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砂之器 - 第一部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沙滩
  小孩堆小沙丘的手。
  小孩的手指头,在沙丘顶端钻了个洞眼。
  还是这只小孩的手,捧来海水,细心地往钻成碗形的洞眼里灌。洞眼里的水,渐渐往沙里渗,洞眼四周的沙变成黑色。
  小孩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插进沙丘,将被海水渗黑结成碗状的部分棒了起来。
  双手捧着它,缓慢地搬到石头上,准备并排放在刚才做好的沙碗旁。
  可是,石头上的沙碗,已经干涸变形。手上捧着的那一个,也赶上一阵风,被吹得七零八碎,完全毁坏了。
  2字幕:
  沙器
  3东北线羽后龟田站
  盛夏的早晨。
  短途区间列车徐徐开出站台。
  从上野乘直达快车羽黑号驰行九个小时,在羽后本庄改乘区间列车,第二站就到秋田县龟田镇。
  4车站的出口
  东北村镇上一个紧贴着山的荒僻的车站。
  在蝉的鸣叫声中,两个男子面带倦容,夹杂在稀少的旅客里,走出车站。今西(四十六岁)、吉村(二十七岁)。
  吉村:今西,上哪儿吃饭?
  今西:哦,就在附近找个地方解决吧。
  5车站食堂
  铺面的一半成了出售士特产的地方。
  顾客除今西、吉村外,别无他人。
  吉村大口吃着盖浇饭。
  今西一点儿胃口也没有。
  今西:到底是年轻人啊。
  吉村:啊?
  今西;能吃能睡,你真行啊。
  吉村:今西,你没睡好?
  今西:哦,刚到鹤冈附近就醒过来了。
  吉村:(笑嘻嘻地)那,你又作诗了吧?
  今西:头次来东北,本想胡诌几句,可工作没完,哪有心思呢。
  6镇上的街道
  一条盖满灰尘的马路。古镇上的一排排房屋。
  今西、吉村走在路上,响起橐橐的脚步声。他们的前方是一座警察局的破旧建筑物。
  7岩城警察局局长室
  局长在交替地看着两张名片。
  警察厅侦察一处警官①今西荣太郎、西蒲旧警察局便衣警察吉村弘。
  ①原文“警部补”,是警官职务之一,地位次于警视、警部。
  操东北口音的局长,带着几分紧张的神态,接待远方来客。
  局长:起初你们以为龟田是人名吧?
  今西:对了,侦察总部已经委托警察厅,通报东北各县了。可是受害人的线索,还是毫无头绪。
  局长:晤。
  今西:最后就剩下卡梅达②这句东北话的线索了。我们经过反复琢磨,断定可能是个地名,所以就跟你们联系,随即就……
  ②日语龟田二字的读音。

  局长:哦,原来是这样。你们特地从远方赶米,辛苦了。……正象你们看到的,这里是个小村镇,只要发生一丁点事儿,马上就会家喻户晓的。情况我们已经汇报过了,不馆在本地也是个老铺子了。
  8朝日屋
  一所古色古香的房子。
  翻阅旅馆的店簿。今西、吉村在笔记本上记下:
  茨城县水户市五轩镇山平忠介
  旅馆老板满口地道的东北腔。
  旅馆老板;那是个陌生的顾客,长相和衣着很不象样,所以我们不想收留,但他说钱嘛,不必担心,先交款也行。
  吉村:房钱如数付清了?
  旅馆老板:是的。他清早离店的时候,还给女佣人小费呢!
  吉村:那人有什么特征?
  旅馆老板:啊?
  今西:他个子多高?是一般个子,还是……
  9镇上的街道
  烈日当头。
  一名便衣警察领路,今西、吉村跟随着。
  10挂面铺前
  晾干了的挂面,闪闪发光,耀眼夺目。
  面铺老板娘向今西他们说明情况。
  吉村:是住在这儿附近吗?
  老板娘:不,还要过去些。
  吉村:那么,就在那一带罗。
  老板娘:对,对。
  吉村:那人就在这儿一直站了半个钟头?
  老板娘:不。有时蹲下,有时来回走动……这人有点奇怪。
  吉村:此外,他再没干什么别的?
  老板娘:是的。他象是在看我们做挂面,又好象不是。简直叫人捉摸不透。
  今西一言不发,始终定睛望着吉村同面铺老板娘攀谈。
  11衣川河边
  欢乐声。孩子们正在河里欢快地游泳,激起一阵阵浪花。
  岩城警察局的便衣警察、今西、吉村站在堤岸的草丛前擦汗。
  吉村:那人就在这里躺过?
  便衣:是的。
  吉村:只是在这里躺过,没干什么别的吗?
  便衣:这里没有闲逛的人,所以他很显眼。光是看到他的人,我接触的就有五六个。
  今西:(略加强语气)打那以后,那个人就销声匿迹,再也役有在这个镇上露面啦?
  便衣:是,是的。
  今西默默地点了点头。
  12山冈的道路
  今西和吉村在一棵老樱树的树荫下,蹲了下来。
  眼前是街道两旁的部分房屋和河流,远方是日本海。
  岩城警察局的便衣警察正在那边同镇上的过路人悠闲地攀谈着。
  今西:要说白费劲儿,不如说办不到。在旅馆店簿上登记的,恐怕是个假名字,地址也是随便捏造的,况且他在这个镇子里只呆了一天,就说跟踪追迹,也没个线索啊。

  吉村:不过,为慎重起见,咱们是不是先到附近村镇调查一下?
  今西:我认为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当地警察去完成。
  吉村:那么,今西你的意思是说,咱们该结束这个差事回去罗。
  今西默不作声。
  吉村:(失去信心但故作认真地加强语气)咱们好意思空手而归吗?
  今西双眸凝注着吉村。
  今西:(抑制感情)咱们专程来到秋田县,不带点象样的礼物回去,当然对不起侦察总部的同人罗!
  吉村一言不发。
  今西:侦察工作嘛,有时自忙一阵,甚至碰钉子,也在所难兔……至于那个人的情况,当然山以经几给当地告祭去调查。不过咱们既然来了,也不妨去附近村镇调查调查,看有没有人最近到东京去至今还没有回来的……要知道,除这句东北口音的卡梅达以外,咱们再没有什么稻草可捞了。
  吉村在聒耳的蝉声中,仿佛不耐烦似的,遥望着笼罩在远方天际的北海水平线上涌起的滚滚乌云。
  然后,突然吐出这么一句话。
  吉村:东北口音的卡梅达?
  (划过)
  13东京国营铁路蒲田调车场
  天空微微发亮。
  镁光灯喀嚓喀嚓地对着趴在铁路旁的尸体照着。
  检验处的工作人员和便衣警察们在活动,当中有今西和吉村的姿影。
  字幕:
  案件发生在昭和四十六年①六月二十四日清晨。
  地点在东京国营铁路蒲田调车场内。
  ①1971年
  14画面
  装上警车的尸体。
  今西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肇事现场的证物——一块带血迹的拳头大小的石头。
  疾驰的警车。
  在大学医院解剖的尸体。
  各种各样的化学试验反应。
  肇事现场的照片、穿着衣裳的照片等等,最后是解剖的照片。
  宇幕迭印在画面上。
  被害人年龄:六十至六十五岁,削瘦。
  服装:老式成衣,设标名字。
  足以证明身分的东西,如名片夹、钱包皮等一样也没
  有。
  血型:O型。
  死因;前头盖骨凹陷,象是被人用钝器(如石头、铁槌之类的东西)击伤头部及西部致命,并企图造成死者被火车压死的假象。
  胃内容物验出酒精成分。
  死去约莫三四个小时。
  15西蒲田警察局侦察总部
  酒吧女招待A在接受本厅一处三科科长的讯问。
  在旁的今西和吉村。

  字幕:
  被害人曾经到过的罗恩酒吧的女招待。
  科比:他是在十点到十点半之间来到酒吧的,对吗?
  女A:是的。
  科长:你怎么知道他说话带东北口音?
  女A:哦,因为他的语音带斯斯腔。
  ***
  接受讯问的女招待B。
  科长:他的话带地方口音吗?
  女B:是的。
  主任:(对女B)是你亲耳听见的,不错吧?
  女B:是的,地方口音很重。
  16罗恩酒吧
  一间不大的托列斯①酒吧。
  ①酒厂的名字。
  今西和吉村面对面坐在最里边的一个座间里。
  站在旁边的女招待A。
  柜台边站着待役和两名便衣警察,在场的还有女招待B。当时的情景又原原本本地重现。
  科长:你将客人叫的冷酒端到桌上以后,就要坐下来?
  女A:是的。可没等我坐下来,客人就说,我们有话要说,请你回避一下。
  科长;是那个年轻人说的吧?
  女A:是,是这边的那一伙。(指着吉村)
  科长:那么你呢?
  女A:我就去陪柜台前的客人了。
  女招待A提心吊胆地走去,坐下。
  科长:(对侍役)两人离开这儿的时候,快到十一点半了吧?
  侍役:是的。
  科长:共上了三次给酒,那两个人一直在埋头倾谈……不,是他(指着今西)同这个年轻人(指着吉村)在聚精会神地谈论些什么,是吗?
  侍役:是的。
  科长:他们谈些什么呢?那儿离这儿很近嘛。
  侍役:是啊……可当时在放唱片,他们的话声又低……
  科长:那么,那个男的(指着今西)同这个人聚精会神地谈论,依你看,他们俩象是什么关系呢?是在商谈买卖,还是朋友叙旧?
  侍役、女招待们在回想着。
  科长:内容记不清也没关系,总会记得片言只语吧。
  女招待A、B悄悄地议论开了。
  女A:你没注意吗?
  女B:嗯。
  女A:当时我正给他们端去新添的冷酒。
  女B:(歪着脑袋)晤,我什么也没……
  女A:当我第二次上冷酒的时候,确实听见了一句什么卡梅达。
  今西、吉村直勾勾地望着女招待A。
  科长:卡梅达?
  侍役和便衣警察也在望着女招待A。
  女A:是的,他们两三次谈到这句话。什么卡梅达怎么啦,卡梅达没变之类的。
  今西用锐利的眼光盯住女招待A。
  科长:卡梅达?肯定是卡梅达?
  女A:是,没错。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豹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神谷芳雄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职员。他逍遥自在,只是在父亲担任董事的商事公司的调查科里当个科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所以难怪他忘了不了刚学会的酒的味道和替他端上这酒的美人的勉力,不由得频繁出入那家离京桥不远、坐落在一条小巷里的名叫阿佛洛狄忒的咖啡店。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变形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点击阅读]
古都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在城里狭窄的院落里,这棵枫树可算是大树了。树干比千重子的腰围还粗。当然,它那粗老的树皮,长满青苔的树干,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娇嫩的身躯……枫树的树干在千重子腰间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倾;在比千重子的头部还高的地方,向右倾斜得更厉害了。枝桠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占据了整个庭院。它那长长的枝梢,也许是负荷太重,有点下垂了。 [点击阅读]
同时代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妹妹:我从记事的年代就常常地想,我这辈子总得抽时间把这事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写,虽然我相信一定能够按当初确定的写法毫不偏离地写下去,然而回头看看写出来的东西,又踌蹰不前了。所以此刻打算给你写这个信。妹妹,你那下身穿工作裤上身穿红衬衫,衬衫下摆打成结,露出肚子,宽宽的额头也袒露无遗,而且笑容满面的照片,还有那前额头发全用发夹子夹住的彩色幻灯照片,我全看到了。 [点击阅读]
名利场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