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 4.5. 不必理会“动线”与“使用频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4.5. 不必理会“动线”与“使用频率”
  在稍微严肃一点的整理书里,一定会出现这句话。绝不能说这句话是错的,相信也一定有人提倡需要先确实考虑动线的实践性收纳法,但我接下来要强调的,原则上仅限于我的整理法,那就是-----请忽略行动动线。
  在家庭主妇n太太(五十多岁)的家中,发生了这样的事,n太太的个人物品顺利整理完成,她说接下来想整理老公的东西。
  “我们家老公不管是遥控器或是书,都非放在伸手就拿得到的地方不可。”
  环顾n太太家中,发现n先生物品的收纳场所果然分散各处。在厕所里有n先生 专用的小书架,玄关有n先生专门放公事包的地方,洗手台旁的浴柜里则收纳了 n先生的内衣和袜子。
  我也一点都不在意这样的状况,仍一如往常采用我的“一点集中收纳法”。于是 我把n先生的内衣、袜子,甚至是放公事包的地方,全都移到挂有n先生西装的衣柜。“他好像喜欢东西放在要用的地方耶!改成这样他会不会生气啊……”n太太一脸担心。
  多数人容易误会的一件事就是都先“以方便拿取”为基准来决定物品的收纳场所,但其实这种做法有一个陷阱。
  本来环境之所以会乱七八糟,就是因为“无法物归原处”。换句话说,比起收纳时的麻烦,更必须思考如何减少收纳时的麻烦。使用时,因为有明确的目的,所以除非“拿取的麻烦”真的很夸张,否则通常不太会造成困扰。之所以乱成一团,通常不是因为“收拾的麻烦”,就是因为不知道“收纳的场所”。
  如果这里出错了,就等于是自己制造出一个容易变得乱七八糟的机制。所以我极力推荐像我一样怕麻烦的人,最好采取“一点集中收纳法”。“东西总在伸手就能拿到的范围内比较方便”这样的想法,有时单纯只是先入为主的感觉而已。
  虽然多数人会想要配合自己的动线来决定收纳,但各位知道动线是如何决定的吗?其实动线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行动,而几乎都是取决于物品放置的场所。也就是说,看起来像是配合现在自己的行动在收纳,但实际上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配合已经决定好的收纳场所在行动、生活。
  因此,根据现在生活的动线考虑物品的定位.非但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反而会让收纳场所分散,东西更容易变多。而且往往会忘记什么东西收纳在哪里,结果形成不便于生活的收纳。
  再者,就算以一般住家面积来考虑动线,也不会有什么差别。从家的一头慢慢走到另一头为止,顶多花十秒、二十秒左右就走完,根本就没有必要为这样的距离思考动线吧?
  如果各位的目标是不会乱七八糟的房间,那么让物品配置变得更一目了然,远比思考琐碎的动线来得更重要。
  所以,不用想得太复杂,只要根据家中格局决定物品的定位,绝对可以顺利进行,因为这个家早就知道物品的放置场所了。
  由我经手整理的家庭里,收纳往往出奇地简单。老实说,哪一个客户家的哪里放了什么东西,我几乎全都记得,因为我只会规划如此单纯的收纳而已。
  截至目前为止,我在协助客户整理收纳时也完全不考虑动线,一直以来似乎都没什么问题。甚至常常听到客户说,一旦规划好简单的收纳,对于物品该回归的原位也不再犹豫,于是开始能够自然地物归原位,完全不再会乱成一团了。
  总之,同样的东西就放在附近,不要分散。如此一来,也会毫不费力地就形成了动线。
  使用频率计与动线一样,也大可忽略。在一些相关书籍里,甚至有依使用频率分类。为每天使用的物品、三天一次、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一年一次……等六阶段分开收纳的方法。光是想象抽屉要分六阶段分开使用,就不禁开始头昏脑胀。难道只有我这么觉得吗?
  我顶多只会分成两阶段,使用频率高或低。如果是在抽屉里,久而久之,使用频率较低的就会被放到较里面,使用频率较高的就比较靠外面。
  在一一决定收纳的阶段,根本不必思考这种事。
  选择物品去留时,问问自己的身体,决定物品放置场所时,问问你的房子。只要记住这一点,应该就能毫不犹豫地进行整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六顶思考帽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概要六顶思维帽方法六顶思维帽的目的是避免思维混杂,按这种方式,思考者在某一个时间里就可以只按照一种模式思考——而不是在某一时刻做全部的事。对此最好的类比是彩色印图。每一种颜色被印刷上去,最后它们就拼到了一起。设计六种思维帽方法,是为了使我们从通常的争辩型思维向制图型思维转化。这使得思维过程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绘制地图;第二阶段是在地图上选择路线。 [点击阅读]
孤芳不自赏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第一卷第一章七月中,归乐国境内。烈日横空,照得道路两旁的树木都低下了头。三五个路人忍不住炎热,缩到树下乘凉。黄沙大道旁卖茶水的老头也因此多了两桩生意。“来碗茶。”大力地扇着风,路人从怀里小心地掏出钱袋,捡出一个小钱放在桌上。“来啦,好茶一碗,清肝降火。 [点击阅读]
攻心话术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第1章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a:“你是80后吧?”b:“是。”a:“老家是山东的?”b:“是。”a:“是本科毕业吧?”b:“是。”a:“你工作挺顺利吧?”b:“是。 [点击阅读]
格林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209 人气:2
摘要:雅科布·格林国籍:德国生平:雅科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注意民间文学,搜集民间童话,亲自记录,加以整理。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4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2008年9月,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惊醒了人们对永久繁荣的幻梦,全球化浪潮遭遇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逆流。2009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似乎在最近三年里出现了显著复苏的迹象。于是,一片“后危机时代”的乐观情绪开始弥漫开来。 [点击阅读]
这书能让你戒烟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或许我应该先解释一下,我究竟有什么资格写这本书。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心理学家,不过我认为我比他们更有资格。我的吸烟史长达33年,到了后期,我每天多则抽100支烟,少则六七十支。我曾十几次尝试过戒烟,有一次甚至强忍了六个月没有犯禁。但是我并没有摆脱烟瘾,仍然会在旁边有人吸烟时情不自禁地凑上前去,想尽量多吸入一点烟气。乘火车的时候,我总是购买吸烟车厢的车票。 [点击阅读]
这本书能让你戒烟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序文本书介绍的戒烟法具有如下特征:?即时见效;?无论烟瘾轻重,同样有效;?无痛苦,无戒断症状;?不需要意志力;?不使用冲击疗法;?无需辅助手段或替代品;?不会增加体重;?效果持久稳定。或许你感觉有些紧张,不知道是不是该翻开书页。或许像绝大多数吸烟者一样,只要一想到戒烟,你就会惊惶失措;尽管有一千个戒烟的理由,你却总是迟迟不肯开始。 [点击阅读]
镜·龙战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沧流历九十一年六月初三的晚上,一道雪亮的光芒划过了天空。那是一颗白色的流星,大而无芒,仿佛一团飘忽柔和的影子,从西方的广漠上空坠落。一路拖出了长长的轨迹,悄然划过闪着渺茫光芒的宽阔的镜湖,掠过伽蓝白塔顶端的神殿,最后坠落在北方尽头的九嶷山背后。观星台上玑衡下,烛光如海,其中有一支忽然无风自灭。伽蓝白塔神殿的八重门背后,一双眼睛闪烁了一下,旋即黯淡。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引言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打和骂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专家认为: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点击阅读]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多年来,我目睹过太多人的心理痛苦,我目睹过太多人的心理痛苦,接触过很多心理上已经扭曲、变态的人。我还知道有很多人发疯、自杀。唏嘘感慨之余,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我还挺正常的?我何德何能?答案是:我懂心理分析。 [点击阅读]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行。正如圣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就是说,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行。我们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会遭遇到种种风霜雨露的淬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