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日本的黑雾 - 朝鲜战争的策划 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经常谈到的问题是“究竟是南北哪一方先发动进攻的”,至今这仍然是个有趣的谜。美国国务院发表的文件断言是北朝鲜入侵的:“关于北朝鲜军队在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日)拂晓前(朝鲜时间)越过三八线、全力向大韩民国发动进攻的最初的正式报告,是美国驻朝鲜大使约翰·杰·穆乔发出的。国务院于星期六晚上(即六月二十四日东部夏季时间下午九时二十六分)收到该大使的报告。北朝鲜共产党政权对大韩民国发动的突然袭击,乃是对世界和平的疯狂进攻。这是对在一个独立的政府治理下的爱好和平的人民发动的突然袭击,而这个政府是由人民自己选出、在联合国的协助下成立、并且得到世界上大多数自由国家的承认的。”(《朝鲜问题白皮书》)由于这一天正好是星期日,有些人把这次突然袭击看作与对珍珠港的攻击属于同一性质。
  约翰·根室写道:“(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日)清晨,我同妻子一起从京都回到东京,又径直到日光去旅行。临开车时,惠特尼少将来给我们送行。他说,他不能同我们一起到日光旅行去了,因为按照麦克阿瑟的吩咐,刚好在这个星期日他必须到总司令部(指美军总司令部。——译者注)去。但是当时我们并没认为这是由于出了什么意外的事,因为总司令部的高级官员星期日被召去也是常有的事。时间是上午八时二十分,想来总司令部里还没有人知道恰好那时候在朝鲜发生的事件。我们到了日光,参观了寺院——那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名胜之一。正要吃午饭时,一名高级官员突然被喊去接电话。他一回到我身边就低声说:‘大消息:韩国军队向北朝鲜发动进攻了。’”(《麦克阿瑟之谜》)
  根室的这段文章在各种书里经常被引用。据说那个高级官员当时确实会悄悄地说过:“韩国军队向北朝鲜发动进攻了。”根室接着写道;“关于哪一方先发动侵略的问题,这则新闻闹了大错,但是……”根室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变更了主客位置。意思就是说,那个高级官员是由于过度兴奋而说颠倒了的。
  根室接着写道“东京的总司令部自不用说,连驻在韩国的美国人也完全出乎意外。他们都非常惊愕,仿佛是太阳突然消失了一样。北朝鲜方面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战术上的真正的奇袭,甚至还是战略上的奇袭。老实说,这次我们比在珍珠港事件中还要丢脸。我们不仅闭着眼睛,而且全身都在酣睡。”
  这篇报道所写的也就成了日本国民对朝鲜战争的印象。当时日本各报第一次报道这则消息时,都用了《北朝鲜军队入侵三八线》的大字标题。因此,大多数日本人至今仍相信是北朝鲜向南朝鲜进攻的。
  据根室报道,六月二十五日早晨,北朝鲜方面派出包皮括正规军四个师和三个警备旅的大军发动进攻。在战线上投入七万官兵,坦克约七十辆,在四个不同的地点同时行动。根室还说过大意如下的话:集结这么多军队,发给武器和装备,于预定日期,在广阔的战线上一齐发动预定的进攻,至少也需要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如果情况真是这样,三八线上的这些动静,难道华盛顿的五角大楼竟一点也不知道吗?在那以前,三八线两侧会发生过不下数百次小战斗,局势极为紧张。实际上美国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战争爆发前两天,曾到三八线前沿的战壕里视察,刚回到东京。如果说美国的情报网对北面“突然袭击”的活动完全是“闭着眼睛,而且全身都在酣睡”,那可就太松弛了。

  华盛顿的新闻记者们想把这一点弄清楚,曾向中央情报局局长罗斯克·霍·希伦凯特海军少将提出过疑问。他回答说“朝鲜处在本周或下周也许就会发动侵略的状态,”并且说美国的情报机关是了解这种情况的。这位少将第二天还出席了参议院预算委员会的秘密会议,他一方面要共和党议员们确信“这并不是出乎美国情报网意料的事”,同时却又说:“北朝鲜军队一年前就具备了侵略南朝鲜的实力,但是他们会不会真地发动进攻,以及按照怎样的预定计划来发动进攻,这是无法逆料的。”这番话和他前面讲的话是有出入的。第二天,他被召到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在秘密会议上又进一步作了说明。据说由于希伦凯特少将这次的证词与以前的含糊不清的谈话迥然不同,还出示了情报机关那些装订成册的报告,证明这并不是出乎自己意料的事,因此,从会议室里出来的委员们便相信了“中央情报局干得不错”。(伊·弗·斯通:《朝鲜战争秘史》)
  那末,东京的麦克阿瑟的司令部又是怎样呢?根室为麦克阿瑟辩护说:“但是,麦克阿瑟没有怎么注意朝鲜。在战争发生以前,他只到朝鲜去过一次,而且只待了一天——那次是去参加一九四八年八月举行的韩国独立庆典。在八月十五日韩国独立后,无论在政洽上或军事上,麦克阿瑟对朝鲜都没有任何责任。元帅这方面是无可非议的。朝鲜不在他的管辖之下。”然而大概根室毕竟感到像这样也实在说不过去,紧接着又委婉地责备道:“但是另一方面,作为美国远东军最高司令官,他本应更深切地注意朝鲜的事态吧。”说朝鲜不在麦克阿瑟的管辖之下,就等于说朝鲜不在远东军司令部的管辖之下。谁听了都会觉得这话很可笑,只能认为是强词夺理的诡辩。霍奇中将是作为司令驻在朝鲜的,不用说,他经常与远东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保持联系。
  而且,难道麦克阿瑟的最高情报长官——情报部部长威洛比也跟华盛顿一样,事先不知道北朝鲜军队的入侵吗?
  与上述的报道相反,在爆发战争的六月二十五日清晨,平壤广播电台播送了内务省的公报。公报说:“南朝鲜伪国防军突于二十五日拂晓在三八线全线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发动了意外的进攻。敌军在黄海道的海州西部地区与金川地区以及江原道的铁原地区,侵入三八线以北地区一公里至二公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务省已命令共和国警备队将侵入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敌人予以击退。目前,共和国警备队正抵抗着敌人,展开了激烈的防御战。共和国警备队击退了从襄阳方面侵入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敌人。”

  根据种种数据,可以大体看出南朝鲜方面预见到战争的爆发,而且采取了种种准备措施。但是无从知道北朝鲜方面是否也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不是由于北朝鲜在这方面的数据不多,就是由于他们“完全没有”采取“措施”。但是根据常识判断,后一种情况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在那以前,三八线事实上发生过一千多次小战斗,而且很难设想北朝鲜一点也没有搜集到后文里将要提到的南朝鲜方面备战的情报。北朝鲜遭到南朝鲜方面的“入侵”后,立即迎击,轻而易举地将南朝鲜军队击退,而且猛烈地追击。因此,很难设想当时北朝鲜仅仅作了防御准备,只部署了人数不多的警备队。根室会谈到北朝鲜的部署情况。美国着名军事记者汉逊·鲍德温也报道说:“三八线上部署着北朝鲜四个师的主力以及据报是警备旅的两支部队。前线上部署着据信是日本造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苏联式一二二毫米野战炮约三十门,以及其他重装备,部队的集结日益明显了。”报道中列举的数字究竟有几分可信,这姑作别论;不过北朝鲜恐怕是配备了能够立即从防御转入大举进攻的兵力。
  麦克阿瑟退役后,他本人也就这一点提出过证词。关于战前北朝鲜军队的部署,他曾说:“双方都耝织了可以称作轻装备的部队。南朝鲜国境警备队的实力比正规警察强一些,他们当然是警卫边境的,但是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就我的记忆所及,北朝鲜军队中的保安队编成他们所谓的四个旅,其实力几乎相当于北朝鲜的正规军。但是北朝鲜方面还在沿着三八线部署的保安队后方,组织了新的队伍。这支队伍是在严密的情形下组织的。总之,北朝鲜军队是部署在远离三八线的地方。那是为了防御、而不是为了进攻所作的部署。”
  这是一段奇怪的证词。麦克阿瑟作证说,北朝鲜并未为进攻而部署兵力。这是他被免职之后说的,怎么能用这番话来解释美国向联合国提出这个问题时所指控的北朝鲜的侵略呢?关于这事,斯通也写道:“北朝鲜方面为什么不等完全准备就緖之后再发动侵略呢?其原因恐怕威洛比少将会予以说明。”
  一年之后,威洛比所说的下面这段话是与斯通的话前后相呼应的。他说:“数周以来,北朝鲜全部军队一直待命出发,沿着三八线做好了随时可以出动的准备。”美国参议员就美国情报机关的效能问题向艾奇逊提出质问时,艾奇逊说:“我不认为情报工作方面有什么失误。”关于北朝鲜军队的意图的情报,迄今常举的实例是六月二十五日以前提出的两个报告。其中之一是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的每周综合情报。这个情报说,一九五〇年三月十日“收到了关于北朝鲜人民军预定在一九五〇年六月开始侵略的报告”。美国远东军总司令指的当然是麦克阿瑟。另外,关于韩国一旦与北朝鲜交战,美国准备给予多大程度的支持的问题,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康纳利接见华盛顿一家有影响的周刊的记者时会发表谈话,经东京的英文报纸《日本时报》(五月三日)予以转载。该报的大字标题是:《康纳利预言共产党军队要把美军从南朝鲜赶出去》。

  不管麦克阿瑟怎样闪烁其词,但美国方面确实会频频收到关于南朝鲜也许会向北朝鲜寻衅的警报。希伦凯特海军少将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第二任局长(这一年的十月,他被免职,由大名鼎鼎的艾伦·杜勒斯继任)。他在任时,曾获得“美国情报机关干得不错”的赞语。华盛顿的情报机关当然知道这些警报。不言而喻,东京的情报部也是知道的。东京的情报机关在朝鲜布下的情报网势必比华盛顿布下的要多,不论从地理方面来看还是从当地驻军的直接影响来看,这都是不难想象的。在朝鲜搜集到的情报间或直接发往华盛顿,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认为情报是由东京转发的,也许更为妥当。正如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各种记录所表明的,美军总司令部情报部拥有无与伦比的情报网,是堪称头等的情报机关。其中有“反间谍队”、独立的坎农机关、以及所谓Y机关等等,共投下数十亿圆巨款,并动员一切机构,专门搞关于中国、北朝鲜和苏联的情报,连各种密码以及来往信件都通过秘密手段搞到手。
  情况既然如此,为什么偏又给人以遭到了“突然袭击”的印象,在美国国内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也大吵一通呢?而且,美军总司令部的气氛为什么还悠闲到使根室在星期日去日光游览的程度呢?这里,我不由得联想到,每当一个犯人蓄谋犯罪时,他总是先设法让旁人以为他当时不在现场。在这一事件中,美军把韩国军队部署在三八线前面,而且声言他们始终是处于防御的状态,未能预料到北朝鲜的进攻。这就是美国证明自己当时“不在现场”的手法。
  六月二十四日——即战斗开始的前一天,联合国的现场观察员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了一份报告,旨在说明“韩国军队不可能进行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这对美国来说,也成了非常合适的“不在现场”的证明。
或许您还会喜欢: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
人性的记录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公众的记忆力是短暂的。曾几何时。埃奇韦尔男爵四世-乔治-艾尔弗雷德-圣文森特-马什被害一案引起巨大轰动和好奇,而今一切已成旧事,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轰动一时的消息。人们谈起这案子时从未公开说及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我得说,这全都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他自己不想出现在案子里。也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功劳就算到别人头上。更何况。按照波洛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案子是他的一个失败。 [点击阅读]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坑地阵亡战士纪念碑四周长满了玫瑰。这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杂乱丛生,小草透不过气来。白色的小花开着,像纸一样卷起。花儿簌簌作响。天色破晓,就快天亮了。每天早上独自穿过马路去往磨坊的路上,温迪施数着一天的时光。在纪念碑前,他数着年头。每当自行车过了纪念碑后的第一棵杨树,他数着天数,从那儿他骑向同一个坑地。夜晚,每当温迪施锁上磨坊,他又数上一遍年头和天数。他远远地看着小小的白玫瑰、阵亡战士纪念碑和杨树。 [点击阅读]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作品简介StefanZweig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茨威格便“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从地球到月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点击阅读]
他们来到巴格达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一克罗斯毕上尉从银行里走出来,好象刚刚兑换完支票,发现自己存折上的钱比估计的还要多一些,因此满面春风,喜气溢于形色。克罗斯毕上尉看上去很自鸣得意,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五短身材,粗壮结实,脸色红润,蓄着很短的带军人风度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有点摇晃,衣着稍许有点惹人注目。他爱听有趣的故事,人们都很喜欢他。他愉快乐观,普普通通,待人和善,尚未结婚,没有什么超凡拔群之处。在东方,象克罗斯毕这样的人很多。 [点击阅读]
他杀的疑惑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最早发现山桥启太郎死去的,是山桥的夫人佐代子。那天,山桥从早晨起就失去了踪影。其实,说“从早晨起”还不正确。山桥离开自己家的时候,是前一天晚上9点以后。他从公司下班回家,吃了晚饭以后,说有一些东西要写,便去了附近当作工作室的公寓里。山桥在学生时代起就喜欢写诗歌和小说,还亲自主恃着一份《同人》杂志,屡次在文艺类杂志的有奖征稿中人眩对他来说,写作几乎已经超越了纯兴趣的阶段。 [点击阅读]
以眨眼干杯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她有个大目的1以深蓝色的蓝宝石为中心,围绕镶嵌着一圈小小的钻石。把这些宝石连接到一起的,是灿灿发光的黄金。卖点在于其非凡的品质。项链、挂坠、耳环、再加上一对手镯,共计七千四百三十万日元。旁边是一条用红宝石、钻石和水晶组合而成的项链,二千八百万日元。耳环,一千万日元--双层玻璃的背后,仿佛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颗小小的石头,其价格甚至要超过一个大活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它们是那样地耀眼夺目。 [点击阅读]
伊利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上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学。伊里亚特(ΙΛΙΑΣ,Ilias,Iliad,又译《伊利昂记》,今译《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Homer,800BC-600BC)的叙事诗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