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妻妾成群 - 《妻妾成群》读后感——妻妾成群还是流氓成性,苏童还是王朔,这是上个时代的话题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980-2000这二十年,以我这狭隘的鼠目寸光来看,作品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颇有水准的即苏童,王朔。虽然苏童已经渐渐淡出群妖瞩目的中国大陆文坛,王朔却依然孜孜不倦的在各个领域指手画脚。
  当我开始对文学浅尝辄止的时候,我很感谢海图的松入风书店,因为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买了苏童的妻妾成群和王朔的自选集。就当作是一次美丽的巧合,而正是这次巧合让我体验了一次华丽而又真实的文学洗礼。
  王朔与苏童,如果看照片的话,其实长相差不太多,都属于五大三粗的黄种汉子。细看的话,王朔貌似坚定的眼神中其实我感觉夹杂了很多的孤独,苏童确实在满眼的孤独中隐约闪现着点点坚定。我总是不自觉地将此二人作种种的比较。
  1。小说风格上,王朔是典型的山药弹派写实主义而苏童确实80年代的奢华幻想主义。《空中小姐》问世了,我们就知道朔爷前一阵子又交了一个空 姐女朋友。王朔的小说写的都是五谷杂粮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正像是个合格的巧妇,能把各种生活素材通过煎炒烹炸等各种方式变成最可口的菜肴,即使不可口, 也绝对是天下最诚实的厨子,炒给你最掏心窝子的养生菜。其实这样的评价还是我个人比较偏向王朔,因为看他的书给我一种吃饭的感觉,囫囵下去感觉自己满腹人 生经纶。
  而苏童却不同,苏童也是巧妇,却是一种千载难逢的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苏童写妻妾成群的时候总不会超过25岁吧,按现在大学男生的平均心智水 平来看,苏童属于绝对早熟派+超级幻想派。一个20出头的男青年,未婚,无业,居然能够在如此物欲干涸的社会中幻想出一个华丽的妻妾成群的故事。未婚的他 把一个繁杂的大家庭中,女人的心思,勾心斗角,弄堂中的辗转,精神顶层的崩溃,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一个远在北京的青年人如此深切的体会南方潮湿又-阴- 暗的一面。而苏童却也总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讲故事,故事讲得如何姑且不说,讲出来,让你无法相信他tmd的居然是一个雄性*。
  2。商业效果。其实商业效果上,王朔和苏童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苏童的《妻妾成群》被谋子改变成了中国的商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光复了乔家 大院,带动了山西的旅游业,还有《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等,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王朔在这方面就更是佳绩不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阳光灿烂的日 子》和《甲方乙方》,这也我最喜欢的俩内地片,至今还深刻记得《甲方乙方》里葛优那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还有当年红极一时《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 量》《编辑部的故事》等等,如果说我为王朔多邀点功呢,他还是《渴望》和《我爱我家》的监制。他的娱乐效益就不用过多罗列了,反正越是这几年,王朔这两个 字越是有卖点。仅王朔和王菲二人,我看就完全可以简直可以撑起中国文艺半边天了。
  3。文化背景。王朔就不用多说了,北京大院文化。这个已经被叶京拍成了一个如同电影一般的电视剧。如果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再看《动物凶 猛》,我相信你就一定会理解《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黄秋生为什么要摸女人屁股了,那个时代简直干什么都可以打着真理的旗号。而北京,给了王朔一个环境,一种 写作方式。这不仅仅是嗝儿屁着凉大海棠一个方言而已,那是一种懒散而傲慢的生活方式,带着八旗遗风的老北京所奉行的行事方式。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这种作 派。而苏童,苏州人氏,行文中即可看出其浓重的江南色*彩,而且此种江南色*彩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那一幅绿意盎然全然不同,苏童笔下的江南 基本上属于这首诗的后半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体上与林俊杰唱出来的江南一个感觉……带有一股浓重的-阴-气,像是终日笼罩在幽怨女人的 厌世情怀中。可能这种情怀并不伟大,而他的笔力确实入木三分。如果你想知道女人变态之前,变态之中及变态之后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我相信没有比苏童的小说更 合适的了。故事不是发生在潮湿闷热的弄堂里,就是在那种高压笼罩的家族庭院中。总之,苏童笔下的人物总是生活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中……被环境烤着,被自己熬 着。和王朔书中那些个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相比,苏童书中的女性*颇有一些安妮宝贝祖师爷的感觉。人们常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钱 少,要我说,看了苏童的书才知道安妮宝贝不知道该怎么闷骚才好。
  写得有点多。总结并展望一下。很多年来,苏童除了稀稀拉拉的还会出一些书,但很难再产生如《妻妾成群》时代的震动了。毕竟在这个铁凝当道的社 会中,他既不愿像王朔一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无法像作协的作家们一样板起人文主义的面孔蛰居象牙塔顶,写一些所谓有格调有深意的作品,那苏童就 必然将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了……
  对此,我无比的难过。曾经有两个如此真诚的作家,用他们最炙热的心窝子涌出了这么多领我无法忘怀的情感,让我一个无法远行的孩子能在家中体验 妻妾成群的感觉,体验我自己的帝王生涯,让我在每次抓起白花花的米的时候都想到苏童笔下那个变态的人物,这都是小说曾经留给我最美好的东西。所以说我同意 王朔的观点,没写过长篇的人不要舔着脸说自己是作家,只有长篇这种熬人的体力活儿才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实力。幻想型也好,山药蛋派也好,那个真诚的年代已经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在书店,小说已经不再是热点了……
  苏童和王朔也不再是这个时代文学的主题了。如果说王朔还在我们的视线中的话,有多少关注是在文学上呢……那些好作家的激*情年龄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一个尴尬的拐点
  而我就是这个拐点下一个没有信仰的小人,还拧把着非要铭记上个世纪的最华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最亲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