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不能忘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都是戏子,可戏子中还是有高下之分的:知道自己演戏的,和忘了自己在演戏的。你碰巧属于那种入戏太深的,相信煽情的眼泪就能清涤我们生活的屈辱,你盈眶的泪,已自顾自地凝结成一副美瞳隐形眼镜,看什么都叫幸福、安康、合家欢乐、举国欢腾......
  一只叫萨克斯风的破鞋
  我小时候在新疆,特别喜欢看抓破鞋。因为相比起其他各种类型的坏人,搞破鞋的貌似长得好看些,也更有才艺,也不像其他坏人尽说些艰深的事情,破鞋则说得通俗易懂。那时哈密有个露天的“小河沟电影院”,河水从天山化解而下,清凉蜿蜒,两岸稀拉长着些胡杨,破鞋们脖子上挂着破鞋,从电影院出发,成双成对沿河岸被游行,边走边交代怎么搞上的破鞋、如何接头、如何亲嘴......剩下的就不许讲了,但仅仅这样,已让我觉得很是有趣。
  那时对破鞋的定义不仅是奸夫婬妇,野地里搞对象也算搞破鞋,因为搞对象就该在屋子里搞,野外搞,当然就是搞破鞋。有个姓安的小伙总被抓,他不仅喜欢在野外搞破鞋,还要吹着萨克斯风搞。当时在新疆用萨克斯风给领导汇报演出不算搞破鞋,可在野外对着女人吹萨克斯风就是十足的搞破鞋。跟其他人不一样,交代到最后,姓安的常被工宣队的要求来一段萨克斯风,他会面带微笑,吹上一段,悠悠扬扬很好听。这让我从小就觉得萨克斯风就等于搞破鞋,而搞破鞋其实是件挺美好的事情。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给领导汇报演出时吹萨克斯风不算搞破鞋,搞对象时吹萨克斯风就是搞破鞋。这个问题,我听那个姓安的小伙也问过,工宣队大概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萨克斯风是外国乐器,要是吹唢呐问题就小些(注:当时还没上演《红高粱》),总之领导听什么都没问题,因为领导更有社会主义道德。
  前段时间,国家广电总局决定限制各卫视娱乐节目,我觉得“限娱”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只限制19: 30—22: 00的娱乐节目,不限制19: 00—19: 30的那档娱乐节目。那是一档看的人没当真、念的人没当真、写的人没当真、下命令的人更不当真,可大家集体假装很当真且一当真就是几十年......的王牌娱乐节目。所以现在的状况跟小时候很相像,工宣队与广电总局的逻辑也一样:屋子里是搞对象,野外就是搞破鞋;给领导吹不算搞破鞋,给对象吹就是搞破鞋;19: 00-19: 30不算娱乐,19: 30-22: 00就是低俗娱乐。

  我国的事情一点没变,就是一直抓破鞋。
  我常幻想,多年之后天安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娱乐博物馆,记录着以下抓破鞋事件:禁《流星花园》,禁同性恋题材,限穿越剧、网络音乐,声讨三俗,停播《蜗居》 ......这个国家有太多的破鞋。为什么怕人民搞破鞋?让他们搞破鞋,就没精力搞破坏。而后听说民意调查竟有八成群众纷纷表示支持:“是该提升一下道德了。”又见八成群众支持,哪天我一定要会一会该名永远叫“八成”的群众,问他是不是“八戒”表亲。又听说文化部为避免暴力提升道德,决定推出“绿色游戏”,好奇绿色游戏里的悟空是否不可拿金箍棒,只可拿祥云火炬。
  最近我国又很爱谈道德,这是因为佛山两岁女孩被反复碾轧十八路人却漠然置之,毒食品泛滥,以及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这让长期在19: 00-19: 30里群high的礼仪之邦很难堪,但不可说这是官德倒退导致民德倒退,找来找去,终于找到娱乐这个大破鞋。
  抓娱乐大破鞋符合这里一贯的逻辑。早年有《海瑞罢官》掀起文革,前两年声讨低俗音乐,音协老同志阎肃痛心疾首:“我很担心自己的孙子孙女灵魂被低俗音乐污染,等他们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担心这些恶劣影响还在。”可现在谁也没见他孙子孙女受了污染,这么容易被污染,就不是音乐,而是原子弹。
  把道德下降归罪于娱乐,这可太娱乐了;说娱乐败坏了道德,本身就不道德。港台娱乐低俗,可没有七十码、地沟油和见死不救,买东西好好排队,保钓却冲到最前头。至于高雅艺术可以提升道德,我对这个可真是很怀疑。《辛德勒名单》有个情节:屠城那个晚上,犹太人纷纷躲藏在楼梯间、墙体夹层。纳粹军就用听诊器去听墙体里有没有呼吸声。有个犹太人不小心碰到了钢琴,士兵们发疯般冲上楼去一通扫射,从而掀开了第二次屠杀的序幕。在机关枪声、惨叫声中,长夜里忽然响起一阵悦耳的钢琴声,很优秀的琴声,流畅而空灵,有一种巴赫式的宗教宁静。两个士兵被琴声吸引,竟在门边讨论。一个说:是巴赫。另一个说:不,是莫扎特......我一直以为这是视死如归的犹太艺术家临终的演奏,可镜头摇起,一个表情肃穆的纳粹军官,正宗的高雅艺术爱好者。

  纳粹军队可谓二战时期音乐素养最高的一支军队,希特勒和戈培尔都强力推行过高雅艺术。希特勒本人是瓦格纳的粉丝,德国空军轰炸伦敦前要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奥斯威辛集中营司令官克拉麦杀人时甚至要听舒曼的梦幻曲......可见艺术欣赏力跟杀不杀人并没关系,高雅艺术不见得能提升道德,否则以后监狱里不安狱警,安装一水儿的高保真黑胶唱机,大街上要碰到绑匪,直接播出《众神的黄昏》,一听感动得化了:哈里路亚,不能杀人了,一起去唱诗班吧。
  可以提升道德,但不要用抓破鞋的方式提升道德;也可以抓破鞋,可不要一边抓破鞋一边自己在搞最大一只破鞋,像当初希特勒一边搂着爱娃一边禁止电台播放爵士乐,理由竟是爵士乐来自低俗美国。后来虽然允许舞厅演奏爵士乐,但只能是用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洁本”。元首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改造才能让帝国的意志更统一、更强大、更能忘记痛苦。
  表面上在限娱,其实在抓破鞋,表面提升道德,其实在格式化脑沟壑,又不好意思给没脑的民众明说,就绕了好大一个圈子。你看,我们很早就不方便谈国是了,后来也不好谈历史了,谈地理也是敏感瓷,现在连风月都开始不许谈,所以只好谈谈道德。限娱乐是为了抓破鞋、抓破鞋为了促道德,促道德必然结果是,建成一个唯一正确的文化体系。像美国那么没道德的国家都能成文化大国,有道德的我们更是前程远大。虽然我们没有一所好的大学,可是我们有孔子学院;没有一部好电影,可是有《建党伟业》;没有一个好作家,可是有秋雨含泪;没有一个真实历史,还是有《论语心得》;没有一档好电视节目,有19: 00—19: 30;没有一个好博物馆,听说,西门庆故居已在当地政府亲切关怀下建成了......我们不太说真话,印刷品数量是全球第一。出版审查是严了一点,但实在不行,还可以出手抄本。我们有个别无德贪官,但贪污几千万的十大品牌市长李启红已在法庭上向党深情表白:“我还是有很多好的品质,我骨子里无比热爱党。”舆论监督遇到些问题,可监督舆论从来不是问题,你看前面我那篇文章,虽然只有一个标点符号,却能有三十多万点击量,这才叫传媒大国、文化强国,这才叫软实力,名副其实。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Richard 。very: “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苏联也视爵士乐为一种文化颠覆,跳爵士舞,也作为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可是低俗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实在诱惑太大了,官方不得不让步成立国营爵士乐团,但只允许演奏旋律柔和的舞厅曲目,或改编自俄罗斯民歌的音乐。一九四五年以后,爵士乐因冷战头号敌人美帝国主义,更是罪加一等。到了一九四九年,苏联萨克斯风的生产与销售皆为非法。”
  让我们最后一次谈谈风月吧,原来老大哥早就抓获了一只叫萨克斯风的破鞋。一只叫萨克斯风的破鞋,一个叫李启红的道德,一档19: 00-19: 30的娱乐,一个只剩下标点的文化。
  02/11/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包氏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4
摘要:一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点击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