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权力意志 - 第12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5!”6〉
  肯定和否定同一事物,这不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因为,这是一个主观的经验定理,这里面没有“必然性”,而只是无能。
  照亚里士多德看来,假如矛盾这条定理是一切定理中最可靠的,假如它是最后的、最基本的、构成一切引证的根源的定理,假如它包皮含一切其他公理的原则,那么,人们倒是应该更认真地考虑到,它在论证方面到底是以什么为前提的。下面两种情况必居其一:或者它坚持某种与现实物和存在物有关的事物,好像人们早就从别的什么地方得知的东西一样,即不能把相反的头衔加在它的头上。或者,这个定理想要表达的是:不应把相反的头衔加在它的头上。那时,逻辑学也许变成了命令,不是为了认识真实的东西,而是为了设定和整理那个对我们来说应该称之为真实的世界。
  简言之,悬而未决的问题是:逻辑学的公理适合现实吗?或者,它们是为了首先给我们创造现实、“现实性”这些概念的标准和手段吗?……不过,为了能肯定前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人们也许已经认识了存在物;而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因此,这个定理不包皮含真理的标准,而是包皮含一个对于应该是真实的东西的命令。
  假设,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自我同一的A,就像每个逻辑学的(也就是数学的)定理把这个A当成前提一样,而这个A也许就是一种表面性,那么逻辑学是以一个单纯的表面的世界为前提了。其实,我们是受无限的经验科学印象的影响才去信仰那个定理的,而经验学似乎一直在肯定这个定理。
  “物”——这就相当于A的本来基础;我们对物的信仰乃是信仰逻辑学的前提。逻辑学的A就如原子一样,乃是“物”的一种仿制……由于我们不理解这一点,而且我们从逻辑学得出了衡量真实存在的标准,我们就已经走在这样的路上了:即把实体、谓语、客体、主体、行动等一切基础都设定为现实性了:这就叫设计了一个形而上学的世界,这就叫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就又成了表面的世界……)。
  原来的思维活动,即肯定和否定,也就是认为真实的和不认为是真实的,由于这些活动不仅把习惯,而且也把权利当作前提,所以必须认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或者,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受一种信仰的统治,即认为对我们来说认识是有的,认为判断真会达到真理。——简言之,逻辑学不怀疑,以本来的真实会说明某种东西(也就是说,相反的谓语不可能适合这种东西)。
  在这里盛行着这样一种感觉论的、粗俗的偏见,即认为感觉会教导我们关于物的真理——认为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讲述同一事物,这是硬的和这是软的,不可能同时说出。(“我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的感觉”这个本能——是粗俗的、错误的。)
  概念上的矛盾定理来自以下的信仰,即认为我们能够构成概念,认为某个概念不仅会描述某事物的本质,而且会理解这个本质……事实上,逻辑学(就像几何和算术一样)只适用于我们创造的、虚构的本质性。逻辑学试图按照一个由我们设定的存在模式去认识现实的世界,更确切地说:它使我们学会了图画和算术……
  〈9!”5〉
  我也想把禁欲主义还俗,用强化的意图来取代否定的意图;意志的体操,各式的节俭和斋戒,连最精神性的东西也是如此;这是同我们从自己的力中得出的见解有关的行动迟疑法;是带有冒险和随意的危险尝试(马格尼家的晚餐:纯是吃倒了胃口的精神馋猫。)——人们也应当构想出检验信守诺言能力的方法。
  〈!”028〉
  恐怖也属于伟大的特性。实话实说。
  〈533〉
  逻辑的精确性、透彻性是真理的标准(“一切真实的东西,人们都可以清楚、准确地理解”——笛卡儿)。这样,机械论的世界假说就成了受欢迎的和可信的了。
  但是,这是一种拙劣的混淆:就像真理的简单图像一样。人们怎么会知道事物的真实性质在于同我们理智的这种对比呢?——就不会是别的样子吗?不会是最大限度地赋予理智以权力感的假说得到了理智最大限度的偏爱、重视、因而被奉为真实吗?理智把自己最自由的和最强有力的能力设定为最有价值之物,因而就是真实之物的标准……
  “真实”——从情感方面来说——它是最能激发情感的“东西”(“自我”);——从思维角度来说——它是赋予思维以最大的力感的东西;——从触觉、视觉、听觉来说——在这方面会引起最强烈的反抗。
  这样,最大限度的成就为客体唤起了对那个叫作现实性的“真理”的信仰。力感、奋斗感、反抗感等竭力劝告人们相信这里确有反抗物存在。
  〈552〉
  论克服决定论和神学。——认为某事乃是有条不紊依次出现和可预计地出现的,但从这种认识中得不出事物必然出现的结论。认为一定数量的力在每个确定的场合以一种唯一的方式和方法决定自身和表现自身,这种情况并不会把事物变成“非自由意志”。“机械论的必然性”不是事实,因为只有我们才把事物解释成现象。我们将现象的可表述性解释为支配现象的必然性后果。但是,我从事一定的事,从这里绝不会产生我不得不做此事的认识。受迫,这在事物中是根本无法指证的,因为,常规只会证明,同一现象不是另一切现象。只是由于我们硬把主体、行为者塞进事物,才产生了这样的表象,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一个作用于主体的受迫的结果——起作用的是谁呢?还是某个“行为者”。因和果——这是个危险的概念,只要人们还想到起作用的某物,想到受影响的某物。
  a)必然性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解释。
  b)假如人们认识到,“主体”根本不是起作用的东西,而是虚构,那么各种东西就会接踵而来。
  我们不过是按照主体的样子构想出物性,并且强行解释成耸人听闻的大杂烩。假如我们不再相信起作用的主体,那么就会导致对起作用的物、相互作用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物的现象间因果的信仰。
  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会产生起作用的原子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设想是在人们需要主体的前提下做出的。
  最后,也就产生了“自在之物”,因为,说到底这乃是一个关于“自在主体”的设想。但我们知道,主体是虚构的。“自在之物”同“现象”的对立是靠不住的;但这样一来,“现象”这个概念也就不起作用了。

  c)假如我们放弃起作用的主体,那么也就(放弃了)被影响的客体。持续同自身保持一致,即存在,这些东西既同称之为主体的东西无关,也就同称之为客体的东西无关。因为,它们是现象综合体,就别的综合体来说,它们表面上是连续性的——就是说,比如,由于现象节奏快慢的差别(静——动,张——弛。因为,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对立,事实上只是表示程度的差异,按某种光学标准看来,这些差异的表现好像是对立的,但没有这样的对立。因为,我们的对立概念都来自逻辑学的对立——而由逻辑学出发就错误地将这个概念转移到物上去了)。
  d)假如我们放弃“主体”和“客体”的概念,那么也就等于放弃了“客体”的概念——因而也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概念的各种修正案,比如“物质”、“精神”和其他的假说式的本质,“物质的永恒性和不变性”等等。就等于我们抛弃了物质性。
  用道德表示的世界是虚假的。只要道德本身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那么道德就是虚假的。
  要真理的意志就是固化、真实化、持久化,是消除虚假性,是把这种特性变为存在物。因此,“真理”也许不是现成的,可以找到的和可以发现的东西——而是应予创造之物,是用来为某个过程命名的,尤其是为一种本身无穷尽的征服意志命名的东西;因为确定真理乃是一种无限过程,一种主动的规定——不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东西的意识化。这是一句赞成“权力意志”的用语。
  生命以对特质之物和规则的轮回之物的信仰这一前提为基础;生命愈强大,则这个可猜测的、似乎成为存在的世界就一定更为广袤。逻辑化,理性化,系统化等等都是生命的辅助手段。
  人将其追求真理的欲望即某种非常态的目的反射为存在的世界、形而上学世界、“自在之物”、已存在的世界。人作为创造者的需要已经虚构了自己加了工的世界,预言了这个世界;
  这个预言(对真理的“信仰”)就是人的支柱。
  一切现象,一切运动,一切发展生成都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关系,是斗争……
  一旦我们给自己虚构了某个对我们是如此如此(上帝,自然)等等负责的某人,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幸福和贫困作为意图托靠于他(它),我们也就丧失了纯洁的生成。那时,我们就有了想通过我们,并且同我们一起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人了。“个人的幸福”和“类的幸福”一样,都是虚构的。因为,前者不为后者牺牲,从远处看,类如同个体一样也是流动之物。
  “类的保存”只是类增殖的结果,即在通向更强大的类的途中对类的克服的结果。
  论题。——表面的“目的性”(“无限超越一切人的艺术的目的性”)仅仅是活跃于一切现象中的权力意志的结果——变为强者的过程会带来与目的性方案相似的秩序——。不在于表面的目的。但是一旦凌驾较小势力之上的超级权力到手,即后者发挥较大权力的功能、形成等级制,则组织制度一定会形成一种手段和目的秩序的外观。
  驳表面的“必然性”:
  ——这仅仅表示一个力不同时也是别的什么。
  驳表面的“目的性”:
  ——后者仅仅表示势力范围及与之相默契的秩序。
  〈5!”7〉
  为了能够思维和决断必然要假设存在物。因为逻辑学只是用于始终同等事物的公式。因此,这种假设似乎对现实性还不具备证明的力量,因为,“存在物”属于我们的视觉观。“自我”是存在的(——不受变化和发展的影响)。
  虚构的主体、实体、“理性”诸世界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具有一种起整编、简化、伪造、人为分割作用的力。“真理”乃是成为形形色色耸人听闻现象的主宰意志,——按照一定的范畴编排现象,这里,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事物“自在”的信仰(我们认为现象是现实的)。
  生成的世界的特征,无法阐述,因为它是“虚假的”,“自相矛盾的”。认识和生成相互排斥。因此,认识应该是某种别的东西。因为,为了形成认识必须先有意志,生成本身必定产生对存在物的错觉。
  〈206〉
  《新约全书》,尤其是《福音书》中,我听到的故事一点也不“神圣”,宁可说是间接形式的极端诽谤和毁灭性的怒气——最不正当的仇恨形式之一。对高等天性毫无认识。肆无忌惮地滥用各种傻气;《成语大全》被用遍、用滥了;上帝的出现是为着向那些税吏讲话,有这个必要吗?——
  伪君子们利用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道德表面性骗人,因此人们起而反对他们乃是极其正常的。而这个民族却对这种暴力行动一直很感兴趣。这样一张嘴也配说反对“虚伪”吗!处置对手用这样的办法,太一般了——它是最令人疑惑的种类怀疑高贵性的理由,或者不是……
  〈284〉
  受欢迎的状态和热望:——和睦、公平、适度、谦躬、敬畏、体恤、勇敢、贞洁、诚恳、忠实、虔诚、正直、可靠、献身、同情、热心、认真、简朴、温良、正义、慷慨、宽容、服从、无私、无嫉妒心、友爱、勤劳——
  应加以区别:这些特性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被认为是实现特定意志和目的的手段(经常是“恶的”目的);或者被当作居统治地位的欲望(譬如,精神性)的自然后果。或者,作为一种紧急状态的表现,我要说:是生存条件(譬如,市民、奴隶、女人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特性之所以被认为是“善”,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原因,而是以“社会”、“群畜”为标准被认为是达到社会、群畜之目的的手段,是维护促进社会群畜的必需,同时,就个别来说也是原来的群畜本能特有的结果,因而是为一种同这种美德状态根本不同的本能服务的。因为群畜是有排外敌意的、自私的、无情的、充满统治欲的、疑心的,等等。
  在“牧人”中出现了对抗:牧人必须具有同群畜相反的特性。
  群畜是等级制的死敌:因为,群畜的本能有利于那位一视同仁者(基督)。群畜对强者怀有敌意,是不公正的、肆无忌惮的、不谦和的、厚颜无耻的、无体恤之心的、怯懦的、虚伪的、假的、无情的、躲躲闪闪的、嫉妒的、报复的。
  〈299〉
  道德论的自然主义:把似乎解放了的、超自然的道德价值还原为“自然”的价值,即还原为自然的非道德性,还原为自然的“功利性”等等。

  我可以把该观点的倾向性称之为道德论的自然主义,因为,我的使命是把似乎解放了的和变成非自然的道德价值重新变成“自然”价值——即还原为价值的自然的“非道德性”。——备注。试与犹太教的“神圣”及其自然基础相比较。它同奉为至上的伦理法则一模一样,都脱离了这个法则的自然(——直至同自然相对立——)。
  道德的非自然化步骤(即所谓“理想化”):
  是通向个人幸福之路,
  是认识的后果,
  是绝对的命令,
  是通向尊崇之路,
  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道德逐步敌视生命)。
  〈300〉
  受道德压制和排斥的邪说。——是下面这些概念:异教的、主人道德、美德等。
  〈379〉
  伟大的虚无主义滥用道德价值的作伪行动:
  a)爱,成了非个性化;同情也是如此。
  b)唯有非个性化的理智(“哲学家”)才认识真理,它是事物的真正存在和本质。
  c)天才,伟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不去寻求自身,而是寻求自己的事业,因为人的价值增长同他们对自身的否定成正比。
  d)艺术,乃是“纯粹的、脱离了意志主体的”事业:对“客观性”的误解。
  e)幸福,乃是生命的目的;美德是目的的手段。
  悲观主义谴责生命,也就是对道德的谴责。是把群畜标准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标准。
  “个人是无意义的”,因此“自在”给予个人一个起源(而个人的生命则意味着“过夫”);双亲只是“机遇的原因”。——科学不理解个人,这便是报复。因为,迄今为止整个生命在于一条线,生命的结果是没有的。
  〈307〉
  知道一切荣耀产生原因的人,也一定怀疑美德的声誉。
  〈775〉
  赞颂和感激权力意志。——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得胜、新婚、和平等情况下的赞颂和感激——节日需要一个成为感情发泄对象的主体。人们的愿望是想把一切好事同(干好事的)人联系起来。因为人们要求行为者。看见一件艺术品的情形也是如此:人们并不对艺术品感到快慰。因为,人们要赞誉作者。——那么赞誉又是什么呢?是一种受到的善待、物归原主和一种与显示我们的权力有关的平衡——因为赞誉者能够肯定、论断、估量、判定,他自认为具有能够肯定的权利,分发荣誉的权利。提高了的幸福和生命感,同时也是提高了的权力感,因为,人们赞誉的出发点在于此(——由此出发,他会发现和寻找行为者,——“主体”——)。感激乃是善良的复仇。凡是平等和骄傲应同时并存的地方,凡是报复行为演练得最好的地方,对感激的要求和演练也最为严格。
  〈64〉
  第二个佛教。——其征兆是同情日益扩展。精神过劳。这归结为对快乐和痛苦的提问。战争的神圣光环会招来回击。同样,氏族界限也会招来反运动,唤起发自内心深处的所谓“兄弟情谊”。用教条和寓言来延续宗教是行不通的。
  虚无主义的灾难一定会随着这种佛教文化而告终。
  〈!”008〉
  任何学说都是多余的,假如对它来说在积蓄力量和炸药方面不是一切都准备停当的话。只有在为陈旧的价值所苦而又不自知的那些新需求、新的必需物跃跃欲试时,才会出现估价的改变。
  〈96〉
  启蒙运动时期——接着是伤感时期。叔本华属于“伤感”
  (黑格尔属于“精神性”)。
  〈!”024〉
  一个这样的时期:其间,陈旧的假面和欲望的道德铺陈引起了憎恶:赤裸裸的自然;其间,权力的数量被简单地认为是决定性的(是决定等级的);其间,伟大的风格再现为激情的结果。
  〈724〉
  “功利的”,这完全取决于意图,取决于目的,而意图和“目的”又完全取决于权力的大小。因此,决定论是靠不住的,而是一种学说的结果。因此,大家不要被它捆住手脚。
  〈772〉
  论批判“自私”。——拉罗斯福哥不情愿幼稚,他相信勇敢说,自由说和矛盾说——当时,“真理”一词在心理学事物中曾引起惊讶——例证:“伟大的灵魂不是那些少有热情、多具美德的凡夫俗子,而仅仅是那些心怀宏旨的人们①”——当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②(他称尚福特③是!”8世纪的更高贵和哲理性更强的拉罗斯福哥——)他被认为是熟悉一切源于“最平常的自私”的心理现象的观察家,他补充说:“一个高贵的精神将不会超越自身去争取承担持续观察卑鄙和低下的必然性的工作的。这也许是要表明,性格的高尚意义和高贵有能力顺利地压制有害的影响。”
  ①原文为法文。——译者
  ②约翰·斯图亚特·穆勒(!”806—!”873)——英国哲学家,政治家。——译者
  ③尚福特(!”74!”—!”794)——法国作家,社会评论家和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原名:尼古拉·塞巴斯蒂安·罗克。——译者
  〈!”007〉
  重估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必须是一场自发的运动——新的、未来的、更强大的——全都在场。只有一点,它们还没有正名,还没有正确估价,而且它们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觉。
  是对已到手之物的一种勇敢的意识化和肯定——是摆脱陈旧估价的老套,因为老框子拼命贬低既得的一切。
  〈9〉
  悲观主义乃是虚无主义的前形式。
  〈468〉
  伟大的方法论者: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奥古斯特·孔德。
  〈580〉
  各种认识论(唯物主义,感觉论,理想主义)的基本地位,为什么是估价的结果:因为,最高快感(“价值感”)的来源也决定着现实性的问题!
  ——肯定知识的标准完全是无所谓的,或者,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去看看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一概否定现实性(表面性=苦难)乃是完美的结果,因为它不可证明、无法企及、没有范畴,对“自在世界”是如比,对错误百出的繁琐程序的认识也是如此。这一整套概念的获取都是利用了这种程序。“绝对的现实性”,“自在的存在”是矛盾的。在一个生成的世界中,“现实性”始终不过是为达到实际目的简单化,或者是粗糙不堪的器官产生的错觉,或者是发展速度的差别性。

  我们必须使存在与不存在相对立,“生成”的概念要加以否定(“某物”在生成),接下来的便是逻辑学对世界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化。
  〈58!”〉
  存在和生成。——“理性”,它在感觉论的基础上发展,在感官偏见即信仰感官的真理判断的基础上发展。
  “存在”乃是“生命”(呼吸)概念的“概括”,即“人格化了”,能“想,发挥作用”,“生成”。
  对立面则是:“非人格化”,“不生成”,“不想”。这就是说:不要把不存在之物、非表面之物和死物同“存在物”对立起来(因为死的存在只能是也能生活的某物)。
  “灵魂”,它把“自我”设定为原始事实;凡有生成的地方都要(植入灵魂)。
  〈585〉
  巨大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意识到自身。我们意识自身,我们忆起自身,让我们踏上羊肠小道和平坦大道吧!
  A.
  人寻求“真理”:(真理乃是)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他不怀疑应该有一个存在的世界;他想寻找通向这个世界的途径。(印度的批判:连“自我”也是虚幻的、非现实的。)
  这里,人是怎样得出现实性概念的呢?——为什么他正是从这里派生出变幻、迷惘、矛盾等等痛苦的呢了……——
  对一切既往的、变幻不定的、运动的东西的蔑视和仇恨。——凝滞物的估价从何而来?显然,在这里,要真理的意志只是对凝滞世界的要求而已。
  感官受迷惑,理性纠正错误,因此,人们得出结论,理性是通向凝滞之路;最感性的观念肯定离“真实的世界”最近。——大多数不幸来自感官,——感官是骗子、狐狸精、杀人犯。——
  幸福只能寓于存在物中。因为,变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一来,最高的愿望一心想同存在物合而为一。这就是通向最幸福之路的公式。
  总而言之:本该存在的世界是有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错误,——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存在。
  对存物的信仰只表明一种结果。因为,原来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对变化物的非信仰,对变化物的怀疑,对一切变化的蔑视……
  哪一类人这样反映呢?是非生产性的、受动的种类,一种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种类。假如我们真能设想一种相反种类的人,那么这个种类也许不必去信仰存在物了。因为,他们甚至会蔑视这种信仰,认为它是僵死的、无聊的、无足轻重的……
  相信本该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是真正有的,这是非生产性的人的信仰,他们不想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他们设定这样的世界已经有了,他们去寻找达到这个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要真理的意志”——乃是无力创造的意志。
  认识,某物是如此如此:
  行为,某物变成如此如此:?天性力度中的对抗。
  虚构一个符合我们愿望的世界。这是心理学的诀窍和解释,目的在于把我们尊重的、令我们感到满意的一切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
  处在这个阶段的“要真理的意志”基本是解释的技艺。因为,解释的力量一直是这个意志的特性。
  比上述种类还要贫乏一等的人,不再占有解释的力量、创造虚构的力量,他们就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的人,他从现存的世界出发断定,这个世界不该存在,而且,从那个本应存在的世界出发认为没有这样的世界。这样一来,生命(行动,受动,意愿,感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徒劳无益”乃是虚无主义的激情——同时,无结果。
  凡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植入事物的人,凡无意志和无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让事物具有意义,因为他不相信事物中有什么意义。这是意志力的测量器,指示人们可以让事物短缺意义的程度,测出人们在一个荒唐世界中过活的忍耐程度,因为人们自身会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这样一来,哲学上的客观眼光就可能成为缺乏意志和力的征兆,因为力会把左邻右舍组织起来。那些一心想确定某物的“认识者”们,乃是些根本不能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确定事物的人。
  艺术家,是中间类型。因为他们起码会确定应当存在的东西的象征,——他们是生产性的,因为他们实际上在变革和改造;他们不同于那些听任万物保持原样的认识者。
  哲学家同悲观主义宗教的联系,他们是一个种类(——他们认为,最受重视的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现实性——)。
  哲学家同道德之人及其价值标准的联系(——道德对世界的解释就是意义:因为宗教意义已经没落——)。
  通过消灭存在世界的办法战胜哲学家,这是虚无主义的中期。因为,事情发生在重估价值、神化和确证生成物和表面世界为唯一的世界之力未到之前。
  B.
  作为一般现象的虚无主义可以是日益壮大的象征,或者是日益虚弱的象征:
  一方面,创造力,愿望力十分强大,因此它不再需要对总体作解释和赋予意义(“更切近的任务”,国家等等);
  另一方面,连创造意义的创造力也懈怠了,并且变成了对现行状况的失望。对信仰意义无能为力,这就是“非信仰”。
  研究这两种前景的科学意味着:
  !”、强大和自制的表现,可以不要消灾灭病、慰籍人心的空想世界:
  2、损坏、解剖、失望、消弱。
  C.
  对真理的信仰,即要依附在信以为真的实际需要上,这是心理学的还原,且不谈一切以往的价值感。如害怕,懒惰等。
  非信仰也是如此:是还原。假如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世界,这种非信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新的价值(这样,过去在存在世界中已经消失的价值感又变得活跃起来了)。
  〈449〉
  哲学是发现真理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相反,伊壁鸠鲁派则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感觉论的认识论,冷嘲热讽,拒绝寻求真理;他们说“哲学乃是生命的艺术”。
  〈450〉
  三大幼稚性:
  认识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美德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否定生命”的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达到失望的手段——
  (似乎……)
或许您还会喜欢:
恶意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笔记一事情发生在四月十六日、星期二。那天下午三点半我从家里出发,前往日高邦彦的住处。日高家距离我住的地方仅隔一站电车的路程,到达车站改搭巴士,再走上一小段路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到了。平常就算没什么事,我也常到日高家走走,不过那天却是有特别的事要办。这么说好了,要是错过那天,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点击阅读]
午夜凶铃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3
摘要:?19月5日晚上10点49分横滨数栋14层公寓和三溪园住宅区的北端紧紧相邻,这些新建的公寓已经有很多人入住。每一栋公寓有将近100户住家,算是人口相当密集了。但是,公寓里的住户们不相往来,彼此也不认识,只有在夜里窗子透出灯光时,才让人意识到这里有人居住。在南边,工厂的照明灯投射在漆黑的海面上,静静地拉出一道长影。工厂的外墙上交缠着无数管线,令人联想到人体内错综复杂的血管。 [点击阅读]
尤物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8
摘要:渡边伸出不隐约的双手捧住她的脸,动作温柔得教她感到难以承受。她是没指望或许该说不敢指望会更贴切一些,他的温柔对待,以及他此刻凝视她的眼神,他把她拉进自己怀里,抱着她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什么话也没有说。终于,他开始吻她,整个晚上,因为过度渴望而凝聚成的硬结,此刻开始化解为缓缓的甜蜜,流过她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颗细胞,就象一条遗忘的溪流。 [点击阅读]
4号解剖室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6
摘要:外面一片漆黑,我恍恍忽忽地不知自己昏迷了多长时间。慢慢地我听到一阵微弱而富有节奏的声音,这是只有轮子才能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丧失意识的人在黑暗中是听不到这么细微的声响的。因此我判断自己已经恢复了知觉,而且我从头到脚都能感受到外界的存在。我还闻到了一种气味——不是橡胶就是塑料薄膜。 [点击阅读]
苏菲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话说我对哲学产生兴趣是在研一时的自然辩证法课堂上。那是位颇为娘娘腔的老教授,本行研究人脑和意识,业余时间教授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史。不像其他政治课老师只晓得照本宣科,这老头有相当牛逼的学术基础,从古希腊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讲到近现代一系列科学危机,一贯而至,娓娓道来,一面精彩轻松的讲解着各种科学定律,一面逐步揭开科学背后的思辨踪影;当然作为一位老右愤, [点击阅读]
包法利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荐语:未满十八岁请在家长指导下阅读本书。版本较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克希先生的译本。价廉物美,仅10元一本,现在最便宜最没有人看的恐怕就是这些名著了。【小说】--引言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意夫妻生活平淡无奇而和别人通|奸,最终因此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点击阅读]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3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女人十日谈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4
摘要:十位年轻的女人,为活跃无聊的产房生活,十天内讲述了!”00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初恋、引诱、遗弃、强||奸、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在妙趣横生兼带苦涩酸楚的故事背后,则是前苏联社会的fu败、男人灵魂的丑陋、妇女处境的悲惨,以及她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这便是《女人十日谈》向读者展示的画面及其底蕴。 [点击阅读]
儿子与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而粗暴、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点击阅读]
幻夜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昏暗的工厂里,机床的黑影排成一排。那样子让雅也想到夜晚的墓地。不过,老爸要进入的坟墓并没有如此气派。黑影们看上去就像失去了主人的忠实奴仆。它们也许正和雅也怀着同样的心情,静静地迎接这个夜晚。雅也把盛着酒的茶碗送到嘴边。茶碗的边缘有个小缺口,正好碰在嘴唇上。喝干后,他叹了口气。旁边伸过一个酒瓶,把酒倒入他的空茶碗里。“以后在各方面都会有困难,但不要气馁,加把劲儿吧。“舅舅俊郎说。 [点击阅读]
五十度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67 人气:2
摘要:E L James is a TV executive, wife, and mother of two, based in West London. Since early childhood, she dreamt of writing stories that readers would fall in love with, but put those dreams on hold to focus on her family and her career. She finally plucked up the courage to put pen to paper with her first novel, Fifty Shades of Grey.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