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雪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刚下高原,醉氧,脑子里风雪弥漫。
  那个女的在雪坡上滑坠七十多米后一头撞上屋子般大的石头,当即死了,脸被摔得很模糊。男的没死,但骨头散了。同伴用睡袋把他从雪沟捞上来,放在一块很大的石头上。海拔5200米,救援一时上不来,没有药品也没有食物,气温越来越低,那男的一直和痛感抵抗着。四个小时过去,巨大的痛感最终让他失去痛感。最后潜意识也失去,身体随石头一起冷却,走了。
  这就是国庆节哈巴雪难的全过程。我觉得那个男的死得很壮烈,像《垂直极限》。孙斌告诉我一部真正的经典,纪录片《北壁》:两个牛逼爷们儿发誓征服瑞士北部一座叫北壁的山,且终于上去了。从一个垂直雪洞下撤时才发现先前的估计有误,雪洞远远超过绳子的长度。他俩已下降到半道,上不去也下不来,一时只好挂在冰冷的雪洞里。四周是透明的世界,时间无恙,生命无常,没人知道长长的冰雪隧道挂着两只可怜的蝇虫......第二天,其中一个爷们儿笑笑,切断绳子把自己摔死掉。另一个不想这么愚蠢地干,只是让自己挂在雪洞中,慢慢风干。
  所有后来者都对这两个伟大的登山家表达敬意,他们选择了自己钟意的死法。
  心情一直没有好起来。这是因为在那一男一女雪难前夜,我们住的哈巴村里也有一男一女死了。怪不得全村的狗整晚都在凄厉地叫。早上才知道是夫妻俩吵架,没想开,一个喝农药,一个上吊。后来有人说,山上的雪难,是被山下的那对夫妻找替死鬼的......怕影响第二天登山,队里没提起这件事。
  就此打马上山。一路无话,过河入林,看叶子被透明的风慢慢浸红,树阵沉默得像群一群高大的哑巴。正恍惚时,就听说山上出事了。望远镜里能看到雪线隐隐的人,却帮不了他。此时正是他失去痛感去往另一个时空的节口。
  孙斌把他的遗体运送下来,已是傍晚,那只睡袋被绳子扎得鼓喜囊囊的,形状奇特。人们不想去看那只睡袋,只是看糟糕的天气,天光发着金属灰,像一口倒扣的铝锅,把附近雪山罩得表情闷闷的。人们无话,喝了点酸辣汤便在几片木头搭成的简陋的大本营里倒头便睡。风大得像搬山一样,很冷,气压低得古怪,有人因高反被连夜撤下。我抱着睡袋在外面放辎重的帐篷里,胡乱睡了一会儿。

  凌晨醒来,外面已是人喊马嘶,星光扎眼。冰镐、冰爪碰撞出冷兵器般的声音。赶紧点燃一把藏香对哈巴叩拜,我是一个迷信的人,每回登山前一定要烧香,雪山上住着神仙,要是放肆就会挂掉。
  所有的登山都是从凌晨黑暗中开始。因为登山最难的不是登顶而是下撤,如果正午时分还没有登顶,就可能永远下不来了。那个时限被称为“关门”。为争取“关门”时间,凌晨两点我们即出发,回头望去唯见每个人戴着的头灯星星点点,诡异壮观,犹如盗墓。
  一开始就爬一条长达千米的火山岩。这是第四纪造山运动时,爆发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一条巨大滑梯,稍不注意就会摔下去。岩石坚硬,冰镐吃不进去。我们只得匍匐着行进近两个小时。忽又经过一座高高的碎石山,不断听到有碎石滚下去,足有半分钟才落到谷底。风更大了,要把灵魂吹走。藏族向导说,这意味下午可能有风暴。一些人开始暄哗、抱怨,说要出人命了。
  人声又渐小,是他们下撤了。只剩下二十几个人,继续爬行。
  天边忽然像贴了一块金箔,照得每个人通体透彻,脸上也出现奇光,才知已是早上七点。哈巴在当地土语就叫“金子的花朵”。可这里几个世纪并没有人挖到金子,低头看,石头却全是黑色。藏人指脚下,说那就是著名的U形谷,谷里有二战时“驼峰航线”坠落的飞机残骸。
  九点半到达C1营地,就是雪线,只一小部分人赶及了“关门”。白雪像扣在黑面包皮上的冰激凌,看上去很美,也很假。可脚下一条条咧着嘴的大冰缝却那么真实。这里也是那对男女遇难的地方。我们不说什么,也不看那块收了人命的巨大石头,小心踩着脆弱的冰梁向上走去。孙斌咆哮如雷,因为有几个人把冰爪系反了。这样会死人的。
  雪线之上,一切静止,时间也静止,偶有雪粒滚落下来才提醒自己在移动。默默前行,明明大家在一起,可你却只感觉得到自己,登到5000米以上就是这样,谁也帮不了你,你也帮不了谁,一群人唯有自己跟自己在孤独地走着,彼此无缘。
  天空出现诡异的灰蓝,山形也出现巨大变化,像在跳舞。这是风雪流动导致的视觉差。为了减少水分消耗,我把头巾直接掖在雪镜下面,可呼出来的气很快把镜片蒙了一层厚厚的雾,能见度不足三米。我像一头蒙了眼睛的驴,竟猛冲到了第一名。这给后来我的危机打下伏笔,当时,我并不知情。

  绝望坡之所以叫绝望坡,因为从这个坡的角度很陡,看不到顶。从海拔意义,哈巴并不是一座很难登顶的雪山,它难在雪线之下的火山岩和碎石山消耗了很多体力,笔直的雪坡又会让人产生幻觉,明明看到了顶,可到达顶,发现顶根本就是幻觉。人生最难的不是爬不上山顶,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山顶在哪里。
  十一点十分左右穿过月亮湾,是一条很窄的冰脊。这么漂亮的名字埋葬了好多登山高手。月亮湾其实是一块千万年的冰坂,只是漫卷的雪风经年吹来,像制作蛋卷冰激凌一样倒卷出很多雪洞,稍不注意就掉下去。著名的上海“老古董”就是从那排巨大的雪洞滑下去,尸骨不存。
  我挖了个雪坑坐下以免滑坠,一个妇女站在我面前跟我说话,可是我听不见,也说不出。后来才知道,那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李栓科。所谓一个妇女只是我出现的幻觉,我脱水了。
  天降大雾,瞬间看不清周围的事物,我感到有股力量把我托在空中漂浮,很舒服,很悲伤。我慢慢向雪洞走去,越来越近。脱水,已让我不能自已内心的幻觉,脚下一滑,就向深深的洞口滑坠......幸好向导手快抓住我的背包皮,使劲用冰镐抓住一块大冰,才把我这条命捡回来了。我喝了一枚生鸡蛋补充体力,始才清醒。离峰顶还差七八米海拔,听得到上面的人在欢呼,好介有个小子对着手机嘶哑着求爱。我却心灰意冷,不想再上了,扭头对向导说:下去。
  下山的雪道很直,缺乏参照物就容易出现幻觉。脑海不断出现那对男女滑坠的场面......在4100米大本营时队医给全队测血氧和脉搏,我各项都是队里第一。可下山时心理劣势暴露无遗,有次动作做反后导致冰爪挂到冲锋裤,整个人仰面向雪沟下面滑去。幸好滑了十几米才抓住了地桩,停下来。
  在大石壁碰到李栓科,我已分得清他的脸。我们一齐瘫坐在大石壁上,看悬崖下面咫尺之遥的大本营,炊烟袅袅,像有一只温暖的炉子等着我们回归,但这段路至少要走两个小时。李栓科愤然大叫:为什么没有直升机?我气若游丝:要不,我们直接跳下去吧。大家点头,起身,慢慢地走向悬崖边,向下面深情地挥挥手,转身离开,赶路。

  没人能帮你,在雪山上,只有自己帮得了自己。就连死亡也不能帮你。生活不可逃避。
  回到大本营已是傍晚,天色大变,冰雹打得冲锋衣噼啪作响,全队迅速骑马下撤。这才发现匆忙之中我骑的竟是一匹毛驴,那驴毫无思想,见前面的马拉屎,它就拉屎,喝水,它就喝水。而森林变幻着形状,总感觉前方树阵中有棵树酷像身形巨大的耶稣,不管我行进到哪里,他永远在我的侧前方,长长的胡子,衣衫褴褛,远远的能感觉到他眼神中的悲伤,像两千年后仍在受难。也许是幻觉,很想问问其他登过哈巴的人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拉马的大姐养的那条叫花花的狗,总喜欢跑到很远的地方回头看我们,眼神深刻,或冲到森林深处跟牦牛低声咆哮。还有一条叫乐乐的哈巴狗,吃一切食物包皮括蚯蚓,很脏很快乐,跟一切人亲热。它每天都要跟主人上到4100米海拔,再下来。哈巴狗呼吸系统很差,可这条哈巴狗坚持三年,无一天缺勤,登山如履平地,是最优秀的登山家。
  冲回哈巴村已是深夜,人们在村口列队欢迎,欢声笑语,村里虽然刚死了两个人,但并无悲伤气息。前天雪难走掉的一对夫妻,已按当地风俗安顿妥当。我们在木屋子里喝着早已煮好的米酒,吃着牛干巴,互相述说在雪山上惊险的细节。外面很冷,让玻璃窗上显出热气腾腾的不可名状的图形,我用手指在窗上画着一些图形,总幻觉那是雪难中的那一男一女,知道自己有些醉了。
  村里有依稀的信号可以上网。看到的一个网友留言:那个女的是你的读者,上山前还在跟身边的人说,一定要去买大眼的书,看看大眼的书。
  一种悲伤像小刀抹过喉头。心里不痛快,忽然浑身奇冷,回房睡觉,做了很多奇怪的梦......直到凌晨才醒来。
  那个网友又有新的一条留言:你得敬畏,不是你们征服了哈巴,而是哈巴让你们通过了......
  此致,雪记。
  10/05/2010
或许您还会喜欢: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无字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作家: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点击阅读]
棋王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点击阅读]
牛棚杂忆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牛棚杂忆》写于一九九二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一九九八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杀人蚁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1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的自然课老师无论如何没想到她给学生留的一项家庭作业改变了世界。这个改变首先涉及到地球上的很多官员。上至一品国家元首,下至最小的芝麻官儿。成千上万的人不明不白地丧失生命。恐惧袭击人类。2自然课杨老师在下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后天上自然课时,每位同学用玻璃瓶带5只蚂蚁来。杨老师要用这些蚂蚁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到了下次上自然课的时间。 [点击阅读]
水知道答案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从我开始拍摄水结晶,以全新的方法与水相识、相知至今,转眼便已8年。在此之前,我一直用波动测定法进行与水相关的研究。当我知道水还有结晶这种独特的"容颜"之后,才发现,水实际上还有着它的风情万种,甚至还通过它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我在研究中看见,与自来水相比,各种各样的天然水结晶可谓美丽至极;水听到了好听的音乐时所呈现的结晶,更是美不胜收。 [点击阅读]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研究生痞子蔡一直渴望能拥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但事与愿违,他与女孩的交往屡屡失败,令他颇不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痞子蔡在BBS上的留言引起了女孩轻舞飞扬的注意,她给痞子蔡发来的E-mail中称痞子蔡是个有趣的人。痞子蔡大大感到意外,他开始好奇地关注起轻舞飞扬,并逐渐被她的聪慧所吸引。此时,阿泰却奉劝痞子蔡对网络恋情切勿沉溺过深,因为虚幻的网络不会让情感永恒持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