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日本的黑雾 - “拉斯托沃洛夫事件” 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五
  拉斯托沃洛夫的脸长得什么样,按说日本治安当局是充分了解的。他在东京待过三年,在那以前也到过东京。其实,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日本同美国签订了和约,苏联代表机构已经失去了合法的存在权利,因而新闻报道上也就使用了“原代表机构”这个称呼。由于以上情况,所谓原代表机构,只有三十三名工作人员,因为日本当局对工作人员返回苏联是默许的,而对新入境的则加以限制。
  而且这三十三名原代表机构成员已经失去了外交官的机能,只有侨民身份。总之,不论日本当局或者美国驻日大使馆,都把苏联代表机构人员当作有间谍行为的人看待。(参照下述拉斯托沃洛夫在美国参议院所作的证词。)所以日本治安当局对他们每个人都分别派人钉梢,监视他们的行动。拉斯托沃洛夫在日本居留期间,一定被当局拍过不少照片。
  而且拉斯托沃洛夫“亡命”美国已有七个月了,美国方面一定也给他拍了不少照片。如果他在国务院会见记者时允许给他拍照,日本当局看见报纸上刊登的照片,本来是能断言准是他本人的,可是新闻报道中只形容他“身着崭新的灰色夏装,领带、皮鞋等等完全是美国式的”,而没有刊登他的照片,因此就无从判断是否确系他本人。
  从日本被派去对拉斯托沃洛夫进行调查的检察官,在记者们问到“你所见到的确实是拉斯托沃洛夫吗?”时,他回答说:“我想准是他本人。”其实用不着回答得这样含糊不清。如前所述,警视厅一定有不少拉斯托沃洛夫的照片,只要核对一下就能够毫不费事地断定是否他本人。应该说,这个回答的措词是很奇怪的。

  当时柏村、山本二人出差到美国的理由是考察警察制度。拉斯托沃洛夫在国务院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消息发表后,当局才让全国人民知道他们是为了调查“拉斯托沃洛夫事件”而赴美的。
  再说日美两国报纸同时刊载这个消息时,关于拉斯托沃洛夫究竟进行了哪些情报活动,提得含含糊糊;不过使读者震惊的是这一事实:原来他那苏联代表机构二等秘书的职衔只是个幌子,其实他的身份是陆军中校。一听到“表面上是外交官,实际上是情报军官”,谁都会想到他大概策划过非同小可的阴谋吧。
  但是仔细一想,各国都有很多像这样的事例。在作为大使馆工作人员到外国去的情况下,如果想从事情报活动,最好隐瞒身份才便当。并且作为秘书要比作为大、公使馆武官有广泛得多的活动余地。有时,他所接受的命令并不来自大使系统,却来自本国另一个系统。不独是苏联如此,其他国家差不多也都是这样——连日本也是以此为准则的。
  例如有这样一些事实:日本治安机关的高级官员以参事或二等秘书的职衔分别被派到驻外使馆去;防卫方面机关(即军事方面的机关。——译者注)的负责官员被任命为驻外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对于各驻外机关也隐瞒自己的身份。
  不过,美国方面公布这件事的目的必然是特别想给日本人民以这样的印象:“二等秘书拉斯托沃洛夫实际上是苏联陆军中校,在日本策划过非同小可的阴谋。”

  那末再来考虑一下公布出来的“拉斯托沃洛夫事件”的内容吧。扼要地说,正如他自己所供述的,他“亡命”的动机是由于他在苏联内务部的直系上司贝利亚遭到了清洗。“这件事使我认清了苏联公民甚至对那些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受到过任何人的挑战的、居于领导地位的人物都不能够再信赖了,而我凭着直觉威到,让我回国是有不能对我说明的某种‘秘密’原因的。”看来,预感到回国后自己会遭到危险这一点是拉斯托沃洛夫出逃的唯一动机,而且可以认为这是他的真实动机。不过,在他“下定决心绝不返回苏联”时,有没有受到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呢?
  在拉斯托沃洛夫回答记者们的询问之前,国务院发表了下面这样一项声明:
  “美国政府决定接受苏联驻日代表机构原政治部情报官尤利·亚·拉斯托沃洛夫先生为政治避难者,代理国务卿史密斯已经在十三日把此项决定通知苏联驻美大使查鲁滨先生。但是,该大使拒绝接受美国政府的此项通知。大使本人自不待言,连他的代表也没有到国务院来。”
  这里提到的代理国务卿史密斯就是当时的副国务卿彼得·史密斯中将。他会担任过首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是中央情报局的创始人,也是美国谍报活动的最高权威。这一事实很有参考价值。

  拉斯托沃洛夫说他在日本期间“并没有从美国军人或民间人士那里取得情报”。他说他没有同驻日美军机关接触过。
  然而他逃走的时候,最初就是去和美国机关接触的。他虽然声称与美国谍报机关没有接触,但是在逃走时依靠了美国机关的协助这一事实,不能不令人想到他平时就同美方的这一线索有接触。
  拉斯托沃洛夫写道:
  “我最通晓的外国语是英语。我比英国人更了解美国人,因此,我把美国看作我一定要到达的目的地。最初,我会考虑前往美国大使馆,但是想到那就有被公诸于世的危险,而我认为这是无论如何得设法避免的。”
  他所以说不能让外界知道,无非是因为他希望此事始终在秘密中进行。理由是,万一走漏消息,他怕留在苏联的妻子和八岁的女儿会遭到迫害。他说道:“要末就诡称淹死了,要末就用其他方式让人们摸不着底细而失踪——有没有办法像这样完全作为一个新的人到美国去安全地过日子呢?我开始考虑种种计划。我想,要是这么做,我的家属就不至于遭到迫害了。”
  自称未曾从美国人取得任何情报的拉斯托沃洛夫,却向美国本国和日本之间的谁也不知道的一条线索——这是秘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出了协助自己出逃的要求,这意味着不寻常的事。也就是说,他并非“不知道”,而是知道美方机关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带来骄傲之外,跟着又会感觉寂寞而又松弛,因为觉悟到不久便会放弃认识和了解新领土的念头。 [点击阅读]
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前言:物欲世界的异化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青年人身上.以村上春树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文学新锐,从城市生活这个独特视角,探讨当代青年心灵奥秘的"都市文学",便是这种困惑与追求的产物。村上春树是"都市文学"的中流砥柱.他的《寻羊冒险记》(1982)中的人物,一律无名无姓,个个慵懒、孤独、彷徨,缺乏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物化为喧嚣尘世的附属品, [点击阅读]
科学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你那时还觉得我的探险之旅会凶多吉少,但是现在看来开端良好、一帆风顺,你对此一定会深感宽慰吧。我是昨天抵达这里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信给你,让我亲爱的姐姐放心,而且请你对我的探险事业增加成功的信心。我现在位于距离伦敦千里之遥的北方,当我漫步在圣彼得堡的街头,微风带着一丝寒气迎面而来,不觉令我精神一振,一种快意不禁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空幻之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星期五的早晨,六点十三分,露西.安格卡特尔睁开了她那蓝色的大眼睛,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往常一样,她立刻就完全清醒了,并且开始思考从她那活跃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头脑中冒出来的问题。她感到迫切需要同别人商量,于是想到了自己年轻的表妹米奇.哈德卡斯尔,昨天晚上才来到空幻庄园的年轻人。安格卡特尔夫人迅速地溜下床,往她那依然优雅的肩头披上一件便服后,就来到了米奇的房间。 [点击阅读]
罗亭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那是个静谧的夏天早晨。太阳已经高悬在明净的天空,可是田野里还闪烁着露珠。苏醒不久的山谷散发出阵阵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弥漫着潮气,尚未喧闹起来的树林里,只有赶早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缓缓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长满了刚扬花的黑麦。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纱连衣裙,头戴圆形草帽,手拿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道向那座村庄走去。一名小厮远远跟在她后面。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2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
邦斯舅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谈及巴尔扎克,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幻灭》,而《邦斯舅舅》恐怕就要稍逊一筹了。然而,我们却读到了也许会令中国读者意外的评论。安德烈·纪德曾这样写道:“这也许是巴尔扎克众多杰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不管怎么说,它是我阅读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还写道:“不同凡响的《邦斯舅舅》,我先后读了三、四遍,现在我可以离开巴尔扎克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精彩的作品了。 [点击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1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满了欢乐。这要归功于父亲,他为人随和。如今,人们不大看重随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个男人是否机敏、勤奋,是否有益于社会,并且说话算数。至于父亲,公正地说,他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这种随和给与他相处的人带来无尽的欢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