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三章
  第三章
  博士的朋友——追溯他们的友谊——肯尼迪-肯尼迪到轮敦——建议出乎意料,但落实具体让人放心——令人忐忑不安的谚语——有关在非洲殉难者的几句话——气球的优点——弗格森博士的秘密
  弗格森博士有一位朋友,但并不是另一个他(alterego)。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友谊的。不过,肯尼迪与塞缪尔-弗格森的脾气、禀性与才能虽不相同,俩人却心心相印。差异并没怎么妨碍他们的交往,相反倒是更加深了他们的友谊。
  这位肯尼迪-肯尼迪是位地地道道的英格兰人。他性格坦率、处事果断,头脑固执。肯尼迪住在爱丁堡附近的利斯小城。那地方算得上是“老熏炉”①真正的郊区。他有时喜欢捕捕鱼,但无论何时何地最喜欢的还是打猎。这对一位生长在喀里多尼亚②,经常在苏格兰高地的大山中走来走去的孩子来说不足为奇。他是当地公认的优秀射手。他不仅能用枪击中刀刃,把子弹劈成完全相等的两半,而且,如果随后用秤称一称,就会发现甚至两半子弹的重量也分毫不差。
  ①爱丁堡的别称——原注
  ②苏格兰的古代名称。
  肯尼迪的相貌很像沃尔特-斯各特③在《修道院》一书中描写的霍尔伯特-格轮丁宁。他的身高超过6英尺,举止优雅,看上去力大无比。被阳光晒成褐色的面孔,乌黑发亮的眼睛,与生俱来的果断、勇敢,总之,从他整个身上都可以看到苏格兰人根深蒂固的美好东西。
  ③1771-1832,苏格兰作家。
  两位朋友是在印度结识的。当时,两人在同一个团里服役。每当肯尼迪去打虎猎象时,弗格森就去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每个人都是自己那一行的佼佼者,不止一种稀有植物成了博士的胜利品,其价值与一对大象牙不差上下。
  这两位年青人从没有过机会救对方,也没帮过对方任何忙。但是,他们的友谊始终不渝。命运有时使他们分离,但心灵的相通往往又使他们重逢。
  从印度退役返回英国后,他们两人常常因博士的远途旅行而分开一段时间。不过,博士每次回来,必然去苏格兰朋友家,当然不是去寒喧几句,而是住上几个星期。肯尼迪谈谈往事,弗格森说说未来:一个前瞻,一个后顾。由此看出,弗格森生性不安分,肯尼迪却沉稳、平和。
  西藏之行后,博士几乎两年没谈进行新探险的事。肯尼迪猜想他的旅行瘾和冒险欲在渐渐淡下来。肯尼迪为此非常高兴。他认为旅游探险总有一天会送命。一个人不论多么有经验,也不可能总是安然无恙地穿行于食人者和猛兽之间,因此,肯尼迪极力劝阻弗格森别再去探险。况且,他为科学贡献得够多了,早已远远超过人们给他的荣誉。
  对这番劝告,博士不作任何回答。他依然想他的事,埋头于他那深奥的计算,一夜夜地摆弄着数据,实验着仪器。没人能弄明白他那些希奇古怪的机械玩意儿是什么。显然,他的脑海中正在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想法。

  正月里,弗格森离开了肯尼迪返回轮敦时,肯尼迪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又在打什么主意?”
  一天早晨,肯尼迪从《每日电信报》上得到了答案。
  “我的天哪!”他叫道,“他简直疯了!真是个神经病!竟然想乘气球穿过非洲!亏他想得出!弄了半天,这两年他都在想这事!”
  如果把这些惊叹号看成肯尼迪狠狠打在脑袋上的拳头,你就能想象得到诚实的肯尼迪当时这么说话时的心情了。
  值得信赖的女人——老埃尔斯拜丝想宽慰他,说这很可能是骗人的。肯尼迪立即叫道:
  “哪能呢!我还不了解我的朋友吗?这难道不是他干的事?空中旅行,亏他想得出!他现在竟然跟鹰比起来了!不,这当然不行!我非阻止他不可!要是由着他的性子来,总有一天他会到月亮上去!”
  肯尼迪又急又气,当晚就在中央火车站上了火车,第二天便到了轮敦。三刻钟后,一辆双轮马车把他带到希腊大街索霍广场弗格森博士的小房子门前。肯尼迪走上台阶,朝门上重重地敲了五下,通报开门。
  弗格森闻讯亲自为他打开了门。“肯尼迪吗?”他问道,脸上并不显得十分惊讶。
  “正是本人。”肯尼迪反唇相讥。
  “怎么,亲爱的朋友,冬天正是打猎的季节,你怎么在轮敦?”
  “是的,在轮敦。”
  “那么,你来干什么?”
  “阻止一件荒唐透顶的荒唐事!”
  “荒唐事?”博士问。
  “这份报上说的可是真事?”肯尼迪边问边把一份《每日电信报》递过去。
  “哦!你说的原来是这回事!这些报也真是的,太不慎重了!好了,亲爱的朋友,请坐吧。”
  “我不要坐。你当真想做这趟旅行?”
  “当真,我的准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而且我……。”
  “准备的东西在哪儿?让我把它们给毁了!我非把它们砸个稀巴烂不可!”
  这位可敬的苏格兰人确实气极了。
  “安静点,我亲爱的肯尼迪。”博士接着说,“我料到你会生气。你恨我还没有告诉你我的新计划。”
  “你竟把这称作新计划!”
  “我确实太忙。”弗格森不容打断地接着说,“我要做的事太多了!不过请放心,我不会不给你写信就走的……。”
  “嗨!我可不在乎……。”
  “因为我想让你与我一起去。”
  苏格兰人活像一只受惊的岩羚羊敏捷地往前一跳,吃惊地嚷道:
  “啊!居然有这种事!你是想让别人把咱俩关进白特尔汉姆疯人院吗?”
  “亲爱的肯尼迪,我确实指望你去。况且,我早已选中了你,其他好多人要去都被我拒绝了。”
  肯尼迪万分惊讶地呆住了。
  “你听我谈十分钟后,”弗格森博士沉静地继续说,“你会感谢我的。”

  “你说的是正经话?”
  “非常正经。”
  “要是我拒绝陪你去呢?”
  “你不会拒绝的。”
  “如果我非要拒绝呢?”
  “那我就一个人去!”
  “咱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猎人提议,“既然你不是开玩笑,这事得好好商量商量。”
  “亲爱的肯尼迪,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咱们就边吃早饭边谈好了。”
  两位朋友面对面在一张小桌子前坐下。桌上放着一迭三明治和一把大水壶。
  “亲爱的弗格森,”猎人开口道,“你的计划太荒诞!行不通!它完全不象一个正儿八经、切实可行的计划!”
  “这要在我们试了后才知道。”
  “不过,说白了吧,试也不要试。”
  “为什么?请你说说看。”
  “当然是危险多,困难大了。”
  “困难嘛,是人为了战胜它而臆想出来的。”弗格森严肃地说,“至于说危险,谁能保证可以避得开?生活中什么都有危险。在桌子前坐下或把帽子戴到头上也可能是很危险的。再者,应该把可能发生的事看成已经发生过的。只看将来中的现在,不要从现在看将来,因为,将来只不过是距离稍远些的现在罢了。”
  “能这样说?!”肯尼迪耸了耸肩,“你总是宿命论!”
  “是宿命论,但要从这个词的好的意义上去理解。我们因此不要去躁心命运给我们安排了什么,也从不忘记我们英国的好谚语:‘命中注定被吊死,就决不会被淹死!’”
  肯尼迪无言以对。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又找出一大堆很容易想到的理由,但他说得太长,这儿无法一一转述。
  “不过,总之,”两人争了一个小时后,肯尼迪说,“既然你铁了心要横穿非洲,既然这对你的幸福很重要,你为什么不走正常的路,而非要从空中飞呢?”
  “为什么?”博士兴奋地答道,“因为至今为止,所有从陆地走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从蒙戈-帕克在尼日尔河被杀到弗格尔在瓦代①失踪,从奥德内死于米尔,克拉珀顿死于萨卡图到法国人麦桑被剁成肉块,从莱恩少校被图阿雷格人杀害到汉堡的罗舍尔1860年初丧命,非洲殉难者名单上已经记下了多少遇害者的名字!因为,与自然力、饥饿、干渴、热病、猛兽作斗争,特别是,与更凶猛的野蛮部落作斗争是不可能的!因为,用这种方式无法办到的事就应该试试另一种办法!总而言之,从中间走不过去的地方就应从旁边绕行,要么就从上面飞过去!”
  ①历史上的乍得王国,为现今乍得的瓦达伊地区。
  “如果只是从上面飞过去,那就好了!”肯尼迪反驳道,“但这可是一直飞在上面啊!”
  “怎么!”博士异常冷静地接着说,“有什么要怕的?我已经采取了预防气球掉下来的措施,你会完全同意我的做法的。再说,万一我没了气球,无非像其他探险家们的情况一样,步行前进罢了。不过,我的气球是不会让我失望的。你就别总想着这个啦!”

  “恰恰相反,就应该想到这点。”
  “好了,亲爱的肯尼迪,在到达非洲西海岸前,我根本不打算离开气球。有了气球,什么都可能做到。如果没了它,以前探险队遇到的危险、大自然的困难又都来了。乘上气球,无论酷暑、激流、风暴、沙漠、干热风,有害气候,还是野兽、土人,我都不用怕!如果太热,就升高些;如果太冷,就降低些;遇到高山,就越过它;遇到悬崖绝壁,就穿过去;遇到河流大川,就飞过去;遇到狂风暴雨,爬到它上面;遇到激流,我还可以像鸟儿一样掠过水面!我毫无疲倦地前进,我停下来不是因为需要休息!我在新城上空翱翔!我疾风般地时而飞在最高空,时而紧贴地面滑行。你瞧,非洲地理概貌就像世界上的一幅大地图展现在我眼前。”
  诚实的肯尼迪有些被感动了,不过弗格森博士在他面前提到的场景使他头晕目眩。他又喜又怕地注视着弗格森,感觉到自己仿佛已经在空中摇摆了。
  “得了,悠着点吧,亲爱的弗格森。这么说,你已经有办法躁纵气球的方向了?”肯尼迪问。
  “一点没有,这是个幻想。”
  “那你打算飞往……?”
  “听天由命,不过反正是由东往西飞。”
  “为什么?”
  “因为我打算利用信风。因为信风的方向是不变的。”
  “哦!的确如此!”肯尼迪若有所思地说,“信风……当然……,迫不得已时可以……差不多……。”
  “只要是差不多就行!况且,我诚实的朋友,现在是万事俱备。英国政府把一艘运输舰交给了我使用。而且说定了在估计我到达西海岸的那段时间里,有三、四艘船会去那一带海域巡逻。最多三个月我就到桑给巴尔了。在那里我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我们就升空……。”
  “我们?”肯尼迪叫道。
  “怎么,看样子你还有什么反对意见?说吧,肯尼迪老友。”
  “反对意见,我有上千条呢!不过,别的暂且不提,先给我说说:既然你打算旅行,既然你想着任意升高降低,那么,不消耗气体,你就不可能做得到!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不消耗气体的办法呢。正是这点一直阻碍了在空中进行长途旅行。”
  “亲爱的肯尼迪,我只给你说一件事:气体的一个原子,一个分子,我也不会浪费。”
  “那你任意降低呢?”
  “我是要任意降低。”
  “你怎么做?”
  “这可是我的秘密。肯尼迪老友。请相信我。让我的座右铭也成为你的座右铭吧:excelsior!”
  “好吧,Excelsior就Excelsior!”猎人应道。他对拉丁语一窍不通。
  不过,他还是下定决心要尽一切可能与他朋友的出发计划唱反调,因此,他表面假装同意弗格森博士的意见,其实仅仅是袖手观望而已。至于弗格森,立即又去忙他的准备工作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2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神秘岛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神秘岛》是凡尔纳著名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的最后一部。在这部中,他把前两部情节的线索都连结了起来。神秘岛》中,船长是一位神秘人物,一直在暗中帮助大家。后来由于神秘岛的火山活动,岩浆堵住了岩洞口,使潜艇无法离开。船长帮助大家逃离后,自己说什么也要坚持与陪伴了自己一生的潜艇和伙伴在一起。最终当然是永远地留在海底了尼摩船长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5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人味在夜空中飘荡。狼灵停在一棵树下,嗅了嗅,灰棕色毛皮上洒满了斑驳阴影。松林的风为他送来人味,里面混合着更淡的狐狸、兔子、海豹、鹿,甚至狼的气味。其实这些东西的气味也是人味:旧皮的臭气,死亡和酸败的气息,且被更浓烈的烟、血和腐物的味道所覆盖。只有人类才会剥取其他动物的毛皮毛发,穿戴起来。狼灵不怕人,就和狼一样。他腹中充满饥饿与仇恨,于是他发出一声低吼,呼唤他的独眼兄弟,呼唤他的狡猾小妹。 [点击阅读]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沉默的羔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沉默的羔羊》还不能算是经典,可“名著”的殊荣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书,印到四百万册以上,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不能低估。《纽约时报》一九九二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本年度一下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这一来更是推波助澜,使这部以悬念及恐怖著称的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我大约三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录像。 [点击阅读]
第八日的蝉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握住门把。手心如握寒冰。那种冰冷,仿佛在宣告已无退路。希和子知道平日上午八点十分左右,这间屋子会有大约二十分钟没锁门。她知道只有婴儿被留在屋里,无人在家。就在刚才,希和子躲在自动贩卖机后面目送妻子与丈夫一同出门。希和子毫不犹豫,转动冰冷的门把。门一开,烤焦的面包皮皮、油、廉价粉底、柔软精、尼古丁、湿抹布……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扑面而来,稍微缓和了室外的寒意。 [点击阅读]
培根随笔集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译文序一、本书系依据Selby编辑之Macmillan本,参考《万人丛书》(Everyman’sLibrary)本而译成者。二、译此书时或“亦步亦趋”而“直译”之。或颠倒其词序,拆裂其长句而“意译”之。但求无愧我心,不顾他人之臧否也。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丰饶之海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同学们在学校里议论日俄战争的时候,松枝清显询问他的最要好的朋友本多繁邦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情。繁邦也是往事依稀,只是模模糊糊还记得被人带到门外看过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战争结束那一年,他们都已经十一岁,清显觉得理应有更加鲜明的记忆。同学们津津乐道当年的情景,大抵都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再添加一些自己隐约含糊的记忆罢了。松枝家族中,清显的两个叔叔就是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祖母因此至今还享受遗属抚恤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