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妻妾成群 - 妻妾成群 vs. 大红灯笼高高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文是看完小说几天后写的
  有一搭没一搭~不严谨不严密并且诸多的词不达意~看着玩儿吧~
  写文的动力大概是对张艺谋的深深厌恶~
  ————————————————————————————
  前几天突然记起
  把放置多时的《妻妾成群》小说看完,挺短
  然后对张艺谋和巩俐的成见更深
  想了想牵扯上巩俐有些无辜
  因为毕竟选择她的人是张,她只是那个样子,并不因为其他而改变
  张选择巩俐是个错误,拍这部片子更是个错误
  简单的说
  小说里的颂莲是个女孩
  电影里的颂莲是个大妈
  巩一向老相,完全没有女学生气质
  苏童给颂莲的学生身份想必也是有用意~所谓跟传统什么什么之类的话我就不说了~
  但巩完全不行~一进门就大妈样~完全没有说服力
  如果说苏童要表达一个受过现在教育的女孩子在传统力量里的沉沦的话
  那么由于巩的出演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传统女性*在传统力量里正常不过的生活
  当然这不是巩的错
  十几年来巩的样子摆在那里,气场摆在那里
  只因为巩是张喜欢的
  张的审美不是我的那杯茶
  他喜欢乡土的东西
  当然我也不讨厌乡土的东西
  只是我喜欢蓝布碎花
  他喜欢红底大花
  小说里的颂莲是个受过教育有小姐脾气有点冷漠有点灵气有点天真有点小算盘的女孩
  电影里的颂莲却像个穷人乍富有点刁钻没啥智慧很是闷骚的乡下女人
  天差地嘛
  也许这是所谓男性*与女性*对女性*审美的差别吧!
  可是人家苏童也是男的~
  所以我只能认为是张的个人审美问题
  没去查资料
  所以也不知道苏当年看到这片子心情如何
  巩俐与灵气二字不沾边,显而易见
  书中颂莲第一次与陈佐千(老爷)见面那段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颂莲有着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
  不一定说得上强大,但绝不软弱
  算不上惊世骇俗,但绝对算是特别
  因此陈佐千迷恋她
  电影里巩俐从出场开始,对我来说,没有任何闪光
  所谓骄傲不是仰头斜眼可以表示的
  何况颂莲是没有理由太过骄傲的
  她是因为父亲破产自杀自己把自己“卖”到陈家,得以过不差的生活
  她很清楚自己
  电影里的巩俐看得我很别扭
  很把自己当回事
  颂莲与飞浦(少爷)
  书中篇幅不小
  喝酒那段在电影里有戏份
  看的我那个难受啊
  像个熟女(三十多岁)勾引男生(二十多岁)
  但是失败,男生落荒而逃,自己灰头土脸
  同为女性*,这种情节我实在不愿意看
  书中的情节让我心情好些
  他们俩年纪其实差不多
  同龄人,颂莲会打心里愿意与飞浦亲近些
  但不代表一开始就是喜欢他
  喝酒的时候不是没心动
  但隐忍,沉静
  同样的一些话,不必像电影里那么露骨刻意(当然这个属于想象范畴,不同的人看到的画面不同)
  最终飞浦离开,有不得已的意味
  这不意味颂莲失败
  姿态。姿态太重要!
  梅珊
  何赛飞不算难看,但也实在不算漂亮
  并且面相稍显刻薄
  也懒得考证她演三姨太时岁数多少
  但绝不会让我感觉是二十多岁的少妇(感觉是三十多岁女人)
  她跟颂莲聊天时的一些话语,我觉的不应是电影里的口气
  哪儿有那么-阴-阳怪气!
  我觉得小说里的梅珊是可爱的女人。
  思前想后,小说的意境比较清淡,纵是纠缠相争
  张的女性*世界大概是熟女世界,狰狞,姿态太不够好看
  大概因为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太过严重,他眼中陈宅那些女人为了男人必须不顾一切,仪态尽失
  于是在我眼中这景象就变得很难看,争斗也可以很好看的,不需要那么面目可憎
  辞穷了~总之大概是两种世界~
  也许我的感觉太主观
  张的男性*视觉
  我的女性*视觉
  且说同性*间就已存在差异
  异性*间大概更是不可逾越
  综上,《妻妾成群》是不坏的小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我实在不喜欢的电影。
  ps:小说里颂莲一开始就讨厌雁儿~有点让我困惑~
  后来想想,我也时常见一个人的第一面就讨厌ta~于是释然~
或许您还会喜欢:
王小波《寻找无双》
作者:王小波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建元年间,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据他自己说,无双是这副模样: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穿着半截袖子的小褂子和半截裤管的半短裤,手脚都被太阳晒得黝黑,眉毛稀稀拉拉的。头上梳了两把小刷子,脚下蹬了一双塌拉板,走到哪里都是哗啦啦的响。就这个样子而言,可以说是莫辨男女。所以别人也不知道他来找谁。王仙客只好羞羞答答地补充说,那个无双虽然是个假小子样,但是小屁十股撅得很高,一望就知是个女孩子。 [点击阅读]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0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生死晶黄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应该讲一个故事了。我很早就想讲这个故事了。故事原本细小,如一个微长的果核,在我内心的一个角落,置放在最偏僻的荒野,被冷落得月深年久,就要枯腐的时候,毛茸茸的霉白冷不凡泛起绿来,它的季风日渐转暖起来,风中冬眠的树木像伸过懒腰的孩子,挺拔起来,鼓胀起来。一切都像一条干涸的河流,忽然又有了涓涓细水。这一枚几近枯腐的核儿,在风中、水中及时地胀裂开来了。 [点击阅读]
皮皮鲁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终于有一天,在一座图书馆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不满意啦!他们想,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头发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可为什么看的书一样呢?他们一不满意,可不得了啦!一个个嘴噘得老高,脸涨得通红,把半边天都烧鼹了。消防队发现北边的天烧红了,开着救火车赶来,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哪有什么火,原来是孩子们生气呢。后来,图书馆的阿姨把我叫去。 [点击阅读]
看见
作者:佚名
章节:111 人气:0
摘要: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点击阅读]
等一个人咖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现在的我,手里的汤匙正胡乱搅拌着浮在咖啡上的奶晕。金属与马克杯的瓷缘合奏出没有章法的敲击声。叮叮叮当,当叮当叮。就好像我现在的心情,没有节奏,却很想表达些什么。明明就像经年累月的拼图游戏,不管散落在地上的碎片有多少,持之以恒,总是能逐一捡拾回来,砌成原来完整的样貌。总会到那一刻的。然而我还是很激动。因为我发现,记忆的拼图不是死的。记忆是逐渐累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于是碎片一直拼凑不完。 [点击阅读]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0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