都一直有某种江湖道统在秘密传承。正是这样一些不惜扛枷负锁的人,在民间社会坚守常识,揭发真相,思考着国家民族的走向。
  而今,当霜鬓艰深的他,也成为这样一个纯粹的民间思想者之时,我在他那早已不复存在的深巷瓦砾中,似乎找到了那一起点。
  四
  1974年的中国,“文革”进入疲软整顿期。因为副统帅的决裂,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反思那个畸形时代的诸恶。这一年,高中毕业只能下乡落户的毛喻原,成为乐山周边山区的一个甘于挑粪的农民。
  他的母校乐山一中,曾经是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的所在。武大班师之后,馆藏的图书多数留给了该校。“文革”的焚书运动中,校方封存了那些“毒草”予以保护。这时,童蒙已开的老毛和他的平生兄弟莫斯等哥们儿,因为强烈的求知欲而无所求,于是开始了他们冒险的偷书计划——他们定期攀缘母校那些熟悉的门窗,像翻越一个愚昧罪恶的时代一样,直接进入民国的宝藏。那些沾濡着前朝精英手泽唇香的书卷,就这样流进了山野怀梦青年的私囊。所谓涓滴之珍啊,在最荒芜的年代,像一脉骨血暗传,就这样以最乱法的方式,滋润了这些穷乡僻壤青年的腹笥和远大视野。
  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青年——当多数同代人还在背诵最高指示时,他们早已熟稔了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了。因为知识,他很快成了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而村小边上孤独改造的某个老右派,又必然地成了他在乡村生活中唯一的朋友。仔细考察我们身边很多人的优异,皆因尘世间这样一些看似偶然甚至荒诞的际遇交往。
  那个时代的毛喻原,在真正的底层社会窥见了人民。他一边习武健身,甚至伪装成了一个民兵连连长,一边在心底纵情滋生着自己独立人格的反骨。他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独自策划查勘地形,准备了一个特别招展的大字横幅,密谋在某个深夜挂上乐山的最高楼房……
  他把与他同姓帝王的质疑和愤怒,凝聚在那一个节省口粮买来的巨幅长卷里。在临近行动的前夜,他忍不住告诉了那个老右派的忘年之交。但是,他接到了一个真正深通中国的前辈的劝阻和警告。那个为了成就他的前辈,中止了他的无谓冒险。他躲过了他的灭顶之灾,最后还惨不忍睹地看见了那个孤独男人,在一次被羞辱的爱情之后,乱刀自杀……
  有时,我总在想,一个男人的一生,究竟社会要提供多少生命和血泪,才能浇灌出这样一个另类啊。很显然,老毛正是在这样一些坚硬的残酷事件中,更深地看见了他所处的国运中的悲哀。

  五
  “文革”中坚持读书、思考甚至写作的少数青年,基本上成了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首批应试者。老毛和莫斯不约而同,甚至有些怀才不遇似的一起被西南农业大学录取。他分在茶叶之类的特产专业,其优质异秉依旧使他像高中时代一样,成了班上的骨干。
  但是,几乎从进校开始,老毛就对中国大学教育彻底失望。他在人群中横来直去,对周遭世界保持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其实,那时的大学,远比今天的大学要宽容和开放,而学生们多来自社会各界,独立人格和思考,也远比现在的孩子们要好。有那么一年,中国曾经允许高校学生竞选人大代表,一时间多数大学掀起了竞选热潮。
  老毛冷眼旁观各种弄潮儿的伺时而动,他无意躬与其盛;因为早在那时,他已经深怀制度性的绝望。鲁迅似乎说过:专制使人冷嘲。老毛内心的激愤往往也表现出以冷嘲,甚至还会以一些恶作剧的方式来调戏这个荒诞的时代。于是,在西农的选举热潮中,老毛和莫斯密谋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们暗中操刀,打造出一个竞选明星;展开系列像模像样的选战,借此在当年的重庆各大院校掀起民主启蒙的新浪潮。最后,在绝对可以胜出而获选人大代表的时刻,他们突然让这位同学宣布退出——他们与这种装模作样的假民主政治,不想有任何合作,更无意于勾肩搭背地联欢上位。
  大学四年,老毛甚至依旧保持着当年的窃书习惯——我们那一代大学男生,几乎多有这样的劣迹。那时,捉襟见肘的我辈买不起书,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的更多好书,依旧还是国家的禁书。在一个禁忌密布的国家,这也算突破知识封锁的无奈反抗而已。毕业前夕,他在干最后一票的时候,终于被发现……那时的学校还算开明,只是处分;然后在毕业分配的去向上,计划把他发配到一个大凉山的劳改农场当狱警——辅导罪犯们种茶。
  向来耿介慷慨的老毛,终于到了与既定命运彻底挥别的时刻。他在1981年就抗拒了毕业分配,放弃了那个年代大学生特有的光环,以及与之相随的国家干部身份和可以望见的现世安稳。他背负着简单行囊,在同学的惋惜和世人的诧异目光中,平静地回到他的乐山老家,开始了他终身独立的生活。
  六
  80年代初的中国,无数被侮辱被流放被惩罚的知识分子,平反回到了体制内,甚至多数成为体制的维护者。七七、七八级的大学生,今天很多人都成了所谓的国家栋梁,甚至开始接管这个国家。但很少有老毛这样的人,早早就清者自清,主动放弃了与浊世的合流。
  乐山古城的张公桥,大约是明代留下的古建。1982年的老毛,和他的哥们儿陈朴一起,在桥边搭起了一个租书店,同时兼营冰棍凉茶。两个大学生在当年做出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成了一道风景和闲话,传说于市民们的交头接耳中。
  他们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出租传道,并兼以维生。他们拒绝任何武打剑侠及流行通俗文学,刻意地保持着自己的品位和个性。这样一个临水的小木屋,几乎成了当年川西的一个文化码头;那黄昏中挑起的一盏孤灯,像传说中的峨眉侠道客栈一般,迎来送往着一拨一拨心怀天下的读书人。
  从知青年代开始,老毛就已经默默在书写自己的哲思。他以尼采般的诗体语言,刻画着自己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思考。他几乎从不投稿,那些玄奥华美且艰深的文字和思想,向来也乏真正的解人。他把租书赚来的微薄余利,拿来自费印刷了自己第一本思想散文著作《永恒的孤岛》。这本书当年便在文学江湖中隐隐流传,影响了很多民间书写者的品位。

  整个80年代,从开书店到参办函授大学,老毛一边给港台出版社译书,挣钱养家糊口,一边坚持着自己的民间写作。依旧自费印刷,陆续推出了思想散文《梦幻的大陆》、圣经体论著《爱情书》等代表作。1989年6月,他一生唯一的恩宠——寡母,也撒手尘寰了。他几乎无法面对时代和家庭的这些巨大死亡事件,一向健康的他突然倒海翻江地呕吐,差点也随侍慈母远行……
  七
  我见过当世许多身怀绝技的奇人异人,他们多在体制外蛰伏,不显山不露水,混迹于屠狗一辈草根生灵之中。但像老毛那样多才多艺且涉猎甚广的人,还是十分鲜见。他一边绝望于社会甚至华族,但又能满怀激情地去自个儿翻译自费印刷一些作品,来力图拯救这颓败的人世和族性。
  这些年来他著述的范围极广,其研究遍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如《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时代思想词典》《时代思想笔记》《精神就是精神的事》《玩笑历史与公司中国》《中国当代神话》《书法的迷障》《思想图像——对人和世界的描述》《疾病的哲学》《曾经与正经》《论人生的五大关系》《一个禁精神之欲的时代》等多达二十几种。
  他翻译的作品,也多是经过他的慧眼看中的读物。比如法拉奇的系列作品,以及《基督教精神史》《美国大政府的兴起》《回答莫斯科的圣经》《英美现当代诗选》《普拉丝诗选》《女人与自然》《坐九路汽车去天堂》《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选》《跨越5000年——改变世界的28种观念》等多种。而他参与编著和编辑的图书更多,更为有趣的是,他还坚持多年独自一人编辑并地下出版了一本同仁杂志《汉箴》,完全不为名利地为这个时代的读书种子提供着一份高雅的食单。
  他一个学农的人,却极富美术天才。他的彩笔画独特瑰丽,办过画展出过画册,深得圈内朋友喜爱。前几年他去大理看我,随便在古城街边瞟学了两天,就悟出了那些民间手艺人的木刻技法,立马买来工具就开始创作,为所有朋友木刻造像,个个栩栩如生形神俱佳。古人说造物嫉多才,但是老毛这样的浑厚灵秀人物,放在偌大的江湖中,反而优容自如,无伤于恶世的斧钺加身了。
  八
  走马观花花已老,倥偬人事又年年。
  而今的老毛恍然逼近花甲,所谓岁月霜雪,确已半染苍头了。青春的愤怒渐归秋水,在他貌似敦厚的常年笑容背后,仿佛一切的烈火哀愁都波澜不惊宠辱皆忘了。
  他喜欢音乐和美食,炉灶亲炙,一手回锅肉享誉江湖。更好玩的是,他还喜欢雀战。那年在大理,短暂淹留,他却专门去山下买来麻将和配套的麻将桌,把我和余世存团结在南村的明月院落中鏖战。
  他的桩功很深,与人拉手斗腕,扎马不移步,收放之间,抖腕能将对手飞出数步。就这样一看似棱角消磨几近温润如玉的半蔫老头,偶尔金刚怒目之际,依旧锋芒毕露。
  唐人钱起诗曰“散材非世用”,意思是说,这样的人物多与世相违,故而只能避居于荒野陵谷,求得个自己的快意平生,唐诗还说“今日散材遮不得,看看气色欲凌云”。在老毛身上,我是真正能感到这种云霄生涯的超脱高蹈之姿的。
  读老毛的忆旧散文,仿佛在共同回顾我们这一辈人的成长与挣扎,歌哭笑骂之中,足以辨识出一个世代的荒诞和残酷轨迹……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林徽因诗选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消沉,慈净——那一天一闪冷焰,一叶无声的坠地,仅证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 [点击阅读]
林海雪原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晚秋的拂晓,白霜蒙地,寒气砭骨,干冷干冷。军号悠扬,划过长空,冲破黎明的寂静。练兵场上,哨声、口令声、步伐声、劈刺的杀声,响成一片,雄壮嘹亮,杂而不乱,十分庄严威武。团参谋长少剑波,军容整洁,腰间的橙色皮带上,佩一支玲珑的枪,更显锝这位二十二岁的青年军官精悍俏爽,健美英俊。彵快步向一营练兵场走去。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水知道答案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从我开始拍摄水结晶,以全新的方法与水相识、相知至今,转眼便已8年。在此之前,我一直用波动测定法进行与水相关的研究。当我知道水还有结晶这种独特的"容颜"之后,才发现,水实际上还有着它的风情万种,甚至还通过它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我在研究中看见,与自来水相比,各种各样的天然水结晶可谓美丽至极;水听到了好听的音乐时所呈现的结晶,更是美不胜收。 [点击阅读]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王朔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哩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立”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点击阅读]
白门柳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暴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一块冲下来的其他梅树,都压在坍塌的岩层底下了。只有这一株,因为长得特别粗大硕壮,侥幸地活了下来。不过,它受到的伤残是如此厉害,以至整个躯干像从当中挨了一斧头似的,可怕地劈裂开来。伤口的部位,结痂累累,永远无法重合了。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