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邵燕祥散文集 - "基度山"外话恩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春节后有一天,偶从电视机上拨出电影《基度山伯爵》。如果说,在五十、六十年代的中国,曾有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等外国文学作品的风行,值得在什么史册上添注一笔的话,那末,到了六七十年代,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是值得一提的。那时候,在公众的书市、书架、书桌上,所有被**谥为"封、资、修"、"名、洋、古"的文学著作,都已扫荡一空。但是解放前上海出版的蒋学模译《基度山恩仇记》四卷本,则因**的青睐,而在一定范围内传阅不歇。一百年前法国的大仲马,不会想到他会在此时此地暗中走红;经济学者蒋学模教授,更是万也想不到他的本行功业全被抹煞之际,他的大名竟是随附着水手丹特斯的报仇故事而为人所知。**是怎么发现这本书的?是因浏览国外电影而及此书,还是有谁向她推荐的?如此等等,大可不必深究。**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正如她格外喜欢《飘》(旧译《乱世佳人》),倒是个有趣的问题。这部小说和据以改编的电影,贯穿人物就是马赛水手爱德蒙·丹特斯,他被几个萧艾小人所陷害,羁押海上伊夫岛,后来越狱出来,由于意外得到一批珍宝,他借助于金钱的力量,一个一个地收拾了他的几个仇家。这样一个报仇的故事,一般认为属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旧译《侠隐记》)等当时连载畅销、后来长久流传的通俗小说,似乎难登大雅之堂。30年代郑振铎《文学大纲》曾经点到书名,50年代以后,法国文学除了巴尔扎克得蒙圣眷外,连什么左拉、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都打入冷宫,更遑论大仲马了。只在五六十年代之交,《世界文学》上发表一篇苏联文艺学家多宾论情节的提炼和展开的论文,里面以《基度山恩仇记》开头人物两两出场为例,论述小说家笔下的层次和匠心;如果我的记忆不错的话,这是大仲马此书惟一一次见诸当年报刊。而**大约并未见到,在她有关样板戏和其他文艺问题的讲话里,谈到艺术结构,根本没涉及过大仲马。这也可以反证,**爱读此书,一定另有缘由;但不像**对《红与黑》一书的观感,有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记录,因此,我们只好试加猜测了。1966年10月,赵丹、郑君里、陈鲤庭,这三位30年代上海电影界的过来人,同时遭到抄家。后来查明,此前**曾经对"林办"主任叶群说过:"现在趁乱的时候,你给我抓了这个仇人,你有什么仇人,我也替你去抓。"一个这样处心积虑,必欲报仇的人,别有会心地爱读《基度山恩仇记》,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深奥之处。丹特斯要报的仇,是我们习惯所说,与"杀父之仇"对举的"夺妻之恨",加上无妄临头的牢狱之灾。虽说陷害他时找的借口,也多少与当时政治即拿破仑和反拿破仑的背景有关,但并不是出于政治动机的人身迫害。丹特斯报的是个人之仇,但他是被不义之人迫害,值得同情。**报仇,很难相提并论。**迫害的人多矣,恐怕情况也各有不同。她是利用政治权力和政治动乱时机以遂其报仇心愿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扫清她从政道路上的障碍。如赵丹等人,其实是她早年的同事和朋友,未必有什么积怨;他们之成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只是因他们对她30年代上海生涯知之甚稔,而那一段**的行藏,恰恰是**党内有些人反对她成为**合法配偶的理由,因此也成了她自己的心病。这些可怜的"旧雨"还够不上称为她的"仇人"。她目为"仇人",而要在文革中借机报复的,是在高层,延安时期对她的"入闱"持不同意见者首当其冲,其次便是在她深感受挫和"被压制"的心理以至心理变态下视为敌对的人。由于她的活动范围在政治权力圈中,她的"仇人"或亦可称"政敌"了吧。从这一点解释**文革中之所为,也不失为一个可取的角度。我以为,不仅对**,许多文革中的现象,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即所谓"官报私仇"是也。从**的正统理论来说,不主张"个人复仇",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来解决"阶级仇"和"民族恨"(而**认为民族问题归根结底也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人的阶级性》一文中,还把"报复性"列为农民阶级之阶级性的负面表现之一。从若干党内教材和文艺作品中,也都表明个人急于报仇,往往成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行为,干扰革命大局。如《红色娘子军》剧中的女主角,就是从个人报仇出发,认识到让整个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才是惟一的出路,这标志着她阶级觉悟的提高,政治上的成熟。然而,我们看到,革命队伍重在吸收"苦大仇深"的人入伍,即使由于"苦大仇深"而在总的革命行动中发生个人的过火行为,也往往会以"朴素的阶级感情"而取得谅解。与此相应,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把私人动机汇入革命行动,包皮括我们称为"官报私仇"在内。由于革命的群众运动在发动之初总是要反"右",而不惜大量依靠"勇敢分子",且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的土改、肃反,到全国执政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无法律条款可依,不是按法律程序办事,其中大小掌权者的个人打击报复,夹杂在似乎光明正大的运动之中,甚至达到**裸的地步,也不足为奇。在下面,不过添了些小小无名的冤死鬼;而在上面,如**者,矛头所向就是周恩来等一干人了。中国江湖上俗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30年代后期熬到60年代中期,将近三十年,才等来报仇的机会,要说韧性,也还是有一些的。她的报仇,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实现了的,但她依靠的并非丹特斯那样是倘来的金钱,而是多少年间苦心积累的政治权力。中国历史上,报仇雪耻作为能够掀动千万人的文化心理,是贯串了几千年的一条线。古之宗法社会,没有阶级的概念,但报君父之仇,报家国之仇,史不绝书,且多树作英雄式的楷模;报恩的事也有,但总不如报仇之轰轰烈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千秋佳话,而所谓报恩也者,也往往与报仇有关,或是在双方仇杀中帮了弱者一把,或是帮助别人报了仇,最终得到了回馈;当然也有的是报"知遇之恩",就去替恩人卖命报仇。恩仇之间,正义或非正义的对立和转化是非常复杂的。鲁迅不止一次引用过乡先贤、明末王思任的一句名言:"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在我们绍兴、山阴这个老家,一说报仇雪耻,就想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报了仇;不过想一想他的对手中,那个伍子胥,倒也是个复仇的力行者,先是报楚平王杀父之仇,后来,他又被吴王夫差冤杀,临死则表示要挖下他的眼悬在都城东门,"以观越之入灭吴也",好看看夫差的下场,他是虽死也不忘仇家的。如此种种,恩恩仇仇的观念和实例,通过正规的训教,民间的说部和戏曲,对中国人影响至深。至今也还是武侠小说中的永恒主题。要了解中国文化,固然须知道中国人的爱,是怎样取得和实现的,尤其不可不知他们的仇恨,一般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表现和解决--化解,还是报复?特别是当握有权力者怀恨在心的时候,那末他们的报仇和雪耻,就会波及本不相干的人。李广一介武夫,打败仗撤职回乡,一天夜里喝了酒过霸陵亭,霸陵尉拦住他不让夜行,从人报名:"故李将军!"那小官也喝了酒,趁着酒劲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这下子大伤了李广的脸面,他是记仇的,不久,皇帝又召他出来做官,他请求带上那个霸陵尉,到军中就给斩了。霸陵尉说了一句不入耳的话,刺了李广为将遭贬、废为庶人这一根最敏感的神经,"故将军"认为是奇耻大辱,睚眦必报,小小尉官自然倒霉了。都说"李广难封",官运不济,倘若他封侯拜相,更不用说当上皇帝,那说不定就要搞"扩大化",把所有地方巡夜查夜的官员兵丁亭尉县尉通通杀掉了。希望有心人能好好研究一下仇恨和复仇、羞耻和雪耻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具体内容,以至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今天是从昨天而来,今天生活中也还留着昨天的残迹,**自是一例,但远非孤例。1999年2月23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0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坚硬如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以革命的名义等我死过之后,安静下来,我会重新思考我的一生,言论、行为和我行走的姿势及对那鸡屎狗粪的爱情的破解。那儿是一片温柔之乡,是思考的上好去处。思考在那儿如柳絮飘落样轻柔美丽,灿若桃花。可眼下,他们以革命的名义,已经把执行枪决的枪口对准了我和红梅的后脑。死亡卡住了我思考的咽喉,我只能雄赳赳,赴刑场,迎着枪弹去;气昂昂,笑生死,跨过阴阳桥。临刑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无所愁。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