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诺贝尔的囚徒 - 第 2 章 哈佛的演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康托的假说确实充满了大智慧。克劳斯在心里构思了一篇适当的赞美词。康托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它们将作为克劳斯传说中最负盛名的妙语之一载入哈佛的史册。
  克劳斯肉瘤既不像卡波西肉瘤那样丑恶,也不像劳斯肉瘤那样著名,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其发明者哈佛大学的库尔特-克劳斯仍然十分活跃。他的肉瘤早已成为典型的肿瘤之一,大多数医治肿瘤的化疗新药品都要用来它作试验。如果新的药剂不能够使克劳斯肉瘤缩小的话,那就十有八九不会再做进一步的试验了。
  癌症研究方面的流言蜚语在克劳斯的实验室里自会很快结束。把流言变成现实(或者让它销声匿迹)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克劳斯的午餐研讨会上陈述自己的结论。“艾西,”克劳斯打来了电话,“有传言说你现在正在涉猎一种新的肿瘤生成理论。”
  “我恐怕不会说是涉猎,”康托回答说,“我对此是很认真严肃的,虽然它还只是一种假设。”说起来,康托的想法相当简单明了。在他看来,导致肿瘤生成的罪魁祸首必定是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必须穿过一个乃至几个细胞膜,才能进入细胞里面破坏捣乱。而除了一种罕见的例外情况外,所有这些细胞膜都只允许在一个方向上发生易位。在康托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如果一种可能是由突变引起的化学变化允许致癌物质双向进入正常细胞,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只要有一个入侵者,它就会冲破障碍进入一个细胞,使其产生癌变,然后又会从这个细胞里出来,再进入下一个细胞,然后又是下一个……负责细胞膜单向运输蛋白质信号的结构片段始终位于蛋白质的“游离氨基”端附近。在已知构成蛋白质分子的20种氨基酸中,只有一种氨基酸——精氨酸,有三组这样的“游离氨基”,它们附着在一个碳原子上。康托的关键假设是,引起蛋白质精氨酸成分变化的突变,会导致蛋白质的双向运输通道突然打开。
  “是吗?你有办法检验这种理论吗?”克劳斯立即把手指戳在了他的软肋上。康托还没有做任何试验来证明其假说的正确性。一种没有证据的假说,有时候比毫无用处更糟——它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你可能会把此后的精力全部用来验证它,结果却只是徒劳。
  康托很不情愿地勉强承认说:“没有,我还没有想好如何证实这一想法。我正在研究。”
  “既然你正在研究,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讲讲你那严肃的假想呢?”电话里可以清楚地听见克劳斯在窃笑。“没准我们可以帮助你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当人们被克劳斯请去在每周都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做演讲时,他们向来是有邀必往。三个星期之后的这天,康托就在剑桥撞伤了膝盖。翌日早晨,他坐在“白兰地酒餐馆”里吃早餐,一边在翻阅他的笔记。原先,他还有点担心自己的假设能否经得住克劳斯那声名狼藉的批评——那个人即使对朋友也丝毫不留情面。但经过今天早晨在盥洗室里的头脑风暴之后,康托感到无比自信。他不准备对克劳斯或者哈佛的其他人提及他的顿悟,介绍那个将把假设变成无懈可击的事实的实验。那得等到实验完成之后再说。他深信实验一定会成功。凭自己的直觉,他感到它构思得实在太完美了,不可能不成功。

  克劳斯的王国是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康托决定在剑桥市过夜而不去波士顿,他想去哈佛广场另外一侧的化学系看看。他很难得去化学系。哈佛广场犹如学院里的界河,将哈佛大学的几个学院分隔开来。学院里,学科相近的学者们有时候一起工作多年,只是偶尔放下在他们与邻近学院之间的吊桥。康托年近六十,是位蜚声国际的细胞生物学家。然而,很少有人还记得他是有机化学博士,以及他是如何转型成为生物学家的。他的博士后研究是在国家卫生研究院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一种新的镇定剂,决定它能否应用在实验动物身上。不久,他就转而研究细胞组织匀浆里的隔离酶,这与他在研究生院里学的合成化学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他被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细胞生物学深深地吸引了,从此与化学分道扬镳,再也没有回头。他曾自豪地把这个主要靠自学成功的转变称作是专业变形。一位有机化学家的视角——无论是理论家还是实验家,都主要集中在分子上。与此相反,生物学家看的是整个系统:一个细胞、一片树叶或者一棵树。康托早期的化学经验,对他逐步成为细胞生物学家贡献极大。
  他去哈佛化学系的初衷,是对他研究生时的老朋友康拉德-布洛克(KonradBloch)进行礼节性的拜访。然而,在审视了他几个小时前获得的灵感以后,他改变了上午的安排。布洛克通过确定人体胆固醇所含的27个碳原子的来源,阐明了人体合成胆固醇的方法,1964年,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最近,布洛克一直在研究一种用磷脂膜封闭的人造泡囊的形成,它与自然细胞里发现的非常相像。布洛克的方法对于研究活细胞如何让某些分子进入而不会反向弥散出来的实验至关重要,康托正准备利用这种技术来检验他的假说的正确性。布洛克和其他人已经利用这种方法,证明胆固醇不仅是人体类固醇(诸如性激素或者可的松)的来源,而且还有第二种重要的作用:磷脂里的胆固醇减少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它具有单向运输化学物质进入细胞的最佳粘度。与康托目前的研究关系更加密切相关的是,血癌细胞的细胞膜比正常淋巴细胞膜的流动性更强。这是不是因为癌细胞里面的胆固醇数量减少而引起的呢?慢性淋巴腺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要比正常人更低。此外,向癌变的白细胞里添加一些胆固醇,可以减少其细胞膜的粘度,而它们的恶性程度也同时减弱了。这些难道仅仅是巧合?康托决定把这次礼节性的拜访变成一次与布洛克两个人的研讨会。布洛克一向以慷慨大度、善于聆听同事的问题而著称。利用上午的时间无拘无束地请教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安排呢?

  克劳斯的研讨会房间里挤满了研究生、博士后和外系来的旁听者。有几个人还在吃东西,不过,根据空杯子、捏皱了的三明治袋、揉成一团的餐巾纸和其他碎屑来判断,大多数人已经吃完午餐。库尔特-克劳斯显然非常恼火。康托刚走到房间前面,克劳斯就站起身来。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康托教授就不需要我介绍了。考虑到时间不早了,”他朝嘉宾投去责怪的一瞥,“为了不再添乱,我这就请我们的演讲者向我们讲述他的新理论。艾西,”他向康托做了一个手势,“请讲吧。”
  没有哪个科学讲演不使用幻灯或者可视辅助设备,倘若演讲中要显示化学结构的话,这些设备更是必不可少。如今,科学演讲的内容已经变得十分复杂,探讨的课题深奥难懂,甚至专家向自己的同行作报告都需要借用投影仪或者幻灯。康托只要了投影仪。他手里拿着两支笔——一支黑的和一支红的,开始在投影仪底座的塑料透明片上写了起来。房间里光线幽暗,他的字迹经过放大,显现在身后的屏幕上。康托对于自己的授课风格十分自信:板书仔细整洁,用词精确流畅,他侃侃而谈。他的听众始终都十分庆幸,他们能够一面听他的陈述,同时从容地记笔记——听有些演讲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些演讲人总是不断匆忙地提出要求:“请放下一张幻灯。”
  库尔特-克劳斯在这种研讨会上的举止会让人感到非常恐怖,人们常把他与已故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Oppenheimer)相提并论。就在康托开始演讲时,克劳斯对他的邻座低声说:“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大厅里,让艾西学会谦虚一点,你觉得如何?”他的声音之大,完全可能已经传到了讲台上。他还有一点很出名(许多受害者会用臭名昭著这个词):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演讲,这些插话的时机安排得都很巧妙,往往会使演讲者的信心受到最大限度的挫伤。此外,在聆听演讲的过程中,克劳斯的眼睛始终紧紧地盯着演讲人;许多仔细观察过他的人都声称,他们从来没有看见克劳斯眨眼睛。
  康托并不相信这些传言,尽管如此,他觉得今天还是应该特别谨慎。他的理论是一种真正的创新,出于专业上的嫉妒,克劳斯的言词很可能会更加犀利。康托的迟到影响了他的情绪,尤其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言以后。在开场白里,他解释说他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与布洛克教授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学术探讨。在克劳斯看来,在到他的实验室之前,先到查尔斯河对面的剑桥校园去已经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康托竟然公开宣布了这件事。
  康托在演讲的时候喜欢使用两种颜色的笔,通常效果都非常好:要点用黑颜色写在白板上,红颜色用来做注释。但这一次,在头几分钟里,他就两次拿错了笔,因此不得不打断正常的演讲速度,停下来把它抹去。影响康托平日里完美流畅的授课风格的不仅是谨慎小心,还因为这是他首次公开披露他的假说。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绪必须在两条平行的轨迹上运行,一条是公开的,另外一条则完全是内心深处的。他一边声音洪亮地对听众谈论他的假说,另一方面,他正在用自己构思的实验对他讲的每一句话进行验证。他深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提供实验证据了。然而,他不想告诉任何人他正在构想这些实验验证。

  尽管如此,随着演讲的深入,康托对于自己构想的实验信心也越来越坚定。他重又恢复了自信,就像在交响乐的最后一章里,声音渐强。克劳斯的唇枪舌剑始终没有出鞘,他因为由衷的赞叹而保持沉默。康托的假说确实充满了大智慧。克劳斯在心里构思了一篇适当的赞美词。康托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它们将作为克劳斯传说中最负盛名的妙语之一载入哈佛的史册。
  康托来回走动,以平常少有的速度,分别用红色和黑色的笔在透明片上书写,然后退后,指着屏幕上的投影讲解。演讲快结束的时候,他用红笔在“精氨酸”下面划了两道,然后写出它的化学结构,提请大家注意那三组有问题的氨基群。在总结时,他再次回到这个关键的氨基酸上来,很得意地在那个词的后面用力画了两个惊叹号。这次用的是黑颜色。他从屏幕前转过身来,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面对他的听众。
  在这类科学报告之后,往往有一套标准的程序。不论研讨会的内容是化学还是细胞生物学,演讲结束的时候都会出现一张致谢的幻灯片,与电影最后出现的灯光、剧务和主要电器技师等一大堆职员表没什么两样。幻灯片上有许多人的名字。“幻灯片上列出的全是我的合作者,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高超的技艺和宝贵的奉献,使得今天的演讲得以成功。感谢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经济支持,感谢诸位莅临聆听。”至此,投影师关闭投影仪,打开电灯,听众鼓掌,根据不同场合,掌声或是敷衍了事,或是非常热烈。演讲者笨手笨交地解下脖子上的话筒线,主持人起身与演讲者悄声说话。在得到期待的首肯之后,主持人就转向听众。“承蒙某某博士同意,现在回答大家的提问。谁有问题?”不等他的话音落地,就会有人第一个发问,然后是接二连三的问题。
  大多数科学报告都是这样千篇一律。但今天在哈佛医学院举行的这个特殊的午间研讨会却并非如此。康托教授在报告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却并没有向任何合作者致谢。毕竟,他还并没有谈到任何实验工作。他谈的是一种假说,他的设想,因此也就不会有一张写满人名的幻灯片了。可是当灯光亮起来时,康托没有听到期待中的掌声,他反而听到了吃吃的笑声,后来竟变成了哈哈大笑。康托惊呆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银湖宝藏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六月天,中午时分,“小鲨鱼”号——最大的客货两用轮船中的一艘,正以它那强有力的桨轮拍打着江上的潮水。它清早就离开了小石城,现在即将抵达路易士堡。从外表看,这艘轮船同在德国河流中常见到的轮船很不相同。下部结构,仿佛是一艘大而低矮的艇。由于北美江河上有许多浅滩,这种结构可以避免一些事故。小艇上面,仿佛是一幢三层的楼房。甲板底下,安装着锅炉和汽轮机,堆放着煤和货物。 [点击阅读]
镜中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我们的心仍旧战栗1987年我到德国后曾在柏林生活了三年。当时柏林还是一座有一堵“移动的”墙的城市。有些日子这堵墙就立在街的尽头,而在另一些日子它又不在那里了。我深信:那墙由生活在不毛之地的动物驮在背上游走。兔子和乌鸦,这些被射杀的动物就像枪管一样令我感到恐惧。墙消失了,被射杀的动物逃到乡下去了。可能它们逃亡时心也怦怦地跳,就像此前许多遭追杀者那样。当时正值严冬,墙的后方一片荒凉犹如不毛之地。 [点击阅读]
阴谋与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第一场乐师家里的一房间。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米勒(很快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点击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p{text-indent:2em;}一“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那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在我父亲乡间的一个庄园里。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 [点击阅读]
随感集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白开元译1梦,我心灵的流萤,梦,我心灵的水晶,在沉闷漆黑的子夜,闪射着熠熠光泽。2火花奋翼,赢得瞬间的韵律,在飞翔中熄灭,它感到喜悦。3我的深爱如阳光普照,以灿烂的自由将你拥抱。4①亲爱的,我羁留旅途,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出你慰藉的笑容。--------①这首诗是赠给徐志摩的。1924年泰戈尔访毕,诗人徐志摩是他的翻译。 [点击阅读]
隐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冬天的最后一场大雪,使二月初的高原变得格外寒冷。一个陌生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布兰勃赫斯特火车站走来。他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一顶软毡帽的帽檐几乎遮住了他整个脸,只露出光亮的鼻尖。套着厚手套的手,费力地提着一只黑色小皮箱。雪花飘落在他的胸前、肩头,黑色的小皮箱也盖上了白白的一层。这位冻得四肢僵直的旅客跌跌撞撞地走进“车马旅店”,随即把皮箱往地上一扔。“快生个火。 [点击阅读]
隔墙有眼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六点钟过了。一小时前去专务董事办公室的会计科科长还没有回来。专务董事兼营业部主任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会计科分开。天空分外清澄。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已很薄弱,暮色苍茫。室内灯光幽暗。十来个科员没精打采,桌上虽然摊开着贴本,却无所事事。五点钟下班时间一过,其他科只剩下两三个人影,唯有这会计科像座孤岛似地亮着灯,人人满脸倦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霍桑短篇作品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01牧师的黑面纱①①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作者注一个寓言米尔福礼拜堂的门廊上,司事正忙着扯开钟绳。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