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人民和人民火并起来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妈总爱跟我讲一个“周狗屎”的故事。
  解放前,在我妈的老家郫县,农民是不会随便在别家田里拉屎的。那时没有化肥,在别人地头拉屎等于给别家浇肥,可略归为败家行为。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人人都蹲在自家田里拉屎,阡陌纵横,一目了然。
  这种情况下周狗屎应运而生了。他本是孤儿,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次给人打短工挣了两个肉锅盔(一种平底锅烙出来的肉饼),正吃时竟被一条狗抢了去。那条狗几口嚼下肉锅盔,拉了一泡锅盔屎后蜷在丝瓜架下睡觉了。眼看自己的食物变成了狗屎,周狗屎欲哭无泪,伤心之际却忽然想通一个道理:人不会轻易到别家拉屎,但狗狗想哪儿拉就哪儿拉,且狗屎比人屎更肥,是花圃最好的沤料。
  周狗屎那时还不叫周狗屎(本名叫什么倒也忘了),此时他大笑三声,捡走了人生第一坨狗屎,和狗屎运。
  周狗屎遭过很多白眼,女人远远见他就掩鼻而逃,老人教育孩子时也会说“贱皮子,周狗屎,莫出息,周狗屎”。川西冬天潮湿阴冷,连鸡都偎在窝里打瞌睡,唯他和狗在阡陌纵横之间狂奔。手裂了,耳朵被冻得跟糍粑一样,他无所畏惧。有时怕铁耙子把冻在泥里的狗屎刨坏了,他就小心翼翼用手去抓。春天来了,顼子有个说法,“菜花开莫被疯狗抢了影子”,就是说人若被疯狗咬到走路时影子就是直的。所以每回周狗屎经过,人们就会仔细看他的影子,觉得不对便狂喊一声四下逃散。周狗屎不以为忤,继续捡狗屎,偶尔还买些肉锅盔讨好那些狗们。这样,人见了他四下散去,狗狗们却和他相处甚洽。
  周狗屎终于发达了。这个行业没人跟他争,属于垄断经营。狗屎是城里阔太太们喜欢的黄桷兰最好的肥料,是稀缺资源。周狗屎具有现代经营思想,雇了几个流浪儿以团队方式捡狗屎、送狗屎。可他有钱后仍舍不得放开吃最爱的肉锅盔,买了丝绸褂子,不到过年舍不得穿,买了三亩地,仍不忘每天亲自到自家地里拉屎。
  村里人都夸,周狗屎真是有出息了。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镇上的女人。再后来就生了小孩,周狗屎训练其必须在自家田里拉屎。
  再后来解放了......因那三亩地,周狗屎被定性为地主。村民们纷纷揭发他雇长工,屯粮食,过着剥削阶级的生活,还追得满村满乡的狗到处跑。
  周狗屎被枪毙那天,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去看。周狗屎临死前吓得屎尿直流,一个劲说:我也是人民哪,我是捡狗屎的钱买来的地哪。人们愤愤地堵上地主的嘴,哪个让你有三亩地,有地就是地主,穷人就是要斗地主。
  一枪崩了他。
  我妈每回讲这个故事时都很嘘唏,周狗屎一生没穿过几次丝绸褂子,肉锅盔不敢每天超过两个,一个勤俭的人,就这样被人民不当成人民了。我妈那句“被人民不当成人民”说的很有思想,这里的人民不把人民当人民,这里的人民最擅长火并人民。不怪人民,人民只能火并人民,火并其他的叫造反。可是,一个靠捡狗屎买了三亩地的农民,一个用企业模式管理狗屎的农民,按现在就是一励志偶像,当年却成了地主,被一枪毙掉。一切只因当年有一个强大的逻辑:有地的就不是人民,凡不是人民,就该打倒。

  这三亩地被迅速分给了其他的人民,可人民很快发现,他们并没有捡到狗屎运,只是摸了一手狗屎,因为有地的就不是人民,土地就必须在一个叫“人民公社”的单位里。那里,随便在哪片地拉屎都等于在自家地里拉屎,但哪片地长出的粮食,都不是自家的粮食。
  再后来,就是1959 -1962年前后的事情,大家知道的。
  故事还没有结束。多年以后,从川西平原一直往东走,经过长江抵达一个叫重庆的地方,又发生了一个故事。
  这天,政府为了刺激楼市也号称减少人民的负担,就征求意见:凡买房者可退税。此举引发激烈争论,一部分人赞扬政府利民惠民政策,另一些买不起房的人民抱怨,买得起房的是富人,富人居然可以退税,这是劫贫济富。我有一个八零后粉丝,对买房退税非常愤怒。在网上叫骂买房者祖宗十八代无果,最后网约对方到朝天门码头单挑......那时我又看到了周狗屎和他的三亩地。其实好多买房者只是买了一居室(大部分还是按揭)。不同的是,周狗屎捡的是狗屎,他们是加夜班、爬格子或腆着脸找丈母娘借来的房款。
  我问过这个铁杆粉丝:“一居室就算富人? ”他说: “比起没房的人,一居室当然算富人。”我问:“你现在拼命打工是为什么。”他说:“买房啊……”我又问: “你买了房成了富人,不会有人找你单挑吗? ”他说: “他们买房还占了退税的便宜,我们没房还占不了这便宜,这就不公平。”我举了很多国外政府退税的例子,告诉他这不是占便宜,而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不要把享受权利和占便宜搞混了,我们应当让更多人享受这权利,而不是单挑谁占了这个便宜。
  他却说:“反正这好处落不到我头上,就是不公平。”
  我明白了,他把公平,当成平均了。
  这时有个小插曲,商务部官员透露了一个想法:为拉动内需,给每个居民发放几百元消费券,也就是红包皮。这次,人民和人民罕见的没有火并,网上前所未有地一片叫好,纷赞亲民。这是因为,红包皮是按人头来分发的。
  人民并不去想,放弃上万的退税却支持几百元的红包皮,就是得到了小费却放弃了股权。你拿着几百元红包皮,最多买两盒脑白金孝顺父母或者下一顿馆子,有极端穷的,赶紧拿可怜的几百元去看病,于是帮国家拉动了内需,于是帮政府刺激了中国制药业和殡葬业。这样想来足够悲伤,但人们并不管这么多,那个强大“公平即平均”的逻辑一直支撑这个民族,最后导致平均的红包皮是公平,导致平均的罚款也是公平,平均的灾难也是公平。

  关于重庆买房退税的事,反反复复、遮遮掩掩最后随着红变成黑,不知其终。总之很多人仍没有买到房,买了的似乎也并不快乐。大家每天走在同一座巨大的城市,低头坡坎,抬头骄阳,认识的见面笑笑,不认识的横眉冷对,倘若不小心踩到脚、刮到车,就迅速投入到另一场火并。
  而政府不为所动,常常出台一些利民政策,每一轮出台,必引发新一轮人民与人民的火并。我怀疑政府对这个状态是欢喜的,人民忙着和人民火并,就没时间去干别的了......经历了无数“周狗屎”的例子,本朝深明大义:大的,搞不公,小的,搞平均;越是大的,越要禁止权利,越是小的,越勾引你占便宜......人民在火并,这就是稳定。
  这样的故事天天发生,转到北京。我曾长时间待在那里,感受正确的思想,糟糕的空气。二者仿佛子宫里互不相让的双胞胎,空气越糟糕,越激发正确思想,思想越正确,空气更加糟糕。我认识一个北京本土的哥们,对国家前途一直显示出强大的关切。第一次见面,他就热烈地阐述了单双号可以还北京一片蓝天。他是无车族。
  我常被迫跟他在环保和道路疏通方面展开话题,而我总是无法战胜他。我说没有证据表明单双号可以还北京一片蓝天。他就说,没有单双号北京将永无蓝天。我说高价车牌费不人性。他就说污染更不人性。我批评中石油涨价,他就说用经济杠杆制约城市拥堵是最好的办法。我说为什么买车时不告诉大家日后要收拥堵费。他说,活该,有车族多负担一点,国家才能大力发展公交。
  他跟我最大的争论是:外地人抢了北京人的钱。他常常看着路边的住宅楼感叹:外地人抬高了北京的房价啊。看中关村也感叹:外地人抢了本地人工作机会啊。他举出国外对待移民的政策,说这一点就该像国外学习,外地人进到北京,先得交一笔移民费......
  有一次我拉着他,在安贞桥下被一辆自行车擦刮了。当时我以每小时不超过十公里的速度行驶在主道,那自行车忽然从后边撞碎了后视镜,还说我的后视镜把他的车刮倒了,要我赔。“哟,你们外地人这么有钱,买得起车,还赔不起钱啊,真是越有钱越抠门......”我就回了一句:“北京人怎么了,真正的北京人在周口店。”忽啦围上来一片群众,纷纷谴责我,让我滚出北京去。纠缠了一会儿,忽见哥们径直坐公交而去。我忙问他干吗,他头也不回:“坐不起外地人的车,我回周口店......”我自知失语,恨不得对他衷心唱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以表羞愧。
  后来我回成都了,联系渐少。直到年初,他突然打来一个电话,压低声音问我:“听说你跟亦庄的4S店熟”。我问他干什么。他悲愤地说:“太不像话了,好不容易想买辆车,却又摇号了,有没有门路帮忙上个牌照? ”

  我们再次见面,已坐上他的新车,他郁闷地指着引擎盖那道大划痕说:“刀子划的,肯定嫌我的车挡着单元门了,这些骑自行车的人,仇富。”
  车一路前行,他忽然想起什么,兴奋地拿出一个小东西:“看,我把那人自行车气门芯拔下来了,哈,丫上班肯定迟到。”然后去加油,他高度赞扬我那篇骂油涨价的《打了一手好飞机》,又抱怨中石油中石化太不像话,不考虑有车族的感受就知道赚了钱喝天价茅台。出得加油站,小心避让着呼啸而过的军车警车和京〇车,我俩听着车载广播:北京市出台了限制外地人买房的相关规定。哥们很兴奋,说北京房价这么贵,就是让外地人搞贵的。发觉我默默的,他有些歉意地说:“你丫不算外地人,你丫大半个北京人了。”
  我想起常说的那句话:在祖国,要是没钱,到哪里都是外地人,不住进紫禁城,下辈子都是外地人。
  故事到这里该结束了。总结上面三个故事。
  第一个周狗屎的故事——让穷人跟富人斗。具体模式:1、告诉穷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富人。2、凡拥有地的就是富人,所以要把富人的地抢过来。3、穷人抢了地却不可以归为己有,因为这就变成了富人而富人是要被打倒的。所以,土地交给人民公社,穷人还是穷人。
  第二个买房退税的故事——让穷人跟穷人斗。模式是:1、为体恤民情,政府拿出一些花红说要分配给穷人。2、可这份花红是很少量的,所以穷人就得火并穷人。3、一场火并之后谁也占不了便宜。穷人火并穷人,穷人更恨穷人。
  第三个北京哥们的故事——让本地人跟外地人斗。模式:1、告诉本地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外地人占去了便宜。2、出台种种限外政策,外人人纷纷逃窜,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管理。3、本地人长舒了一口气,虽还是穷着,但外地人不见了,聊可用“眼不见心不烦”安慰,这就是眼球经济。
  三大模式:让穷人跟富人斗,让穷人跟穷人斗,让本地人跟外地人斗......所以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才是最其乐无穷。
  故事的最后......其实是开头:
  我陪我妈回老家。一路上发现,过去令人心醉的金黄色不见了,到处灰一块、黑一块。我妈说,前几年这里大搞开发,修了很多的房子和工厂,油菜地退缩了,河水也变黑了,外出打工者回家已没有地了......我问,农民不反对吗?我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刚开始时大多数人还支持政府呢,虽然有个别人反对还扬言要自焚,但被群众按在地下,让他当众做了检讨才放过的。
  就是这样,周狗屎被人民火并,人民被公社火并,公社被房地产火并......这是最初火并周狗屎时未曾想到的。唯一可以想到,人民和人民一直在火并。
  一部周狗屎,中国现代史。
  10/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3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4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6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9 人气:3
摘要: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