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反击耶鲁假新闻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最近网上流传一篇帖子,称作者为前任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该文发表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评了中国大学的制度。经调查:此帖系谣言。施密德特从未对中国教育现状发表过任何见解。此文估计为心怀叵测者伪造。既然敌人送上门来,不妨竖起靶子逐一批驳,以正视听,避免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上当受骗。如下:
  (原文)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学生多,校舍多。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对于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但是他们却计划学术,更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施密德特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他们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他嘲笑:“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也参加了一些我们的会议,但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他甚至说:“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中国大学曰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他断言,“中国教育效率低下,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这令人失望。”
  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施密德特说: “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他进一步批评了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负责,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此处绿坝)是腐败的,那么社会机构同样会是骇人听闻的腐败。”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已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缺乏学术自由的精神,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学生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坚持引导青年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反之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他甚至说“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注:尚有个别更为险恶的言论,我主动加以绿坝,在此不予摘录)
  看得出这是帝国主义学阀嫉妒我国日益高涨的教育GDPO我国教育确实课程多、学生多、校舍多,我们就是要做“许三多”。北大官员刚刚宣布:现在北大、清华每年都可以创收十亿左右,带动周边相关产业九十亿,也就是一百亿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打造出一个以餐饮、娱乐、地产、桑拿、卡拉〇K为主的链条式产业基地。以后不叫北大了,叫“北大托拉斯管理集团”。也不叫清华了,叫“清华辛迪加股份有限公司”。二者将不再设校长,而只有董事长和CEO、CFO……
  这哪里是私立的小小耶鲁赶得上的?也是私立的斯坦福、哈佛拍马难追的。当我们知道美国所谓名校竟都是私立时,不免哈哈大笑。我们连黔江师专这一类学校都是局级的,北大清华更是部级的。我们创造了世界文明史里的奇迹--所大学就是一个企业,一个教务处就是一个税务局,一个基建办就是一个大型房地产,要是整个教育战线集体上市,瞬间让深沪崩盘。
  耶鲁培养出近三届美国总统有什么可吹嘘的,我们每所大学都在培养小皇帝,至少致力于培养皇帝的新衣。至于校园“血拼”事件。中国学生不过用水果刀刺一下老师的胸膛,精神病挥刀乱砍一下孩子,美国校园却端起冲锋枪扫射。我们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确地引导舆论导向。不像你们,不仅不封锁消息,总统还在电视上哭哭啼啼,命令全国下半旗,最后竟向杀人者墓前献上一捧烛光,说什么灵魂平等,还要写进校志,真是善恶不分。我们决计不会给这个孩子墓前摆放烛光的,他连墓地都不敢公开有。我们还会启发同学们揭发他生前种种恶行,从借菜票不还到偷女生内裤,从喜欢打麻将到迷恋网游,从逃课挂科到有严重手婬行为。总之我们从身体到人品把他搞臭搞垮,让报纸和电视大肆报道,让群众明白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学业观和荣辱观的坏孩子......且这是一个孤案,跟学校教育无关,跟教育制度更无关。接下来,会安排学生会干部在校园里安详地行走、快乐地学习,让媒体选择巧一点的角度报道。这件事情最后会被人遗忘,什么都没发生过,决计不会影响到下一步招生、下一步的GDP 。

  帝国主义学阀讥笑我们“知名”的教授退休意味着告别糊口的讲台,像官员那样为子女谋好出路。这是造谣,我们知名的教授其实不到退休已就是企业大股东了,怎可能临到退休才想起为子女谋好出路?此时,他的子女早是公司的副总裁了。
  我们怎么没有学者?郭沬若就是,余秋雨就是,还有国学大师季羡林,虽然他一辈子研究的是印度学,但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个“大国学”概念,并证明印度学只是中国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国实在太大,下一步就可以顺便把日本越南蒙古等周边一块覆盖,再办些孔子学院,这样就方便我们出现更多的国学大师。
  至于说到中国的教育效率低下。我们一点都不低,我们有那么多奥数,不服的话就派些耶鲁学生跟我们的初中学生比比,奥死你们。如果来一场中美学生全方位比赛,随便点几个比赛项目:说废话、总结中心思想、抄袭论文、吐血交高价学费,美国学生及家长一定望风披靡。也不要别有用心的批评我们的学者“不敢有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每当看到“批评世道”这几个字我就想发笑,批评对升职称有用,还是对拿到项目经费有用?何况我们的学者一直坚持批评世道。你看,于丹就常批评人们没有平常心。而每当有人提出民权、自由这些不相干的话题,大批学者就紧急出动,直指人民素质这么低,怎配得上这些权利。
  中国教育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看,男生都在帮导师撰写科研论文并大公无私地不署名,女生不小心扮演了师母的角色也不署名。还有就是,大型运动会熟练地成为背景人墙,手执鲜花欢呼国内外元首莅临指导,热泪盈眶、泣不成声。碰到CCTV等采访时统一地说出:我觉得生活可是越来越好了,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真是没啥影响,毕业后我会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不小心说到就业了,不要说“被就业”这么难听好吗?过去虽然我们大部分是中学生,一部分成了技专生,很小一部分才成为得了大学生。可那时候工作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只是后来机会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政府发现不能留太多毕业生在街上逛来晃去滋生事端,就鼓励大家上大学。还发明了各种大学,这样不仅安全,还可以创收。不要小看这个缓冲期,学以致用,让学子们了解社会,社会才是最大的一个实习单位,混社会只要不混到天地会,就是最好的实习期。
  看到美国学生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找不到工作,只好去郊外画画写生、去教堂唱诗、去工厂学改装自行车、去阿拉斯加调取古生物进化的实证......这些鸡毛鸭毛的事情,可真是太悲惨了。真想游过去解放水深火热之中的他们。还有一条必须反击的是来自于“现在中国没有教育家”的恶毒说法,我们人人都是教育家。君不见:领导是下级的教育家,老板是雇员的教育家,有钱人是穷人的教育家,含泪是灾民的教育家,官员是老百姓的教育家——你究竟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为了深入批判“缺乏学术自由和独立思想的中国大学,损害了大学生以文明人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一段,我刚刚做了一个调查。可清华的学生问我,“请问,什么叫学术”,北大的学生问我,“请问什么叫思想”,复旦的学生问我,“什么是真理”,最后,人民大学的学生楚楚可怜地问我,“请问,什么是人?”
  我们一直不是按人来教育而是按人头来计算利润的。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非常成功,我们扩大规模追求速度深挖潜力,按照生产温州的皮鞋、东莞的衬衫、义乌的打火机、四川的生猪一样生产出很多很多大学生,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前者是一次性获利的,后者可反复赚钱。一个大学生的一生是这样的:二十岁看体力,三十岁看学历,四十岁看经历,五十岁看智力,六十岁看病历,七十岁看曰历,八十岁看黄历,九十岁......看舍利。
  多么纯纯欲动的一生,可持续折腾。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邵燕祥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心在乌云上面"1979年,在百色,遇到一场突来的暴风雨,使我得到一句诗:"我的心在乌云上面",后来我把它写进《地平线》。这是一句普通的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航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阴沉着,甚或翻滚着,明知它向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伸手可触、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那么均匀地充满透明的阳光。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麻辣女兵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汤小米,你已经十八岁了,但是我给你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祝福你,而是要质问你,你准备如何开启你的成人礼?是继续街舞跑酷混日子?准备这么混到什么时候呢?对啊,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日子总是很好混,可是你终于十八岁了,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吧?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吧?再过十年,不,哪怕只是再过一年,一年后的你,如果和现在的我毫无差别,你对得起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吗?汤小米,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2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