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奇特的一生 - 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文献散文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创作使我厌烦了。您知道,创作归根到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情节归根到底全是想出来的。这一切似乎很自然,是文学中大家通用的方法,近来却使我烦躁,我开始寻找另外的方法来描写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
  目前关于文献文学,即所谓“写生”文学谈得很多。对作家来说,譬如,对文献文学作家来说,研究生活是什么意思?我总算走运,因为我同科学家们有长时期的接触,对学者们的生活天地也比较熟悉,因此有所依据。一般对研究生活的简单理解是:打定主意要写什么,再动手去了解情况,这就有与新闻业混同的危险。新闻业有自身的范围和规律,与艺术并不完全相同,它反映现实的方法与文艺所固有的反映现实的方法也不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品过分用事实约束作家,事实成了难以摆脱的负担。
  我很重视写文献散文前的调查阶段。我作为一个作家,只有通过调查,才能深入理解收集的事实,发现时间这一主题。研究事实,一直追溯到产生矛盾的起因,从这里,即从主人公心灵深处去看待事实,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这里也有文学必不可少的创作,但不是凭臆想,而是凭深刻理解和观察。我可能说得不够确切。因为有许多东西对我说来也是新事物。
  文献散文往往会遇到材料成灾的问题。周围事实那么多,一本本的笔记本都记满了,使你陷入事实的汪洋大海。来不及深入研究,也无法站开一点,从远处通观全貌。文就散文与特写有区别,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但总有一个界线。文献散文又要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最使人感兴趣的自然还是现实生活本身。我甚至可以说得更过分一些:使人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的非典型性——即个别性。譬如柳比歇夫,一个不典型的人,完全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罕见现象,一桩奇迹、怪事。可是他的生活是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也可能实际上他的生活也是不寻常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它有任何不平凡的地方),在他生活中找不到独特的、惊人的、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无仅有的东西。既然生活中这些都没有,那么,您也晓得,文学家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可是当你一旦捕捉到,认识到它的奇特性时,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加以深思,虽然它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
  我这本写柳比歇夫的中篇小说里就提到了几位这类不平凡的人物。我曾经有过一种至今仍未放弃的想法:写一本带注释的小说,更确切地说,是带补充小说的小说,在补充小说里我可以详细地介绍施万维奇、伊万诺夫、斯米尔诺夫、季摩非耶夫-列索夫斯基、费洛诺夫这样一些在我的小说中为全面衬托柳比歇夫形象而提到的人。
  就拿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来说吧,他曾在列宁格勒大学工作,终生研究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他遭到嘲笑。许多人——特别是在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认为他干的不是正事,对国民经济、植物栽培等等均无益处。蝴蝶翅膀的花纹——十足脱离实际的繁琐哲学!抽象科学!对此施万维奇能说什么呢?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想必他也曾因从事一种被众人认为古怪的事业而深感痛苦吧。

  可是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列宁格勒被围困。军事目标必须伪装起来。这时发现蝴蝶翅膀花纹构图原则乃是迷彩伪装最理想的自然界结构,是迷彩伪装的科学根据;当时所有人对迷彩伪装只有十分模糊的概念。于是吸收施万维奇参加列宁格勒军事目标的伪装工作。而他为保卫列宁格勒克于空中威胁作了十分重要、十分有益的事情。
  我在小说第十一章提到施万维奇的时候,丝毫未谈及这些情节,我只指出这位科学家的主要品质,提到奥赫金公墓里施万维奇墓上刻有一个他心爱的蝴蝶翅膀花纹。
  再拿画家费治诺夫来说,我在第十四章中比较详细地谈到了他。至于他的姊妹,叶芙多基娅·格列波娃,我在小说中只说了她的名字。然而正是她,在列宁格勒围困期间救出了她兄弟的卓越画幅,亲自背出了这些画——总共有四百幅,她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怎么竟能作到这一点。我问到她这件事的时候,她说:“达尼伊尔·阿列克桑德罗维奇,您知道,我现在确实不记得我当时是怎么把这些画拿到俄罗斯博物馆的几个接收站去的。”但保存下来的收据证明,这批交付保管的画正是从她手中接收下来的。她自己挨饿,已濒临死亡,但却亲自把这批画背到博物馆,交付保管。是她保全了这批画,因为费洛诺夫一家的住房被炸毁了。
  这本关于柳比歇夫的小说的文献性,说来也真奇怪,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我面前的文献多得不可胜数,堆积如山。我从全部材料中只挑选了一个主题,我必须充分理解这个主题。我必须不仅弄懂许多日记本的意思和内容,不仅理解他为什么写日记、这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且要理解他的目标。应当指出,柳比歇夫同任何一个人一样,自然不会把主要的东西都写下来。但是他却对自己思考得很多——在这一点上,他却也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几乎从来不会用笔写的方式去思索他内心珍藏的理想。但是作家却应当以主人公内心珍藏的理想为出发点。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无法理解材料……
  好吧,就算这是机器,是唯理主义,是对生活实行监督,把生活变成详细的计划条规,可是,如果这样做,就能保持甚至增加自己的自由呢?如果这样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能变得更加丰富呢?如果这一套详细计划、强制自己的时间统计法能导致更广阔的天地、幻想和更丰富的感情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时间统计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呢?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人就能变得更美,更有趣,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柳比歇夫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不能决定的,可是他,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他决定的。而他也做到了最充分地施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身上的人的宝贵品质,吸引着人们倾慕他。这也是他的时间统计法的结果,如果同意这样看的话;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切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调还有什么意义呢!到底我们怕什么呢?我想,是怕给自己规定纪律。当然罗,没有这个时间统计法生活更轻松一些,就象一般说来某个阶段不学习会更轻松;不提高自己,不为别人作事也更轻松。但是,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考虑需要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必然会严肃地考虑如何利用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废排的那些时间。假如能把一个人在生产中、生活中花费掉的时间摆出来给他看,他一定会发现他白白地、糊里糊涂地浪费掉的那一部分生命而大吃一惊。
  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也有这样的反映:“这太可怕了,一个令人恶心的典型,难以容忍!”“当然,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人,可是上帝保佑,可别让我也这样生活。”还有:“给自己每分钟规定详细计划,这等于失掉一切自由,这等于自我摧残,把自己变成机器。”
  从这类来信的各式各样的意见中,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对时间统计法的恐惧心理,还有要设法抹黑时间统计法的企图。然而这种反应有时反而使我高兴,因为它证明:人们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觉到了他们并不是象应该的那样生活,所以竭力为自己辩护,竭力回避正视事实,于是慌忙抵抗,说时间统计法束缚自由啦,压制激情啦,有把人变成机器的危险啦,等等。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无限。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当我们看到人们不善于有价值、有意义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天赋时,是很痛心的。我们现在利用自己,就如利用自然界一样缺乏计算。我们使用自己的办法不科学。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全部展开在人们、全人类面前。但这个问题正在展开,因为每一人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每个人和全人类面临的日益增大的任务。
  从读者来信中,特别是从读者口头发表的意见中,我渐渐发现了一种令我惊讶、令我不安的东西。许多实干的、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对柳比歇夫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指望这个方法带来成效。这种愿望里有某种不对头的东西,某种柳比歇夫所没有的,就象我已在小说中一再强调过的——与柳比歇夫,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毫无关系的东西。
  这里问题就在于: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因为我在小说中已谈到,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上面说的那些来信中还一再说明:很多人都想换个样子生活,想生活得更明智、更合理,但是不知该怎么办。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这种要求日益尖锐。譬如说,在用最新科学技术装备的生产单位里,每个人的时间挤得满满的,达到饱和程度,生活、劳动组织得十分合理,有时每一分钟的利用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可是人一走出大门,这一切也就完了;他又掉进了时间的大海。工作时他节约每秒钟,而现在呢,他为买啤酒排队达好几个小时之久,或者闲扯老半天,或者呆眉呆眼、漫不经心地看电视。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来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得到的是什么。也有的人的生活目标是把道德意义完全排除不顾的,这样的人使用时间统计法,就会损人利己,不知会搞出些什么名堂来。这同武器一样,看掌握在谁手里。
  这就是使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安的问题。后来我又想:珍惜时间的方法也可能有助于培养道德感情,本来对待任何事物、任何作品总是免不了有人会从个人立场、从狭隘的利己主义立场来对待。
  生命急速流逝,时间无影无踪地消失,——这种感觉总在折磨着我。我感到以前的人对待时间是另一种态度。我们有一种幻觉;我们这个时代时间的步伐加快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搞清楚: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努力节约时间,但目的何在?
  柳比歇夫的一生以新的方式多少揭开了这些问题。他生活中劳动所占比重非但较普通情况、而且较我所见到的特殊情况都要大得多。我觉得柳比歇夫掌握了支配时间的奥秘。
  我决定把小说只献给这一个主题。因为我必须给自己划个范围。材料很多,涉及到柳比歇夫在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方面的兴趣。还有大量材料是有关他个人的——他和人们的友谊、他的孤独、他对孩子和妻子的关系等等。只要稍稍涉及这方面的材料,就会走到写传记作品的道路上去,这样做就会打乱我的构思,因为要求完全不同。
  我曾有幸见到一些十分伟大的学者,如A.约夫,Л·兰道,И·塔姆,Д·别尔纳等。我认为,从对待时间的本领这方面来说,柳比歇夫可能是伟大人物之中最伟大的一位,是他第一次找到了效率极高的支配时间的方法。我不知道历史上——不仅科学史上,而且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有过同样的事例。我认为关于这一点——哪怕仅仅关于这一点——是值得一写的。
  简单来说,这就是我看到的我这本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读者来信说明,小说触及的问题是广大范围的人们都感兴趣的。这再次证明。目前在我们生活各个领域里,都迫切要求有可供仿效的人,也可以说,理想的人、使人爱慕的人。当我们找到这样的人时,我们满心喜悦,而且会更加渴望去寻找这样的新人。但是,要留神看看你装进自己袋子里去的是什么东西,别把袋子弄破了。开始我曾一度不想写文献小说,如果没有写,损失就太大了。我爱上了柳比歇夫这个人,我想给他以应得的评价。
  (邓蜀平 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激荡三十年
作者:佚名
章节:172 人气:2
摘要: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2006年1月29日,中国春节。写于38000英尺高空,自华盛顿返回上海。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 [点击阅读]
燃烧的卡利姆多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传说,全身披着金属盔甲的创世神泰坦创造了美丽而富饶的艾泽拉斯世界。整个世界,是由与其同名的艾泽拉斯大陆以及卡利姆多、诺森德、奎尔萨拉斯、洛丹伦、卡兹莫丹这几块大陆和位于世界正中的大漩涡附近的安德麦尔群岛构成,各式各样的生物分散其间,除了人类以外,世界上还分布着不少的智慧生物。其中,既有以神奇魔法能力见长的高等精灵与娜迦族,还有擅长机械科技的矮人与地精一族,更有体能超群的巨魔与牛头人部落。 [点击阅读]
石油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当我坐在桌前,铺开笔墨,准备为本书中文版撰写序言的时候,既感到自豪,也感到惶惑。中国读者智慧而敏锐,要在这样一篇短序中将一个纷乱嘈杂的世界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以一种不同于美国的方式,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的历史使命。 [点击阅读]
簪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65 人气:2
摘要:【第一簪春灯暗】☆、一恶名昭彰(一)暗夜中,忽然有暴雨倾泻而下,远远近近的山峦峰林,长长短短的江河峡谷,全都在突然而至的暴雨中失去了轮廓,消渐为无形。前方的路愈见模糊。长安城外沿着山道满栽的丁香花,也被倾泻的暴雨打得零落不堪,一团团锦绣般的花朵折损在急雨中,堕落污泥道,夜深无人见。 [点击阅读]
苏肉难寻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来,介绍一下,我叫苏栩,大家都喊我苏苏,孤儿一个,一个很冷很冷专业的稍微大龄的女硕士生,近来有点花痴倾向。不能怨我,孤儿院的老院长成天在电话中苦口婆心的教导我说:“苏苏啊,你年纪也不小了,老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背锄禾日当午了,你要抓紧时间,在学校里找一个男朋友,将来一起在北京工作……”老爹的训话都是从我背锄禾日当午开始, [点击阅读]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说话干吗要“之道”啦!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练出漂亮肌肉,可惜课堂报告或公司开会,未必能让你脱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听,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板加薪时,用唱的会显得你很古怪,说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点击阅读]
谈笑间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1章自序前世今生来世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不是,我相信。我的前世也许是个和尚。倒并非因为光头,在我开始光头之前的很多年里,脑中就有个烙印,和尚这个职业很酷,除了不能有男女之情很要命以外,厉害的和尚总是武功高强修行圆满,普济人心慈悲众生,多么令人神往,让我魂牵梦萦。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4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2008年9月,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惊醒了人们对永久繁荣的幻梦,全球化浪潮遭遇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逆流。2009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似乎在最近三年里出现了显著复苏的迹象。于是,一片“后危机时代”的乐观情绪开始弥漫开来。 [点击阅读]
身体语言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对美国人而言,图中的手势意味着“好,不错”;而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表示“数字一”;日本人则认为这个手势代表的是“数字五”;不过,在希腊人眼中,这表示“去你的”;而在中国则表示“很棒”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走进一间熙熙攘攘的房间之后,不用几分钟,他就能准确地描述出房间内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此时此刻的感受。 [点击阅读]
镜·织梦者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白色的别墅、一扇美丽的红色雕花窗……推开窗,窗后是……艾美猛然惊醒。“铛,铛,铛!”醒来的时候,隐约听见楼下客厅里的钟正敲了三下。“唔……三点……该死的……”翻了一个身,迷迷糊糊的嘟哝了一声,她将脸埋在松软的枕头里,继续睡。怎么这几天老是这个时候醒呢?见鬼。半梦半醒中,脑中定格的是梦的最后一个镜头——红色的窗,窗后是什么?想不起来……模模糊糊的,她又想睡着了。 [点击阅读]
九型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号性格:完美型自白:我觉得凡事都应该有规有矩,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标准;我理性正直、做事有原则、有条理、有效率、事事力求完美,但别人说我过于挑剔、吹毛求疵。性格特点:(1)对错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原则必须遵守和坚持,不可以协商,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真理;(2)高标准、高要求、认真、原则多,自己出错则会自责、内疚、愤怒;(3)自律,也严于律人,对人也对己,别人出错会进行指正, [点击阅读]
云中歌2
作者:佚名
章节:125 人气:2
摘要:云歌被宦官拖放到一旁。拖动的人动作粗鲁,触动了伤口,她痛极反清醒了几分。隐约听到一个人吩咐准备马匹用具,设法不露痕迹地把她押送到地牢,拿什么口供。不知道是因为疼痛,还是大火,她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红灿灿的。在纷乱模糊的人影中,她看到一抹影子,疏离地站在一片火红的世界中。四周滚烫纷扰,他却冷淡安静。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