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十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卡拉瓜——乌克雷维湖——岛上的一夜——赤道——飞越乌克雷维湖——瀑布——看地形——尼罗河源头——本加岛——安德里-德博诺的签字——英国战旗
  第二天早上,3人从5点钟起开始做重新上路的准备工作。乔用斧子砍断象牙取下锚。头一天,他很幸运地找到了博士失落的这把斧子。重获自由的“维多利亚号”载着这三位旅行家以每小时18英里的速度向东北飞去。
  第二天晚上,博士根据星星的高度精心测定出他们所在的方位是赤道下面南纬2度40分,也就是说,距离赤道160地理里。气球飞过许多村庄,丝毫不理会下面村民因它出现而发出的叫喊声。飞行中每到一个地方,博士都把地形概貌画下来。气球从鲁邦埃山的山坡上横飞过去:这些山坡差不多同乌萨加拉山顶峰一样陡峭。后来在坦加山,他们遇到了卡拉瓜山最初的几条支脉。根据博士的判断,卡拉瓜山脉必定是月亮山的分支。古老传说中把这些山当作尼罗河的摇篮,看来,这与事实很接近。因为,这些山毗邻乌克雷维湖,而乌克雷维湖被认定为是尼罗河的发源地。
  气球抵达卡夫罗,这个当地最大的商业中心的上空。这时,博士终于望见了远方地平线上的乌克雷维湖。1858年8月3日,斯皮克上尉隐约看见的这个湖,多少年来让人们花费了大量气力和时间来找它。现在,它终于展现在三位旅行家的眼前了。
  弗格森-弗格森觉得非常激动。这儿是他这趟旅行的主要考察点之一,现在他差不多已经触摸到了。他举起望远镜仔仔细细察看这个神秘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生怕漏掉什么。他的眼中依次显现出如下场景:
  总的看来,土地较为贫瘠,几乎没有几块洼地被耕种过;地面布满了高度差不多的小丘,但越靠近湖地面越平展;大麦田取代了水稻田;这里生长着当地酿酒用的车前草和“姆瓦尼”——当地充当咖啡的一种野生植物;一个约有50所圆顶茅屋的集镇。茅屋顶覆盖着一种带花的茎杆。该集镇就是卡拉瓜的首邑。
  3位旅行家很快发现这里的人都长得相当漂亮。看到气球飞来,他们那棕黄色的脸上露出了非常惊讶的表情。一些奇胖无比的女人在田间地头上困难地行走着。博士告诉伙伴们,这种胖是每天坚持吃凝侞的缘故,因为,这个地方的人非常喜欢胖女人,他们认为女人越胖越美。听了博士的介绍,猎人和乔十分惊奇。
  中午时分,“维多利亚号”来到南纬1度45分的地方。1点钟时,风把他们吹向湖的上空。
  这个湖曾被斯皮克上尉命名为维多利亚尼昂扎①。气球所处的这块湖面,估计有90英里宽。斯皮克上尉曾在湖的南端发现一群小岛。他称它们为孟加拉群岛。他当时一直深入到湖东岸的穆昂扎。在那儿,他受到了当地苏丹的热情款待。上尉对这部分湖进行了三角测量。但是,他既无法搞到小船过湖,也无法去最大的乌克雷维岛上看看。这个岛人口非常稠密,整个岛由3位苏丹统治着。退潮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半岛。
  ①“尼昂扎”是当地语“湖”的意思。
  “维多利亚号”更靠近湖的北部,这令博士深感遗憾,他原想测定一下湖南部的轮廓。灌木丛生,荆棘满地的湖岸简直被密密麻麻的浅褐色蚊子遮盖得严严实实。这个地方无法住人,故尔没人居住。成群成群的河马懒洋洋地躺在芦苇荡中,或躲在白花花的湖水里。
  从高处望去,乌克雷维湖的西部湖区水面宽广,犹如大海。湖两岸之间的距离相当远,看来难以建立联系。另外,这里的风暴既凶猛又频繁,因为在这片高旷的盆地里,风可以恣意逞凶。
  现在,气球变得难以躁纵了。博士一直怕气球会被吹往东面。好在这时来了一股气流带着气球径直往北飞去。晚上6点钟,“维多利亚号”停在了距岸边20英里的一个荒岛上,方位是南纬0度30分,东经32度52分。

  旅行家们用锚钩住了一棵树。这时天色将晚,风早已平息,他们安心地乘着气球,停留在树的上空。至于下到地面去,根本不可能办到,甚至联想都不要想。这个地方同湖沿岸一样,成群结队的蚊子乌云般密密遮住了地面。乔到树上去了一趟,回来时身上就被叮满了疙瘩。不过,乔对此并不恼火,他认为从蚊子这方面来说,叮人是很正常的。
  但是,博士可不如乔那么乐观。他把锚索尽可能地放得长些,好躲开发着令人讨厌的叫声正往上飞的这些无情昆虫。
  博士测了测湖的海拔高度。和斯皮克上尉当年测定的一样,该湖的海拔高度为3750尺。
  “这么说,我们是在一个岛上啦!”乔惊讶地说。他抓痒抓得手都酸了。
  “我们能绕湖转一圈看看就好了。”猎人遗憾地说,“瞧瞧这儿,除了这些可爱的小昆虫,看不见一个活着的。”
  “湖里到处都是岛。”弗格森博士答道,“真的说起来,这些岛其实都是淹在水中的那些小山露出的山顶。不过,我们很幸运,在这儿遇到了一个歇脚处,因为湖沿岸住着的尽是些残暴的部落。既然老天爷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恬静的夜晚,你们就睡吧。”
  “弗格森,你不睡一会儿吗?”
  “不睡了,我合不上眼,要想的事太多,睡意都没了。诸位朋友,明天如果顺风,我们就笔直往北飞。那时,我们也许能发现尼罗河源头。那个神秘的地方还不曾有人到过呢。离大河源头这么近,我是不可能睡着的。”
  至于肯尼迪和乔,对科学的关注丝毫不影响睡眠。他们在博士的看守下,很快沉入了梦乡。
  4月23日星期三,凌晨4点钟,天空呈浅灰色。“维多利亚号”起航了。此时夜幕正艰难地步出浓雾笼罩着的湖面,可是很快,一阵急风就把雾吹散了。“维多利亚号”在空中摆动了几分钟,最后径直向北飞去。
  弗格森博士高兴地拍了拍手。
  “我们的路没错!”他喊道,“今天、明天或以后的某一天,我们将看到尼罗河了!朋友们,现在我们在穿越赤道!我们正在进入我们的北半球!”
  “哦!”乔惊讶地问道,“主人,您认为赤道从这里穿过吗?”
  “就是从这里,我可爱的孩子!”
  “好极了!主人,请您别见怪,我觉得抓紧时间喝点酒庆祝庆祝才合适呢。”
  “这主意不错!去拿杯酒来!”博士笑着回答,“乔,你理解宇宙学的方式倒也一点不傻。”
  他们就这样在“维多利亚号”上举行了跨越赤道线的仪式。
  气球快速地飞着,西边显现出较为平缓的低坡。其实,那就是乌干达和乌索加地势较为隆起的高原。风速越来越大了,几乎达到每小时30英里。
  湖波汹涌,大浪滚滚,犹如海涛咆哮,在湖面上溅起朵朵白色浪花。波涛喘息间,深水处涌起的一些大浪仍久久不肯落下。博士根据观察,断定湖水很深。气球从湖上快速飞过时,他们只隐约看见一二条做工粗糙的独木舟飘荡在水面上。
  “这个湖由于地势高,显然是非洲东部各大河流的天然源头。”博士说,“老天爷把这个湖支流的水化为水蒸汽带走,又把水蒸汽化为雨水还给了湖。我觉得,尼罗河的源头应该是它,这大概不会错了。”
  “等着瞧吧。”肯尼迪回了一句。
  将近9点,气球飞近了西岸,那里看上去林木葱宠,荒无人烟。就在这时,风向微微转向了东方,不久,湖的东岸就隐约可见了。这条湖岸弯度很大,在北纬2度40分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拐角。湖的彼岸耸立着许多陡峭的山峰。山峰间,一条蜿蜒幽深的峡谷中流淌着一条奔腾的河流。
  弗格森博士一边躁纵着气球,一边目光贪婪地审视着这个地区。

  “你们看哪!”他叫道,“朋友们,你们看哪!阿拉伯人的传说没有错!他们谈到过这条河,乌克雷维湖水就是打这条河流向北方的。的确有这么一条河。现在,我们正沿着这条河往下去。而且,河的水流速度正好和我们的移动速度一样快!我们脚下淌的这股水流肯定会掺和到地中海的波涛中去!这就是尼罗河!”
  “是尼罗河!”肯尼迪重复道。弗格森-弗格森的激情也感染了他。
  “尼罗河万岁!”乔高呼。他高兴时总要不由自主地喊点什么万岁。
  时不时地可以看见一些巨大的礁石阻碍着这条神秘河的水流奔泻。水泛起白浪,加快了速度,形成了一个个瀑布。博士的预见在这儿得到了验证。只见成百上千条激流,一路上溅起千万堆白雪,从周围的高山上倾泻而下,最后汇入瀑布。冒出地面的无数条细流,相互交错、融合,争先恐后地向下流淌,最后全都奔入这条新生河。它正是汇集了干百条细流,最后才成为一条有名的大河。
  “这正是尼罗河。”博士满怀信心地肯定道,“这条河名字的来由,如同它的发源地一样曾激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人说河名来自希腊文,有的说来自科普特文①,还有的认为来自梵文②。不过,现在这些都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毕竟已经把它源头的秘密告诉了我们,尽管有点不是那么情愿。”
  ①希腊科普特族的文字。
  ②一位拜占庭学者发现“Neilos”是由一组数字组成的名词。N代表50,E为5,I为10,L为0,O为70,S为200。这些数字的和正好是一年的天数。
  “可是,”猎人说,“怎么才能证明这条河就是北面来的旅行家们察看过的那条河呢?”
  “只要再有一个小时的顺风,我们就会有一些确凿无疑、谁也驳不倒的证据了。”博士充满自信地回答。
  群山分开了,仿佛是故意把大片的土地让给众多的村庄、芝麻田、甜高粱地和甘蔗园。看到气球飞来,该地区所有部落的人都显得很不安,表现出了明显的敌对情绪。他们猜到这3位旅行家是外国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们似乎非常气愤,而不是崇拜,就好像旅行家们不是来追溯尼罗河源头的,而是偷他们什么东西的,因此,“维多利亚号”不得不保持在火枪射程之外的空中飞行。
  “看来,在这儿着陆很困难。”苏格兰人说。
  “哼!这些倒霉的土著人,”乔回答道,“连和咱们谈话的乐趣都享受不到。咱们就是不给他们。”
  “不过,我还是需要降下去的呀,”弗格森博士答道,“哪怕只有一刻钟也行。否则,我就无法察看我们探险的成果了。”
  “真的非降下去不可吗,弗格森?”
  “是的,即使不得不动枪,也得降下去!”
  “这事我喜欢。”肯尼迪抚摸着他的马枪,答道。
  “您想降下去就降下去吧,主人。”乔一边说,一边作战斗准备。
  “一手拿枪,一手搞科学,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博士说,“有位法国学者也遇到过这种事。当时他正在西班牙的山区里测量地球子午线。”
  “放心吧,弗格森,你就信赖你的两位保镖好了。”
  “先生,我们开始下降吗?”
  “还不到时候呢。我们甚至要往上升一些,好弄清楚这地方的确切地貌。”
  氢气膨胀了。还不到10分钟,“维多利亚号”已经在距地面2500尺高的高空中翱翔了。
  从这里,3位旅行家弄清了这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小河如何最后汇入了大河中。这些小河大部分是从西方众多山冈之间,从肥沃的原野里流出来的。
  “我们的位置距刚多科罗不到90英里。”博士边在地图上作标记,边说,“距从北方来的探险家们的目的地不到5英里。行了,我们现在开始小心降落。”
  “维多利亚号”立即下降了2000尺。
  “朋友们,现在准备好碰碰运气吧。”

  “准备好了。”肯尼迪和乔异口同声地答道。
  “太好了!”
  很快,“维多利亚号”沿着大河的河床,以几乎不到100尺的高度向前飘去。在这一地段,尼罗河的高度是50托瓦兹。这时,两岸村子里的土著人乱哄哄地焦躁起来。在北纬2度的地方,河水形成一个落差约10尺的瀑布,所以,这儿无法过河。
  “这正是德博诺先生指出的瀑布。”博士说道。
  到了下游,大河变宽了,河里布满了小岛。弗格森-弗格森睁大眼睛,贪婪地盯着这些小岛,久久不舍得移开。他似乎在四处寻找一个基准点,不过还没找到罢了。
  几位黑人驾着独木舟在气球下面追赶。肯尼迪见状,朝他们放了一枪,算是给个警告。虽然子弹没有伤到他们,但还是逼得他们尽快地返回了岸边。
  “一路平安!”乔戏谑地向他们喊道,“如果我是他们,我可不会拿着性命开玩笑再回来,我会被这个乱喷雷电的怪物吓坏的。”
  就在这时,弗格森博士突然抓起望远镜,对准卧在大河中心的一个小岛。
  “4棵树!”他大喊一声。“快来看,那边!”
  果然,岛的顶端孤零零地立着4棵大树。
  “是本加岛!没错,正是它!”他又补充道。
  “噢!那么,我们还干点什么?”狄克-肯尼迪问。
  “我们下到那儿去。但愿能成!”博士坚定地回答。
  “可是,好像岛上有人住呀,弗格森先生!”乔提醒道。
  “乔说的对。如果我没弄错的话,那儿聚着20来个土著人呢。”肯尼迪证实道。
  “赶走他们不就行了,这没什么难的。”弗格森博士回答。
  “那好,说干就干吧!”猎人说。
  现在正是太阳当头的时候,“维多利亚号”渐渐靠近了小岛。
  岛上的居民属玛克多部落。看到气球逼近小岛,他们拼命大喊大叫,其中一位黑人还向空中挥动着他那用树皮做的帽子。肯尼迪瞄准那顶帽子开了一枪,帽子顿时变成了碎片。
  这一下,黑人全都慌了神,他们拔腿向大河跑去,很快游到对岸去了。不久,从河的两岸射来雹子般的子弹和雨点般的利箭。然而,这丝毫伤不到气球,它的锚早已勾住一块岩石的缝隙。乔顺着锚索溜到地面。
  “放绳梯!”博士高喊,“肯尼迪,跟我来!”
  “你要干什么?”
  “我们下去,因为我需要你当证人。”
  “好吧,我来了。”
  “乔,你要严加警戒。”
  “放心吧,先生。一切交给我好了。”
  “肯尼迪,来吧。”博士说着,双脚已踏上了地面。
  他带领同伴朝岛顶端高峻突兀的岩石走去。到了那里,他东张西望了一会儿,接着在荆棘中搜来搜去,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甚至两只手都被刺得鲜血直流。突然,他一把抓住猎人的手,说:
  “你瞧!”
  “有字!”肯尼迪不由得叫了一声。
  的确,岩石上清楚无误地刻着两个字母:A-D-
  “A-D-!”弗格森博士口中重复道,“安德里-德博诺!这就是那位旅行家的亲笔签名!他沿着尼罗河往上走得最远。”
  “这当然不容置疑啦,弗格森老友。”
  “现在,你相信了?”
  “是尼罗河!这一点,我们不能怀疑。”
  博士立即着手把这两个珍贵的字母按原来的大小和形状分毫不差地记了下来。事毕,他向这两个字母望了最后一眼,说: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气球上去吧!”
  “那么咱们得快点。你瞧,有几个土著人正准备过河呢。”
  “现在,我们不在乎了!让风把我们往北送上几个小时吧。这样,我们就能抵达刚多科罗,甚至能和我们的同胞握上手了。”
  10分钟后,气球威风十足地向空中升去。与此同时,博士展开了一面英国国旗以庆祝这次岛上的考察成功。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豹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神谷芳雄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职员。他逍遥自在,只是在父亲担任董事的商事公司的调查科里当个科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所以难怪他忘了不了刚学会的酒的味道和替他端上这酒的美人的勉力,不由得频繁出入那家离京桥不远、坐落在一条小巷里的名叫阿佛洛狄忒的咖啡店。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变形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点击阅读]
古都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在城里狭窄的院落里,这棵枫树可算是大树了。树干比千重子的腰围还粗。当然,它那粗老的树皮,长满青苔的树干,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娇嫩的身躯……枫树的树干在千重子腰间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倾;在比千重子的头部还高的地方,向右倾斜得更厉害了。枝桠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占据了整个庭院。它那长长的枝梢,也许是负荷太重,有点下垂了。 [点击阅读]
同时代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妹妹:我从记事的年代就常常地想,我这辈子总得抽时间把这事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写,虽然我相信一定能够按当初确定的写法毫不偏离地写下去,然而回头看看写出来的东西,又踌蹰不前了。所以此刻打算给你写这个信。妹妹,你那下身穿工作裤上身穿红衬衫,衬衫下摆打成结,露出肚子,宽宽的额头也袒露无遗,而且笑容满面的照片,还有那前额头发全用发夹子夹住的彩色幻灯照片,我全看到了。 [点击阅读]
名利场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