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人类群星闪耀时 - 第七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七章
  决定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决斗,拜占庭胜则存,败则亡。而将拜占庭推入深渊的,竟是一扇敞开的小城门。
  拜占庭最终还是没能看到灿烂的太阳。凌晨一点,穆罕默德一声令下,如潮水般的土耳其士兵涌进了拜占庭。
  在大旗的引导下,数以万计的土耳其士兵高呼“真主”冲向城墙。顷刻间,云梯、绳索、铁爪篙,武器和士兵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咆哮着扑向拜占庭的城墙。震耳欲聋的战鼓声、高亢嘹亮的军号声、尖锐刺耳的铜钹声、震天动地的炮轰声,以及催人奋进的鼓声和笛声等,再加上人群的高声呐喊,所有高分贝的声音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力拔山河的强劲声浪,似乎能将城墙震倒。
  为了确保攻城胜利,穆罕默德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他第一步派出了一支英勇的敢死队,他们完全没有作战经验。从表面上看来,这个计划似乎欠妥。但穆罕默德自有打算:只有先使拜占庭守城人员精疲力竭后,再派出精锐之师,才能轻而易举就取得胜利。这个计划可谓天衣无缝。
  半裸的敢死队率先登上城墙。周围一片漆黑,他们带着几百架云梯拼命往上冲,发疯似的爬上城垛和稚堞。但如果没有盔甲的装备,肉体根本就无法抵挡从城墙上丢下来的数不清的箭镞和石块。很快,他们就溃败了。他们前赴后继,一次又一次地被击落。在他们身后,是土耳其的主力军,也就是将他们推到死亡边缘的人,他们不过是替死鬼罢了。
  由于敢死队战斗力比较薄弱,以及地理优势,这一回合拜占庭人暂居上风。但无可否认的是,穆罕默德的战术发挥了效用。守城的人全副武装,穿着沉重的甲胄不停地迎战,非常疲惫,于是有的轻装上阵,甚至还有人索性半裸。这时,土耳其人又故伎重演,再次使用人海战术发起猛烈的进攻。拜占庭人只有区区8000人,根本就不是土耳其15万大军的对手。他们只能采用游击战术,时不时地变换反击的地方,到处跑来跑去,非常疲惫。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庭人体力透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对此刻的拜占庭人而言,要想战胜敌人,首先必须战胜疲惫不堪的他们自己。
  战斗已经持续了两个小时,天也逐渐亮了。就在拜占庭士兵的旺盛精力几乎被消耗完时,土耳其的第二批士兵现身了!
  与上一拨进攻的士兵所不同的是,这次是由向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安纳托利亚(现土耳其的亚洲部分——编者注)人组成的第二梯队。他们穿着网状的铠甲一窝蜂地涌上城墙的架势,顿时使拜占庭人阵脚大乱,惊魂失色,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刚上战场的土耳其攻城士兵则个个生龙活虎,并且在数量上也占绝对优势。再反过来看看拜占庭守城人,他们奔波于各个突破口之间,身心疲惫。战斗结果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土耳其士兵再次被顽强拼搏的拜占庭战士击溃。之后,穆罕默德不得不亮出他的撒手锏——土耳其近卫军。
  土耳其近卫军由全国的士兵精英组成,而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就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当时被称为全欧洲最优秀的军队。这次,穆罕默德亲率12000名精英,勇猛地冲向气喘如牛的拜占庭。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胜败就在此一举!在拜占庭城内,钟声响起来了,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投入到保卫城墙的战斗中,就连水兵也从船上赶过来了。真正的决斗终于展开了!

  但令人沮丧的是,热那亚部队的司令、英勇无比的朱斯蒂尼亚尼中了流弹,身负重伤,不得不回船上治疗。司令重伤的消息严重影响了士兵的斗志,军心动摇,为敌军的进攻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就在这危急时刻,君士坦丁十一奔赴前线,亲自安慰、鼓励每位士兵,好不容易才堵住了这个缺口。大家万众一心,再次推开了敌人的云梯。在这场殊死搏斗中,土耳其人最终开始疯狂地进攻,拜占庭命悬一线。幸运的是,拜占庭又一次在战斗中占了上风,击退了这场最恐怖的进攻,化险为夷。虽然拜占庭再次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却在一次悲剧性的意外事故中走进坟墓。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几乎不值一提的小疏忽,但就在这几秒钟,甚至一秒钟里,神圣的上帝就改变了拜占庭的命运。
  就在拜占庭喘息的当口,一扇小城门——改变历史的小城门不知何时打开了!一切都那么令人匪夷所思,那么深不可测,难道是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我们不得而知。
  在离正面战场不远处,几个土耳其士兵从千疮百孔的外层城墙的缺口冲了进来,但他们不敢再往前冲了,只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第一道城墙和第二道城墙之间乱闯。就在这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内墙竟然有一扇城门敞开着。
  那扇城门就是凯尔卡门,是开战时拜占庭城内唯一敞开的城门,是人们进出的唯一通道。大概因为它并没有很大的军事战略地位,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最后一晚,它竟然被忘得一干二净。放在平时,这个疏忽根本是小事一桩,但此情此景,这个疏忽实在让人费解,同时也令人震惊!
  土耳其的几个近卫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拜占庭坚不可摧的坚固工事让他们久攻不下,它却主动敞开了大门。很自然地,他们怀疑那是一个陷阱,如果不是,该多么荒诞啊!
  当时,拜占庭城的每一个缺口、每一扇大门,甚至是每一个小窗口都尸横遍野,矛、枪、箭、火等铺天盖地,这里却像假日一样,宁静、祥和。他们急忙想方设法搬救兵,从这个城门冲了进去。整整一支军队,没有任何阻拦,轻而易举就进了内城。
  而外层城墙的守卫人员对此还浑然不知,他们压根就没料到自己会腹背受敌。更不幸的是,当土耳其士兵横空出世,出现在拜占庭士兵面前时,有人竟然失口喊出:“拜占庭被攻占了!”
  在战场上,这样的话甚至比火炮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哪怕它仅仅只是一个不确切的谣言。与此同时,土耳其士兵也大喊起来:“拜占庭被攻占了!”
  致命的谣言,失声尖叫,歇斯底里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顷刻间,拜占庭人所有的抵抗被彻底摧毁了。尽心尽力保卫拜占庭的雇佣兵们误以为自己被出卖了,纷纷弃械逃走。君士坦丁十一带着几个随从仍然负隅顽抗,但这根本就是螳臂当车,大局已定,回天乏力。果然,这位皇帝很快就倒下了。在混乱不堪的战场上,人们只顾着活命,谁还会想到他呢,更加不用说认出他了!这位英勇不屈的皇帝的尸体,就与他的臣仆以及他的敌人的尸骸一样任人践踏。直到第二天,人们才在横七竖八的尸体中认出了他。从此,东罗马帝国再也不存在了,一段新的历史即将展开。

  一个芝麻绿豆般的意外,一扇遭人遗忘的凯尔卡门,竟然阴差阳错地成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始作俑者。
  有时候,历史俨然一个玩数字游戏的高手:整整1000年前,罗马被汪达尔(古代日耳曼人于429年在非洲突尼斯地区建立的王国——编者注)人洗劫一空;1000年后,这一幕又一次重演,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城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攻取拜占庭后,他们可以任意在拜占庭城内劫掠三天;那里的一切都属于他们,包括家具器皿、装饰品、珍宝、钱币和金银,甚至还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穆罕默德兑现了自己在战前对士兵许下的疯狂的诺言。
  攻城的第一次屠杀完成后,土耳其军队发疯似的开进拜占庭,穆罕默德听任自己的士兵恣意妄为。从不能动的民房、宫殿、教堂、寺院,到活生生的男人、妇女、孩子,全都没能幸免,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土耳其士兵为抢夺战利品扭打成一团的身影。
  而在这场大洗劫中,教堂首当其冲,因为那里有数之不尽的金银珠宝,价值倾城。为了得到这些财宝,在战争中亲如手足的土耳其人霎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们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抢着将它们据为己有。无论是黄金、珍宝、衣料等,还是妇女、男人和儿童,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女人被当作苏丹宫殿里的交换品,其实就是皇宫贵族们的玩物;男人和儿童则被当作卑贱的奴隶任主人随意买卖。即使是躲在教堂里的拜占庭人也不能幸免于难,最终还是会被土耳其人像赶牲口一样赶出来。那些年纪大的人不能干重活,在奴隶市场上不畅销,养着他们就等于白费粮食,因此当场就被杀死;年轻人则被当成牲口,被捆得五花大绑。
  拜占庭在面临土耳其人的疯狂劫掠的同时,还遭到了最惨无人道的破坏。
  事实上,自从1204年十字军疯狂劫掠拜占庭以来,拜占庭的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所剩不多。当土耳其人于1453年再次“光临”时,这里仅剩下一些圣人的遗物和艺术品,稀少却非常珍贵。但是,这群疯狂的土耳其人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它们。最让人痛心的是,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竭尽所能地摧毁它们:漂亮的雕塑粉身碎骨,昂贵的名画成了灰烬!
  一直以来,拜占庭人最引以为傲的便是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希腊人最伟大的思想和最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书籍。但现在,它们不是被烧毁就是被丢弃,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估算,在历史的重要时刻,只因一个小小的疏忽而敞开的凯尔卡门究竟对历史文化造成了多大损失;历史上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拜占庭遭遇的劫难又在人类的精神世界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记。
  直到结束了占领拜占庭的那天下午的大屠杀后,穆罕默德才从容地进入了这座令他魂牵梦萦的城市。饰有金辔的骏马上的穆罕默德,看起来自豪而庄重。他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哪怕亲眼目睹士兵的劫掠行为也不加阻拦,压根就不用正眼看他们。不管士兵们的行为是多么野蛮和疯狂,他都会遵守自己的诺言,允许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士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欧洲人永远的遗憾
  欧洲人的冷漠无情和鼠目寸光,让他们对拜占庭的求助置之不理,却导致了自己被胁迫、被制约长达几个世纪被动而无奈的局面。
  十字架终于还是倒下了,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对穆罕默德而言,他根本就不再需要任何东西,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最想要的——这个国家、这个令人朝思暮想的昔日圣地。
  他高昂着头,缓缓地走向拜占庭辉煌一时的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还记得,50多天前他还只能满怀崇敬的心情,远远地望着这个闪耀着神圣光芒的钟形圆顶。而现在,他终于以胜利者的尊贵身份堂而皇之地站在金碧辉煌的教堂里。这一切恍如隔世,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穆罕默德看来,这次的胜利除了士兵们的拼死搏斗外,真主的庇佑也至关重要。因此他在进入教堂向真主献礼前,首先衷心表达了对真主的感激之情。
  他好不容易才克制住自己激动而急切的情绪,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向真主叩头,并虔诚地祈祷。表达了自己对真主的敬畏后,他起身昂首挺胸地朝着查士丁尼大帝建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大步走去——以真主的第一个忠实的奴仆的名义。
  此刻,穆罕默德的心情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激动”。他仔细地打量着这座壮美的建筑:高高的穹顶,像镜子一样明亮的大理石和马赛克,精美巧妙的弧形拱门,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们在黄昏中竟然奇迹般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壮观华美的教堂面前,胆大妄为的穆罕默德变得小心翼翼,他不敢将其据为己有。他认为只有至高无上的真主才有资格享有这份的荣誉——在穆罕默德心里,教堂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想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命令一个伊玛目(伊斯兰教里做礼拜的主持人)在布道坛上宣讲伊斯兰教教义。他自己则面朝麦加,在真主面前做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上第一次伊斯兰教的祷告。
  第二天,穆罕默德就命令工匠拆除了教堂里所有与基督教有关的标志,拆掉了基督教的圣坛,并在马赛克上涂了一层厚厚的石灰。就连高耸在大教堂顶上的千年十字架也没能幸免,它被拆下来后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从此以后,它不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再也无法代表上帝站在高空中,伸开有力的双臂,拥抱那些经受苦难折磨的人们了。
  十字架终于还是倒下了!它落地时发出了巨大的声响,震撼了整个教堂,同时也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
  十字架倒了,这不仅使罗马、热那亚、威尼斯那些沉湎于争权夺利的人对自己的危境有了清醒地认识,也使法国、德国开始了对本国安全的思索。
  此时,整个欧洲才幡然醒悟:他们为明哲保身而置拜占庭的陷落于不顾,这正好为土耳其这个后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那扇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凯尔卡门,竟然会将欧洲卷入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强劲风暴中,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他们为此懊悔不已。
  但这就是历史,客观而无情。有时候,哪怕一个小小的过错,也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即使用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无法挽回。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雪地上的女尸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3
摘要:1“非常抱歉……”赫尔克里-波洛先生答道。他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打断得不鲁莽,很委婉且富有技巧性,确切他说是说服,而不是制造矛盾与不和的打断。“请不要马上拒绝,波洛先生。这件事事关重大,对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你大热情了。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且听风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1“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活。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自慰——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何从写起。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