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十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天气变化——肯尼迪发烧——博士的药——陆地旅行——依芒热盆地——鲁伯霍山——在6000尺的高度——白天的中途休息
  一夜平安无事。然而,星期六清早,肯尼迪一醒来就抱怨四肢无力。浑身发热烧得直打颤。天气在起变化,空中覆盖了厚厚的乌云,老天爷好像在积蓄能量准备来场滂沱大雨。他们正待在曾戈麦罗,这儿可是个阴暗的地区。雨一年到头下个不停,也许只在一月份里有半个月的晴朗日子。
  倾盆大雨说来就来,劈头盖脸地扑向3位旅行家。他们下面的那些道路被一股股“努拉斯”——一种短时湍流——冲成许多段,顿时变得寸步难行,况且,路面上到处长满多刺灌木丛和杂乱的藤本植物。空气中散发着伯顿上尉谈到的那种浓重的硫化氢气味。
  “伯顿说的话确实有道理,”博士讲,“每簇荆棘丛的后面都像隐藏着一具尸体似的。”
  “真是个糟透的地方。”乔答道,“我觉得肯尼迪先生的身体似乎不怎么样,无法在此过夜。”
  “的确如此,我烧得很厉害。”猎人承认。
  “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亲爱的肯尼迪,我们现在是在非洲最有害于身体健康的一个地区。你放心,我们不会在这儿待很久的,上路吧!”
  多亏了乔身手敏捷,锚立即被从枝杈上取了下来。乔顺着梯子回到吊篮里。博士拧大火头,使气体迅速膨胀。不大一会儿,“维多利亚号”在劲风吹送下又开始了飞行。
  透过这瘴雨蛮烟,隐隐约约看到下面有几座茅屋。地面上的模样不断变化着。在非洲,经常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对身体有害的地块紧挨着一个对身体非常有利的地区。
  肯尼迪显然很痛苦,高烧在摧残着他强壮的体质。
  “病得真不是时候。”他全身裹着被子,躺在帐篷里,懊丧地说。
  “亲爱的肯尼迪,忍着点。”弗格森博士安慰道,“你很快就会好的。”
  “会好的,这毫无疑问!弗格森,如果你那旅行药箱里有什么能治我这病的药,就快拿点给我服。我闭上眼一口就吞下了。”
  “肯尼迪老友,我有比这更好的东西。我当然会给你一付分文不花的退烧药。”
  “你怎么弄到呢?”
  “这非常简单,我现在就把气球实实在在地升到袭击我们的这些雨云上面去,离这种有害的空气远点。给我10分钟时间,我让氢气膨胀起来。”
  10分钟还没到,旅行家们已经冲到了云雨带上面。
  “肯尼迪,再坚持一会儿,你很快就能感觉到纯洁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了。”

  “原来是这么一付药!”乔恍然大悟,“真不可思议!”
  “不对!这很正常的嘛。”
  “噢!既然你说正常,我就不怀疑。”
  “我把肯尼迪送到新鲜空气里,因为,在欧洲每天都这么做。如果是在马提尼克岛①,我会把他送到‘皮顿’山上躲避黄热病。”
  ①位于加勒比海东部。
  “啊,居然是这样!看来我们的气球是座天堂喽!”此时,肯尼迪已经舒服了些。
  “不管怎么说,它是在带我们去天堂。”乔一本正经地说。
  此时,吊篮下方乌云团团密布,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它们你压着我,我压着你,不停地翻来滚去,在绚丽的光辉下,映着阳光,连连搅和在一起。“维多利亚号”已抵达4000尺的高空。温度计表明气温已有所下降。从气球上,已看不见大地。在西方约50英里处,鲁伯霍山露出洒满阳光的顶峰。它构成了乌戈戈国的边界,位置在东经36度20分。风以每小时20英里的速度吹着,但3位旅行家丝毫没察觉到。他们没有任何颠簸的感觉,甚至没有意识到气球在移动。
  3个小时后,博士的预言成了事实。肯尼迪不再有任何烧得发抖的感觉,而且吃饭有了胃口。
  “这办法就是不错,比吃奎宁片还管用。”他满意地说。
  “将来,”乔仿佛下定了决心,“我就到这儿来养老。”
  上午10点钟左右,天气开始好转,云渐渐散开,大地又露出了面目。“维多利亚号”不知不觉间又向大地靠拢。弗格森博士极力寻找能把他们带往东北方去的气流。在降到距离地面600尺的高度时,他的愿望实现了。下面的地势变得高低不平,甚至成了多山地区。往东飞,随着越过该纬度的最后几棵椰子树,曾戈麦罗地区消失在了身后。
  不多时,一条条高低不等的山岳屹立在眼前,四处一个个山峰直插云端。弗格森必须时时刻刻万分小心,注意避开那些似乎突然从云中冒出来的锐利尖峰。
  “我们现在身处乱石暗礁中了。”肯尼迪担心地说。
  “放心吧,肯尼迪。我们碰不上它们。”
  “这种旅行方式还是挺逗的嘛!”乔插嘴道。
  的确,博士躁纵气球的技术令人赞叹。
  “假如我们在这样泥泞不堪的路面上前进,”他说,“我们都会陷进污泥里,步履艰难,困苦不堪。从桑给巴尔动身走到现在的话,恐怕一半的牲口已经累死,我们的样子也会人不人鬼不鬼的,而且一个个灰心丧气,早就绝望了。我们会不断地与向导、脚夫发生冲突,在他们肆无忌惮的粗暴言行下忍声吞气。白天,那潮湿的热气蒸得你头晕脑胀,难以支撑;夜晚,寒冷常常使你无法忍受。再说,还有蚊蝇的叮咬。它们的尖牙利嘴能刺透最厚的布,而且能把人叮得发疯!光这些就够受的了,更不说什么猛兽和残暴的土人了。”

  “我请求咱们别去尝试步行。”乔爽直地回了一句。
  “我一点也不夸张。”弗格森接着说,“因为,读一读那些曾经敢于到这个地区冒险的旅行家们的记叙,你的眼泪都会流出来的。”
  将近11点时,他们飞过了依芒热盆地。散住在这些山丘上的土人徒劳地用他们的武器威吓“维多利亚号”。气球终于飞临鲁伯霍山前的最后一片丘陵地。这片丘陵构成乌扎加拉山的第三条,也是最高一条支脉。
  几位旅行家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山岳形态的构造:这三条支脉中,杜图米是第一条,它们之间被一条纵向宽阔的平原隔离开;这些高高的山由一些圆锥形山峰组成,山峰之间的地面上布满了瓦砾和卵石;山中最陡峭的斜坡与桑给巴尔海岸遥遥相望,西坡不过是微微倾斜的高原;低洼地里覆盖着一层黑油油的沃土,上面的草木生长茁壮;大片大片的是埃及无花果树,罗望子树,葫芦树和棕榈树;树丛里,大大小小的水流辗转向东流淌,最后汇入金加尼河。
  “注意!”弗格森博士提醒道,“我们正接近鲁伯霍山。‘鲁伯霍’在当地土语中,意思是‘风口’。我们最好绕过较高的锐利山脊。如果我的地图没有错,我们要让气球上升5000多尺才行。”
  “我们常常有机会升那么高吗?”
  “很少,非洲的山相对于欧洲和亚洲的山来说似乎不怎么高。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维多利亚号’不可能被挡住过不去。”
  很短的时间内,氢气在热能的作用下膨胀起来,气球明显地开始上升。氢气的膨胀丝毫不会带来危险,再说,气球的巨大体积里只盛了四分之三的气体。气压表显示已上升到6000尺的高度,因为,水银柱的刻度下降了将近8寸。
  “我们这样要很长时间吗?”乔问。
  “地球大气层有6000托瓦兹①厚。”博士回答,“用大体积气球可以飞很高。这是布利奥希和盖-吕萨克②曾做过的试验。可是他们飞得太高了,以至于嘴巴和耳朵都往外流血。空气稀薄,呼吸起来就困难。几年前,两位勇敢的法国人,巴拉尔和比克西奥,也冒险升到很高的区域。但是他们的气球撕破了……。”
  ①法国旧长度单位,1托瓦兹相当于1,949米。
  ②盖-吕萨卡1778-1850,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气体的先驱者。

  “他们掉下来了?”肯尼迪关切地问。
  “当然啦!不过,既然科学家可能掉下来,他们就不会让自己受到丝毫伤害。”
  “那好吧!诸位,”乔说,“你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让他们掉下去。可是,我不过是个没学问的小人物,我更愿意待在适当的位置,不太高也不太低。我压根就没有那个雄心壮志。”
  在6000尺的高空,空气密度已经明显降低;声音传播困难,说话也听不大清楚;下面的物体变得模模糊糊,只看见一大团一大团的东西,难以确定是什么;人和动物根本看不见了;道路像根鞋带,湖泊成了小水塘。
  博士和他的同伴都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大正常。一股强劲的气流带着他们飞过一座座荒山峻岭。山顶覆盖着大片大片的积雪,让人看了眼花。群山间道道纵沟,条条凸脊的模样显示出远古初始水在造山运动中的作用。
  头顶太阳倒悬,烈日直射荒凉的山峰。博士把群山概貌精确地绘制成图。这群山由四条不同的岭构成;四条岭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其中最北边的那条最长。
  不大一会儿,“维多利亚号”沿着枝繁叶茂,绿树成阴的山腰,在鲁伯霍山背面山坡的上空降下了高度。乌戈戈国前沿是一块荒无人烟的地区。层层峦岭,道道峡谷映入了眼帘。再往下,大片黄黄的平原铺展开来,在灼热的阳光烘烤下,大地龟裂,处处是一簇簇盐性植物和带刺灌木丛。
  一些远望成林,近看稀稀落落的矮树点缀在地平线上。博士把气球贴近了地面。锚扔了下去,其中一只很快挂住一棵硕大的埃及无花果树的枝杈。
  乔顺着锚索飞快地滑到树中,小心翼翼地把锚固定好。博士让氢氧喷头继续喷着火好使气球保持着一定的升力浮在空中。这时,风几乎突然平息了下来。
  “现在,”弗格森说,“肯尼迪老友,拿上两杆枪,你一支,乔一支。该你们俩去试试啦,搞几块嫩羚羊腿肉回来当我们的晚饭。”
  “打猎去啦!”肯尼迪高兴地叫起来。
  他翻过吊篮,立即下到地面。乔早已抓着树枝打秋千似地冲下树,在那儿伸展着胳膊腿等他了。因两位同伴下了吊篮,气球的载重减轻,弗格森博士可以把火完全熄灭了。“我的主人,您可别飞走。”乔喊道。
  “放心吧,小伙子,我会牢牢地看住咱们的气球。我打算把笔记整理一下。祝你们打猎愉快。一路要小心啊。另外,我在这儿注意观察周围的动静,一有可疑情况,我就用马枪放一枪。这是咱们集合的信号。”
  “一言为定。”猎人应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决斗茶桌上摆着两只酒杯,杯子里各装有八成透明如水的液体。那是恰似用精密的计量仪器量过一样精确、标准的八成。两只杯子的形状毫无二致,位置距中心点的距离也像用尺子量过似地毫厘不差。两只杯子从杯子中装的,到外形、位置的过于神经质的均等,总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茶桌两边,两张大藤椅同样整齐地对面地放在完全对等的位置;椅上,两个男人像木偶一样正襟危坐。 [点击阅读]
惊险的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帕金顿先生与太太吵了几句,气呼呼地戴上帽子,把门一摔,离家去赶八点四十五分的火车,到市里去上班。帕金顿太太依旧坐在早餐桌前。她的脸涨得通红,紧咬着嘴唇,要不是最后愤怒代替了委屈,她早就哭出来了。“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帕金顿太太说,“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她继续想了一会儿,又喃喃道:“那个放荡女人,狡猾卑鄙的狐狸精!乔治怎么会这么傻呢!”愤怒逐渐平息了,悲伤和委屈的感觉又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沉思录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沉思录》译者前言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 [点击阅读]
沉睡的记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可是不知在何处漂浮着微光。整个白色公馆朦胧地浮现在黑暗之中。L字形的公馆中,位于最黑暗处的门微开着。从门缝露出来的光线,像是窥探外面一样。周围是一片寂静的黑暗,冷雨持续地下着,甚至连虫鸣都停止了。关掉公馆内的灯,借着手电筒的微亮,三个男人走了出来。前面的男人手拿铁锹,后面的两个人一前一后地抬着木箱。 [点击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苹果蠹蛾的道路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苹果蠹蛾的道路一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苍蝇。它不看路,将苍蝇掉了个过儿,然后爬了回去。苍蝇比蚂蚁的个头儿要大三倍。阿迪娜抽回胳膊肘儿,她不想封住苍蝇的路。阿迪娜的膝盖旁有一块沥青在闪亮,它在阳光下沸腾了。她用手沾了一下。手的后面顿时拉出一根沥青丝,在空气中变硬,折断。这只蚂蚁有一个大头针的头,太阳在里面根本没有地方燃烧。它在灼。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