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病句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和往常一样,才过了几天,人们对那件悲伤的事就有些淡了。那条沟渠还没结冰,孩子们倾覆的故事却已冰封。我本也无话可说,可昨天茌李庄的一个村民不知从哪里找到我的电话,告诉我一些事,才想起今天是孩子们的头七。我也才知道,按苏北当地风俗凡冤死或幼天必须在头七前火化入葬。我又知道,这个村遇难的十一个孩子只火化了十个。这,却不知是为何。
  他告诉我,校车出事之前,小镇正大搞“创文”行动。为显示文明风尚,官家要求所有摊贩、三轮车包皮括接送学生的自用车都不准上街,小镇忽然变得干净,人们冲上街道打扫卫生、散发传单,大街小巷挂满了醒目的文明标语......不一会儿就发生校车倾覆河沟这么不文明的事情。
  还有些不文明的事情:干部守在村口严防生人出入,记者被打,不知从哪调来一帮城管,对情绪不稳定人群推搡及打。
  他还告诉我:在抗战时期,茌李庄就有个很不错的小学,村里一些老人就是在这里启的蒙。出了家门,进得学门,是这个村几十年种下的慧根。可前些年撤并,这学校就划归一个赢利单位,孩子们也被迫搬去十二公里外的镇小念书,天高路远,家长们只得让编外校车接送......终于出事了。
  那些家长哭啊哭,最后没有了力气,他们只是低低地问:“孩子是送去上学受教育的,怎么人忽地就没有了?”
  我看到一份令人悲伤的资料:自这个国家实行乡村学校撤并后,从2000年至2009年,农村普通小学从521468所缩减到263821所,减少了49.4%;十年间,平均每天有近四十名中小学生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不知这里面含有多少校车事故......这个国家这么古怪,撤并本为强化教育,却做成了一个死结。之前我们只是抱怨到了学校能学到什么,现在还没到学校,半路上,你就挂了。

  事情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出事以后,学校门口终于出现一个从未出见过的人,警察。过去无论多拥堵,警察叔叔从不会出面维护交通的,现在满大街都站着警察和城管前来维稳。还有的变化是:当地教育部门过去并不在意自己开着奥迪而学生们却挤着超载中巴,现在当记者拍摄他们的豪车时,他们已知道挡住车牌,人也敏捷地避开镜头。
  我注意到一些观点:别把任何事情扯到政府和体制,责任在违章的司机、乡村泥泞的路况、国人交通意识差,对超载一直知情的家长......这些观点很有新意,因为这解
  释得了校车出事,解释不了为什么官车总不出事;解释得了校车司机素质差,解释不了为何不按官车司机的素质配置校车;解释得了乡村路况导致事故,解释不了拥有全世界最长收费高速路的国家,却修不好一条上学之路。至于国人交通意识差,那个骑三轮车的老太太干扰了校车司机视线,所以要取缔三轮车......的说法。在我看来,一个老太太就把校车晃点倾覆,这国家的交通可太脆弱了。也像易天说的,开始要取缔三轮车,下一步是不是要取缔行人,这样下去计划生育也顺带搞了。
  还有人说到家长的责任,我觉得跟小悦悦事件相似,不问收了保护费的政府,却质问一个摆摊的女人干吗不聘保镖照看女儿……该去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了,芳汀连牙齿和头发都卖了,你还要求她像贵妇一样照顾女儿吗?

  所以我明确地表示要扯到政府。高科技的高铁出事了,低科技的中巴出事了,不需要科技的邵阳渡船也出事了,不让我骂政府,难道让我去骂科技?年过半百的老村长马路上出事了,才两岁的小悦悦在马路被碾压了,一个个村庄的学生在马路倾覆了,不让我批评政府,难道让我批评马路?
  我也将扯到制度。安全校车不是指四个结实的轱辘,安全校车是一个制度。大家都在说美国校车力敌焊马,可你得知道,连什么时候才可挂空挡、什么情况才可更改路线,联邦安全局都要介入。这不是校车坚固,而是一个国家的信念坚固。
  公共安全理应由政府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负责,多基本的逻辑。所以我在微博发飙:你一辆校车都买不起,还谈什么做大做强教育?你三公消费动辄千亿,一辆校车却扯了六十年的皮。你从不为孩子派出一坨警力,却要求我们密切注意南海外敌。你坐骑降个配置很委屈,我们挤成人肉叉烧就别在意。你家孩子美国学习,我家孩子夺命奔袭。你连祖国的未来都不考虑,还谈抓住当前大好机遇?吹牛皮!
  我又偏激了。可我只是希望这个已宣布跨入中等以上收入,十年内援助他国一千多亿、免款三百亿的国家,能有一辆安全的校车。想一想,我们这样发飙是容易的,可谁真正理解那些父母的恸痛。在我写这篇纪念头七文章的时候,小镇正在发生两件事。一件是政府为表示关注校车安全,一刀切规定所有机动车不准运营校车。每当上学放学,为了接送几千名孩子,板车、三轮车、自行车统统上阵,拥堵在所有从乡村到镇上狭窄的路上。争抢道路,互不相让,像打仗也像逃荒。

  再就是,所有遇难孩子的家长们聚在镇上,他们哀求政府发放一个东西:准生证。你该理解,在一个计划生育的国度,他们已断肠,不能再断根。
  所以,这篇纪念头七的文章,我一直说的并不是校车,而是教育。我只是试图弄明白,为什么祖国的花朵在春晚舞台上跳得那么幸福那么阳光,生活中却总出现毒牛奶、豆腐渣、午餐、交不起学费这些九年贻误制教育的事情。教育本是一种普及,后来就变成购买,教育本应是权利,这里变成商品,最后不小心却变成祭品。
  插播一下,就在前天,祖国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发布了一条很人性的命令:所有校车有权占用公交车专用道。朋友们都很欣慰,可我觉得这是一个病句。因为校车几乎都在农村出事,而农村并没有公交车专用道。这只是祖国无数病句中的一个。我们从小就在一个个病句的教育下出人意表地成长,命大的此时可能正看着这篇文章;命差的,名字可能已在名单上虚拟了。
  不知这个叫首羡的小镇“创文”行动进展得怎样了,这个正在铁路和马路上飞奔的国家,正在变成那辆刹不住的校车的图腾。我们的童年,就这样从一个个村镇浮掠而过。一种大难不死的世故,让我油然浮出这样的语境:世上本没有路,求学的孩子多了后,便有了路;世上本没有孝车,中国校车多了后,便有了孝车。
  纪念头七的杂文其实就是说:中国式教育,此去经年,一直是个病句。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3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4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6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9 人气:3
摘要: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