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八章
  第八章
  乔的重要性——“决心号”运输舰的舰长——肯尼迪的军火库——上货——饯行——2月21日启程——博士的学术漫谈——杜韦里埃和利文通斯——空中旅行详解——肯尼迪闭上了嘴
  2月10日左右,一切准备工作即将就绪。两只套在一起的气球已完全做好。充上气后,它们的各个侧面都经受住了强大的空气压力试验。这使人对它们的牢固性有了深刻印象,证明了制作它们时下的功夫没有白费。
  乔高兴得昏了头。他在希腊街和米切尔工厂之间不断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脸上总是喜气洋洋的。他见人就谈有关旅行探险事宜的详情细节,也不管别人问不问他。他觉得最为骄傲的就是能陪主人一起去。我们甚至相信,带人看气球,给人一点一滴地讲述博士的想法和计划,让人透过半开着的窗子看上一眼博士,或博士路过大街时让人瞅瞅,这些都让机灵鬼乔赚了不止几个半克朗。不过也怪不得他,他完全有权利用当时人们的惊讶与好奇稍稍渔一点儿小利的。
  2月16日,“决心号”运输舰驶入格林威治港抛下了错。这是一艘载重800吨的螺旋桨推进式快船。该船曾负责给上次去两极地区探险的詹姆士-罗斯①爵士供应生活必需品,皮耐特舰长是位和蔼可亲的人。他对博士的旅行特别感兴趣。他早就仰慕弗格森博士。这位皮耐特舰长与其说是军人,倒更不如说像位学者。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舰船装上四门大炮。不过,这四门短炮身粗口径的大炮还从未伤过任何人,仅仅是用来发出世界上最和平的声音的。
  为适合安置气球,“决心号”的底舱经过了改装。2月18日白天,气球被小心翼翼地运来,以最稳妥安全的方式存放到了货舱尽头。吊篮及附属部件,锚、绳子、食物,到达马苏阿港口时必须装满水的水箱,一切物质都在弗格森博士的监督下用绳索紧固停当。
  此外,装到船上的还有制造氢气的十大桶硫酸和十大桶废铁。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原料。不过,考虑到制造氢气时有可能损失一部分,博士还是让人多预备了些。用于生产氢气的全套设备和30只桶也放到了船舱下面。
  这些烦琐的准备工作在2月18日晚上完成。船上为弗格森博士和他的朋友肯尼迪准备了两间舒适的舱房。这位怀疑论者一面发誓赌咒不去,一面上了船舷,全套的狩猎用具,两支上等的双筒后膛枪和一只经过爱丁堡市珀迪-穆尔-肯尼迪逊工厂全面检验过的马枪也一起带到了船上。用这么一支马枪,猎人能在两千步以外一枪打中岩羚羊的眼睛,而且百发百中,从未失过手。另外,他随身佩带了两支六响科尔特手枪以备万一。算上数量充足的火药、子弹袋、铅弹和子弹,全部重量加在一起没有超过博士允许他携带的重量。

  这三位旅行者于2月19日白天登船安顿了下来。他们受到了舰长和全体军官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弗格森博士依然相当冷静,一心想着他的探险;激动的狄克-肯尼迪拼命抑制住自己,不愿让感情流露出来;蹦蹦跳跳的乔语言诙谐,张口就惹人发笑,很快成了船员舱里最会逗乐的人。那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帆布吊铺。
  20日,皇家地理学会为弗格森博士和肯尼迪举行了一个场面浩大的欢送会。皮耐特舰长和他的军官们也应邀出席。宴会气氛热烈,酒肴丰盛,话语醉人。大家为身体健康频频干杯。举杯次数多得足可使每位宾客相信自己能活到百岁。弗朗西斯-M××爵士主持宴会,他极力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举止始终十分得体。
  令肯尼迪-肯尼迪感到十分困窘的是,很多次祝酒是冲着他来的。在“为无畏的弗格森,英国的荣誉”干杯后,又为“有勇气的肯尼迪,博士的勇敢伴旅”举杯,肯尼迪的脸变得通红,这被看作是谦虚的表现,大伙儿的掌声反而更响了,肯尼迪的脸也就更红了。
  宴会快结束时,收到了女王的贺信。女王在信中向两位旅行家致意,并预祝考察探险成功。这难免使得大家又为“神圣的女王陛下”干杯。
  午夜时分,在一番动情的告别和热烈握手以后,参加宴会的宾客们纷纷散去,各自回家。
  “决心号”的几条小船正等候在西明斯特桥口,舰长在乘客和他的军官们陪同下坐上小船。泰晤士河急速的水流把他们送往格林威治码头。
  1点钟,舰上的人都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2月21日早晨3点钟,运输舰的锅炉发出隆隆的轰鸣声。5点,船锚拉了起来。在螺旋桨的推动下,“决心号”运输舰向泰晤士河河口缓缓驶去。
  不用说,全舰上所有人的谈话都是紧紧围绕着弗格森博士的探险进行的。见到他,简直就相当于听到了他的声音。他使人们不由得对他万分信任,以至于很快,全船上上下下,除了苏格兰人以外,没有第二个人对博士的事业会不会成功产生怀疑。
  在这漫长闲暇的航行过程中,博士在作战会议室里给军官们上了一堂名副其实的地理课。这些年青军官们如醉如痴地倾听博士侃侃而谈四十年来人们在非洲的发现。博士给他们讲述了巴尔特、伯顿、斯皮克、格兰特等人的探险活动,描述了方方面面都成了科学调查对象的那块神秘土地。年青的杜韦里埃①在非洲北部考察了撒哈拉大沙漠,并且把图瓦雷格人的几位首领带到了巴黎。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目前,两支探险队正作准备。它们一支将由北往南而下,一支由东往西而来。最后,两支队伍在廷巴克图会合。在南面,不知疲倦的利文斯通一直在向赤道进发。自从1862年3月起,他正在麦肯西的陪伴下沿罗沃尼亚河而上。最后,弗格森博士预言,六千年来非洲深藏不露的秘密必将于十九世纪大白于天下。

  ①1840-1892,法国的撒哈拉沙漠考察家,曾发表《撒哈拉-北部图瓦雷格部落的考察》一书。
  倾听弗格森博士谈话的军官们顿时对非洲探险产生了兴趣,尤其当博士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他旅行的准备工作后。他们更是来了劲头。他们想验证一下博士的计算,随即展开了讨论,连博士也坦诚地参与了进来。
  大家普遍对博士随身只携带那么一点有限的食物感到吃惊。一天,一位军官就这一点询问了博士。
  “这让您感到意外了,是吗?”弗格森博士反问道。
  “当然了。”
  “那么,您料想我的旅行要多长时间?整整几个月吗?那可大错特错了。假如旅行时间延长,我们就完了,就到不了目的地。您知道,从桑给巴尔岛到塞内加尔海岸,路程不超过3500英里,就算4000英里吧。就算气球每12小时飞行240英里,这个速度还没有我们的火车快,那么,如果日夜不停的话,七天时间穿越非洲也足够了。”
  “但是,那样的话,您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您既无法测定地理位置,也根本考察不了那个地区。”
  “您别忘了,”博士回答道,“既然我是气球的主人,既然我可以随意升降,只要我喜欢,我随时可以停下来,尤其是当气流过强,有把我裹走的危险的时候。”
  “噢,你会遇到的。”皮耐特舰长插话道,“有些飓风的风速甚至超过每小时240英里呢。”
  “您瞧瞧,”博士顺势说,“要是有这么快的风,12个小时内就能横穿非洲了。这样,早上在桑给巴尔岛起床,晚上就可睡在圣-路易岛。”
  “但是,”一位军官问道,“气球飞得能和风一样快吗?”

  “这事有过。”弗格森回答。
  “真的?气球经得住?”
  “完全经得住。拿破仑1804年举行加冕礼时就有过这种事。那天晚上11点,法国航空家加尔纳里安①在巴黎放了一只气球。上面写着这样几个金色大字‘巴黎,13年霜月②25日,教皇七世陛下为拿破仑大帝加冕。’第二天早上5点钟,罗马的居民看见这只气球在梵蒂冈上空游荡。气球越过罗马平原,掉到了巴塞罗纳的湖中,因此,先生们,气球是可以经得住这样的速度的。”
  ①1769-1823,法国航空家,第一个按正规方式使用降落伞,并从空前高度跳下。
  ②法国共和历的3月,即阳历的11月21日到12月20日。
  “气球能经得住,但是人呢?”肯尼迪试探着问。
  “是的,人也是一样的!因为,就气球周围的空气而言,气球是静止的。不是气球在运动,而是空气团自身在运动,所以,你在吊篮里点燃一根蜡烛的话,火苗连晃都不晃。如果一位乘客登上加尔纳里安的气球旅行,他一点也不会觉得在这种速度飞行下有什么难受的。不过,我还不想尝尝在那种速度下飞行的滋味。假如晚上我能勾住一棵树或绊住一块起伏不平的地面,我是不会放过的。况且我还带了二个多月的食物呢。再说,着陆时,没什么能挡得住我们这位精干的猎手给我们提供充足的野味。”
  “哇!肯尼迪先生!这回您在那儿真可大显身手了。”一位海军少尉羡慕地望着苏格兰人说。
  “何止这个,”另一位军官接过话头,“崇高的荣誉会使您更加快活的。”
  “先生们,”猎人答道,“对你们的恭维——我很——感动。我无权接受。”
  “嗯?为什么?”大家齐声发问。“您不去吗?”
  “是的,我不去。”
  “您不陪弗格森先生一起去了?”
  “我不仅不陪他去,而且我来这儿就是为了最后阻止他的。”
  众人刷地把目光全都转向了博士。
  “别听他的。”博士神情平静地答道。“这事不用和他争。其实,他完全清楚他会去的。”
  “以圣帕特利克的名义起誓!”肯尼迪大呼。“我保证——”
  “你什么也别保证了。肯尼迪老友。你的块头量过了,你的重量称过了,包括你的枪支、子弹、火药都过了磅。所以咱们就别再谈了吧。”
  的确如此,从那天起一直到踏上桑给巴尔岛,肯尼迪只谈其他的,再不开口提此事。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