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山楂树之恋 - 《山楂树之恋》在线阅读·尾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老三走了,按他的遗愿,他的遗体火化后,埋在了那棵山楂树下。他不是抗日烈士,但西村坪大队按因公殉职处理,让他埋在那里。“文革”初期,那些抗日烈士的墓碑都被当作“四旧”挖掉了,所以老三也没立墓碑。
  老三的爸爸对静秋说:“他坚持要埋在这里,我们都离得远,我就把他托付给你了——”
  老三生前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装在一个军用挂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他在一个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他身边只有一张静秋六岁时的照片和那封十六个字的信。他一直保存着,也放在那个军用挂包里。孙建民把这些东西都交给了静秋。
  每年的五月,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心理作用,她觉得那树上的花比老三送去的那些花更红了。
  十年后,静秋考上L大英文系的硕士研究生。
  二十年后,静秋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三十年后,静秋已经任教于美国的一所大学。今年,她会带着女儿飞回那棵山楂树下,看望老三。
  她会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孙建新(老三)逝世三十周年
  套黄颜的话,《山楂树之恋》不是我写的,我越俎代庖写后记,是为代。
  艾米很早就“威胁”我说:“网友想看你的故事,我要把你的故事码出来。”但我是个没故事的人,因为我一贯活得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地“平凡-LIZE”自己的生活。灾难还没到来,已预先在心中做了最坏的准备,那份恐惧和痛苦已经分散到灾难来临之前的那些日子里去了。当灾难真正到来的时候,内心已经不能感受那份冲击和震动。同样,当幸福来临的时候,我总是警告自己:福兮祸之所伏,不要太高兴,欢喜必有愁来到。于是对幸福的感受又被对灾难的预悸冲淡了。
  这样活着,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倒,但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大喜大悲的权利,终于将生活兑成了一杯温开水,蜷缩在二十七度的恒温之中,昏昏欲睡。
  最终想到让艾米把老三的故事写出来,是因为今年恰逢老三逝世三十周年,我准备回国看望老三,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贴在网上也是一种纪念。艾米看了老三的故事,欣然答应,于是有了《山楂树之恋》。
  我首先要感谢艾米的生花妙笔,那是我无法企及的。我给她的,仅仅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在一个非常粗糙的本子上写下的非常粗糙的东西。我那时所有的文学知识都来自于我看过的那几本书。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写的时候没有交代当时的背景。我那时的思想也受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写出来的东西摆脱不了当时独霸文坛的那种“党八股”风格。

  艾米就以这样一个幼稚、粗糙而且僵化的东西为蓝本,写出了一个引众多网友竞相泪下的故事,这应该归功于艾米独特的文笔、文眼与文心。艾米的文笔之好,有目共睹。有人曾批评她写的《致命的温柔》,说她“这么好的文笔,为什么不写点有意义的题材”。一个题材有没有意义,要看是对谁而言,在此我无意探讨《致命的温柔》究竟有没有意义,我只想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即便那些批评她的人,对她的文笔也是赞不绝口的。在我看来,艾米的文笔好就好在朴实无华,生动活泼,亦庄亦谐。她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或者结构的复杂。她写的东西,词汇很通俗,读过几年中学的人就能理解。她写的句子都不长,很少有长得转行的句子。但她刻画的人物却不仅生动,而且深刻,使人过目不忘。
  听艾米说曾有人给她发悄悄话,说她写的男性*都是一类人,女性*也是一类人。也许说这话的人对“一类”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我们知道艾米刻画出了“多类”男性*和女性*,每个人物(包括次要人物)都是那么鲜明生动,几乎都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我们在生活中或别的小说中看到某个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人跟小昆一样”,或者“这个人不如黄颜”,或者 “这句话怎么像是唐小琳说的”,这说明艾米笔下的人物已经“活起来”了,不再是“人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她写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众男性*与女性*,但我们绝对不会张冠李戴,不会把小白当成何塞,也不会把周建新当成孙建新。
  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老三拿来跟黄颜比较的时候,就证明艾米刻画人物非常成功,因为黄颜已经成了某类男性*的代名词。称不称得上伟大的情人,先跟黄颜比试比试,比不过的,就干脆一边歇着。老三在跟黄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赢得了一批粉丝,以他的“酸”战胜了黄颜,但又以他的过早离去输给了黄颜。
  我在这里开这个不合时宜的玩笑,是想说明即便是两个非常类似的人物,艾米写出来也能让大家清楚地感到谁是谁。写两类不同的人写得让人看出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是很简单的。写同一类人,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才需要一点功夫。
  艾米能把人物写得这样活灵活现,是因为她有一双敏锐的文眼。鲁迅曾说过,要最节省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艾米不管写什么人,都能最直接最简要地画出那对“眼睛”。《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一些配角,如“弟媳妇”、张一、“铜婆婆”之类,我曾花大量篇幅写在我那篇回忆录中,加了很多评语来区别这些人,但艾米抓住几个侧面,寥寥数句,就把这些人物活生生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很多时候,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我们大家都看见了,听见了,甚至经历了,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写出来,感动人的程度却是不同的。像我们著名的“憨包子”弟弟,我是看着他长大的,知道他小时候很多趣事,但我无法用极短的篇幅,写出一个让众多网人痴迷的弟弟。是经艾米的妙笔点拨,才让我发现弟弟的可爱就可爱在他的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却是很不相同的。客观的世界只有一个,但人们心目中的主观世界,或者说这个客观世界折射在每个人心目中的映象是非常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用在这里。
  有人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所以说,不是艾米幸运地跟这么多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是这些人幸运地被艾米发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并通过她的笔,使这些人走到网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认同。老三被埋在我那个本子里近三十年,也曾给人看过,也曾对人讲过,但他们感动的程度,不能望及山楂迷们之项背。老三是借着艾米的笔走上网络,才成了风靡“艾园”以至于风靡“原创网”的一个人物。
  艾米敏锐的文眼来自于她玲珑剔透的文心。她是一个爱美的人,善于发现美、挖掘美、表达美、深化美。艾米总能从一个人物身上看到他或她最可爱的地方,所以她才能用她的文笔写出这些可爱的人物。
  艾米说她写《十年忽悠》的时候,并不曾洒落一滴泪,这我完全相信,因为那段回忆对她来说是珍贵的财富。不论黄颜是否跟她在一起,她对于黄颜这个人始终是肯定的,他的那些品质她始终是欣赏的,她不会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就否定他的价值。但艾米在写《山楂树之恋》的时候,却多次流泪,伤心到令黄颜胆战心惊、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诺言、亲自操刀的地步。她的心为别人的故事而感动,她的泪为别人的故事而流淌,不禁使我想起老三的话:“男人不兴为自己流泪,男人也不兴为别人流泪?”问得好,问得理直气壮。可惜没有人惊异于女人的流泪,不然艾米也可以理直气壮地问这句话。
  艾米写的几个连载,都是像滚雪球一样,一路滚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到最后几天,真是人声鼎沸,欲罢不能,很多潜水多年的读者都冒出水面,诉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写故事写到让人痴迷,让人上瘾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
  有关艾米的文笔、文眼和文心的描述,也适用于黄颜,只不过黄颜有“男子汉”的大帽子压顶,比较羞于展现自己柔和温情的一面。但黄颜不仅包揽了全部家务,每天接送艾米,辛勤管理艾园,而且撰写了《山楂树之恋》的很多章节。听艾米讲,有不少可能令她泪眼婆娑的章节,黄颜都预先替她写好了初稿,免得她太过伤心,影响身体,她只需过个目,染上艾米腔,就可以贴了。

  在此对艾、黄两人一并致谢。
  这段时间,我每天跟读《山楂树之恋》,但我读得更多的是大家的跟帖。这段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的跟帖却是全新的。看这段故事和看这段故事在别人心中激起的波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我非常惊异于每天跟帖数目之多,言辞之真诚,内容之感人。大家帮我体会出了很多我自己不曾体会、不敢体会的东西,让我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再一次认识老三的动人之处。
  能为别人的故事感动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轻的。看书流眼泪,替古人担忧,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曾经非常不屑的事情,总觉得故事就是故事,或者是作者编出来的,或者是已经过去了的,为故事人物的命运一唱三叹是很幼稚的举动。但读跟帖的经历使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一个人,只有当他或她还能为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事感动、担心、焦虑的时候,他或她的心才真正活着,真正年轻。世界因为这种“替古人担忧”式的关心而结成一个整体,个人因为这种看似幼稚的共鸣而不再孤独。一切我们认为真善美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为之感动,不管这个真善美会不会影响到我们下一顿晚餐,也不管这个真善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不屑。
  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鼻尖下的那一点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活是平面的,我们的世界是狭窄的,我们的灵魂是孤独的。如果我们只为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我们的精神是苍白的,我们的形象是渺小的,我们的幸福是自私的。如果我们因为别人在喜怒哀乐而愤懑,而嘲笑,而讥讽,那我们的心灵是扭曲的,我们的灵魂是丑恶的,我们不仅在降低自己的生活情调,也在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
  这几十天当中,每天都有几千人聚在“山楂树”下,看帖,跟帖,讨论,建议。到最后几天,已经达到每天上万人次。我想,老三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的活法和爱法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肯定,鼓励了这么多人珍惜身边人、珍惜平凡的生活。
  很多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很多人留下了肺腑之言,很多人洒下了同情之泪,这些都令我感动到泪流满面。我会把大家的问候、嘱托、期待与敬慕带到老三身边,告诉他:三十年之后,仍然有这么多人为你感动,为你洒下一掬热泪,你活在很多人心里。人生得一知己,便已足矣;人生得如此众多知己,九泉之下定然无憾。
  再一次感谢艾、黄两位和所有跟读《山楂树之恋》的网友。很久没用汉语写东西,词不达意,挂一漏万,还请大家原谅。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