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复旦之下,岂有完卵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如果我登黄山被困,一个杀人犯为救我而摔下山谷,死了。我也会尽我所能悼念他,补偿他的家人。这跟他是否是杀人犯没关系,他首先是人。一个人为救另一个人交出了生命,总让人难过。这是人的通感,动物的通感。
  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人们首先失去的并非信仰,而是逻辑。所以学生们不必说张宁海是警察,请把他当成一个人,一个挺精神的小伙儿忽地一下就没有了,你该感到难过。我觉得拿“为纳税人服务”说事也令人失望。就算纳税人,也只该要求警察履行公职,而不是要求他死有余辜。纳税人纳的是一种权利,如果纳的是别人的生命,就透着一份歹毒,就不是纳税人而是纳粹人。
  我看到一个视频,那个戴眼镜的斯文男生在叙述张宁海掉下去的过程时,语气轻淡得像看到一个手电筒掉下去。我很难接受视生命掉下去为手电筒掉下去。可是关于复旦十八学生冷漠对待张宁海之死,不流泪、BBS上密谋怎样借这个事件来篡夺登山协会老人的权......我不认为这些责任要算在学生的头上。这是中国教育的必然作品。
  复旦不可能这么牛逼地齐聚了十八个没人性的学生,黄山也没这么神奇地一夜间聚齐十八路妖孽。不单单是复旦,还有连捅下班女工很多刀的药加鑫,最大的错不在学生。我也不同意众人狂批的精英教育,因为哈佛、剑桥都是精英教育。请注意我一直说的是中国教育,而不是中国大学教育。因为冷漠的不仅是大学,还有街道。不仅冷漠,还有栽赃,比如,彭宇救的那老太太。

  我认为世风不古、道德沦丧的说法,也不太站得住脚。倒退几十年,红卫兵不仅冷漠地看人死,还亲自上阵用钢钎把人打死。只不过把武斗和上山下乡置换成黄山旅游。中国人最爱说:你们这一代,简直不如上一代,五零后对六零后说,六零后对七零后说,七零后对八零后说......现在又有反过来的迹象,八零后觉得七零后土鳖,七零后觉得六零后傻逼,六零后觉得五零后可以拉去回炉......全世界只有中国爱拿某生代来说事。美国只会分战后婴儿潮、垮掉一代、迷惘一代,可我们要逃避像文革、大饥荒这样的历史,又不敢承认阶级,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就只有推出虚无主义的某零后了。
  这些年来,没信仰的中国已让人民失去爱同类的能力。前几天,深圳福田村一个老干部在小区溜达时俯身倒地,可没人敢去救他,因为刚想伸手就会想起彭宇。最后老干部在不足十公分的水洼中窒息而死......其他的例子,大家自己举。这里不鼓励爱同类的能力,还要惩罚这能力。我们的历史是戕害同类的历史。
  我们先搞大义灭亲,把自己老爸都灭掉;再搞阶级斗争为纲,凡不同意见者必须打死;再后来在GDP鼓舞下,人人见同类都是对手。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鼓舞下,我们只有对手,没有同类。相信你看到这篇文章时,在办公室环顾前后左右的同事,隐隐会觉得他们其貌可憎,其心可诛。即使开车,也恨不得变身成一辆大铲车,把街上拥堵着的其他车统统剿灭。

  我们失去爱同类和救同类的能力,渐渐地连被同类爱的能力也失去。偶尔被爱也忘记了感恩,感恩也要求先感谢国家和政府,而不是感谢人。这样重视阶级而忽视同类的教育是可怕的,所以中国文学史上不会有雨果,不会有代表阶级和解的冉阿让和沙威警长。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学生。最终都变成狼。对不起,污辱狼了,狼不杀同类的。
  不是学生问题,是教育问题。网上看到很多红包皮稿,很跑题地在说登山乃自由风气,校方无责任。复旦利用新闻摇篮的优势让复旦帮到处扑火,这失去教育的本宗。学生在校方成功的扑火中很快就忘了傻逼的同类,只记得牛逼的校方。以后踏上社会,就只记得更牛逼的权贵,忘了更傻逼的民众。这样的虚情假意培养出来的他们,出来后就不是精英,而是妖精。刚看到一个消息,邓亚萍在一次讲座中说,人民日报六十二年来没有假新闻。在我看来,人民日报没有假新闻,才是最大的假新闻。我们的学子,就这样被骗子悉心培养,好意思让他们信人间有真情?
  那天去北大一个辩论赛当评委,去食堂吃饭时见一个奇观:门口本摆放了数百辆自行车,学生们为方便出入竟把摆在正中那一百多辆自行车推倒,从而在车阵中趟出一条通道。我扶起来一辆,旁边学生又推倒更多辆,傲然踏过......世上本没有路,推倒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旁边的老师竟不置一词。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挡我者死。我想批评,可想到大学时也干过拔人气门芯的事。我也很没道德,可现在我又很讨厌有些人总拿圣经里那个段子说事:你们中有谁没同样的罪恶,就拿石头砸那女人。这个桥段已被人运用出一种熟练的邪恶。它带来的问题是,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干过坏事的,大家都不敢批评,这社会最后便成了强盗的社会。

  张宁海是个好警察。中国原有不少好警察的,慢慢地就不那么好了,慢慢地就变得邪恶,正如记者、法官、医生、你、我一样......慢慢就这个操性。
  有个脑子里长果冻的问:上次山西那警察死了,你还风言风语,这次为什么又站在警察立场上?对一件事情的评判,不要看这人的职业,而要看这人表现出的人性。山西那亿万身家的警察不是死在保卫人民的战场,而死在一根不知是大侠还是仇家的狗链下。张宁海尽职了,我尊重所有尽职的警察。
  看复旦十八个学生面对救命恩人时那一张张冷漠的脸,跟当年如拎长的鸭脖一样围看恩人被行刑的群众的脸,又有多少不一样呢?
  就是复旦之下,岂有完卵。
  17/12/2010
或许您还会喜欢: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跟谁较劲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0
摘要: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家人、爱情、理想、报仇、还债、真相、过好日子、繁衍后代、证明什么、轰轰烈烈地死去……这些都是后天赋予人不同的价值观而让他们去这么想的。活着本身可以什么都不为了,因为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在活着了。活着是件被动的事儿。人不是为了什么,才活着的,而是发现自己活着,才去想是不是得为点儿什么活着。 [点击阅读]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witthlove,intheair送给之前陪我一起傻的你这是一个关于爱旅行成长的故事兔子安东尼失恋了于是他踏上了旅程寻找一棵开满鲜花的树旅行中他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对人生和爱也有了新的体会Chapter1很久之前onceIwas安东尼温柔又骄傲懒散又认真关于人生他有很多疑问和感想可是又不觉得要着急解答ItmakesmethinkofaperiodinmylifewhenIwasyounyandst [点击阅读]
金拇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当被我经历过一万七千五百多次的清晨又一次光临我时,我着实感到厌倦。我睁开眼睛,预看上帝分配给我的属于我的这一天,我不知道怎打发它。前些年的某天,当我从一张报纸上看到“雷同”这个词时,我马上想到了人生的每一天。世上还有比人生的每一天更雷同的事吗?那张报纸上说,雷同是杀害艺术品的刽子手。照此推论.雷同的生活就成了杀害人生的刽子手。 [点击阅读]
韩寒《三重门》
作者:韩寒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林雨翔所在的镇是个小镇。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恨不得用奖状铺地。镇上的老少都为这学校自豪。那学校也争过一次气,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