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清华大食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昨天在贵阳,我以为房间里的遥控器又中病毒了,各个频道统一静止在一个隆重的画面,不动。后来我以为两会又在赶拍续集了。再后来才知,满朝文武都去朝贺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大学,确实百年了。
  为表明这代表民意,本次庆典放在人民大会堂。为显示万源归宗,五万学子齐齐回家,包皮括那些为了更好地爱国才移民美国进行卧底的爱国精英,回家且特别声明:这次堂会的大部分花资由他们捐助......这一出君君臣臣的豪华喜宴搞了很久,遥控器才自动修复。此时,贵州地方新闻愉悦地说:西南贫穷山区的孩子们,终于吃上免费午餐。
  我还看到一个清华制作的纪念百年特刊,上面当然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它并不按国际惯例,以进校先后顺序或学术成就排列校友头像,而是以官阶从上至下,光圈依次递减。居顶的领袖当然很清晰,中间的名流渐渐模糊,最下面的学者基本成亚光背景板了。在李毅吧网友指点下可才发现......创办人梅贻琦置于一处阴影中,陈寅恪也显得很渺小,费孝通应该在吧,至于闻一多麻烦大家指点一下在哪儿,我拿着放大镜一时也没发现。好在有梁启超。总之,这不是一张校友图,是人事干部组织图。
  “嘟嘟美女”说它是党校清华分部,我觉得也是文渊阁豪华会所。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清华大学的人才成果,发现它以倒金字塔形状培养了好多好多省部以上级官员,次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次次多的建筑师。不必问梁思成了,他的思想其实本就是违章建筑,随北平古城一起浮云了。有了新中国,不必梁思成。更不要问朱自清、王国维、赵元任、曹禺这些文科巨匠了,打我高考报志愿那会儿,一直以为清华是出品核武器和建筑师而不是文采隽秀的地方。估计抱我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因为,在我国建筑比文学更安全,比历史更安全。看吴晗,脑子一发蒙就写出了忤逆红宝书的历史剧,然后无颜以对,含羞自绝于人民了。

  昨晚盛宴,清华校长兴奋得肾上腺素都要爆表了。看着那张泛着油光的迫切的脸,我知道他很想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迫切,在朝廷看来,清华早就是世界一流了。虽然耶鲁培养出了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以及无数格莱美奖。但那些奖是没含金量的,它们毕竟没获过“鲁班奖” “五个一进步奖” “双拥建设奖”,连“精神文明奖”这么基本面的奖也未获过。不仅耶鲁而且哈佛斯坦福都未得过,整个世界学术界都自绝于中国,是其人生一大污点。想通此节,龙颜和虫颜都大悦,让我们荡起双桨,听高晓松和李健放声高唱,今夜清华,韶华似水,百年辉煌。
  水木清华,春意浓处踏花去,好一片君臣融融的景象。这时清华就不是清华而是左国子监。估计见此盛景,右国子监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许多年来,清华和北大就是左国子监和右国子监,也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在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合,拔刀相见。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意识到崆峒、华山、衡山等小派觊觎在侧,打打杀杀并不是很重要。跟中环琛哥说的一样,重要的是小弟要多,地盘要多。要把大学变房地产托拉斯,把院长头衔后统统加上CEO、CFO,本部之外还有分舵、分分舵,才好有面子。也才印证了导师说的“你要是不赚四千万,哪好意思来见为师”。到最后,易筋经就炼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众云云,食客如云。就是这样,全国都这样,不见学术之独立,舔菊之风盛行,用食欲代替求知欲,把学堂转型成食堂。只不过少林武当是通吃江湖的大饭票,崆峒、华山、五虎断门刀是蹭吃蹭喝的小饭票,但条条大路通罗马,票票学历都腾达,每一个饭局就是文凭大聚会。看下面富含深意的照片,清一色的深色西装,浩瀚如云的秃头中年人,金光洒满一脸,不,洒满一背的食色性也。
  清华有六十年没给我们贡献过大师了,只剩一群上书房行走和官场熟练工。自腰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那八字后,清华就被结扎了。好玩的是,今晨闪出一彪清华食客四处发帖,急证校训只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八字,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后八字,语言之下流,出手之阴毒。好吧,没有后八字,可本应是往脸上贴金的后八字,你却鸡贼地要与之撇清关系,你的人生哪里还有八字?那可是陈寅恪为王国维所题碑铭哪,金光闪闪不亚校训。你究竟想说什么,你究竟怕什么......难道要请皇阿玛钦赐“护驾精神,公公思想”这八字才爽?

  清华也不要来骂了,我说的不是清华,是整个的中国教育。我也卑贱地属于五虎断门派的小食客。多少年,我们一边被包皮着饭,一边被喂着药,暗首穷经一本本伪著,寒窗苦练一嘴正确的废话,到头来,还不过是药渣子和饭桶子。在药劲与饭量的催逼下,拔足前行,与世界渐行渐远。到最后,世界只有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如果这样夸你还不明白,那我只好夸你百年,百年了。
  那个碑石般的人物封面,就是清华已死。最后说,等会儿我将前往乐山一所更五虎的大学讲座。想了一想,我要讲那里有个叫沙湾的地方有个姓郭的老乡,怎么从一个引吭高歌的诗神,变成一个半月板软掉的文人。
  或者不讲,直接开饭吧。鞠一躬,向用无敌胃酸消化了我们青葱年华的大食堂。
  25/04/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