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 第一部分 为成功付出一万个小时(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为成功付出一万个小时(2)如果你愿意对上面的数字做一下乘法,你就会发现——事实上也是,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一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约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学生,累计练习了约4000个小时。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还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结果也和上面的类似。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而职业钢琴家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每周、每月、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他们累计练习已经超过一万个小时。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不堪言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地达到很高水平。他们也没有发现弱智的存在,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始终达不到平均的水平。最后,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她的努力程度,而不再是天赋、出身或长相等其他因素。大概浏览一下那些著名音乐家,你会发现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努力或者努力一点,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很多。要想在任何复杂事情上做得更好,都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练习时间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一万小时。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才是区分天才与庸才的决定因素。“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一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京写道,“一次一次的研究证明,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高手,无论你从事什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地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的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识。”如果你注意到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这些理论一点也不荒诞。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成就了北京奥运会上的旷世辉煌——个人独得8枚金牌。人们称他外星人、超人、未来人,但他自己发自肺腑地说过一句话:“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菲尔普斯7岁开始练游泳,每天早上5点半别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已经去训练了,他每周要游100公里。12岁起,菲尔普斯每周要比对手多训练一天。没有假期,没有正常孩子的娱乐活动,游泳占据了菲尔普斯全部的精力。他花在游泳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万个小时。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画,变换着不同的光线画。像这样的基本功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少说也得练习有一万个小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练习中,达·芬奇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比尔·盖茨在软件方面的成就也有一大部分功劳是属于他曾经累积了那一万小时。早在1968年,上八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后来他在华盛顿大学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一万小时。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披头士乐队1960年到1962年去过德国汉堡5次,在红灯区演出了106个晚上,每晚至少5小时,为了吸引不停进进出出的顾客,乐队要连续不停地演唱,还要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这迫使他们探索新的演奏方式。到1964年,他们现场表演了1200多场,“今天大多数乐队一辈子也不会演出这么多场”。一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幻数字,缺乏一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是仅凭天赋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对于成功者来说,一万个小时不是全部,但却是必须。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人生感悟】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吃得别人不能吃的心酸苦楚,熬过别人不能熬的艰难困顿,耐得住别人耐不住的清冷寂寞,成功才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轻轻地落在你的头上。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行歌
作者:佚名
章节:126 人气:2
摘要:【天山篇】战奴一口带血的唾液吐在沙尘上。抬起头环顾四周。高墙之上,可以望见远处银亮的雪峰。空气清净,可从受重击的鼻腔中吸入,总有挥之不去的腥气。眼前是凶暴的训奴官,挥着皮鞭斥打每一个不能及时爬起来的奴隶。在持续数日的残酷训练后,体力已经很难支撑简单的站立。从中原捉来的人,在这里是最低等的存在。伤口刚刚愈合,便被驱赶到训场,不知用什么手法禁制了内力,除了凭经验躲闪,只剩毅力和体力硬撑。 [点击阅读]
孤芳不自赏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第一卷第一章七月中,归乐国境内。烈日横空,照得道路两旁的树木都低下了头。三五个路人忍不住炎热,缩到树下乘凉。黄沙大道旁卖茶水的老头也因此多了两桩生意。“来碗茶。”大力地扇着风,路人从怀里小心地掏出钱袋,捡出一个小钱放在桌上。“来啦,好茶一碗,清肝降火。 [点击阅读]
攻心话术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第1章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a:“你是80后吧?”b:“是。”a:“老家是山东的?”b:“是。”a:“是本科毕业吧?”b:“是。”a:“你工作挺顺利吧?”b:“是。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2005年,深圳华灯初上的街道,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温柔,张小文身着浅蓝套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刚进楼门却想起浴室的灯泡坏了,忙转身向楼旁的便利店走去。开门,打灯,踢鞋,扔包,一气呵成。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试了试平衡,小心翼翼上了梯子,突然脚一滑,“啊”的一声惊叫,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一动不动。清、康熙43年,北京湖边景亭的走道,面对面站着两位十三四岁的姑娘。 [点击阅读]
潜意识的力量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1《潜意识的力量》第一部分《潜意识的力量》第一部分(1)[美]约瑟夫·墨菲著吴忌寒译唤起潜意识的力量吧!你将拥有的是完善的人格平静的心灵持久的幸福无尽的喜悦……引言奇迹随时发生,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我曾周游世界。在此期间,我多次目睹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发生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我相信,这样的奇迹同样会在你的身上发生,因为它往往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六顶思考帽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概要六顶思维帽方法六顶思维帽的目的是避免思维混杂,按这种方式,思考者在某一个时间里就可以只按照一种模式思考——而不是在某一时刻做全部的事。对此最好的类比是彩色印图。每一种颜色被印刷上去,最后它们就拼到了一起。设计六种思维帽方法,是为了使我们从通常的争辩型思维向制图型思维转化。这使得思维过程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绘制地图;第二阶段是在地图上选择路线。 [点击阅读]
卡耐基口才学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 [点击阅读]
大漠遥
作者:佚名
章节:123 人气:2
摘要:日子轻快一如沙漠中的夜风,瞬间已是千里,不过是一次受伤后的休息,草原上的草儿已经枯萎了三次,胡杨林的叶子黄了三次。三年多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随着狼群,从漠北流浪到漠南,又从漠南回到漠北。打闹嬉戏中,我似乎从未离开过狼群,与阿爹在一起的六年似乎已湮没在黄沙下,可惜……只是似乎。沉沉黑夜,万籁俱静。篝火旁,我和狼兄一坐一卧,他已酣睡,我却无半丝睡意。 [点击阅读]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2008年4月15日,北京饭店。我加盟新华都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两百多家媒体齐聚一堂,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手捧聘书,我此前任职的盛大也派代表出席祝贺。熟悉的红地毯,熟悉的闪光灯,熟悉的媒体朋友的面孔。在此前的职业生涯中,我代表所服务的公司经历了无数次大小发布会。 [点击阅读]
沉香豌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第1章陈婉早晨是被隔壁院子打孩子的声音吵醒的。她家住的这爿地块是整个济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一色的晚清民国宅子,却早已没有了百多年前的古雅风貌,除了原有的居民,还有部分老房子划给了附近的印染厂作家属区。旧时官绅富户家的宅第现在居住的是济城最下层的民众,一个院子通常有好几家人并居在一起,谁家说话大声些隔壁便能听见,所以此时刘家婶婶巴掌拍在孩子屁股上引来一阵哭嚎的同时,四邻八里的劝解声, [点击阅读]
浪潮之巅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2
摘要:1.百年帝国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