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触不到的记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清晨时分,城始建成,却见一只白鹿口衔鲜花疾奔而来,将花放在新新的城墙上,四蹄奋展,化作一朵祥云升空而去......人们说,呀,是个吉兆,就叫这城为“鹿城”吧。多年过去,城而为郡、郡而为府、府而为州。又因四季温暖,就是温州。
  电台一直热烈说着这城的来历,这城自建成以来光荣的大事,以及叶适、谢灵运这些显赫名字,历久弥新的样子。忽又放起市歌《会飞的家乡》。可并不见任何关于动车遇难者周年祭奠的消息,iPad也搜不到。如此之近,那件事仿佛从未发生过。问及司机,他才突然想起:哦,又是7月23号了,一年前我还开车去到桥下面救人,好大的雷电......可他记忆的版本出了些问题,一会儿说死了两百人,一会儿说只有一百多人,也想不起救了小伊伊的那个邵姓特警。我告诉他,官方数据是四十。他笑笑,忽然讲起这座城最近流行的两件事:跑路、跳楼。经济状况不好,前段时间有个城建局长从楼上跳下来,死了......
  就下起大雨,和一年前一样。大雨是秘密的好兄弟。
  我们穿过那片老旧小巷时,全然没意识到“双屿”这名字对中国的意义。这个狭窄而拥挤的典型南方小镇,前店后厂,货如堆山,一张张勤奋的脸,并不关心任何来客的到来,一双双繁忙的手,忙着造出鞋子让人们赶路,向他们打听,也一脸茫然......后来才知这是名鞋之都的基地,几乎所有温州制造的皮鞋皮具从双屿镇发往全国和世界各地。巷区尽头,蓑草丛生,抬头就见剑一般的高架桥从巨大的隧洞里冲刺而出:一年前,后面那列动车刚冲出下岙山隧洞,惊讶地发现前面桥面还停着另一列车,那个潘姓司机做出一生中最后一次刹车动作......
  剩下的事情,雷雨之夜,无数人在恐惧中等待,有的获救,有的在剧痛中慢慢去到另一个时空的端口。

  我从未想过那件事发生在皮鞋基地的咫尺之遥,我无法把工坊的热烈和坟场的死寂古怪地联系在一起。我也没想到当站在那座伟岸的桥下,竟缺少了一部分想象中的哀恸。下岙依旧,大桥如新,一切就像用腻子抹过,跟祖国所有城乡结合部的景象别无二致。只是第168和第169桥墩中间两块补上的白水泥,像一朵妖冶的莲花,或最诚实的史者刻下的疤,在提醒。
  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记忆。我们未知来历,不知去处,活着唯一的理由,只是记忆。可记忆那么难以触及。一眼望去,首辅发表承诺站过的那块空地,已被铺上坚硬的水泥,仿佛这样便可压制伤痛。那个掩埋过车头的曾长过一些莲花的池塘,也被碎石填平。生命和莲花,一切都被压在地下,无声无息。
  一切未发生过。没有纪念碑,一根桩子也没有立起。德国为了纪念艾雪德城际快车脱轨事故,立下一块断墙般的纪念碑,记着101位遇难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又种下一片樱花林。日本在高铁事故发生地的草坡,植下很大很大一个汉字,“命”,那字直袭长天,是人命关天......可中国不喜欢立记住伤痛的碑,有过的碑只是记住丰功伟绩的碑。那个被掩埋的车头后来被拖到温州货运站,在一堵围墙后面,由保安守着,不让轻易接近,因为生怕碰到记忆的扳机。
  那些事无需再说。一年后的这天,云低雨细,未知魂安,这座桥一年前惊动了整个国家,一年后却很少的人聚集,不知为何,竟也不见遇难者亲属的身影。我和小山一起在第168、169号桥墩下的那个小土堆献上一束白花,点一支烟插在土里。因为固执断定,即将进站那一刻,肯定有旅途里百无聊赖的人,盼着抵达目的地后第一件事,饱饱地抽支烟。

  此时真有一列动车开过,上空发出咣咣的空响。此时车厢里的乘客也许纷纷凑到窗前,指指点点。喏,这就是一年前车皮掉下去的地方。也许什么都不做,只是昏昏欲睡。这个国家太大,天大的事不过打个盹的工夫,等一觉醒来,车到站、人翻篇,悲伤隆隆已过桥。无人纠结那个夜晚,车厢倒吊在高架桥下,两岁的女孩小伊伊本已就地掩埋,只因特警队长的良心,像彩池里一个幸运小黄球,随机抽样找回了生命。
  有香港记者问: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想了很久,说:有人托我帮忙来看看寂寞的他们......
  有谁指着隧洞上方斗大的“岙”字说:岙,山上天。差不多是最刺目的谶语。然后我们竟被迫离开,因为总有神秘黑衣人围绕在身边......一路大雨,就接到了关于北京大雨的电话,得知它也不会在广渠门桥立下纪念碑。遥想人们天天开车经过这里,开始还遥遥指一下,曾有一个男子困在车里......再往后,新闻迭出不穷,人们渐渐地就淡忘了,人们只能去关心堵车,听着股市信息......在这个坐校车可能倾覆,搭渡船可能找不到尸体,购物会找不到商场出路的地方,太多类似的伤痛,人们只有用新的疤去弥补旧的疤,是最好的应激保护。
  竟无话可说。如果刀子够快,你就不会感到疼痛。如果悲伤太多,你自行修成一份从容。可是很想说,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在于敢不敢于去记忆。对于国家,记忆是一种实力,对于个人,记忆是一种权利。
  记忆是:1980年,温州颁发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4年,温州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1992年,建设全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金温铁路......温州是中国改革的缩影,动车也是。一座会飞的城市,一列会飞的动车,所以,“7.23动车”动车事故选择温州作为终点,偶然中竟有一丝命运的诡异。那列车像一个饱含深意的动感符号,太快了,以至于没到达终点。这座城曾飞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现在却正在跑路和跳楼的双料轨迹中,艰难运行。

  我们被迫离开,可一直在打听桥下的消息,晚上得知悲伤的事情:20: 30分的祭奠活动,场面冷清,和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遇难者家属因种种原因终于没能来到,之前说好的一个伤者也不见踪影。只有少量记者和志愿者坚持点燃心形的蜡烛,旁边却站了很多黑衣人。灯火忽明忽暗,心情不定,一个志愿者拉开横幅,上写简单地写着V .23,奠,一周年纪念”。可人们一走,横幅就不见了,比冥钱的灰烬散尽得还要彻底。
  也许明年,场面会更冷清,地球变暖,人情变冷,所有世事逃不过岁月冰封。这个强大的国家,没有纪念碑,没有名字,只有电影《黑超特警》删除记忆的那支闪光笔。
  雨还在下,最新的“韦森特”台风沿着这座城的边缘刮了来,又离去。灯火阑珊处,那个叫“双屿”的小镇,不为所动。它和它头顶那些呼啸而过的车,动静皆宜,源源不断把各种名鞋皮具打火机发往世界各地。这个城、这个国正竭力证明,一切皆有可能。又试图让人相信,一切尽未发生。心死为忘,言己为记,祖国且进且退,且忘且记,就是触不到的记忆。
  这个国家如此强大,一场大雨就让最大的城被淹,一场雷电就让最快的车脱轨。且不可有纪念碑、人名和数字,你死去,像从未降生。忽然觉得,中国人能否活着,得靠运气。
  触不到的记忆——是为7 . 23—周年祭。
  24/07/2012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0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坚硬如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以革命的名义等我死过之后,安静下来,我会重新思考我的一生,言论、行为和我行走的姿势及对那鸡屎狗粪的爱情的破解。那儿是一片温柔之乡,是思考的上好去处。思考在那儿如柳絮飘落样轻柔美丽,灿若桃花。可眼下,他们以革命的名义,已经把执行枪决的枪口对准了我和红梅的后脑。死亡卡住了我思考的咽喉,我只能雄赳赳,赴刑场,迎着枪弹去;气昂昂,笑生死,跨过阴阳桥。临刑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无所愁。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