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人生是一场修行 - 第16章 财富是一把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直尺(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16章 财富是一把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直尺(2)
  所有这一切,如不能符合消费者的地位和财产,也就谈不上成果的德性。价值不但要以适当的成果表现出来,还应与消费者自身的情况相吻合。所以,一个贫穷的人不会大方,因为大量的消费与他们的自身情况不符合。他如果逆力而行,就是傻气。要知道德性的基础是正确的行动。这类事情只适合那些拥有产业的人和出身高贵、德高望重的人。因为这一切都具有巨大的价值,而这些人与之相匹配,因此有条件成为大方的人。
  大方表现在大量的消费中。私人方面,像婚嫁之事,一生也许只有一次;在公共事务方面,与宾客的迎送之事,也最是能引起上流人士的期待。
  一个大方的人,消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众。行事总是大大方方的,使其价值与成果相符合。同时,也有这样一部分看似大方的人,他这样做没有任何高尚的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以人们的惊羡为最大的满足。
  贪婪很容易让一个人迷失心智
  对个人而言,贪婪就像水面上扭曲游动的蛇,总是能搅得人心不能平静。而贪婪者内心的道德感,随着欲望的增加而不断地减少,而恶念则会一次比一次膨胀。
  贪婪是人性的恶习,是人性中无法隐藏的缺陷。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克所说:“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宗教都有着一条戒律,就是反对贪婪。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听到人们用鄙夷不屑的口吻说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婪成性等贬斥贪婪的词汇来。”
  所谓贪婪,意思就是贪得无厌,它是一种过度膨胀的私欲。
  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论是对美食、金钱还是权力等的欲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像是一座墙垣已经坍塌的城池,随时都可能在利益和感官刺激的诱惑下崩溃,进而迷失自己的心智。
  传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原本是没有给它造脚的,但它依然拥有爬行动物中蛇一样快的速度。但是有一天,它看到梅花鹿、羚羊和其他有脚的动物跑得比自己快得多,心里便很不高兴,“哼!脚那么多,当然会跑得这么快。”
  于是,它开始向上帝祷告:“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都要多的脚。”
  上帝实现了蜈蚣的愿望,将许多的脚都放在蜈蚣的面前,任它取用。
  蜈蚣一看,乐了,于是拿起众多的脚,一只一只地粘贴到身上,从头一直粘到尾。它十分满意自己的新脚,心想:“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跑去了。”
  然而,等它开始要跑步时,才发现自己的脚太多,毫无秩序,噼里啪啦地乱走一通,这让它不得不全神贯注、精神集中,才能使这些脚不致相互跌绊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蜈蚣的速度比以前更加慢了。
  正是因为蜈蚣太过贪婪,才让它非但没有健步如飞,反而步履缓慢,举步维艰。其实,这个道理在人身上也一样适用,人们一旦拥有过多的私欲,终有一天,会像蜈蚣一样出现超载的现象,最终反而失去原本所有的东西。正如《伊索寓言》
  里所讲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因为贪婪而迷失方向的人随处可见。现实中,我们拥有的东西并不少,仅仅因为永不满足的欲望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贪婪,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俄亥俄州的亚历山大商场在1956年曾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共丢失8只金表,造成6万美圆的损失。在当时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目。
  就在案子还在侦破中时,一个名叫罗森的纽约商人随身携带了几十万美圆的现金到此批货。他来到下榻的酒店后,将现金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里,然后就出门吃早餐去了。
  在咖啡厅里,他听到邻桌的人在谈论那起轰动全城的金表盗窃案,由于是当时的新闻,他也并没有太在意。

  到中午,他出门吃午饭时,他又听见有人在谈及此事,据传有人花了上万美圆买了两只金表,转手卖掉后能净赚3万美圆,人们纷纷不无羡慕地说:“要是我能遇上这种事该多好!”然而罗森却有些怀疑。
  到了晚餐的时候,他又再次听到关于金表的话题,他吃完饭后回房,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对金表感兴趣吗?
  我知道你是个做大生意的商人,老实说,我这些金表在本地不容易脱手,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我们可以协商一下,如果对品质有怀疑,你可以去附近的珠宝店进行鉴定,怎样?”
  罗森听到后大为心动,要知道,做成这笔生意得到的利润要比自己平时的生意优厚了几倍还多,于是他答应和对方当面相谈,最后他用4万美圆买下传说中的3只被盗金表。
  到了第二天,他发觉金表有些不对劲,于是拿到熟人那里做鉴定,结果却发现3只金表都是赝品,全部价值不过2000元。直到这群骗子落入法网后,罗森才明白,他从一开始就被这伙骗子盯上了,他一整天听到的关于金表的话题,都是他们故意引自己上当的圈套。
  谁也不敢说自己不会产生贪婪之心,问题是当这种念头冒起的时候我们怎样淡然处之,不让私欲占据自己的心灵。
  上例中的罗森就是没有把持住自己,以至于迷失了心智,跌入骗子们布下的陷阱。
  我们都知道贪婪带来的恶果,那么,贪婪心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又该如何调适?
  一般而言,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价值观念
  有些人自以为是,错误地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欲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从不会满足。
  2.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但一旦得手,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的侥幸,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会不断强化着贪婪心理。
  3.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邻居、朋友、亲戚等,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达了,心里就不平衡了,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当他们一旦在地位、身份上得到上升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贪婪,多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贪婪之心就一定无法挽救,实际上,若要改正,还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关于这方面的诗文和名言格言有很多,可以多看一些,并记下来,朝夕自警。可以粘贴在自己可以经常看见或接触到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
  2.自我反思法
  拿出一张纸,用笔在纸上写下20个“我喜欢”的东西,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自己分析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分析清楚后,便自己对症下药,改掉贪婪的恶习。
  总的来说,贪婪很容易让一个人迷失心智,当贪欲产生时,再大的胃口也无法填满,欲望越多,就越容易上当受骗,贪婪所带来的结果只会有更多的烦恼与麻烦,所以,一定要谨记,不可贪婪。
  唯利是图会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寥寥数语,将人性中最本质的唯利是图之相揭露出来,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无利不起三分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追求自身利益是每一个人的本性,也是每一个人为了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但是,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却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它会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一味追求利益、唯利是图的人却是受人鄙夷的。因为唯利是图容易让自己陷入误区,作出错误的选择,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惜做出伤害别人的事,使自己的世界一片黯淡,道路越走越窄。
  在动物王国里,狐狸和狼一直为了更高的职位与权力而明争暗斗。但是狼要更加幸运些,它得到了提升,而狐狸却依然停留在原位。
  狐狸绞尽脑汁想把狼搞垮,终于,让它想出了一条计策。
  狐狸故意去探望狼,非常诚恳地对狼说:“兄弟,过去我有对不住你的地方,你大人有大量,就多多包涵吧。”
  狼见狐狸前来登门认错,心里就越发得意起来,还刻意摆出一副很能容人的态度,将手一挥,说:“没有关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向前看。”
  狐狸和狼于是“和平”地坐下来倾心长谈,狐狸还积极地为狼出谋划策,临走的时候还给狼留下一点小礼物。狼毫不客气地收下了。
  后来,狐狸每过一段时间就来找狼,每次都不忘带一份不轻不重的礼品,狼也渐渐的习以为常了。
  有一天,狐狸对狼说:“兄弟,现在羊正在与猪争夺一块草地,羊和我的关系很好,你看可不可以帮忙说句话?”
  对于这件事,狼早就知道,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举手之劳而已,就帮狐狸办了,事后,狐狸又带了一大堆礼物来感谢狼。
  从此以后,狼利用职务之便为狐狸办了很多事,当然狐狸每次都会给狼送越来越多的礼品,狼甚至开始对狐狸的礼物产生期待。
  直到后来有一次,狐狸求狼办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并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狼经不住利益的诱惑,终于答应下来,但也因为这次危险的事情而东窗事发,它的余生只能在狱中度过了。待它下台后,狐狸如愿以偿地替代了狼的位置。
  从狼的例子可以看出,欲望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是一点一滴地增长的,一旦让它疯长,便可以吞噬我们的情感、理智,甚至是一切。就是因为狼唯利是图,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原则,才会中了狐狸的圈套,以致最后惨淡收场。
  从本质上说,金钱仅仅是一个工具,但是当它摇身一变而成为目的时,人们就会变得唯利是图,而苦难也就因此降临了。一旦人性中的贪婪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就会把金钱当成自己的目的,也就开始牢牢地被金钱、利益所控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说明了唯利是图的人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也并非总是充斥着唯利是图的追逐利益者,也会有那些懂得生活真谛的智者,如下例中的这个人。
  在海边,有几个人在岸边钓鱼,而旁边有不少游客在欣赏美景。这时,一名垂钓者把鱼竿一扬,钓上一条很大的鱼,约有3尺长,这条鱼落在地上依然翻腾不止。令人奇怪的是,垂钓者却摁着大鱼,解下鱼嘴里的渔钩,将大鱼投进了海里。
  周围观看的人们响起了一阵惊叹声,难道钓到这么大的鱼还不能让他满足吗?这个垂钓者的雄心可真够大的。
  就在围观者惊诧之时,垂钓者的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来的鱼也不小,足有2尺长,但垂钓者还是把鱼丢进了海里。
  第三次,当鱼竿再次扬起时,这次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足1尺的小鱼,围观的人们以为这条小鱼也定会被扔进大海,没想到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木桶里。

  围观的人看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就开口问垂钓者:“你为什么舍大而留小呢?”而垂钓者的回答也很妙,他说:“哦,因为我家里的盘子最大的不过1尺长,太大的鱼带回去,盘子盛不下。”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不停地诱惑着我们去追逐物欲和金钱,让我们变得唯利是图。因此,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像上例的这个垂钓者一样,他懂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只追求利益的大小。
  要知道,唯利是图会让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只有懂得知足才能不一味地追求利益,令自己变得面目可憎。但是,要想完完全全地获得知足之心,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不过有六个关键的要素能够帮助我们学会知足。
  1.心怀感激
  一个没有感激之心的人是不能获得知足的。而懂得感激的人则知道看重他们生活中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缺少的。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应当表示感激什么,那么就开始写一个单子吧,将你生活中所有美好事物都列上。开始这个练习,它毋庸置疑会将你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你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上,让你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而不是光盯着那些利益。
  2.控制你的心态
  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常常会陷入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我要是得到了……那我就开心了。”却没有去试着控制自己的欲望。请记住,幸福并不依赖于对任何财富的获取,而仅仅在于你决定怎样开心的生活,这也许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
  3.改变总是通过获取来满足你不满之心的习惯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要消除心中的不满就要去购买看起来导致这种不满的物品。
  但我们很少花精力去寻找这种不满的根本原因。对你的行头不满意?去买新的衣服。对你的车不满意?去买个新的。这样容易导致我们一味地追求利益,唯利是图,令我们陷入了通过简单的花更多的钱来满足不满之心的习惯。但实际上,物质财富永远也不能完全满足你内心的所有欲望。所以,下一次当你意识到在你生活中出现不满的情绪时,请拒绝用这样的坏习惯,仔细思考自己为什么缺少某样东西会导致不满。
  只有在你有意地打破这个习惯以后,我们才会懂得真的知足。
  4.停止和别人进行比较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显得比你要好而且看起来生活的更完美,所以,将你的生活和其他某个人进行比较总是会导致不满。尤其是,我们还总是喜欢将自己最糟糕的一面与我们对别人最好的假设进行比较,其实他们的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那般完美。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唯一的,也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你那样的生活一直都是不错的。
  5.帮助别人
  从帮助别人中获取快乐,和别人分享你的智慧、时间和金钱,你会发现以前自己孜孜以求的利益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自己也变得满足了。这种经历会让你对你所拥有的,你是怎样的人,你又能给别人提供什么这些问题有一个更好的审视和欣赏。
  6.要满足于你已有的
  知足并不是自满,我们仍然要一直学习、成长,或者去探索。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人格和成就感到自豪,但永远都不要太自得,以为不需要再提高了。因为你一旦停止成长,就将开始走向死亡。
  综上所述,唯利是图很容易令我们丧失理智,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我们要学会知足,弄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非一味地追求利益。
  不能让金钱占据善良的心金钱并不能丈量心灵的高度。高尚的心灵,高尚的品性,是任何物质条件不能比拟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穷人缺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74 人气:0
摘要:——《穷人缺什么》的启示黄奕在google上输入“弱势群体”搜索,0.09秒内出来122万条,可见这已不是个生僻的词。那么什么叫弱势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人群。他们因为贫穷致使孩子辍学、有病无法医治,许多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作家,写了不少帮助人脱贫致富的书,诸如《教你如何致富》《用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三年成百万富翁》之类。 [点击阅读]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学校真的让孩子们准备好应付真实的世界了吗?“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我父母过去常这么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觉得这样我们就有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点击阅读]
第五项修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赵耀东人类的历史于本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变化——象征世界两极化的柏林围墙于一九八九年倒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两大强权领导的民主和集权对垒的局势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突破既有国界的限制,代替传统政治势力,成为主导世局的力量。 [点击阅读]
管理小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点击阅读]
约会倍增术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引言你在这本书里所学到的东西都是我花了几年时间才得到的。你可以把此书当作百科全书使用。它是一本参考手册,而不是小说。使用它的最好方法是通读它,找出你关心的部分,着重看你想要了解到想法或者提高的技巧。之后把这些部分抄写或者打印出来,以便重温和练习。把妹,不像打开电灯开关那样简单。把妹,就像试图学习乐器。需要的是练习。起初也许一切一团糟,而且有时你的练习并没有让你带来提升。 [点击阅读]
肯定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通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地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绳索”中的一幕: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