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趣味经济学 - 第九章 黑色的工具(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九章黑色的工具(3)对于国际银行家来说,发大财的时候往往是战争打响的时候。只要战争一打响,他们就可以利用战争双方政府因巨额军费开支导致的巨额政府债务来大做文章,牟取暴利。因此,他们由衷地希望战争快点儿爆发。为了挑起美国内战,国际银行寡头们进行了长期、缜密、周详的策划。这些金融寡头在策划战争的过程中,惯用的方法是两面下注,无论哪一方获得胜利,他们都能获得暴利。美国南北战争打响后,林肯的北方政府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战争一开始南方的军事行动就节节胜利,而英法等列强又对其虎视眈眈。就在这个时候,猜到林肯政府财政空虚的欧洲银行寡头们趁虚而入,向林肯总统提出了一系列融资计划并为此开出了条件。他们开出的利息竟然高达24%—36%!面对这些贪婪的银行家,林肯总统指着房门让他们立即离开。林肯深知,银行寡头们的这一做法,势必要陷美国政府于破产,并让美国人民永远背负无法偿还的巨大债务。经济学感悟:所有的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牺牲和物质的损耗,由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更加严重。(3)格林斯潘的经济措施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马克·吐温的这句话,放在经济领域可能更容易被理解。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挽救股市的债券市场部分,把利率从6%迅速降到了1%,这一不计后果的举动立即造成美元信贷暴涨,导致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那个时候,人们终于明白,原来美元只是一种印着绿色花纹的纸片。一时间,全世界的主要美元持有者几乎不约而同地扑向了房地产、石油、黄金、白银、大宗商品等一些美联储无法生产的东西。经济学感悟:货币的本原是无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性所在。(4)经济学家的名言罗伯特·蒙代尔曾在1999年说过:黄金拥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几个大国政府一直试图震荡黄金价格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关注一下过去20年来政府对黄金的政策,就会发现金价高达800美元一盎司的时候(1980年),没有政府出售黄金。那时出售应该是很合算的买卖,而且可以稳定金价。但是政府却在最低价时(1999年)出售黄金,英国政府正是如此。政府这种在最低价时抛售黄金的做法正是造成金价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瑞士银行家费迪南·利普斯也曾指出:如果英国人民得知他们的中央银行是怎样疯狂和轻率地处置人民积累几百年的真正财富——黄金的话,断头台下将是一片人头。其实,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要是世界人民最终知道了中央银行家们是如何操纵黄金价格的话,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金融犯罪行为就将会大白于天下。经济学感悟:在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行动中,损失最惨重的就是那些对于货币规律一无所知的普通人民。(5)假币贩子的遭遇15世纪40年代,沙鲁遭军人抢劫,财产都没有了。为了养家糊口,他借到了一笔钱,做起了生意。他先是去外地卖猪,并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叫做戈南·罗郎·德·蒙吕松的人,而且他决定和蒙吕松去德国。两个人在现在的摩泽尔省境内待了几天,在那里买了些假币。沙鲁把蒙吕松一个人留在了德国,然后自己回到了家乡,并收购羊皮和兔皮,接着又去巴黎卖酒。为了做买卖,他在波旁和附近地区多次跑来跑去。后来终于事发,假币被人识破,沙鲁只得苦苦恳求国王赦免。经济学感悟:假币是一种极度劣质的货币,当这种货币在市场上获准流行的时候,就会自发地驱逐良币。因此,所有的货币发行单位,都会以各种严厉的手段对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货币进行打击。(6)最早的中央银行17世纪末期,中央银行这一概念开始形成。但早在此之前的数十年,一个叫做菲利普斯的人就已经通过控制货币供应起到了中央银行的作用。菲利普斯于1626年出生在荷兰,1647年,他随父迁到新阿姆斯特丹,曾学过木工,还参与过建造斯特文森下令修建的城墙。但是菲利普斯的木匠生涯很快就结束了,他选择了一条通往财富的捷径,即和一个有钱的寡妇结婚。婚后,他用妻子的财力来武装自己,开始和当地的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人以及荷兰人交易各种各样的商品,并很快就找到了对市场的敏锐感。那时,印第安人生产的皮毛是当地殖民地经济中最赚钱的商品,但他们并不懂得用这些商品来交换金币或银币,而是用它们来交换贝壳串珠,他们把贝壳串珠看做是真正的钱,因为他们对金币或银币的概念一无所知,尽管这些金币或银币被欧洲人视为至宝。17世纪50年代,通货膨胀开始了。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不仅皮毛的价格一路飙升,日常交易也因为贝壳串珠被当地的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使用而变得一片混乱。彼得·斯特文森试图用政府采用的方法——价格控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方法似乎并不奏效,它通常得到的结果是:价格控制被市场忽略不计。这时,聪明的菲利普斯开始买进贝壳串珠,并囤积起来。短短几周之内,他就控制了串珠市场,成功抬高了价格。经济学感悟:中央银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少年,你懂的!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序做正版的自己文>桃李情深这本书是我结束2011年高考的夏天开始动手准备的。当时我以超过专业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录取,成为亲友眼中的另类。似乎在一部分人眼中,高招完成的并不是按自己“真实志愿”录取。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老师告诉我,在实行考后报志愿的省份中,考生根据往年各大学各专业分数线来填报专业的现象尤其突出。感觉这些人像在商场里用返券一样把分数用到极致。 [点击阅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第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在你打算购买股票之前,你应该对以下各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你对美国公司的信任程度,你是否需要进行股票投资?你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是多少?你打算作短线交易还是搞长期投资?你对某些突发事件、不可预测事件以及股价暴跌的反应情况如何?最好在进行投资前明确你的投资目标以及分析清楚自己对投资的态度(我真的认为股票比债券更具有风险性吗?), [点击阅读]
心素如简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楔子传说,有一条路叫黄泉,有一条河叫忘川。忘川上的桥叫奈何,忘川河畔的花朵叫彼岸。走过奈何桥,看到望乡台,台边有一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在忘川边有一块青石叫三生石,三生石上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走过奈何桥,喝下孟婆汤,你就会忘却前尘往事,遁入下一个轮回。 [点击阅读]
怪诞心理学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 [点击阅读]
恋奴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代序惊叹号元湘认识楼姑娘对我来说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那就是——一连串的惊叹号。第一个惊叹号是:讲话速度。相信她的忠实读友宝宝们都知道,咱们楼姑娘所写的作品都是属于那种深情款款;柔情似水又缠绵排恻型的,有时候哭湿一张面纸不够还要抱一整盒面纸哭才过瘾……想像中,这位作者姑娘应该长得是弱质娉婷, [点击阅读]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序: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点击阅读]
我不是教你诈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好个知心朋友"可是我菜都买好了……好吧!谢谢……再……"小英的"再见"还没说完,对方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她呆坐着,电话还在手里,发出呜、呜的声响,在这个已经空了的办公室里,显得有点刺耳。"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双手伸过来,帮她挂上了电话,抬头,是新来的唐小姐。"没什么事。"她扯了扯嘴角:"你怎么还没走?""急什么?有什么事等我回家办?家又不像个家。 [点击阅读]
我用一生去寻找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有一句话叫做“真理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就进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社会是很多人际关系的总和,你必须了解他人,与人谋事,而不是无目的地拉人闲谈,这样才能不虚度光阴,完成“社会实践”。你一定会与某些人达成关系,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必有关系是你无法回避的命运。 [点击阅读]
明若晓溪番外篇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二年丙班的教室,已经是上午的第四节课。明晓溪边听课做笔记,边感觉身上阵阵寒意,两道愤怒的目光瞪得她胳膊上的寒毛都竖起来了。“再瞪我,就变金鱼眼了啊。”小泉也真奇怪,瞪了一上午,眼睛都不会酸吗。“你这个无情无义的女人!”恶狠狠的声音从小泉的牙齿间磨出来。“我哪里无情无义了。”恶狠狠瞪回去。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续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2006年10月,深圳某小区。“胤禛,你真的如此恨我吗?真的如此……”他始终是没有来,他再不肯原谅我了,心像被生生撕裂了一般,疼痛以心脏为中心,一波一波地扩展到四肢百骸,觉得整个人难受得不能自己。不是已经死去了吗,为什么身体还会疼痛,为什么脑中还会有如此清晰的记忆。轻轻地动动指尖,指腹下能感觉到柔软的棉被。 [点击阅读]
海底捞你学不会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2009年4月,海底捞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点击阅读]
潜伏在办公室第一季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作者将职场里的二十三条生存法则一一解读,加入案例和实际分析,完整地诠释职场上的潜规则……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